因特網網絡調查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11:51:00
導語:因特網網絡調查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2004年)是網絡傳播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之年:它是因特網(theInternet,又稱國際互聯網)的雛形——美國國防部阿帕網(ARPANet)興起的三十五周年,也是Yahoo等著名門戶網站向公眾開放10周年以及網絡新聞業誕生10周年。35年前(1969年),剛問世的阿帕網僅有四個節點,它是作為軍用科學研究人員相互聯系的通訊網絡、電腦平臺興起的。35年后的今天,這一電腦互聯網絡已發展成為服務于人際通訊、群體/社區交流、組織溝通和大眾傳播等各種不同層次的傳播活動、用戶(2003年底數據為近7億)遍布世界各地的世界性復合型傳播網絡、綜合性信息平臺,成為迄今發展最快的電子傳播工具,其應用功能擴散至人類社會各個領域。10年前(1994年),Yahoo等搜索引擎功能強大的網站正式向公眾開放、從此逐漸發展成為著名門戶網站;也是在10年前,在美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批傳媒網站[1]——一批敢于領先一步創新冒險的美國報刊在網上建立了網站。1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傳媒網站已成為網上內容服務的強大生力軍。最近國際上的一些研究數據表明,伴隨著因特網的迅速成長,網絡與傳統媒體此消彼長的競爭態勢已開始明確顯現;在因特網的發源地美國,甚至已出現因特網挑戰電視在傳媒領域的主導地位的跡象。
業界組織協會調研顯示因特網躍居電視之上成為美國年輕人最青睞的媒介
在人類傳播的發展史上,新的傳媒手段、媒介的誕生,總是會對原有的傳播手段、媒介造成沖擊。誠如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所說,“媒介作為我們感官的延伸不但導致我們個人的感官中產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導致媒介之間產生新的比例。”[2]由于新媒介的問世總是昭示著社會傳播格局的變動,在因特網于20世紀90年代起以咄咄逼人的崛起勢頭介入大眾傳播后,90年代中期,國內外學術界和業界都曾就網絡時代大眾傳媒的未來展開熱烈討論,發表種種推測、看法。由于當時尚處于因特網介入大眾傳播、傳媒建立網站的初期,因而在當時,不論是認為大眾傳媒將在因特網的沖擊下歸于消失的觀點,還是認為大眾傳媒可以通過應對因特網的挑戰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網絡媒介共存互補的觀點,可說都是主要以邏輯推理為基礎的預言。如今,因特網介入大眾傳播的實踐已有了10來個年頭的歷史,學術界跟蹤網絡傳播實踐發展進行的有關研究也有了相當的積累,可以為進一步探討網絡時代因特網滲透進大眾傳播領域后其與傳統的大眾傳媒的關系、傳媒消費市場上的受眾選擇現狀,提供扎扎實實的調查研究所得的數據。
最近(2004年9月21日),美國的在線發行人協會發表了其在FrankN.MagicAssociates公司的協作下展開的“世代傳媒研究”的調查報告。在展開“世代傳媒研究”過程中,該協會調查了美國18-24歲、25-34歲和35-54歲三個年齡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決定比例)。《世代傳媒業研究》以今年(2004年)3月到6月期間美國在線人協會對18—34歲的美國人的傳媒使用行為展開的連續3次研究的成果為背景,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其研究獲得的數據表明,因特網和電視是調查對象最為青睞的傳媒,而因特網更是已躍居電視之上:有關“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兩種傳媒,你會使用哪兩種”的問題,調查對象的回答中,因特網占據榜首,回答以因特網為首選媒介的調查對象達45.6%,回答以因特網為第二選擇的調查對象達32.1%;電視尾隨其后屈居第二,回答以電視為首選媒介的調查對象達34.6%,回答以電視為第二選擇的調查對象達27.8%。18-24歲年齡群的調查對象視因特網為最為青睞的傳媒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網為首選傳媒和二選傳媒的調查對象在這一年齡群中分別占50.5%和30.7%。
以下三張圖表分別顯示調查對象的傳媒選擇,以及不同年齡群的調查對象中分別以因特網和電視為首選、二選媒介者所占比例:[3]
在線發行人協會開展的《世代傳媒業研究》還發現,因特網的優勢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玩樂的效能;在調查對象中,年輕人明顯地偏愛將因特網用作新聞的首要來源。此外,在《世代傳媒業研究》的上述提到的3次前期研究中,曾發現18-34歲的調查對象常常將媒介串聯使用,例如,他(她)們可能邊看電視體育報道邊在提供體育信息的網站上沖浪以獲取更多的體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歲的美國人基本上是伴隨網絡的發展而成長為成年人的,而且作為年輕人其傳媒消費行為將在傳媒消費市場上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她)們的媒介選擇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研究界有關調查的熱點課題。
當然,在線發行人協會是美國互聯網絡行業界的一個組織,其研究數據固然可以為人們了解因特網在美國人媒介消費中的地位提供參考,但是畢竟由于互聯網絡行業界的自身利益卷入其中而可能容易使人感到對其研究結果需要進一步驗證。更易令人信服的,是獨立于互聯網絡行業界和傳統傳媒業界之外的研究機構的調研結果,后者對于人們深入了解當前社會傳播格局中因特網與傳統傳媒各自的地位變化趨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高校研究機構的調研顯示因特網在媒介使用時間上對電視造成沖擊
就獨立于業界之外的、學界的研究機構的有關調研而言,2004年9月,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新近成立的數字化未來研究中心了“世界因特網研究項目”的分項目“數字化未來”的第四年度報告《環視數字化未來》(SurveyingtheDigitalFuture),這一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就公眾的媒介使用時間而言,以往曾以技術新穎、視聽兼備、傳播迅速而笑傲傳媒領域的電視正收到來自因特網沖擊波的影響。而公眾的媒介使用時間的分布,可以說正是衡量各種傳媒在社會傳播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在社會信息市場上的競爭狀況的指標之一。根據“數字化未來”第四年度研究的結果,美國網絡用戶觀看電視的時間平均每周比非網絡用戶少4.6小時。而且,該報告中根據用戶的網絡使用年限細分的數據表明,老資格的網絡用戶(上網經歷達7年或7年以上)比新用戶(上網經歷不到1年)更易產生少看電視的傾向:老資格的網絡用戶平均每周觀看電視的時間是11.3小時,比非網絡用戶的平均每周16.2少4.9小時;而網絡新用戶平均每周觀看電視的時間是13.5小時,比非網絡用戶少2.7小時。[4]對于“世界因特網研究項目”的分項目“數字化未來”來說,這種發現并非首次,而是四個年度中都有類似的發現。“世界因特網研究項目”起始于2000年,本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傳播政策研究中心發起主持的全球性研究項目,200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成立數字化未來研究中心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傳播政策研究中心成員帶著其研究項目參與其中,從而使“世界因特網研究項目”在此后變為歸南加州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數字化未來研究中心主持。這是一項耗時四年的大型研究課題,曾得到一系列機構的鼎力相助,其中包括美國全國科學基金委員會、美國在線、微軟公司、太平洋貝爾、安得森咨詢公司、美國全國有線電視協會,等等。該項目歸南加州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數字化未來研究中心主持以來,研究工作除了得到安南伯格基金會的支持外,也得到了惠普公司、Accenture公司、時代華納旗下的TimeWarnerCompanies、微軟公司、索尼公司等8家機構的鼎立相助。
[page_break]
“世界因特網研究項目”下一開始就設立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因特網研究項目”分項目,在美國各地調查了2000多戶人家(2000年調查了2096戶人家;2001年調查了2006戶人家;2002年調查了2000多戶人家),對網絡用戶和非網絡用戶進行比較研究。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數字化未來研究中心此次的“數字化未來”研究即是前三年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因特網研究項目的延續。在第四年度報告之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傳播政策研究中心曾于2000年11月、2001年11年和2003年2月三度發表同樣題為“環視數字化未來”(SurveyingtheDigitalFuture)的研究報告。2000年的報告顯示,網絡用戶觀看電視的時間比非網絡用戶少28%(每周4.6小時)。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該研究中心的其項目第二、三年度研究報告也有相似的發現:2001年美國網絡用戶每周觀看電視的時間比非網絡用戶少4.5小時;2002年美國網絡用戶每周觀看電視的時間比非網絡用戶少4.8小時。而且,根據用戶的網絡使用年限細分的數據表明,老資格的網絡用戶比新用戶更易產生看電視時間減少的傾向:2001年,老資格用戶(上網經歷達5年或5年以上)中觀看電視時間少于非網絡用戶的比例達34.7%;而在網絡新用戶(上網經歷不到1年)中這個比例則是29.9%;2002年,老資格的網絡用戶平均每周觀看電視的時間比非用戶少5.8小時,網絡新用戶平均每周觀看電視的時間比非網絡用戶少2.8小時,而且觀看電視的時間少于非網絡用戶的比例在老資格的用戶中也遠大于在新用戶中,前者是后者的兩倍多。[5]
根據“數字化未來”第四年度報告,就調查對象的媒介使用時間而言,在“世界因特網研究項目”考察的16個國家和地區中,關于每周觀看電視和上網時間的數據都顯示出類似的此消彼長的跡象。[6]
“數字化未來”第四年度報告還根據研究所得的數據資料歸納了最近10年來美國因特網發展的10個趨勢/動態,它們是:
1.在美國,隨著因特網的普及,數字化鴻溝正在縮小,但并未結束,因為出現了新的鴻溝/差異,如出現了寬帶上網用戶和電話撥號上網用戶之間的鴻溝/差異。
2.美國人的傳媒(使用)習慣已產生變化,并正在繼續演變。以往50年間,美國人在家的時間由觀看電視主導,但在最近10年中,因特網用戶越來越趨向于從過去用于觀看電視的時間中“贏得”時間上網。
(關于這個傾向,“世界因特網研究項目”考察的16個國家和地區中,研究所得的數據都有類似發現。)
3.盡管因特網在美國在用戶中的可信度總體而言頗高,但是從研究項目的第三個年度起有所下降,第四年度繼續下跌。
4.研究者開始發現網上購物中的(心理)變化。盡管在美國人們對于網上購物時的信用卡安全的擔憂度仍然甚高,但這種擔憂的強度正在下降:三年前這一研究項目的研究結果發現,2/3的因特網用戶對網上購物時的個人信息保密性非常擔憂,但在第四年度的研究中,該比例下降到了46%。
5.視因特網用戶為“怪人—網迷”的看法已被拋棄。因特網已進入2/3的美國家庭;3/4的美國人已成為因特網用戶。
6.隱私和安全:擔憂仍在,但其程度正在發生變化。
7.在美國,因特網正在成為網絡用戶的首要信息源。
8.在美國,因特網對于兒童的利和弊的問題,依然是人們關注的一個聚焦點。
9.電子郵件往來在美國依然在上網用途中排名第一,但垃圾電子郵件、電子郵箱超載和對電子郵件作復耗時過多又使電子郵件令用戶惱怒。第四年度的研究結果發現,已開始出現跡象表明,老資格的因特網用戶對電子郵件作復的頻繁度將會低于其以往;有關對電子郵件作復的速度,因特網新用戶認為對電子郵件應盡快作復或在1天內作復的比例明顯高于老資格的因特網用戶。
10.寬帶上網將帶來因特網的大變革。[7]
上述討論說明,美國業界和學術界有關公眾媒介使用、媒介消費行為的兩項最新調查都顯示因特網作為新興復合型媒介已在美國傳媒消費市場上站住腳,在其同傳統傳媒的此消彼長的競爭中,因特網在美國已經并不呈顯弱態而是勢頭強勁。當然,筆者在此并不想夸大因特網在社會傳播領域的地位和影響。事實上,在傳媒發展史上,新媒介對原有的傳播手段、媒介的沖擊的結果,一般并不是造成后者的消失,而是導致社會傳播格局中傳媒地位分布的變化,“傳媒之間的比例”的變化。傳統的傳媒面對因特網迅速擴張的現狀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地擔心自己一定會被淘汰出局。而且僅憑幾次調研所得的數據,是無法就目前因特網的發展對社會傳播格局中傳媒地位分布的變化問題、對其帶給電視在傳媒領域的主導地位的沖擊問題,給出普遍性結論的。況且,世界各國總體實力不同,因特網目前在世界上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普及率和發展程度也不一樣;因特網的發源地、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在因特網發展中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其傳媒消費市場上因特網的地位之高目前還不能代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有關現狀。
結合我國的因特網發展情況來說,目前,我國大陸因特網用戶數為8700萬(2004年6月底的數據),其中寬帶用戶3110萬;上網計算機總數達3630萬。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從我國網民在13億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來看,因特網在我國的普及率依然頗低。在這種情況下,因特網在我國當然尚未在整個社會公眾中構成對電視地位的挑戰。盡管如此,對來自美國的這些最新因特網調查報告的數據,我們還是值得重視,這是基于下面三種原因:一、美國作為因特網強國,其因特網發展的趨勢常常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雖然往往會在一定的時間差之后);二、不論在世界上哪個國家或地區,有一個情況是共同的,那就是:隨著網絡的發展,電視不再擁有傳媒中最新成員的特殊地位,它不應也無法對來自手段更先進的因特網的挑戰視而不見,在傳媒消費市場的競爭中,從市場競爭的“差別化”規律的角度來說,由于電視同因特網相似之處較多,所以從長遠來看,電視在市場競爭中在“差別化”這一點上同因特網競爭的任務也許較其他傳統的大眾傳媒更為更艱巨;三、就年齡分布而言,在中國同樣出現了因特網的影響力在年輕人中較高的趨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我國大陸的網絡用戶中30以下者所占的比例共計達70.5%,因此在未來的傳媒消費市場中因特網將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潛勢。更為細分的我國大陸網絡用戶的年齡分布如下表所示:[8]
中國大陸網絡用戶的年齡分布:18歲以下18-24歲25-30歲31-35歲36-40歲41-50歲51-60歲60歲以上
17.3%36.8%16.4%11.5%7.3%6.7%3.3%0.7%
鑒于以上三點原因,上述國外最新研究報告對我們顯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視等傳統傳媒的未來取決于其對傳媒消費市場動態的高度關注和正確應策。
注釋:
[1]這里指的是1994年出現了第一批由傳媒機構自身建立的網站。但是,在此之前,美國個別報刊在已開始嘗試依托別的網絡服務主站上網電子版,美國《圣何塞信使新聞報》依托美國在線電子版即是著名的一例。盡管如此,筆者從美國的編輯與發行者網站、歐洲的Nua公司(以開展網絡調查著稱)等若干信息源獲得的信息表明,最早出現傳媒建立的網站,發生在1994年。
[2]McLuhan,Marshall(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NewYork:McGraw-HillBookCompany.p.61.
[3]根據美國的在線發行人協會2004年9月21日在網上的《世代傳媒研究》調查報告
- 上一篇:科技局扶貧惠民活動工作意見
- 下一篇:個人人制度優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