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類傳播媒介的調研
時間:2022-12-08 11:31:01
導語:蚊類傳播媒介的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景曉常樹珍張世水宮學詩賴世宏單位: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濟南市傳染病醫院
采樣方法成蚊主要采用5種方法,人帳誘捕法,該法所用的誘餌為調查者,誘帳用40目棉紗布制成,帳頂方形,面積80cm×80cm,帳底張開后的直徑150cm,誘帳的垂直高度130cm懸掛時下沿距地面40cm,上下四周均用繩子栓緊固定。誘捕者持手電筒和吸蚊器立于帳內,隨時捕捉飛入帳內的蚊蟲。每次以15min為一計量單位。網捕法,用網孔為60目的絹紗自制,網圈的口徑20cm,網袋深60cm,呈圓錐形,網柄長60~100cm。由采集者手持昆蟲網網柄作“8”型揮動,每次以55次/min的頻率揮網5min為一計量單位。燈誘法,采用有關單位研制的吸入式誘蚊燈或二氧化碳三聯式誘蚊燈,前者由紫外線燈管、吸蚊扇、供電器三部分組成,后者加二氧化碳釋放罐。在各采集點,將燈放置于適當的位置,每次以60min為一計量單位。人工小時法,采集者手持電動吸蚊器在住戶的人房、豬圈、牛棚、禽舍吸取蚊蟲,采集30min/h為一時間單位,計量單位為只/人工小時。動物誘捕法,在成蚊采集點,放一活的動物(禽或畜),一人手持吸蚊管和手電筒,捕獲落在動物體上吸血的蚊蟲,每次以15min為一計量單位。幼蟲密度:在發現有蚊蟲孳生的積水處或容器中,用塑料勺(容積約500ml)撈取的蚊幼蟲,以15勺撈取蚊幼蟲的平均數作為蚊幼蟲密度。然后將部分蚊幼蟲帶回實驗室待羽化后鑒定蚊種。蚊卵的采集:對不同類型的蚊蟲孳生地的塵土、木屑等樣品,按不同環境分別進行處理,放入恒溫箱孵化,進一步飼養,待羽化后鑒定成蚊。
環境因素每次成蚊采集取樣時,均測定采集地點的溫度、相對濕度、光照度、風速、降雨量等環境氣象因素。每次卵、幼蟲及蛹取樣時,均記錄調查點水的溫度及pH值,土壤的酸、濕度,降雨量等環境氣象因素。
在蚊蟲調查中,共發現蚊類5屬28種,其中環股按蚊、朝鮮伊蚊、背點伊蚊、致倦庫蚊、暗脂庫蚊、擬態庫蚊、棕盾庫蚊及騷擾阿蚊等7種為這一地區的新記錄蚊種。在這些蚊種中,82%為古北界或古北界及東洋界均有的蚊種,18%為東洋界蚊種,表明一些東洋界蚊種可以在古北界區域內生存。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在不同區域的不同生境中,蚊類具有不同的優勢蚊種[2]:蒙山以騷擾阿蚊、淡色庫蚊、朝鮮伊蚊為優勢蚊種,平邑和蒙陰城區優勢蚊種為淡色庫蚊和三帶喙庫蚊,臨沂城區優勢蚊種為淡色庫蚊和白紋伊蚊,蒼山優勢蚊種為淡色庫蚊、貪食庫蚊及三帶喙庫蚊,日照優勢蚊種則以東鄉伊蚊、淡色庫蚊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蚊蟲種間競爭的存在,蚊蟲的種類和優勢蚊種在逐漸地發生變化,有些蚊蟲從優勢蚊種變為常見蚊種或稀有蚊種,而白紋伊蚊和騷擾阿蚊的密度卻逐漸增多,擴散的范圍趨向增大,成為一些區域生境的優勢蚊種。
蚊蟲的孳生,其孳生地非常廣泛,除了東鄉伊蚊、海濱庫蚊在海邊石穴、石縫及海水坑孳生外,在地表積水及容器積水中的蚊種按孳生地的水質性質可分為流水和靜水兩大類。環股按蚊(林氏按蚊)、馬來庫蚊、擬態庫蚊、惠氏庫蚊、中華庫蚊、小擬態庫蚊、東方庫蚊、二帶喙庫蚊、魏氏庫蚊、常型曼蚊及黃色蔓蚊偏喜歡孳生于較清潔的水中,而褐尾庫蚊、騷擾阿蚊則喜歡孳生于污水中,騷擾阿蚊尤其喜歡孳生于稀糞坑中,此外,濟南按蚊(潘氏按蚊)、中華按蚊、迷走庫蚊、淡色庫蚊、三帶喙庫蚊則在2種孳生地均有較多的孳生。在容器積水中,可分為區2種類型,一種是缸罐、水盆(槽)、水缸、石穴(窩)自然積水,水質較清;另一種為樹(竹)洞、尿缽、罐頭瓶、廢輪胎等容器積水處,水質較混。前者積水中主要孳生白紋伊蚊、朝鮮伊蚊、背點伊蚊,偶爾也發現三帶喙庫蚊、濟南按蚊等孳生,后者發現有白紋伊蚊、仁川伊蚊、朝鮮伊蚊及漢城伊蚊,偶爾也發現有中華按蚊、貪食庫蚊等孳生。在流動的較清潔的水質中,曾發現有中華按蚊、濟南按蚊、擬態庫蚊、三帶喙庫蚊、惠氏庫蚊等多種蚊蟲,而淡色庫蚊、褐尾庫蚊及騷擾阿蚊則可在流動的污水溝中發現。
成蚊的嗜血習性,根據國內外關于蚊類嗜血習性報告[3],我們對沂蒙山區11種常見的蚊蟲的嗜血習性作了以下初步判斷:淡色庫蚊的嗜血范圍廣泛,但以人血和雞血為主,兼吸其他動物的血。三帶喙庫蚊主要嗜吸牛(羊)、馬(驢、騾)、豬等家畜血,并兼吸人血。中華按蚊的主要嗜血對象是牛、羊,其次是馬、驢、騾,豬其次,而吸人血者較少。二帶喙庫蚊的主要吸血對象是牛、雞和人血,馬和羊,狗血較少。白紋伊蚊主要嗜吸牛血和人血,而嗜吸其他家畜血液相對較少。騷擾阿蚊主要吸人血、牛血并兼吸豬、雞及其他家畜、禽血。刺擾伊蚊在牛體上捕獲的蚊數量最多,羊、馬、驢、豬等家畜血次之,吸人血較少。朝鮮伊蚊主要以牛羊為主要嗜血對象,而吸人血者較少。中華庫蚊以嗜吸牛血為主,馬、羊血次之,人血較少。潘氏按蚊主要嗜吸牛血,兼吸人血及其他家畜、家禽血。迷走庫蚊是野棲蚊種,而以吸人血、牛血為主。
蚊蟲的晝夜叮刺活動是沂蒙山區蚊類生態習性調查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沂蒙山區常見蚊種的觀察可以發現,多數有昏峰和晨峰2個活動高峰。昏峰一般出現在日落后1~2h,而晨峰一般出現在日出前1~2h,昏峰明顯,晨峰則是小高峰。如淡色庫蚊有明顯的昏峰和晨峰2個活動高峰。中華按蚊的吸血高峰在日落后1~2h,不同季節叮刺活動高峰出現的時間不同,但均呈典型的昏峰型。三帶喙庫蚊叮刺在日落后1~2h,偶爾也在黎明有一小高峰,前者突出,后者不明顯。朝鮮伊蚊和刺擾伊蚊的叮刺活動相似,昏峰突出,一般在日落后1~2h,晨峰不明顯,在日出前1~3h,騷擾阿蚊在日落后1~2h,昏峰明顯,而凌晨3:00-4:00有一小高峰[4]。不同生境蚊蟲的季節消長不同,且幼蟲與成蚊亦不盡相同。在蒙山,淡色庫蚊的幼蟲從5月出現,11月消失,7、8月種群密度最高,而城區成蚊從3月開始活動,8月形成高峰,11月中旬消失。中華按蚊從5月開始出現幼蟲,7-8月為密度高峰,11月消失,而越冬成蚊在3、4月出現。白紋伊蚊的幼蟲4月出現,7、8月密度較高,11月消失,成蚊在4月出現,6-7月形成高峰,11月消失。朝鮮伊蚊和刺擾伊蚊在5月出現幼蟲,7月為幼蟲密度高峰,11月消失。對于成蚊,朝鮮伊蚊在7、8月,刺擾伊蚊在8月為活動高峰,11月消失。騷擾阿蚊的幼蟲從5月出現,在7、8月形成高峰,11月后逐漸消失,成蚊于6月初開始出現,到8月形成高峰,11月成蚊逐漸消失。三帶喙庫蚊幼蟲自4月出現,7、8月為高峰,成蚊的活動高峰則在7月中旬。優勢蚊種群舞交尾,騷擾阿蚊為蒙山的優勢蚊種,7月開始出現群舞交尾,每一舞群距離地面約30~100cm,雌蚊一般1~3只,雄蚊多在40~80只。
群舞高峰多發生在第1只雄蚊到達一雌蚊處約6~8min后,高峰持續3~5min,雌蚊在交尾后迅速飛離舞群,雄蚊密度迅速減少,每一舞群交尾時間約在20~30min左右。全部舞群消失時間約從開始后的40min左右。白紋伊蚊是臨沂城區的優勢蚊種,在8-9月,對群舞交尾現象進行了連續觀察,在18∶30-20∶00時出現,也是近百只的雄蚊環繞幾只雌蚊,在距離地面約50~100cm處盤旋。雌蚊在交尾時,在舞群中,邊飛邊交尾,隨后飛出舞群。交尾高峰發生在第1只雄蚊到達后約5~6min,約15min后舞群消失,群舞時,雄蚊緊抱雌蚊,邊飛邊配,其他雄蚊在其周圍飛舞助興。一對雌雄白紋伊蚊的交尾時間約6~12min。在蒙山觀察淡色庫蚊的群舞交尾,與上述2種蚊種很相似,所不同的僅是群舞交尾的時間略遲20min,主要在光線較弱時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較短,約20min。
蚊蟲其他生態習性的調查,淡色庫蚊在野外的棲息場所分布甚為廣泛,約占耕地面積的30%~70%。而以水井、豆地、地瓜地、花生地、墳地等處草叢居多。中華按蚊在野外棲息場所多達26種以上,以豆類農作物中密度最高。按成蚊密度和面積測算,野外是主要的,而牛房、人房則處于次要位置。三帶喙庫蚊在野外棲息場所也很廣泛,據報道有18種之多,其中農作物為15種,占83.3%。此外,二帶喙庫蚊有6種棲息場所,刺擾伊蚊有4~6種棲息場所,白紋伊蚊有4~7種棲息場所,迷走庫蚊有4~5種棲息場所。通過了解蚊蟲的棲息習性對開展滅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中華按蚊能擴散到2000m以外的地方。白紋伊蚊的飛遷擴散范圍在400m左右,但主要集中在50m范圍內,蚊蟲活動范圍主要取決于血食來源處及產卵地點的遠近。以卵越冬的蚊蟲有白紋伊蚊、漢城伊蚊、仁川伊蚊,以幼蟲越冬的蚊種有潘氏按蚊(濟南按蚊)、環股按蚊(林氏按蚊)等。而以成蚊越冬的蚊種有淡色庫蚊、三帶喙庫蚊及中華按蚊。不同的蚊種越冬的場所不同,越冬所需的時間亦不同。
關于蚊蟲孳生地的分類,馬素芳等(1979)[5]曾提出了分類方法,認為在靜止水和流動水中可分為3種類型。按沂蒙山區蚊蟲孳生地的具體情況,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廣生性蚊蟲,適合于在有機物含量范圍大的環境中生存;而另一類則是狹生性蚊蟲,只能在一定的有機物含量中孳生,水中有機物過多或過少對這種蚊蟲的生存均不利。前者如淡色庫蚊、中華按蚊可以在多種環境條件下生存,后者如斑翅庫蚊,喜歡在有機物含量少的水中孳生,騷擾阿蚊則更喜歡在有機物含量較多的孳生地中生存。沂蒙山區蚊蟲孳生地是非常廣泛的,從未污染水到強污染水,從靜止水到流動水幾乎無處不有,而蚊蟲的孳生偏喜程度不一,因此在進行環境治理,清除蚊幼蟲孳生地方面,需要結合當地不同蚊種的孳生習性,做到全面細致,點面結合,徹底系統。
蚊蟲的嗜血習性與其傳染的疾病關系密切[6]。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又因嗜吸動物血,也是沂蒙地區動物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的傳播媒介。因此,對常見蚊蟲進行嗜血習性的正確判斷,有助于了解該蚊種作為傳播媒介所傳播的疾病,對今后除害滅病提供可靠的依據。蒙山區常見蚊蟲的嗜血習性的調查,說明了蚊類的嗜血對象有一定的選擇性,但顯然受到吸血環境的影響,當某一種蚊蟲的正常吸血環境變化,如吸血對象等的數量減少到一定的限度時,該種蚊蟲就有可能被迫轉移其嗜血習性而吸其他動物體血。但多數蚊蟲的嗜血習性非常廣泛,所以食源充足,這也是一種進化的表現。在沂蒙山區常見的12種蚊蟲中,多數蚊蟲是以吸家畜、家禽血為主,并兼吸人血,因此將一定數量的動物放置于適當的地方,顯然在目前對蚊媒介傳播共患疾病持否定時可以減少人們被蚊蟲刺叮的機會,減少蚊媒對疾病的傳播。沂蒙山區蚊類的嗜血習性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報告相似,一般來說,人房和家畜、家禽舍中的蚊種多以嗜吸本場所內動物血,但也有的蚊種對某種血源具有特殊的嗜好,不論在哪種場所棲息,均以吸特殊嗜好的血液為主。由此看來,蚊類的嗜血習性在流行病上具有重要意義,是蚊類生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蚊類的嗜血習性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占絕對優勢的蚊種才會出現群舞交尾現象[7]。在沂蒙山的大洼林場觀察時發現,淡色庫蚊的群舞交尾現象只有在占絕對優勢的6月才出現過一次。而隨后取而代之的是在競爭中取勝的騷擾阿蚊出現的群舞交尾現象。在同一個蚊蟲的群舞交尾群中,均是同一種蚊蟲,非常單一,尚未發現在舞群中混有其他蚊種。群舞交尾現象是蚊蟲刺叮活動的前奏曲,但在這期間,使用人帳誘捕法及人體誘捕法所捕獲的蚊蟲數量很少甚至捕獲不到,只有當大量雄蚊迅速減少后才開始出現。在所有舞群中,都是雄蚊數所占比例遠遠大于雌蚊數,卻沒有固定的比例,一般在30∶1~80∶1。蚊蟲的群舞交尾發生時均是光線從強迅速變弱時,且在弱光下(f<1000),光照度與群舞交尾的捕獲數量具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性(r=0.90,P<0.01)。群舞交尾多出現在無風或緩風時,且風的強弱與捕獲蚊蟲數量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r=-0.87,P<0.05),風速越大,捕獲蚊蟲數量越少,反之亦然。此外,群舞交尾的發生與氣溫變化有關,一般是在氣溫由高變低時,且與當時氣溫高低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性(r=0.88,P<0.01)。而濕度與雨量對群舞交尾的影響有一定的局限性,騷擾阿蚊在排除多雨的7月后,群舞時捕蚊數與雨量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而去掉干燥的6月后相對濕度與群舞時捕蚊數有正相關性(r=0.84,P<0.01)。
蚊類不僅刺吸人血,而且有些蚊蟲種類還是人體疾病或人畜共患病的傳播媒介[8]。在沂蒙山區,濟南按蚊和中華按蚊可傳播瘧疾,迷走庫蚊、三帶喙庫蚊、淡色庫蚊、二帶喙庫蚊、貪食庫蚊及中華按蚊可成為斑氏絲蟲的傳播媒介。而馬來絲蟲可在三帶喙庫蚊、淡色庫蚊和騷擾阿蚊體內完成發育,從三帶喙庫蚊、淡色庫蚊和背點伊蚊中已分離出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白紋伊蚊和騷擾阿蚊可傳播登革熱。
盡管這些媒傳疾病在當地的發病數較少,卻也威脅著局部居民的身體健康,因此及時了解這些蚊種在自然條件下的孳生情況及活動規律,對進一步除害滅病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這些蚊種在刺吸人血,騷擾人群方面亦非常嚴重,如騷擾阿蚊體型大、攻擊猛、吸血量大,當前又是沂蒙山區的優勢蚊種,當地的居民深受其害,嚴重妨礙了生產和其他活動,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 上一篇:土地利用的生態學探索
- 下一篇:反思職教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