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8 08:28:00

導語:獨家原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作為全區文化事業建設的一個窗口單位,多年來,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體現公共文化設施為公共主體服務,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文化設施,培訓、培育農民藝術人才,努力認真實踐建設和諧文化的目標與任務。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應該處理好“送”與“建”、政府辦文化與農民辦文化、發展文化事業與發展文化產業以及滿足需求與提高素質之間的關系。要探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戰略與措施,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農村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新農村發展需要的文化體系;積極發現、培養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農村文化工作骨干隊伍;以活動為載體,促進農村文化生活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文化建設創新傳統文化

一改革與發展創新中一路走來

1.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績顯著

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正在形成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道德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以及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開展,使中國農村社會正向著文明的方向演進。比如我單位在農村設有農民畫創作基地、舞蹈培訓基地、農民攝影公社、農民藝術團培訓基地、戲曲培訓基地、農民畫、農民版畫、民間藝術展示基地等8個藝術培訓場所,年培訓人數、接待參觀人數、參加各類活動人數達二萬五千多。

2.開展各項文化活動,以持續性地維持新農村文化建設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2005年策劃啟動“百村文化長廊建設”系列活動。我單位在積極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也是不遺余力,開展了各項文化活動,推動了農村文化的課持續、健康發展。比如,2005年提出“農民文化素質三大提升工程”,從我區的特色文化著手,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途徑,計劃3年內培育出百名農民畫家、百名農民攝影家、十大農民藝術團。

20**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個農民攝影公社,先后舉辦“歡樂過大年”、“我爹我娘”等農民攝影比賽5期。2008年,我區農民畫組織、舉辦、參加各類活動27項,其中全國級9項、省級5項、市級8項,區級5項,掀起了農民畫藝術節后的一個新高潮。

這些創新的文化建設活動,為本區的農民送上家門口的文化狂歡,享受文化帶來的幸福、喜悅,從農耕體育、廣場文藝、民間民俗等全面展示新農村、新農民的時代風貌。

3.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文化成為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前,出于政治需要,人們片面強調文化的精神屬性和政治功能,忽視和否定其物質屬性和經濟功能。認為文化只是從屬于政治的,單純強調文化產品的政治屬性和意識形態特性,忽視其商品屬性。實際上,文化與經濟是密切結合的,文化是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是生產力大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多,文化日益經濟化,經濟日益文化化,文化經濟一體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文化,經濟將寸步難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全球化的文化資源配置已成為一種時代的潮流,傳統的文化資源只要進行現代化的轉化和開發,就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農村文化活動日益豐富,民俗文化重現生機

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文化活動日趨活躍,傳統的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民俗文化重現生機,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建設為新農村提供“軟實力”

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表現出來的“軟實力”。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表明,一個國家要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能沒有文化“軟實力”的聚合和支撐。毋庸諱言,新農村建設,確實需要改善農村的硬件,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二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然,在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時候,我們也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些問題是長期遺留下來的,有些問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只有認清問題存在的根源,并對其進行分析解讀,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路子,才能更好地推進新農村文化的建設。

1.農村文化消費結構比較單一

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戶對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但由于文化供給比較單一,農民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目前,看電視己經成為廣大農民的唯一消遣,而電視節目的針對性又差,難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雖然以健康、優秀的文化產品占文化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是庸俗、低級、迷信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充斥著文化市場。特別是一些民間藝術團體,人員復雜、文化水平低、素質不高、專業水平差,大多是草臺班子,無組織、無紀律,表演節目隨心所欲,他們以經濟效益為目的,以粗俗的表演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和好奇,提高叫座率,掏觀眾的腰包,有的表演肆無忌憚、不堪入目。黑網吧、無證經營游戲廳接納未成年人進入,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社會反映比較強烈;音像制品、書店盜版現象十分普遍,色情、暴力影像、圖書充滿大街小巷。

2.農村文化機制不夠靈活

農村基層文化單位是一個公益性事業單位,其運轉完全靠財政支持。然而,一些基層政府在經濟優先發展戰略的思維模式下,對文化事業單位投入嚴重不足,致使公共文化機構運轉存在著較大困難。

3.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滯后

我國早在“七五”期間就提出“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但是至今沒有實現。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文化事業經費增長應不低于當年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地方的黨政領導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認為只要搞好經濟建設就行,農村文化建設根本不重要,因而用于扶持農村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少之又少,群眾文化活動基本處于自發狀態,活動經費基本上靠自籌。

4.農村文化發展速度較緩慢

農村文化建設滯后于經濟改革和社會生活的改革。農村文化相對于城市文化而言,發展速度、發展水平明顯滯后。農村文化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區域分布不平衡、性別分布不平衡、年齡層次分布不平衡等幾個方面。掌握了經濟自主權的農民,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以往過去由黨組織包辦一切的文化活動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他們謀求文化主體地位的活動越來越多;改革前中國農村實行高度集權的組織制度,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組織都受到政治權力的超強控制,受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驅動,很多自發的民間組織屬非法的則被取締。隨著鄉村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基層黨和政府在鄉村社會逐漸退出,生長于民間的自發群眾組織越來越多,越來越具有影響力。

三新的工作思路設想

1.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文化人才

文化藝術寓教于樂、娛情益智,它在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對提升人的素質、協調人際關系、激發創造潛能、增強黨和政府的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鄉鎮文化站一直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窗口,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村、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紐帶,也是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弘揚先進文化的前哨陣地。

2.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努力構筑新的發展格局

農村文化改革要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結合當前農村小康目標的實現而進行。一是改革宏觀管理體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文化事業的積極性,實現管理主體、管理手段由單一向多元的轉變,堅持走“部門出謀、政府出面、社會出錢、共同出力”的路子,以創建社會主義文化工作先進縣(市、區)、鄉(鎮、辦)、村為抓手,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掛帥,文化部門主管,群團組織配合,社會各界努力,國家、集體、個人一齊參與的文化格局。二是改革內部管理機制,加快推進以“館〔站)長負責制、專業干部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圖書)館、站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使館(站)長和業務干部的選聘、考核、獎懲及培訓實現規范化、制度化。重點搞好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激發內部活力,調動文化干部職工創造性地做好本職工作的積極性,形成科學高效的運作格局。

3.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體制機制,疏通文化渠道

改革要思路清晰,措施明確。一是要加快縣、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二是經營性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要轉企改制,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三是要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面向農村和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四是要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五是要加強政策調控,既拓寬又規范農村文化市場。

4.充分挖掘農村優秀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獨特的優勢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因素可以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積極因素而被整合到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中。但是必須注意,這一整合,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直接繼承,也不是簡單的摒棄,而應該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改造、補充,使之轉化為現代農村文化,成為現代農村文化的生長點。

在我區散落在農村各地中,也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如果利用得好將會起到傳播文化,弘揚傳統的作用。而我單位在開展諸如這類傳統文化的時候,也非常注重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比如,新塍鎮元宵民俗文化節、王江涇長虹碧波文化藝術節、洪合鎮新居民“歌舞新家鄉”才藝擂臺賽;油車港鎮“雙溪之聲”鄉村文化體育節文藝演出;高照街道“艷陽高照”文化藝術節暨居民運動會;王店鎮朱彝尊文化藝術節、新城街道文化藝術節等,讓我區居民常年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的權益得到不斷滿足。

5.抓住特色,提高農村文化創新能力

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對現有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他們渴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始追求寓教育、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多樣化的文化。農村文化建設必須適應這一要求,豐富文化生活,創新文化形式,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當前,全市各縣、鄉鎮文化發展并不平衡,發揮各鄉鎮之間的互動作用,抓住文化產業發展這一新的增長點,提高文化創新能力,促進文化資源的共享,這是繁榮農村文化事業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要牢抓特色文化。要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為農村文化創新的最佳切入點。不斷挖掘、利用優秀文化傳統和民間文化資源,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農村文化品牌,充分發揮民間特色文化的特殊效應??梢蚤_展更多的諸如,在07年啟動村級藝術團互動巡演的活動,讓活動走進全區各鎮(街道)的村落、社區,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強化“一鎮一品”文化建設。我區目前五鎮二街道都已經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效應推動文化建設。

結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其文化,用現代文化成果去占領農村文化陣地,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農村文化是一種社會公共產品,應由政府來提供。政府要發揮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把新農村文化建設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逐步加大資金投入,保證新農村文化建設基本支出,積極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解決農村文化發展落后面貌,關鍵是完善農村文化設施。要堅持管建并重、管用并舉的方針,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而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為農村群眾提供文化享受,辦實實在在的實事、好事。把農村文化陣地建成農村的標志性建筑、農村文藝作品創作成文藝精品、農村文化活動辦成上規模的文藝盛會,可以帶動農村文化的跨越式發展,提升農村文化品位。要積極推進如歌舞藝術等現代文化成果向農村轉移,充實新農村文化建設內容,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

當然,新農村文化建設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關鍵是要使文化建設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應對時代變遷帶來的文化挑戰,增進對于科學發展觀的理解,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只有文化滋潤的田野,才能更加繁榮昌盛;只有文化熏陶的人民,才能更加幸福美滿。只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都關心和支持農村文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的文化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