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舉措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
時間:2022-02-19 05:43:00
導語:多舉措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來,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的聲音頻頻見諸報端。據了解,農村稅費改革全面鋪開以來,全國農民人均減負30%左右。上海的農村稅費改革成績也很顯著,農民人均負擔從改革前的118元下降到目前的3元,今年底有望實現“零負擔”。如何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筆者以為,除稅費改革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對此次農村稅費改革,從中央到地方決心大,力度大,階段性成效也較明顯。可以看出,這次改革最基本的出發點是確保農民負擔明顯減輕和不反彈,其主要目的在于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規范農村分配制度,是一次經濟利益的大調整,也是中央確保農民增收政策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此舉有利于解放農村生產力,有利于中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農村治理的現代化開辟道路,涉及面廣,具有深遠的經濟影響和政治意義。
但毋庸諱言,稅費改革后出現了基層財政缺口普遍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足、改革后稅收負擔不均衡等問題,很有可能導致減下去的負擔重新反彈,如果不采取多種措施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不但會前功盡棄,又會陷入歷史上田賦改革的“積累莫返之害”,陷入越改越重的怪圈,挫傷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背后的政策含義,更大程度上表達的是率先實現現代化的信號,以及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工商業反哺農業的導向。就上海而言,改革前農民人均負擔相對也較低,只占其純收入的5%左右,以上海的財政轉移支付能力,只要措施得當,政府監督有力,要實現農民負擔不反彈并非難事。上海當務之急是在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加快農村現代化。必須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視角來看待農業和農村問題。不能把分配關系僅僅局限在農村、農業經濟和農業產出、農民與地方政府這樣一個層面上,應當以整個國民經濟所能夠提取的財力,在農民與市民、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城市政權和農村基層政權等層面上進行一個大的統籌分配。對上海這樣一個工商業發達的城市而言,利用現代工商業的優勢來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有效提高上海城市的綜合國際競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無論對全國還是上海,需要改革與發展兩條腿走路。一是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和農村醫療衛生改革,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建立現代農村公共財政體制和現代農業稅制,逐步取消一切不應該由農民負擔的稅費,鏟除滋生農民負擔反彈的土壤。只有這樣,農村稅費改革才能真正走出“黃宗羲定律”的怪圈,農民負擔才不會反彈。二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對全國農村工作具有重大導向作用。今后必須不斷加大政府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發揮城市工商業對農業和農村的反哺帶動作用,建立金融和勞動力自由流動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城市化,真正解決農民減負和增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