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支持“三農”問題

時間:2022-02-19 06:29:00

導語:如何解決支持“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解決支持“三農”問題

解決“三農”問題關系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解決“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產業本身的體制問題也影響金融資本向其流動,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經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經營,加上基礎設施差,難于容納較多的金融資金

目前我國的農業體制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經營方式只能容納少量的小額農貸資金。一是這種經營方式農戶的資產較少,不能承擔較大的信貸風險;二是這種經營方式限制高效農業和農業深加工的發展,農民不需要較多的貸款。因此,目前的農村信用社出現三種情況:一是還有不少農村信用社由于歷史的問題較多,加上當地的金融風險較大的影響,目前還出現支付的困難,沒有錢支農;二是部分農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農,資金閑置;三是有的農信社實際上辦成了商業銀行,在城市里與商業銀行爭存款,爭貸款,不愿支農。

二、金融解決“三農”問題的幾點建議

目前的金融體制對農業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的支持相對來講嚴重不足,那么,從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決“三農”的問題?

(一)要盡快恢復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業務,同時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既想發展農村經濟、啟動農村市場,又不想付出代價,這是不現實的,只不過我們如果對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點,減少人為的失誤和腐敗,我們的損失就會少一點,以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對支持“三農”的政策性投入,國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在國家的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及時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貼息資金和呆賬損失的彌補,以及時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風險,不要讓風險積聚過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帶動下,積極引導商業金融加大支農力度。一些農業高科技、規模化、產業化和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產能力以后,商業金融要及時給予配套資金。對于長期只存不貸或達不到存貸比例的商業金融營業網點,要強行退出市場,遏制從農村大量抽走資金的做法。

(三)扶持農村信用社建康發展,提高支農能力。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解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責。那些認為農村信用社不是國營的金融機構,就不能享受同樣待遇的思想是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不了解,其結果是導致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越來越大,不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而且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崩潰,甚至出現全國性的金融災難。

(四)郵政儲蓄組織的資金,大部分應通過政策性金融反哺“三農”。由于郵政儲蓄的存款大部分來自縣以下,主要是農村,這部分資金應通過政策性金融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同時增加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再貸款,提高其支農能力。這樣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內需,進而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五)適當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這樣才能吸納較多的資金,并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對于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不能解決農民的小康問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機械化生產,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沒有資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機構研究出新的技術,推廣也困難;三是難于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現在農民的生產往往是生產出產品找不到市場,雖然有公司加農戶這樣的模式,但畢竟多了一個環節。當市場出現變化時,要么是公司不講信用,要么是農戶不講信用;四是不利于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一些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什么發展不起來,主要原因是難于有穩定的質量和數量的原料來源,一家一戶的農戶來生產,要么是質量難于保證,要么是數量難于保證。上述的四個問題,都是在市場經濟中生產遇到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村經濟是不可能有質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構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也沒有很好的投資環境吸納較多的資金。硬性地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也只是沒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終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資產。因此,要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通過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經營的農業企業家手中,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大生產。農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費,又可以干其他的副業,可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低生產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