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目前中國財政支農應對措施

時間:2022-02-18 10:15:00

導語:論析目前中國財政支農應對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析目前中國財政支農應對措施

摘要:財政支農是政府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現階段的財政支農資金無論是在管理還是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極大制約了其積極作用的發揮。本文針對中國財政支農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問題對策

一、我國現階段財政支農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了一系列重大強農惠農政策。中央財政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不斷增加“三農”投入,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2003-2009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長17.8%。特別在2009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計7161.4億元,比上年增加1205.9億元,增長20.2%。

(一)財政部門堅持把支持“三農”作為預算安排和財政工作的重點

1加大農民補貼力度。2009年安排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四項補貼1230.8億元,增長19.4%。補貼種類由9大類擴大到12大類,覆蓋到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增加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規模,在已實現水稻良種補貼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小麥、玉米等補貼范圍。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農民收入。

2大力支持發展農業生產。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新的扶貧政策。2009年安排用于農業生產方面的支出2642.2億元。支持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穩定現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的基礎上,研究適當提高種植業補貼比例,穩步增加補貼品種。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加快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進度,強化灌區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沼氣工程投入。

3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支持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實施農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二)新局面下,我國為發展新農村建設出臺了一系列財政支農的新政策

1中共中央關于財政支農工作的會議及新政策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之后于2008年12月28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定了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四大重點,會議明確了旨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2切實落實關于農民自身利益的財政支農新政策

(1)“家電下鄉”政策。“家電下鄉”政策是當前經濟形勢下擴大內需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財政政策工具及運作機制的一項創新。通過對農民購買家電予以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有利于提高農民消費能力,擴大農村消費,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有利于帶動家電企業生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完善農村流通體系。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家電下鄉”補貼資金預算200億元。自2007年12月開始,“家電下鄉”在山東、河南、四川三省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從2009年2月1日起,“家電下鄉”在全國全面實施,并將電腦、熱水器、空調、微波爐及電磁爐納入了補貼范圍。據測算,“家電下鄉”在全國推廣和增加補貼品種后,4年拉動國內消費約21000億元。

(2)促進農民工就業政策。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資金420.2億元。比2008年增加168億元,增長6.7%。探索建立就業支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規范社會保險補貼先繳后補辦法,完善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補貼與促進就業效果掛鉤機制,引導各類職業培訓和介紹機構針對市場需求積極開展就業服務。以做好促進農民工就業和穩定困難企業就業局勢為重點,加大各項就業政策的執行力度,切實將政策落到實處。同時,重點幫扶就業困難人群、零就業家庭和受災地區勞動力就業,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給予政策扶持。加大對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

二、我國財政支農在新時代下出現的新問題

(一)財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調,投入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盡管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也有大幅增長,但由于財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結構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對于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效益低下的發展現實而言,投入仍嚴重不足。同時,財政支農資金結構失調、管理混亂,導致生產性支農資金到位率很低,而用于各項農業事業費的比重上升。用于農業科研和推廣應用的比重更低,這就無法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良好的農業投資環境,也就很難提高農業投資者集中土地現代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阻礙了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推廣。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占財政支農資金的比重近年來一直沒有超過1%。大大低于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投入水平。另外,在財政支農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環節的補貼過高,而直接用于生產的補貼資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業和消費者受益,而農民受益少。目前,財政用于農村的支出約1/3是農產品政策補貼,農產品政策補貼多數還是直接用于流通環節的補貼,最終落到農民頭上的不足50%。

(二)財政農業稅費改革滯后,不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經營

合理科學的農業稅費制度也是財政支農的一個重要手段。近些年,國家為減輕農民負擔所進行的農業稅費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遺憾的是,這一改革從解決“三農”問題的全局角度出發而進行的統籌安排與思考不足,沒有將減輕農民負擔同促進農業現代化經營及農村地方政府支農的財權、事權改革緊密結合,其改革滯后性明顯,這十分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經營方式的推廣。

(三)財政支農管理體制不完善,資金使用效果不明顯

現行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基本上是延續計劃經濟時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資、建設、管理、使用四位一體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監督,保證不了工程的質量,造成極大的浪費。涉農部門多,條塊分割較為嚴重,導致資金使用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實施效益不理想。而且,支農資金擠占、挪用現象并存;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執行緩慢,資金到位率低,且年度內支農資金支出不平衡: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監督機制落后,資金使用效果差,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

三、完善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若干對策

(一)深化農村稅費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近幾年農村稅費改革的效果初步顯現,大幅度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內,由于我國長期扭曲的農村不合理分配關系,農村稅費改革不可避免地會對鄉鎮財政收入造成重大沖擊,加之各地區農村稅費改革的執行情況和取得的成效參差不齊,基層財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農村稅費改革的實質是對農村公共物品籌資制度的重新安排。通過重新安排,能夠穩定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來源,同時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過重、負擔反彈等影響農民收入、農村社會穩定的問題。因此,必須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同時加大農村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填補稅費改革中發生的財政收支缺口,減少改革的阻力,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規范國家和農民的收入分配關系。

(二)重視農業科技,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和技術推廣力度

從世界范圍來看,發達國家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達80%,而我國現階段僅為39%,農業科技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總體差距很大。因此,我國要重點支持那些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的農業科技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包括提高科學種植和養殖技術的研究、雜交優勢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積極發展農業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輻射技術等研究;加強重大的農業基礎理論研究,有計劃地使一批農業科技項目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通過建立比較發達的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體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使利益驅動成為農民吸納科技的動力。

(三)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逐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逐步實現財政支農投入“三個高于”的要求:即確保每一年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比重高于上年,保證國家財政對農業資金投入的法定增長,并切實加強預算執行。各級財政都要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同時在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的基礎上,市縣財政也要逐步增加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積極探索利用補助、貼息、保險、擔保等方面手段。建立農業投入的激勵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增加農業投入。扎扎實實推進支農資金整合工作。要鼓勵以縣為主,制定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通過打造項目或產業平臺,整合支農資金;積極推進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改革,通過合理配置機構和職能,從根本上解決支農資金使用分散的問題。創新財政支農體制性措施,進一步推進支農資金整合。

總之,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方針政策,扎實做好財政支持“三農”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