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干部職務晉升策略
時間:2022-03-13 10:09:15
導語:女性干部職務晉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文化生態化不同于行政立法生態化或行政機制生態化,是指在全球自然環境危機不斷加深的形勢下廣泛支配行政系統的行政意識、行政觀念、行政思想、行政倫理和行政精神所具有的“取法自然”的趨勢和過程。
一、行政文化生態化轉型的時代背景
(一)全球環境問題凸顯。根據文化人類學的基本觀點,人類的生存是一切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倫理價值和思想學說得以有效變遷的生物學基礎。當人類在“機巧”(科學技術)的作用下把“外在自然”(通常意義上的外部自然環境)和“內在自然”(通常意義上的人類生理環境)征服得極為順從的時候,一種潛移默化的毀滅性趨勢正姍姍而來。這種不可避免的生態災難,或者表現為達爾文自我選擇機制的殘酷性后果,或者表現為霍布斯的利維坦式的政治負外部性,或者表現為人性墮落的道德破壞性外溢,或者表現為普力奪式的利益競爭潛規則,最終都會危及人類社會的“自然紋理”并加速人類肢體的支離破碎。正如美國物理學家費•卡普拉所說:“當前的危機是環境生存的全球性危機,而不僅僅是社會組織、政府或個人的危機。自組織的社會、個人作為基本生態節點和作為行政管理的軟文化都處于人類歷史的拐點上。”[1]環境問題與行政文化變遷緊密相連,可以說是行政文化帶來的次生災害,本質上是生態行政。唯有從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共生互存、有機互聯的角度,唯有遵從生態法則的要求,慎重思考行政意識、行政哲學、行政理念等一系列精神文化要素,才能還自然以公平與正義,才能促進行政管理機制的深度改革和公共治理效率的生態提升。(二)全球行政不作為現象增多。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深度擴展,世界各國行政管理領域均出現了諸多為官不為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消極性行政適應行為、行政敷衍了事行為、利用法律漏洞的行政規避性行為、時間性浪費行為、空話連篇不干實事的形式主義行為、推卸責任互相扯皮的推諉行為、埋怨上級貶低下級的行政挑剔性行為、為謀取政績和提拔的形象主義行為等。[2]在這種背景下,各國政府均展開了行政效率優化機制的研究以遏制行政文化變異性趨勢的濫觴,而促進行政文化的生態轉型就成為這一研究趨勢的主題性展示。研究行政文化的生態化轉型就是為了借鑒生物圈各生態元有機結合、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實現行政管理各要素的彼此銜接和內生融合,進而促進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快速提升。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在廣義行政生態學上一個國家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唯有保持有機互動、緊密互聯的內生合作關系才能實現政治體的良性運作與和諧發展,在狹義行政變遷中,各級各類政府部門的上下層級性和橫向平行性同樣遵循著生態行政學的基本程序性規則,這種生態鏈接中的道德銜接機制、思想滲透原則、精神承受過程、價值交換范式、感性自覺原理融合構成了行政文化生態化轉型中的‘微行政循環機制’和‘行政內分泌系統’,這些類似生物學生態鏈接的時空依賴性表征著各行政生態元的獨到地位和彼此制約性。”[3]由此可見,研究行政文化的生態化轉型既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混亂開發后的行政反思,又是在自然環境倒逼效用下的必然行政選擇,其根本目的仍然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優化行政權力的配合模式、促進政府機構的清正廉潔與和諧發展。
在行政文化生態化轉型的視域下,女性干部職務晉升必須考慮行政核心價值、行政基本訴求、行政未來進展、行政跨際比較、希望和理想、災禍以及人的性格等多種因素,須特別注重晉升價值的作用和晉升信念的影響。(一)要以“人類的自然幸福”為理念支撐構建。職務晉升的價值基礎(見圖1)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政治的最終目的是幸福,行使權力的人是離幸福最近的物種。”[4]也就是說,人類行政權力的存在只在維護人類健康祥和的意義上才有價值,失去了人的“類幸福”,所有的國家戰略、城市規劃、政府決策、公共倫理、外交行政、主權爭議、電子政府、數據行政、行政眾籌、科技行政、軍事行政都變得毫無價值。在行政哲學意蘊下,“類幸福”是一種鑲嵌了“生態和諧”的幸福,這種幸福不是純粹理念的游戲而是實實在在的民眾福祉。基于此,致力于改善民生、改變行政運作模式、提升群眾生存質量的女性領導干部必須以“人類的自然幸福”作為職務晉升的價值基礎,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包容性行政。與排他性行政相對,包容性行政為職務晉升培育內生的生態氛圍。包容性既是自然界物種生存的第一生態法則,也是人類生活的第一自然規則,在缺失了妥協、退讓、寬恕、理解等包容性行政心理的專斷政治“生物鏈”中,積極的行政作為就變成了禍害民生的消極作為了,任何的行政話語都變得極為虛偽和無趣,行政資源投入越多,行政行為運作效率就會越低,人的生物性存在就會被社會性暴力沾染和玷污。所以倡導包容性行政,在面對不同的思想或事物時,女性干部能夠做到無偏袒、非敵視,這是實現職務晉升的基本價值基礎。2.柔性行政。與剛性行政不同,柔性行政強調女性干部要有溫和的服務意識、平靜的服務心態、和善的服務態度、恰如其分的服務解說。從生態行政的立場看,柔性行政最大限度地擴充了剛性行政的強制性生態變遷,最大限度地迎合了自然界“自在變遷”這一鏈接生態原理,在最廣范圍上呈現了職務晉升的方向性文化價值。因此,針對柔性行政,可以建立客戶評價條目,勉勵女性干部的創新行為;還可以延聘離退休行政官員進行第三視角的省察,讓他們作為“虛擬自由人”,監管現任女性干部的柔性行政行為,建立“行政自由人”獎懲制度。3.謙抑行政。與傲慢行政相對,謙抑行政強調女性干部辦事態度的親善和悅、答疑解惑時的娓娓道來、執政情緒的溫和平靜體驗,自然展現“滿招損,謙受益”的邏輯,是實現職務晉升的關鍵環節。倨傲往往產生于孤高,行政態度倨傲既破壞行政環境的和諧生態,又嚴重傷害整個社會和個人的生態演進。4.協商行政。與強制行政相對,協商行政強調發生糾紛時均衡化解決和平等協商,反對任何一方用人情或關系來改變雙方行政平等身份。在具體協商行政中,要堅決取締強制脅迫推進的行政項目,反對政府拆遷中黑社會力量滲透的行政補償過程,抵制所謂“聲討公平”口號下的非善意行政上訪行為,禁止土地買賣中的行政回扣現象;防范行政官員粉飾問題夸大政績,針對那些小錯不斷、錯不犯的干部建立糾錯臨時檔案,對于行政不作為和行政性過失行為要用行政誡勉制度來約束。協商文化氛圍對于女性干部職務晉升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其意義不可小覷。(二)要以“代際可持續”理念構建職務晉升意識(見圖2)。“代際可持續”既是自然界物種進化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生殖變遷的自然規律。在生態理念廣為流傳的現代社會,通過生態思維約束行政行為已經成為各個國家行政演進的必然選擇。總體來看,以“代際可持續”理念構建職務晉升意識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以“前際可持續”理念構建職務晉升的生態基礎。可持續發展觀,注重相互依存的自然界和生態環境,在考慮現在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將來,在思量當代人利益的基礎上也思量了后代人的利益,既重視代內公平又重視代際公平。人們把當代以前行政文化思想的繼承性稱為“前際生態可持續”,把當代行政文化思想的演化過程稱為“當代生態可持續”,把當代以后行政文化思想的信念連續性稱為“后際生態可持續”。其中的“前際生態可持續”理念為當代可持續發展觀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借鑒和深刻教訓,必須加以認真研究和對待。具體到女性干部的職務晉升來說,要改變之前行政決策的“單向度”問題,建立由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民主決策體制;要建立與科層制相配套的科學化監督機制,反對行政管理領域出現的形式主義現象;必須借鑒企業的服務化生存意識,在優質高效的行政包容理念的支配下為民眾提供順暢的咨詢、接待和上訪路徑;要把政治權力尤其是行政權力“牢牢關在籠子里”,防止“行政逆生態化”運作的“民生災禍”事件的發生;要注意“反生態化”規劃和戰略調整的基層危害性,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生態開發的優先位置。唯有如此,女性干部的職務晉升才能健康發展。2.以“當代可持續”理念構建女性干部職務晉升的生態根基。就當下中國女性干部職務晉升的總體趨勢來看,必須解決好可持續發展與斷裂式行政之間的矛盾問題。也就是說,要在保持行政文化連續性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行政權力服務社會的方式和內容,比如,要適應微科技發展的自然趨勢,解決好互聯網行政的治理優化和手段提升問題;要改變之前的互聯網“混沌態”,實現數據行政和電子行政的清晰融合,把“循環—升華”理念、綠色理念、生態理念嵌入行政管理的各個領域,實現行政成本的最小化和行政效率的最大化;要加大行政融合思想的研究和宣傳,構造團隊行政文化的全新氛圍。良好的行政生態不僅維持了代內的利益均衡,而且實現了代際資源分配的公平,具有行政生態學的重大價值。3.以“后際可持續”理念構建女性干部職務晉升的生態走向。理想和信念是女性干部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缺失了奮斗目標的女性干部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個熱情飽滿的女性干部不僅能夠保證下級之間的密切配合,而且能夠為未來職務的晉升埋下伏筆。實現“后際可持續”必須改變行政信念真空的問題,要讓整個女性干部隊伍充滿上進的情緒和活力。比如,可以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滋潤行政文化的生態變遷,通過宏觀國家戰略為女性干部指明前進的方向,通過薪酬獎勵機制激發女性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差異性考核機制來監督行政系統的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通過跨際行政交流機制實現行政文化的生態交融,通過加強行政職業道德建設實現行政生態由“問責”到“問德”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陳世香.行政的生態系統分析及其對機構改革的啟示[J].探索,1998(3):52-55.
[2]唐興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態理論述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0(3):44-52.
[3]胡石清.寬容的博弈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15.
[4]李琳.論中國轉型期的政治寬容及其制度構建[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1.
作者:楊彩利 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 上一篇:行政復議規范化建設探析
- 下一篇:網絡平臺行政法律責任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