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德思維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應用

時間:2022-09-29 11:04:04

導語:茶德思維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德思維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中,自由和諧的人文社會是我國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更為注重的發展方向。作為具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我國對于德育的培養至關重要。各高校秉承黨的指導思想,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育和滲透。茶文化便是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傳統文化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人文社會下茶德思維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人文社會;茶德;傳統文化;教育

1茶文化人文社會

1.1茶道人本主義

茶道的人本主義是促進人文社會發展的潛在驅動力。在茶道“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下,無論是宏觀下的社會和諧發展,還是微觀角度的人際交往,人本主義都是促進整體社會運作的橋梁。在茶道人本主義下,我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經濟和資本世界影響,堅持自身的人文主義社會理念和社會主義社會道路。在高校學生的教育中,也時刻以人(學生)為主,促進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一方面,高校注重教學設備、基礎硬件等設施的普及,旨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高校在教師培養上也以師德為先,旨在培養關心學生全面發展的優秀教師,而非以成績衡量學生的教師。在茶道人本主義的影響下,我國教育事業不斷走向良性循環的道路,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后,也積極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促進了整體人文社會的發展。

1.2茶德仁愛理論

茶文化經歷了道家、儒家、佛學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在千百年的文化兼容下,吸取了各家精華。以儒家“仁愛”理論為主的茶德文化,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準則。人文社會下,強調“以仁待人”和“仁愛思想”。高校學生教育也秉承茶德的仁義理念,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高校對學生的五品培養中,“德”在第一位,并且在“智”的前面。然而在我國應試教育和經濟發展的國情基礎上,大多高校仍然以“智”為先,忽略了茶德的教育。十八大后,根據對我國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傳統文化的重視,高校開始對以茶文化為基點,重點發展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人文社會對學生道德水平的高標準要求下,高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對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尤為重視。

1.3人文社會與時政教育

人文社會下的傳統文化對當今時事政治的教育有強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以茶文化為主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數千年歷史演變過程中出現并傳承的文化。其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對當時歷史朝代的反映,因此對如今的時政教育有一定的學習借鑒作用。另一方面,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內容與時代不對應,但其思想內核永遠不會脫離時代。古代儒家文化下的茶德,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友善、文明、誠信”等關乎道德方面的要求不謀而合。人文社會下的傳統文化,促進了當今時政教育的開展;而時政教育也反之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實踐形式。

2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分析

2.1教育體系與形式

基于人文社會下我國領導人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高校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始進行課程滲透。首先,傳統文化的教學模式以大課為主,主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宏觀性的內容介紹。在教學體系上,傳統文化教育還沒有特定的參考教材和專業教師,教學體系尚未完善。其次,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還會不定期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參觀、外出采風等社會實踐活動,擴展課外的內容知識,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但課外活動僅僅以參觀為主,形式太過單一。學生無法在親身實踐中升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心。最后,傳統文化的教案教學模式太過呆板,灌輸式的內容陳述無法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現如今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相結合,進行融合性講解,旨在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文化辨別力。

2.2教育案例與實踐

前文提到,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大多是介紹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宏觀理論。一方面,以傳統茶文化教育為例,在滲透茶德思想時,高校課堂僅僅將“茶德”是什么以及茶德的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講解,這種理論性的陳述太過宏觀。在進行教學案例分析時,介紹的案例也千篇一律,不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僅僅理論化的內容講解,無法讓學生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學生在實踐生活中,也沒有將“茶德”融入行為的習慣。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教學案例不具有時代性。教師在介紹案例時,也只是將古代“傳統時期”的案例進行陳述,而沒有去結合理論,尋找符合現代社會的案例。綜上,缺少了案例支撐,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不具有深刻性和說服性,也很難激起學生知行合一的實踐行動力。

2.3傳統文化教育考核標準

最初,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科目以選修為主,學生可以自行選擇科目,最終的科目考核也僅僅是根據學生對自己所選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課下進行小論文作業。這種開放性的考核課題,無法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掌握的真實程度。在傳統文化教育越發重要后,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從選修課轉為必修課,學生必須通過筆試進行測驗。筆試測驗中,客觀題考察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掌握度,而主觀題考察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力。主觀題經過教師改良,增加了觀點評析等需要學生自主思考的題目。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教育的筆試體系已經十分完善。理論考核的完善基礎下,必須注重實踐德行的考核。然而道德作為一種思維性術語,其考核的標準制定不好分化。目前為止,對學生德育的考核方式還正在研究當中。

3茶德思維下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策略

3.1采茶戲豐富教學形式

茶德不僅指人文社會下的道德,還包括“和、清、寂”等思維擴展理論。在茶德的擴展性思維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必須進行全面革新。為進一步讓學生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甚至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必須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成為實踐主體。高校可借鑒傳統京劇進課堂的創新教學形式,將采茶戲融入傳統文化教學中。采茶戲不僅是傳統茶文化的優秀藝術,還是我國千百年來基層社會的縮影,包含了除茶文化之外的其他傳統文化,例如戲曲文化、道家文化、司法文化等。學生通過對采茶戲的學習和演繹,對采茶戲中人物的理解更為通透,對茶德的認知也更為深刻。采茶戲中的茶德思維體現在不同的人物的方方面面,以采茶戲融入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還能夠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以及茶德的滲透。

3.2茶故事擴展教學案例

飲茶不僅作為達官貴人、風雅學士的社會活動,也是基層平民、茶農的生產活動和飲食習慣。由此可見,茶文化滲透了中國數千年社會的各個文化階級,對所有傳統文化具有普適性的特點。為避免傳統文化教育時案例的重復性和表面性,高校教研組必須對茶故事進行分類,在不同傳統文化的教育下進行不同類型的茶故事滲透。除此之外,課堂還需要對教學案例的講解形式進行擴展。除教師進行案例介紹外,各個學生還應當結合課堂內容,將自己家鄉的茶故事進行調查講解。經過田野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等各類查找方法,學生能夠對茶故事有更深的記憶和理解。教師也能夠通過學生的案例分析,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格局。

3.3德育考核與柔性標準

為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內核,在茶德思維下,高校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德育考核。一方面,鑒于德育考核的標準不好定性,因此考核標準由普通考試的剛性標準轉為柔性標準。在客觀的硬性條件下,教師更多的以具體情況自我分析,在柔性思維下進行情感性、道德性與客觀性的融合打分。另一方面,德育考核的內容也在柔性標準之下。德育考核不采取筆試,而采取自我宣講、模擬實習演練等具有趣味性的臨場發揮。旨在考驗學生在特殊情況下的第一思維,從而透析學生的道德感和對傳統文化的踐行。在模擬實習演練的考核中,為增加真實性,學校會在校外開設實習基地,學生脫離課堂,在社會環境下體現真實的自我。

4結論

在茶德思維的融入下,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是理論性的空殼,而是學生的實踐應用成果。通過一系列的德育手段,高校對現階段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內容和考核標準的革新,促進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發展和“有效教育”,更對學生的三觀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茶德思維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教育的質量和層次,還為我國人文社會的和諧德行打下了堅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藍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黃河之聲,2018(8):104

[2]徐孝剛.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大學生學風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8):71-73

[3]王小丁,張宗明.正氣養德———傳統文化融合下的高校廉正教育[J].社科縱橫,2013(3):149-151.

[4]陳維忠.中德傳統文化對職業教育影響的比較性分析[J].機械職業教育,2010(8):3-4+9.

作者:陳新新 單位:長春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