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戲音樂文化發展研究

時間:2022-03-24 08:56:33

導語:采茶戲音樂文化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采茶戲音樂文化發展研究

1采茶戲在南昌的形成與傳播

根據我國戲曲相關著作的記載,茶燈從明代開始就在南昌地區開始流行,發展到明末清初就已經形成了由兩旦一丑組成的二小戲,這就是采茶戲的最初雛形。采茶戲發展到清朝后期就已經風行整個江西,并且在不同的地區由于當地環境以及方言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因此采茶戲也表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以及唱腔特征,就像贛南采茶戲一樣,南昌采茶戲由于其主要盛行于南昌地區而得名,并且已經發展成為江西采茶戲戲種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支脈。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南昌采茶戲逐漸走上更高的舞臺,除了活躍在鄉間茶燈、采茶歌舞等活動中,還受到文化融合的影響,從鄉村向城市發展。1.1萌芽:“茶歌”、“茶舞”、“茶燈”采茶歌誕生之際僅僅只是只有四句唱詞的小調,一個月一首小調,從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后來才從小調演變成聯唱形式,采茶歌也被稱為十二月采茶歌。隨著采茶歌的不斷發展,開始和當地的特色舞蹈結合起來,并且逐漸發展成采茶燈成為元宵節彩燈行列的一員。可以說,茶歌、茶舞是采茶戲的萌芽階段。1.2雛形:“二小”角色的“三腳班”時期采茶燈發展到清朝光緒年間開展起班,直到光緒中葉南昌地區已經出現北下四班,南上四班,戲班表演的都是由小丑和小旦扮演的茶戲,一場戲下來涉及到的演員僅有三人,因此茶戲班又被稱為三腳班。1.3初步成型:“三小”行當的“三腳班”時期隨著三腳班的不斷發展,茶戲角色出現變化,在原有的二小基礎上添加了一個小三,變成了三小,演員角色也從三個人變成四個人,但是由于行當依然還是只有三個,因此茶戲班依然還被稱為三腳班,但是與原來的三腳班相比,不僅有了三個行當,還多了三個羅鼓手,整個班子形成了四唱三打的格局,與最初的茶歌、茶舞表演完成不一樣,這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南昌采茶戲已經初步成型。1.4趨于成熟:“半班”階段三腳班進城是在清朝咸豐年間,進入城市后三腳班開始接觸其他戲曲類型,在接觸中不斷學習,通過學習,采茶戲在原來的三小行當基礎上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臉等新行當,其中旦角又分為青衣和花旦,原來的四唱三打變成了七唱三打,已經具有了半班的規模,但是戲班中的成員大多只是業余人士,用到的服裝道具都很簡陋,主要采用的聲腔是湖北黃梅戲中的本調,演唱中的伴奏也只有鑼鼓。1.5南昌采茶戲的成熟南昌采茶戲成熟是在民國初期。由于其自身形式靈活、對場地要求不高等特點,南昌采茶戲在清朝滅亡后的民國初期獲得了穩定的聽眾市場,迎來大發展。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南昌采茶戲前輩們不斷創新,推出《南瓜記》、《辜家記》、《花轎記》、《鳴冤記》,后世稱之為南昌四大記。成立于1936年的南昌鐘鼓樓平民省劇社是南昌采茶戲的第一科班,培養出了鄧筱蘭、陳云飛等優秀學員,他們為南昌采茶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稱為南昌采茶戲的鼻祖任務。直到1946年南昌采茶戲才開始針對伴奏進行改革,增加了拉弦類樂器,唱腔也開始豐富多元化,真正形成具有南昌特色的南昌本調和凡字調,南昌采茶戲真正定型成熟。

2近代流傳演變:多元化與專業化步伐

2.1解放后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采茶戲一直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戲種,主要流行在市井之間,直到解放戰爭之后,國家重視文藝事業的發展,出臺了很多政策幫扶傳統戲曲發展,南昌采茶戲作為江西的特色其中也成為江西重點培植的戲種之一,越來越多的人將關注視線投放到南昌采茶戲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針對南昌采茶戲進行研究,形成了很多研究論文與著作,南昌采茶戲迎來專業化發展的高潮期,這使得南昌采茶戲由地方小調開始轉變為現代化的大戲,即使遭遇了,很多茶戲發展幾乎陷入停滯,南昌采茶戲也依然迸發著勃勃生機,相關的演出與創作從來沒有停止。2.2改革開放后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的主要群眾娛樂活動依然還是搭臺看戲,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形式也開始發生變化,電視、網絡等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順應時代的發展,南昌采茶戲劇團早在2001年就開始與江西省文化廳音像發行社合作進行采茶戲的拍攝,先后推出了《辜家記》、《磨豆腐》、《秧麥》等多個優秀劇目,在2007年就已經與地方電視臺合作拍攝電視戲曲節目進行播放,借助不同的媒介平臺傳播南昌采茶戲。近些年來,我國研究南昌采茶戲的人群越來越龐大,很多包括社會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在內的學科方法都開始應用到南昌采茶戲的研究中去進行交叉研究,嘗試用多樣化的角度去挖掘南昌采茶戲中的奧妙,越來越呈現專業化、系統化的趨勢,這極大地帶動了南昌采茶戲的發展,使其在這個新時代中展現出不一樣的魅力,進入發展新時代。

3南昌采茶戲的發展出路

3.1增加南昌采茶戲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南昌采茶戲之所以能夠在南昌立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內在蘊含的文化審美以及場域特色,這也是南昌采茶戲的最大特色所在,要想推動南昌采茶戲的進一步發展,必然需要從這一點出發。當前南昌采茶戲發展遇到瓶頸更多的是由于南昌采茶戲從文化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過程中出現推介,沒有挖掘最適合南昌采茶戲市場化發展的合適路子,需要從本地特色出發,想辦法提升南昌采茶戲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才能夠在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3.2充分借助經濟資本促進發展南昌采茶戲作為我國地方戲曲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必然需要充足的經濟資本支撐,一般來說,文藝事業發展的經濟投入除了一部分是由國家財政扶持,更多的還是需要當地相關人士與機構借助南昌采茶戲本身所具備的社會資本以及文化資本主動去爭取,充分借助南昌采茶戲蘊含著風度的南昌文化的特點開展文化傳播事業,將南昌采茶戲推向市場,利用上臺演出賺取演出費,通過這些方式將南昌采茶戲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投入發展,促進南昌采茶戲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利用南昌采茶戲獲得經濟資本必然需要不斷培養觀眾,穩固老觀眾的基礎上發展年輕觀眾,這不僅僅能夠更好的增加年青一代對南昌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還能將其演變成南昌采茶戲的代言人,將南昌采茶戲傳播到更廣的區域,讓更多的人知道南昌采茶戲,主動去了解南昌采茶戲,這也是南昌采茶戲進行文化傳承的一條重要路徑。3.3保持場域跟文化慣習的合拍經過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轉型,無論是南昌人的生活習慣還是南昌采茶戲的場域都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變化,在適應這種變化的同時,要始終保持南昌采茶戲場域與南昌人文化關系的合拍,在采茶戲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與思想情感要與南昌人當前的審美情趣保持在一個軌道,貼近人們的生活,讓觀眾在臺下觀看的時候感覺臺上演繹的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事,這樣才會吸引觀眾,從情感上引起觀眾的共鳴,獲得更長久的發展。

4結束語

南昌采茶戲經歷了悠久的發展歷史,由于其篇幅段、形式靈活等特點備受人們喜愛,一直以來都是南昌當地備受歡迎的戲曲類型,不僅演出場次多,而且觀眾人數也非常多。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昌采茶戲需要我們在對其進行創新發展的同時做好傳承保護工作,使其在適應時展的需求的同時保留其原有的特色,在南昌甚至南昌以外的范圍獲得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袁瑾.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贛南采茶戲《茶童戲主》的藝術特色及價值意義[J/OL].藝術科技,2017(3):47.

[2]范曉君,李琳.贛南傳統采茶戲音樂對現代粵東采茶戲的影響———以《烏云下的歌聲》唱腔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3(4):58-62+66.

[3]孫家國.論采茶戲音樂中的“喜劇性”———以粵北傳統采茶戲音樂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2(3):16-22.

[4]廖紅.高安采茶戲音樂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

作者:解翔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