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時間:2022-09-18 04:02:25
導語: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瓷器之成,窯火是賴。柴窯關聯文化遺產是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長期以來,這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著傳承人后繼乏人、割裂式保護、科學研究不足,保護性破壞等諸多問題,本文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精神,對景德鎮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進行了分類,并就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景德鎮;傳統柴窯;文化遺產;保護
“水土宜陶”的景德鎮有著悠久的陶瓷制造歷史,尤其是宋元以后,景德鎮憑借優越的地理條件,博采眾家之長,逐漸成為“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天下瓷都,也因此造就了世界上唯一一個依靠單一手工行業興盛千年的城市奇跡。“工場手工業是一種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1],具體到景德鎮的制瓷領域向來也是如此,即所謂“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2]。雖然景德鎮制瓷有嚴密的分工,但是無外乎燒、做兩行,而燒成則居于最為核心地位。陶是世界共有的,而瓷則是中國獨有的。西方世界遲遲不能破解中國制瓷的秘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難以突破瓷器的燒成技藝。以景德鎮獨有的蛋形窯(也稱鎮窯)為例,燒窯工人僅可以利用窯頭的一個投柴口,巧妙利用窯內不同部位溫度的變化,“燒制出上百種釉里藏花、呈色奇特、變化萬千的顏色釉”[3]制品。景德鎮傳統柴窯的神奇,歷來為人津津樂道。1898年,日本近代著名陶瓷專家加藤助三郎受農商務省委派來景德鎮考察窯業時,不由得發出以下感慨:“這里的窯與我國大不相同,燃燒口只有一個,每次從投柴口投入五至六根柴,就可以讓火焰非常充足,這讓我特別的不可思議”。[4]總之,數千年來,景德鎮制瓷窯爐雖然歷經龍窯、階級窯、葫蘆窯、馬蹄窯、蛤蟆窯、鎮窯等不同形制的演變,但是以松柴為原料的柴燒技藝卻始終相伴,也因此誕生了眾多與柴窯相關聯的寶貴文化遺產,它們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當下,景德鎮在創建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因此對柴窯關聯文化遺產進行研究與保護,是歷史與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1景德鎮柴窯燒成技藝文化遺產的構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陶瓷器的國家,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陶瓷制造的歷史。陶瓷文化是中華文化最為杰出的代表和最為重要的象征,優秀燦爛的陶瓷文化為中國贏得了瓷國的美譽。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座景德城半部陶瓷史。作為世界著名的古代瓷業之都,景德鎮仍然遺存著規模巨大且保護完整的瓷業手工業生產體系,有些直到今天還一直活態傳承著,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珍貴文化現象。在景德鎮眾多的陶瓷文化遺存中,與傳統柴窯相關的文化遺產始終占據中核心地位。根據2005年國務院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精神,景德鎮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大致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其中,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第一、現存的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傳統柴窯,如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鎮窯、建國瓷廠徐家窯等;第二、古代傳統窯爐遺址等遺跡,如進坑村的宋代龍窯、湖田村的元代饅頭窯、御窯廠內的明代葫蘆窯等窯業遺存;第三、傳統柴窯與周圍自然、人文等構成的文化景觀;第四,傳統柴窯所生產并留存下來的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第一、攣窯技藝;第二、滿窯技藝、第三、燒成技藝;第四、與攣窯、滿窯、燒成技藝相關的民俗活動,如行業神信仰、傳承人的拜師與出師儀式等。
2目前景德鎮柴窯關聯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傳承人青黃不接,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之問題。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解決傳承人問題,就是解決瀕危問題。據筆者前期的相關調查,無論是傳統柴窯攣窯技藝還是燒成技藝,在傳承人培養上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柴窯燒成技藝為例,在目前已公布的19位國家、省、市各級景德鎮傳統制瓷柴窯燒成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馮宗淼(國家級)、余恂銓(省級)已經去世,其余仍然健在的17名傳承人中,60周歲以上者有12人,占比為70%以上。年紀最長者胡家旺也已76歲高齡,即使年紀最小的段鵬進(市級)也已48歲。傳統柴窯營造技藝人才更是匱乏,目前景德鎮能夠全套掌握傳統柴窯攣窯技藝的傳承人中,僅剩76歲的余和柱和54歲的余祖興兩人。造成傳統柴燒燒成技藝文化傳承人人才匱乏局面的一方面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地完成,新型國有瓷廠的建立,傳統柴窯技術由于高耗能、低產能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型工業化生產,因而逐漸被煤窯、氣窯、電窯等新型窯爐替代;另一方是因為傳統柴窯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難度非常高,以攣窯技藝為例,學習過程非常辛苦,“由于技藝要求嚴格,攣窯須全部依靠手工操作,攣窯工與攣窯泥、窯磚終日為伴,夏天在烈日下忙碌時,汗流浹背,為不影響做工,只好赤裸著上身;冬天嚴寒時只能穿單衣,將手在熱水里泡一下,再用帶有余溫的手去取冰冷的攣窯泥涂抹窯壁。每天要彎無數次腰,砌幾千塊磚。因此,工作環境又臟又累,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性。”①景德鎮傳統攣窯業,一直是父子相承,世守其業,由于學習條件艱苦,學習時間漫長,因而時至今日,已經沒有年輕人愿意傳承這么手藝。因此,搶救面臨瀕危的傳統柴窯文化遺產傳承人工作已刻不容緩。2.2割裂式保護問題突出。割裂式保護指的是景德鎮在柴窯文化保護工作中,缺少整體性和統籌性,容易將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的各個因素割裂開來對待,從而造成保護效率低下的現象。景德鎮柴窯關聯文化遺產所包含的內容既包括古代窯業遺存上的窯爐遺跡、現存仍在復燒使用的柴窯及其產品,也包括攣窯、滿窯、燒成技藝及與其相關的行業信仰與民俗活動等,更包括柴窯文化與周圍自然、人文等因素構成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這些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柴窯文化遺產體系。所以,在保護與傳承時,應該綜合考慮各因素具體情況,形成整體性保護舉措。但是,從目前景德鎮地區對柴窯關聯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來看,割裂式保護的傾向較為明顯,即將技藝保護、窯址保護、柴燒產品研究等區別對待,各自為政,涉及到非遺中心、博物館、高校、科院院所等諸多部門。至于民俗活動以及文化景觀等方面甚至還未有明確的保護方式,更遑論將上述因素融為一體進行保護。2.3對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科學研究不足,保護性破壞現象不容小視。景德鎮傳統柴窯集南北窯爐優點于一身,是農耕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窯爐,對18世紀歐洲陶瓷工業崛起時英國紐卡斯特窯、德國卡塞勒窯等都曾產生了重要影響。據筆者前期的調查,直到現在景德鎮仍然在燒的傳統柴窯有50多座,年產值接近千萬元,柴窯產業是景德鎮傳統陶瓷產業中的重要一環,在仿古瓷等傳統陶瓷領域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柴窯文化遺產保護看似繁榮與熱鬧的背后卻也存在著不少的無奈。第一,就是科學研究的不足。目前大部分關于柴窯關聯文化遺產保護的學術研究都局限在把樁、攣窯技藝、窯爐形制變遷等方面,很少有文章針對窯爐的建筑材料、建造方法、燒成原理等方面進行科學的研究,從而形成重量級的研究成果;第二,保護性破壞讓人痛心。景德鎮區域內目前僅存的古代鎮窯并不多見,但是近些年隨著社會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古窯爐復燒活動也開展地如火如荼,如5A級景區古窯民俗博覽區的鎮窯、建國瓷廠徐家窯、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所鎮窯等每年都會在重要節慶日進行復燒活動,不斷重復的復燒活動,對柴窯本身及附屬建筑物建筑材料、窯爐內部結構等都會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從而對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產生巨大損害。
3景德鎮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
近些年,盡管景德鎮相關部門對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采取了諸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申報與認定、御窯廠、湖田窯等窯業遺址的保護、民營博物館的扶持等諸多保護措施,但是在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創建的當下,上述措施還遠遠不夠。筆者認為,在景德鎮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保護中,必須秉承“活態保護”與“靜態保護”相結合的理念,發揚深入為公眾服務的意識,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3.1“活態保護”與“靜態保護”相結合。近年來,隨著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不斷推進及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不斷深入,“活態保護”逐漸成為當下文化遺產領域的熱門概念。“活態保護”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只有“活態保護”才能彌補“靜態保護”所帶來的文化遺產與當下社會認知層面的鴻溝,才能深入挖掘出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價值,才能使文化遺產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進而完善文化遺產的傳承體系。但是一味地強調“活態保護”也會對一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產生巨大的損害。在確立完善的“活態保護”模式之前,確認、立檔、研究、保存等“靜態保護”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以柴窯燒成技藝為例,只有做好了柴窯技藝即窯爐技術及燒造技術的記錄工作,才能使相關技藝有代代相傳的可能性。我國現在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也非常強調對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進而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具體到柴窯技藝保護上,既要注意運用拍照、采訪、記錄等傳統的文化遺產保護手段來記錄窯爐數據和窯爐燒造流程,還可以采用全息拍攝、數字拍攝、運動捕捉等更為先進的手段,來加強技藝的記錄和傳承。總之,只有采取“動態保護”與“靜態保護”相結合的原則,才能將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置于完整的保護鏈條中,長期有效地進行保護。3.2發揚公共服務意識。如果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的保護只停留在紙質或影像的記錄層面,那么柴窯關聯文化遺產就無法適應當下文化生態環境,因此在采取保護策略時,應當思考如何將柴窯關聯文化遺產與公眾的關注熱點充分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使柴窯關聯文化遺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景德鎮城鄉擁有豐富的窯業遺存,它們廣泛分布在東河、西河、昌江及小南河流域,涵蓋了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但是這些珍貴的窯業遺跡,如果僅僅停留在考古發掘遺址及考古報告的發表上實在是殊為可惜。因此,將公共考古理念引入柴窯關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顯得十分必要。公共考古學是指“將考古學、公共組織、政府機構、公眾聯系起來,強調考古學的公共性,平衡專業考古學和普通大眾之間的關系,并將考古學置于整個社會的各種關系之中來開展”[5]。近年來,日本在這一方面做了比較好的探索,值得我們借鑒。普通民眾通過簡單培訓參與到陶瓷遺存考古中,不但宣傳了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的諸多技藝,也提升了民眾對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從而激發出公眾更大的熱情參與到此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使得保護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3充分發揮博物館功能。景德鎮擁有中國陶瓷博物館、民窯博物館、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御窯博物館等多座主題各異的陶瓷文化博物館,這些博物館涵蓋了不同類型的窯爐遺址、不同時期的柴窯產品等眾多柴窯關聯文化遺產類型。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館的三大基本功能,因此,它們可以在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在博物館參觀的前、中、后三個階段,可以開發成體系的教學活動,從而提升民眾對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的認知度,進而擴大柴窯關聯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以日本愛知縣的陶瓷美術館為例,該館每年舉行一次復制柴窯的燒制活動。在燒制活動開始前,美術館會提前半年開展系列講座為有意向參加的學員講解相關知識。正式學員確定以后,再邀請他們參與陶瓷創作及燒制的實踐活動。學員們的作品燒成成功以后,美術館會為每一位學院寄送作品及附贈參加活動的相關圖冊資料。這種充分借助博物館的平臺優勢,開發民眾喜聞樂見的陶瓷關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模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另外,隨著AI、VI等現代媒體技術的進步,柴窯關聯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也可以為博物館開展線上教育活動提供新路徑,從而擴大陶瓷關聯文化遺產教育的受眾面和影響力。
4結語
傳統柴窯關聯文化遺產是景德鎮先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珍貴財富。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如何認識、保護和利用這些傳統柴窯關聯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是社會大眾十分關注的話題。本文認為將“活態保護”與“靜態保護”相結合,加深“公共服務”的理念,發揮博物館的功能不失為一種比較切實可行的保護與利用策略。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43.
[2](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第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6
[3]祝桂洪.景德鎮陶瓷傳統工藝[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129.
[4](日)加藤助三郎.清國窯業視察談[J].大日本窯業協會雜志,1899,8(90):158.
[5]高小燕.公共考古視域下文化遺產價值傳播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9:35.
作者:許亮 王磊峰 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
- 上一篇:科普知識在群眾科普文化建設的應用
- 下一篇:跨境電子商務改革實施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