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硯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與發展

時間:2022-12-14 09:34:25

導語:賀蘭硯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賀蘭硯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與發展

摘要:生產性保護作為賀蘭硯主要保護方式之一,其目的是在賀蘭硯生產過程中,以保持其核心技藝、核心價值和文化內涵。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賀蘭硯,有其獨特的歷史傳承和制作技藝。隨著中國非遺保護的發展,寧夏賀蘭硯在發展過程中,有輝煌也有瓶頸。重生產輕保護、盜采賀蘭石、技藝人員制作水平參差不齊、政府政策傾向性不突出等問題制約其發展。必須從實踐出發,以需求促發展,充分利用政府相關職能、數字媒體等手段,保障賀蘭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久發展。

關鍵詞:賀蘭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生產性保護作為一種制度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1],是中國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得以保護的有效路徑。賀蘭硯作為寧夏傳統工藝品,始于唐代,因取材于寧夏“五寶”之首賀蘭石,故稱賀蘭硯。2011年,賀蘭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第三批),2017年銀川市西夏區被評為“中國賀蘭硯之鄉”。賀蘭硯作為傳統工藝類遺產,保護與開發既要凸顯其地域性,又要在實踐中得到具體保護,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效互動。

1賀蘭硯產業發展概況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銀川市旅游業的發展,賀蘭硯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保護名錄的6種名硯之一,影響并帶動社會各界的投資加盟。賀蘭硯手工藝雕刻制品因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涌現出了《九龍套硯》《牡丹亭》《荷塘青翠》《西夏圖騰奶壺硯》《枸杞》《西夏古風》等一批佳作。目前銀川市賀蘭硯生產企業70余家,僅西夏區近40家,其中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5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名,自治區級工藝美術大師47名。賀蘭硯技藝帶動創業就業近千人,主要分布在西夏古城、賀蘭山農牧場、軍馬場,賀蘭硯產品總量達到4500方(包括大小印章、首飾掛件、擺件等產品),年銷售總額達到5600萬元左右,詳見表1。

2賀蘭硯生產性保護現狀

2.1原材料資源保護。賀蘭石又稱吉祥石、碧紫石,質地均勻細密,清雅瑩潤,呈天然深紫、淺綠,其中深紫石質大約占18%,行內成為“紫底”,淺綠色石質被稱為“綠彩”或者“綠標”。兩色互相掩映,對比十分強烈,還常伴有玉帶、云紋、綠豆點等天然特色陪襯。經地礦部門勘察,賀蘭石主要分布地域東起賀蘭山韭菜溝,西至賀蘭山黃旗口,北起賀蘭山回回溝,南至賀蘭山高溝子溝口。目前預測資源量為2450t,主要集中分布在賀蘭山中段,南起椿樹溝溝南,北到蘇峪口溝北,延綿20多km,但現今小口子溝溝源的石質最佳,蘊量豐富。2.2政府出臺政策方面的保護。為保護有限的賀蘭石資源,自1991—2008年,自治區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石開采保護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賀蘭石資源開采管理的通知》《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石開采保護方法》等規范性文件,從制度層面不斷加大對賀蘭石資源的保護力度。2010年按照“切實保護賀蘭山生態資源平衡,堅持依法開采、保護性開采、長遠規劃、合理利用、服務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原則和工作目標,寧夏礦業院下屬的寧夏金石工藝公司獲得賀蘭石唯一的采礦權。2012年6月,寧夏礦業開發勘查院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成功注冊了“賀蘭硯”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3年8月,依法成立了“賀蘭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協會”。2014年9月,賀蘭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協會組織召開了“寧夏賀蘭石文化研討會”。2017年銀川市西夏區被評為“中國賀蘭硯之鄉”。2.3傳承人的保護。閆氏家族作為賀蘭硯最具代表性的傳承群體,自清朝年間至今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影響力,目前已有5代傳承人。20世紀50年代初,第三代傳承人閆子江、閆子洋參與人民大會堂寧夏廳建設工作期間,用賀蘭硯雕刻創作了大型浮雕詩詞、清平樂六盤山、紅軍長征過六盤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工藝品。第四代傳承人閆森林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從小跟隨父親閆子江學習技藝,作品葫蘆硯榮獲2007年寧夏第一屆美術大師作品優秀獎,是寧夏一級工藝美術大師。20世紀90年代以來涌現出張向東、石飚、陳梅榮,施克儉、楊武、樊慶云、閆淑英、張鳳玲、馬繼紅等治硯大師。2.4傳承基地的保護。近年來,寧夏相繼建立了6批67個傳承基地(點),有代表性的賀蘭硯制作技藝傳承保護基地包括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寧夏郝氏硯閣有限公司、寧夏偉帝珍品有限責任公司、銀川市非遺保護中心等。2011年起,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賀蘭硯工藝班。2014年,新組建的寧夏藝術職業學院也將開設專門的賀蘭硯雕刻課程。2017年3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賀蘭硯制作技藝培訓班在寧夏藝術職業學院開班,同年6月,銀川市非遺保護中心賀蘭硯傳習所舉辦賀蘭硯制作技藝培訓班。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對賀蘭硯傳統技藝的普及、傳承都有所助益。

3賀蘭硯生產性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3.1重生產輕保護。賀蘭硯運用商業經營的方式獲得發展是可行的,但因經濟利益的驅動,加上賀蘭石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使得賀蘭硯生產于保護之上。非法及不合理的采石極大浪費了原材料。由于資源的減少,導致賀蘭硯原材料開采成本由過去每噸幾千元上漲到幾萬元不等。同時,過度開發導致賀蘭硯工藝簡化、機械化。很多作品簡單、粗糙、缺乏創意,仿制品多,旅游紀念品多,精品少。3.2手藝人參差不齊,佳作匱乏。目前,從事賀蘭硯制作技藝人員中,除國家級、自治區級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外,大部分從事制作、雕刻的人員都來自民間,文化水平和度,可以“走出去”,到制硯名省去交流、學習,拓寬視野,提升技能;也可以“引進來”,邀請其他名硯傳承人或團隊,將先進的理念和手法運用到賀蘭硯的制作過程中。

4賀蘭硯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對策

4.1以需求促發展塞西爾.杜維勒在中國成都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的開幕詞講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之中,大眾的日常需求是該生產性保護的基礎。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須不斷被相關機構、群體及個人進行創造、延續、再創造并保存保護,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雖源于過去,但應在當下和未來繼續傳承。作為“活”遺產,賀蘭硯的生產活動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社會需求決定了它的發展[3]。因此賀蘭硯的生產不是簡單追逐經濟效益盲目的生產,它應在順應時代變遷和民眾需求的過程中不斷變化。當今,面對國內對硯品較為火熱的收藏需求,賀蘭硯應當像端硯、歙硯那樣聲名遠播。4.2提升賀蘭硯設計、制作水準。賀蘭硯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需求決定了賀蘭硯的生產和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賀蘭硯的設計和制作水準也在發生著變化。墨守成規、創新力不強,會讓賀蘭硯的發展之路被時代所淘汰。因此要加大對賀蘭硯制作技藝人才的培養力。4.3政府政策應有保障。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形式關系是以“行政為主,民事為輔”。通過國家財力、物力、人力、政策等方面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以此為基石,提高賀蘭硯技藝人才待遇,鼓勵賀蘭硯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適用性和質量穩定性。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扶持特色微小型企業。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加大投融資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媒體作用,不僅要對賀蘭硯傳統技藝作宣傳,更要宣傳弘揚大師和工匠精神。鼓勵和支持賀蘭硯行業協會規范行業秩序,提高為政府和企業服務的能力。4.4充分利用數字化媒介。2013年,中國開始進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工作,開始采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瀕危級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搶救性拍攝,系統完整地記錄口述史、技藝流程等信息[4]。雖然賀蘭硯發展前景較為樂觀,但是該制作技藝也可以通過采用數字媒體的技術手段進行采集、儲存、處理、展示、傳播等,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和解讀,從而滿足新的需求。賀蘭硯制作技藝是民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經過不斷實踐[5]、不斷完善才得到不斷發展的。生產性保護作為保護方式之一,其目的是為了讓賀蘭硯凸顯自身魅力,得到傳承和發展,但需要明確的是:無論采取何種保護方式,賀蘭硯技藝都不能丟掉自己的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藝術素養較低。一些手藝人的作品只是簡單的沿襲多年前的雕刻方法,大都處于簡單的復制階段,作品的設計理念和水平較低。同時,賀蘭硯技藝很難在短時期內掌握、前期收入不高,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不愿學此手藝,使得該技藝的傳承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

參考文獻

[1]安德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實踐與經驗[J].民間文化論壇,2017(4):17-24.

[2]徐藝乙.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的作用[J].貴州社會科學,2012(12):5-8.

[3]陳勤建.定位分層、核心傳承、創意重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若干思考[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6):1-8.

[4]羅猷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2015[M].北京:傳統技藝分題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劉曉春.“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6(4):64-71.

作者:金曉艷 單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