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遺產”在現代生活的重要作用

時間:2022-04-15 04:39:52

導語:“藝術遺產”在現代生活的重要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遺產”在現代生活的重要作用

摘要:藝術遺產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具有“全人類世界遺產”的價值,可以為人類所共享。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地體現,是全人類現有的非常寶貴的財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是一種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歷史文化遺產作為記錄傳統文化信息的載體,作用于非遺的學術研究和遺產保護已不能很好的體現和傳承非遺文化,現在要以知識分享、文化探索、文化旅游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等作用手法成為地方區域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可見,將文化遺產中的“藝術遺產”的價值作為民族藝術來源進行資源轉化和產業開發具有廣闊的創新市場前景和發揚傳統歷史文化的精神,然而,有系統化的產業開發機制尚未提出,中國的文化遺產IP成功案例更是寥寥無幾。

關鍵詞:文化遺產;藝術遺產;文創產品;藝術創新

2017年3月12日推出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文章闡述了傳統工藝中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產業要做好創意轉型與創新發展,包括文化創意衍生品設計。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40項,居世界首位。并且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也居世界第一,但“非遺”的蹤跡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卻漸漸遠去。一方面大力挖掘、探索“非遺”項目,一方面又與它漸行漸遠,最后成為一個擺設,難道這就是人們努力后的結果嗎?新的時代,新的政策,要有新的作為,要增強遺產實踐社區、群體和個人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將非遺產品主要是相關主題的“藝術遺產”的文創衍生用品,通過深入挖掘非遺藝術視覺符號以及精神內涵的精粹,“再設計”意味著創新,并將其轉化為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下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做有效的設計”“如何從設計思考力轉化成設計創造力?”“如何從設計創造力轉化成實現力”。

1“非遺”中采取的文化藝術創意設計產品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1.1“千城一面”。為響應政府的號召,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各地熱火朝天的建設中,但諸多城市和鄉村有相同的藝術文化,難免會有“千城一面”的情況,出現產品同質化和山寨感樣式的批量產品。不具有當地文化特色和代表性,很難激起此區域的休閑度假旅人購買此物的欲望,也就很難形成此商品的產業鏈運營,以傳統藝術文化的創新導致的最終結果還是失敗。要從此文化遺產的根源去感受他的傳承,挖掘本區域歷史淵源文化根源,了解區域里的文脈和物質資源情況,創造出具有本區域獨特的文化屬性。每個村落都要探尋和保留自身文化根脈,而鄰近區域因其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相同性價高,盡量做到“和而不同”,彰顯本區域文化。1.2功能性單一。藝術并非是高冷、驚艷、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在藝術世界的各個層面都具有與社會的同一屬性關聯。非遺文創產品和非遺品不同點在于,前者更貼近生活,是一個用著方便看著美觀的產品。而非遺文創產品和市面上產品不同點在于,雖名為文創產品,但走的還是工藝品路線,耗時長、人工多,在制作成本上比市面上同功效的商品價格高,仍然只是一個觀賞性的傳統展示,實用性功能弱。藝術家應脫離指導者的姿態,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去做一個喜聞樂見真正能用得上的作品。以多元的人文社會科學為支撐的創意、藝術、設計視野拓展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要有一個合理化的創新系統,使非遺文創適合當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使用習慣。1.3缺乏深入的學習精神。體現在非遺與文創交融不合理,沒有經過實地實際的探索和挖掘,只是因為簡單形式好看有特點而延用,殊不知其中會涉及一些禁忌圖文。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藝嫁接不合理,也會導致功虧一簣。合理化的創新指的是在本區域傳統文化基礎上,甄選出適合傳承和引用的傳統文化元素。這類設計人才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化遺產知識積淀,具有問題研究與國家政策解析的能力,具有對區域資源的挖掘、梳理、保護、創化的觀念和方法,具有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認識。

2發揚“藝術遺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可采取的多種途徑

2.1藝術文化創意。“文創”“文創產品”是當下炙手可熱的一個話題,為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在此提出以文創設計、文創作品促“非遺”走向市場,促傳統手工業形成良性發展模式。而創新設計人才要具有藝術創意與藝術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意識與策略。文化品牌的設定,也需要對受眾所處的文化身份、價值做深入了解,并通過重塑和孵化處于不同文化自覺、審美、價值、知識和生活中的角色。非遺+品牌是各文化遺產地的必經之路,所以,要創造出文化生活衍生品領域轉化具備的根基和可持續品牌塑造的可能性。接下來,好的題材的選擇是文創產品成功的一半,而中國的“家文化”顯然是中國人的信仰,是中國人內心最深處的根。“家”是維系家庭情感的地方,每個人的成長,每個人的心里都烙有家的影子,家始終是中國人磨滅不掉的印記。家,無時無刻不在人們身邊,應從與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主題、內容出發,讓文創產品融入人們的家生活,融入人們的家文化。文化藝術創意園。隨著城市生活的發展,工業結構的調整,城市里空置出不少的廠房,這些占地較大且租金低廉的場所吸引了一批當代藝術家前來入駐。后來逐漸形成一個集居住、工作、購物、社交、文化藝術、娛樂等業態的城市社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美國的蘇荷(SOHO)LOFT;法國巴黎的奧賽藝術博物館;北京798等。當代藝術確實具有魔術般的神奇力量,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城市“廢墟”點石成金般變成文化地表。將戰略轉移到鄉村,不僅地大物博而且傳統藝術文化的根源和文脈都在這里。打造本地的“非遺”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活動,將這些無形文化遺產以大眾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喚醒本土生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藝術有了更新的生命力,更積極的力量。讓“非遺”文化不再成為一個高不可攀的空擺設。2.2區域主題藝術節。發揚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發掘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根脈。以駐地創作、主題植入、精品巡展等不同形式,為當地組織引入藝術節,將特色資源轉化成無形資產,發掘獨特價值塑造區域品牌,活化地方文化生態,搭建藝術產業平臺。藝術節的短期目的在于啟動品牌化發展新模式,根據本區域的地域性、自然性、專業性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獨特的文旅項目,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產業質量,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長期地走向生態、長效、集體經濟品牌發展的戰略。在新媒體———快消費———重娛樂現狀下,應通過公眾參與鄉村藝術活動增加客戶粘度,探討鄉建、藝術、生態、公眾的共生互聯關系,喚醒人文價值的共享觀念。2.3搭建和諧互哺的美育教育平臺。公共藝術是一種介入、激活的行為。進行藝術激活“非遺”文化的探索,不僅是創造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創衍生用品,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傳承。讓藝術更多地與地域文化特色相契合,讓藝術融入生活,讓大眾參與藝術活動。而作品場所被作為雙方互動、交流的空間,即場所本身成為藝術活動完整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中國早期原創作品:碧山豐年祭、石節子美術館計劃、建立木心藝術博物館等。所以,各省應把握好自己特色獨有的一個文化藝術平臺,創建大型文化遺產博物館體驗園,在區域創建小型的與本區域相關的文化藝術遺產博物館體驗園,前者注重了解歷史、豐富知識、學術研究的探索,后者注重自身的體驗和文化的傳承。以便更多人能接觸到、了解到我國的歷史文化根脈,從而走進人們的生活。“教育遠不止于課堂”。人們常說“生活是一個大課堂”,強調的是教育的廣闊天地。藝術與設計教育應與社會發展和國情緊密結合,人才培養應密切服務與國家所需。正符合我國發展人才強國戰略,專屬設計人才進入社會實踐更有助于民族文化藝術的復興,更能促進非遺藝術文化的傳播。而我國又有眾多優秀的高才藝術院校,要積極響應藝術高校的某些院系工作室與地方的鄉鎮村級政府展開文化藝術合作項目。教育部門要多規劃組織與本區域相關的非遺文化與文創相結合、與人們的生活相結合的一些項目或競賽活動,讓在校人才發揮最大的價值,均衡社會藝術家與校園人才的發展。相比起來這些項目規模小而靈活,形式多樣化,具有較強的藝術實踐研究價值。

3創新藝術集市市場融入“藝術遺產”新概念

無法期待市場會主動給予藝術,藝術更不能放下自尊與原則去迎合市場,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套以文化藝術為核心價值的藝術營銷體制。打造特色藝術集市,依托于市場增加對非遺藝術文化的認知和傳播美育知識的功能,同時使藝術市場在科學統一的規范下不斷向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構建穩定“藝術集市”生態圈,使民族藝術題材重新煥發活力,并服務于各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帶動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和非遺藝術文化相結合的發展。藝術集市市場:確定藝術集市方向和所打造的價值。政治價值:促進黨建工作的發展,營建和諧穩定新秩序;經濟價值:興產業聚人氣創發展,傳統“非遺”鄉村致富,帶動體驗式消費;文化價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地方優秀民俗文化,傳播世界經典藝術;生態文明價值:修復自然生態,傳承優良民俗、發揚和諧民風,拓展鄉村藝術生態;社會價值:建立青年返鄉文創孵化平臺,搭建藝術家交流和交易平臺,搭建鄉村美育平臺,建立鄉村生活、旅游新模式。方法:通過線上傳播,線下營銷,口碑相傳,通路合作的方法,借助藝術家的自帶流量、社交能力及免費公益藝術等活動,由一個小型團隊來組織線上線下的推廣,必然會吸引一大批年輕的藝術愛好者紛至沓來。更大地推廣了“非遺”藝術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人才方面,培養具有藝術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能力的“雙創”人才。以多元的人文社會科學為支撐的創意、藝術、設計視野拓展和創新能力提升。藝術集市創新板塊:由原有的藝術集市,集市藝術展,打造創藝術家駐地,鄉土非遺體驗,學生寫生交流基地,藝術培訓等新板塊。注重策略、經驗、方法、技能的傳授,打造公共的文化空間和生活空間,并為集體經濟的發展儲備集體資產。實踐方案:建立健全的營銷體制,實現以下每一具體步驟。積極籌建實體集市,讓藝術真正地融入市場,建立并完善營銷推廣模式,實現旅行團體的介入,組織研游學,吸引“新村民”入住(國內外藝術家、青年創客、熱愛藝術者)。并以嵌入的形式進入鄉村發展體系之中,發揮交易、交流、宣傳、教育、消費、娛樂、帶動等重要作用。不斷挖掘地區特有的傳統民俗和家風文化,將美育教育融入到新型集市之中,發揮其樞紐功能。

4結語

“藝術”既可視為創作、表現、展演、審美、技巧等的綜合形式,也是思維認知的特殊方式。我國藝術遺產所呈現出一個突出的思維性特征是“崇高性”。進一步運用文化藝術遺產素材的附加價值,充分調動其全方位的文化價值,以藝術資源管理振興中國傳統文化,研發各類衍生品進行推廣。使民族藝術題材重新煥發活力并服務于各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帶動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高,增加地方文化產業的收入,做到傳播民族文化的同時改善偏遠地區的民生。藝術的巨大能量與人文魅力,藝術必將在我國新一輪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共享共贏的社會效益。就要著力實現“如何做有效的設計?”“如何從設計思考力轉化成設計創造力?”“如何從設計創造力轉化成實現力”。

參考文獻

[1]鄭翠仙,周峰.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J].湖北社會科學,2014(11).

[2]沈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對策與研究[J].音樂創作,2017(3).

[3]彭兆榮.中國藝術遺產論綱[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郝英杰.非遺納入新教師培訓體系———發揮地方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作用[J].現代交際,2016(24).

[5]陳炯.藝術振興鄉村途徑研究[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

作者:劉斯榮 孔淑娟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