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黨報在革命文化傳播的話語創新
時間:2022-09-24 09:40:18
導語:老區黨報在革命文化傳播的話語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革命文化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兩個治理”的精神之源和重要支撐。面對輿論生態的多樣化,老區黨報作為主流媒體,要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當代語境,創新革命文化傳播的話語體系,搶占輿論制高點。
關鍵詞:老區黨報;革命文化傳播;話語創新
革命老區是新中國的搖籃,是中國社會主義大廈的牢固基石。革命文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發展的概念,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推進“兩個治理”的精神之源和重要文化支撐。株洲是井岡山和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具有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在輿論生態復雜化的時代,株洲日報積極推進話語創新,在革命文化傳播中不斷搶占輿論制高點。
把握革命文化的當代語境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與其歷史、制度等密不可分,使得世界文化呈現多樣性。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革命文化備受關注。革命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過程中積淀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引領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為獨特的精神標識。作為老區黨報,要利用豐富革命文化資源優勢,讓革命話語與新時代相向而行、厚植革命文化的堅毅、陽剛氣質,發揚斗爭精神,勇于擔當作為。近代百年,湘贛邊風起云涌。為了清晰呈現革命文化發展路徑,株洲日報推出報道《苦難與拯救——解讀株洲紅色文化的生成軌跡》,站在歷史生態學的視角,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對發生在株洲的湖南哥老會起義、萍瀏醴起義、湖南農民運動、秋收起義等進行全方位的深層次解讀。前期哥老會起義,是苦難的農民對自身的拯救;后期的農民運動、秋收起義,是共產黨領導苦難的農民在群體意義上的拯救,是一種全新的政治意義上的拯救。這篇報道將革命話語敘事與傳統文化的“拯救”理念聯系起來,讓讀者了解革命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講好革命故事的時代意義
文化是民族之根,中國的革命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脈絡,是孕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在新時代的革命文化傳播中,老區黨報要圍繞核心價值觀構建話語體系,以故事敘事方式將革命理念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讓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融入人們的血脈之中。講好革命源頭和信仰故事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勝利都能從信仰中找到源頭。株洲是一塊紅色熱土,在新中國成立前曾16次來到株洲。株洲日報以整版篇幅推出的《一代偉人的株洲歲月》,呈現在株洲探索真理與革命實踐的全過程。耿飚是株洲籍無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株洲日報《耿飚在長征中的故事》《不要叫什么部長》等故事,展現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無私的革命精神,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有了地域化的表達與敘事。講好革命的愛國英雄故事通過講述英雄人物故事展示愛國精神,是傳播革命文化的重要手段。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期間,日軍在株洲燒殺搶掠,犯下滔天罪行。株洲兒女慷慨赴義,浴血疆場,表現出凜然的英雄氣概。為了傳承這種人民群眾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株洲日報記者深入湖南省醴陵市、攸縣、茶陵縣、炎陵縣等基層,選取10多位株洲籍抗戰英烈,講述其英雄事跡,推出《株洲記憶》《老兵親歷記》《株洲抗戰家史》《左權的故事》等系列報道,重現發生在株洲大地上的抗戰歷史和株洲籍愛國將領抗戰的故事,產生強烈社會反響。報道推出后,株洲烈士陵園邀請株洲日報資深記者,對陵園內的烈士事跡作全面補充。敢于向亮劍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歪嘴和尚念經”,用所謂“披露真相”“科學分析”等手段,肆意向英雄身上潑臟水,惡意抹黑革命歷史故事。地方黨報要以革命敘事話語還原歷史真相,以正視聽,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實現革命文化傳播的表達創新
老區黨報要想在革命文化的傳播中實現話語創新,除了做好價值觀、民族觀、歷史觀上的話語體系轉換與創新外,還要做好表達形式上的創新,讓革命話語從抽象轉向具體、從冰冷走向溫暖。把握革命文化表達的時空性特點任何一種話語的表達,都具有地域性,一方地域有一方地域的鄉音。老區黨報在革命文化的傳播中要有自己的話語敘事模式,要善于運用通俗性的地域生活話語,使革命文化通過故事、口述、案例等方式變得更為生動,使受眾感同身受。此外,話語表達還要具有時代性。老區黨報要善于吸收新鮮的老區群眾話語,把抽象的理論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使新聞作品與時俱進。把握革命文化表達的敘事視角在革命文化的傳播中,新聞采編人員一定要深度挖掘,選好角度,呈現有溫度的敘事。炎陵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戰爭年代,紅軍在這里的城鄉寫下“打土豪、分田地”“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建立工農蘇維埃政權”“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等數以萬計的革命宣傳標語,至今保存完整、字跡清晰的紅軍標語共151處,標語的保存數量和內容完整性均居全國之首。2017年建軍節前夕,株洲日報圍繞炎陵人保護紅軍標語九十年這一主題進行采訪,以“半堵舊墻標語,他一輩子牽掛”“一棟樓的標語,他們幾代人接力保護”“一段紅色印記,炎陵聚力搶救留存”3個故事的組合,展現老區人的淳樸、堅守,故事真摯感人,使革命話語有了時代精神。實現對文學語言的有效借鑒為了讓革命話語傳播更接地氣,更有影響力、傳播力,老區黨報的新聞表達要借助文學語言使其更為生動形象,產生鮮活的現場感。1927年10月13日,帶秋收起義部隊來到炎陵縣水口鎮,夜宿農民江德良家。江德良見深夜辦公便送去了一碗蒸紅薯。次日,派警衛員將碗送還,并送去一塊銀元。就此,株洲日報推出《一碗紅薯和一塊銀元的故事》,以散文形式進行創新表達,使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偉人形象豐滿起來。
- 上一篇:三線建設文化傳播路徑
- 下一篇:算法推薦助力紅色文化傳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