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制造技術推動西藏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播
時間:2022-01-28 02:52:46
導語:虛擬制造技術推動西藏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通過對西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現狀分析,剖析現有西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割裂導致保護不利于傳播、展示內容不足、保護與文化產業化脫節等問題,詳細闡述了西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之間共生并相互促進的關系,指出依托數字技術特別是虛擬制造技術推動西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發展,促進西藏自治區地方文化旅游相關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西藏民族文化;數字技術;虛擬制造技術;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播
西藏位于地域偏遠的青藏高原,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封閉環境下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逐步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是中國歷史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一座珍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寶庫。高原惡劣的氣候條件,滄海桑田,由于自然環境導致的風化、衰變、地震、水災、火災等自然災害和人為地破壞與戰亂,由于社會、歷史的發展和變遷,今天,我們能有幸見到的西藏文化遺產大多數都是千瘡百孔、傷痕遍體、殘缺不全的遺跡,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瀕臨滅絕。盡管國家與西藏地方文化部門及社會力量投巨資挖掘保護拯救了一大批珍貴文化遺產,復制或再現給現代社會,留存給子孫后代。但是,仍有相當多的西藏文化遺產因年久失修、保護技術落后以及資金匱乏等因素永遠無法再現,有些曾經輝煌繁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亡。這無疑對西藏文化乃至對中華文化都是無法估量的巨大損失。西藏文化遺產承載的是藏族文明的社會記憶,遺失的是讓歷史告訴未來的信息,無法追回的是藏族祖先們的精神與情感。
1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現狀分析
西藏文化遺產代表著藏族祖先曾經創造的燦爛文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西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然而西藏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面臨著各種新的復雜情況和艱巨壓力,形勢不容樂觀,如:①文化生態環境惡化,城鎮基本建設、旅游過度開發等使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古城、古建筑、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使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而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西藏,由于人們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及區域文化特色的消失也逐年加快。②文化遺產保護手段有限,在文化遺產當中存在大量的易損文物,另外西藏擁有大量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但這些文化遺產往往處于交通閉塞之處,難以在就地保護的原則下用于展出,文物的價值無法發揮。③傳統圖書館、博物館展出方式不能滿足人們對了解研究鑒賞傳統文化的要求,文化遺產傳播覆蓋面小,對文物內涵的詮釋有限,面對現代傳媒與市場化、娛樂方式的沖擊,難以吸引信息時代的觀眾。④有限的資金投入不能解決大規模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研究等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興起和網絡的高速發展,使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有了新的途徑———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技術。針對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技術的研究在國內外已經大量開展。
1.1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這一課題上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理論與技術支持,一些多媒體、虛擬技術或圖形學方面的虛擬系統與多媒體會議都開設了文化遺產專題,其他一些會議如數字圖像與視覺藝術也都包含了許多多媒體與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數字化的應用,同時也開展了大量文物保護和數字化相關的項目和研究,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的“美國記憶”(A-mericanMemory)計劃;美國博物館互聯網系統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的“世界記憶”計劃;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畫廊、梵蒂岡教廷博物館等的數字化建設計劃;歐盟支持下的3D—Murale計劃;IBM東京研究所與日本民族學博物館合作實施的全球數字化博物館(GGM)計劃、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籌建的傳統音樂檔案館利用數字技術保護歷史檔案、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人文科學數字研究中心建設的惠特曼文本數字資料庫、美國斯坦福大學聯合華盛頓大學與Cyberware公司合作的數字化米開朗琪羅項目、芝加哥大學聯合西安大略湖大學開展的Sulman木乃伊工程;日本奧茲大學對日本奧茲地區的活態文化遺產獅子舞的數字化保護工程等。這些項目的研究都對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領域研究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1.2西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
西藏是我國的文化資源大區,文化遺產極其豐富。在黨中央、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西藏自治區先后頒布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文物保護的布告》、《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條例,加強文物的保護和與管理,使得文物保護工作走向法制化、科學化,文物保護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全區共有各級文物管理機構88個,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460名,已登記的各類文物點427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424處。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極其豐富,其歷史悠久、特色獨具、底蘊深厚。2005年,西藏全面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央和地方先后投人資金1.27億元,用于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一批亟待搶救的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截至目前,已累計收集記錄稿10萬余篇,錄音帶、錄像帶近2000盒(盤),照片4.5萬余張,各類非遺項目1000余項,初步摸清了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狀況。除藏戲、格薩爾被列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外,藏族唐卡、藏醫藥等76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68名代表性傳承人入選國家級傳承人名錄,158部珍貴古籍人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323個項目入選自治區級名錄,227名傳承人入選自治區級傳承人名錄,以及81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涉及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醫藥、民俗等10個種類,涵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所有資源種類,利用數字化保護西藏文化遺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3存在問題
對于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基本上是利用數字技術保護與傳播文化遺產的理念已經由理論探討逐漸走向實際建設。數字技術將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帶來巨大的推動力,甚至改變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方式,這已成為世界的共識。國內外眾多專家們的研究也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綜合分析就會發現,目前西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產業推動,有數字技術支撐,但是沒有相應的產業支持,保護與傳播割裂。西藏的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更注重保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功能相互分離,各自為政。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必須依靠文化產業的巨大推動力。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必須借助數字技術,推動保護與傳播兩個平臺的建設和發展。
2依托數字技術的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探索
2009年7月,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后出臺的又一個重要的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國家重點推進的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文化遺產保護平臺建設
在文化遺產保護平臺建設中,平臺借助網絡與虛擬現實技術,使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示有了質的飛躍。虛擬現實技術結合了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多傳感器、網絡技術、并行處理等領域的最新成果,為人們更真實的體驗虛擬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由于實時的三維空間表現力、人機交互式的操作環境以及給人帶來的身臨其境感受,虛擬現實正逐漸成為虛擬文化遺產最理想的輔助展示工具。另一方面,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平臺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直接與參觀對象進行交互,將更有助于參觀者理解和感受文化潺潺的功能、形態、空間、色彩關系乃至氛圍效果以便做出相應客觀、直觀、綜合體驗性的評價。這是其他傳統方式無法比擬的先進展示方式,虛擬現實也為參觀者參與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的過程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從而,利用虛擬文化遺產、虛擬環境的“真實性”真正滿足現代參觀者個性化需求。
2.2文化產業發展
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和3G,使文化遺產以數字化資源的形式保存起來,可以開發成不同的數字產品,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直接與用戶進行交互,將更有助于用戶理解和感受文化遺產的功能、形態、空間、氛圍效果乃至文化內涵、歷史背景,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現代虛擬制造技術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正在改變傳統制造業、物流業及營銷市場的固有模式,越來越成為產業結構性升級的支撐技術力量,這正是西藏旅游產品市場急需進行的改革重要問題。虛擬制造技術(VirtualManufacture)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是以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為基礎的一種全新的制造體系和模式。虛擬制造必將不斷的擴大應用范圍,為更多的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虛擬制造強調制造系統運行過程的計算機化,與實物產品的實際制造系統有著明顯的區別。虛擬制造涉及到多個學科和技術領域,對制造的各環節,包括產品的設計、加工、裝配,乃至企業的生產管理與調度進行統一建模,形成一個可運行的虛擬制造環境。虛擬制造是數字化形式的制造系統,不僅包括了產品的設計、加工、生產裝配,還包含了對企業生產活動的管理與控制,是對實際生產制造的動態模擬。其企業管理模式基于Intra-net或Internet,生產過程各環節具有高度的并行性。虛擬制造技術的開發應用對于西藏文化旅游產品的意義重大,將會促進西藏文化元素的旅游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加速特色旅游產品的研發制造,從而促進西藏文化旅游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西藏文化遺產的保護平臺建設與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相互依存,不能割裂開來實施。保護平臺會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內容支持,而文化產業發展會將保護平臺產生的內容進行加工和產業化,獲取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供盈利模式,反過來支撐保護平臺的建設。
3基于數字技術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3.1促進西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依托數字技術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改善了西藏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根據對文化遺產掌握的資料,利用各種虛擬仿真技術,還原已經被破壞的歷史文化遺產及亟待保護的文化遺產,以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式保存下來,真實完整保存重要數據、結構、布局等信息,達到以數字化技術精確再現原貌的目的,提高了文化遺產的展出率和改善展示效果,方便了信息的流通和提取。甚至能根據考古研究數據和文獻記載,模擬地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經湮滅了的遺址、遺物。
3.2促進西藏文化遺產的傳播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平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把繼承與創新有機統一,繼承和弘揚西藏文化傳統,深入挖掘西藏民族文化資源,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產業化和傳播,使其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在新的環境繼續發揚光大。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實現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用科技手段強化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拓展傳播渠道、提高傳播效率,為人民群眾提供民族文化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民族文化需求,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
3.3促進體制、機制創新
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不可能由傳統體制、機制運行完成。必須依靠眾多科研、教學機構,構建充滿活力、創新開放、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才能推動西藏文化資源的整合和結構調整,才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媒體發展。文化產品將服務于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青少年宮、美術館、文化館科技館、群眾藝術館等公共文化事業機構,并且會促進這些機構的發展。文化遺產保護與虛擬制造等先進數字技術的應用必將是對西藏文化產業鏈的重組和再造,將為西藏文化體制改革做出有益地探索。
3.4促進西藏文化旅游良性發展
2009年,西藏旅游總人數達到556萬人次,2012年西藏共接待游客1058.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6.47億元。據調查表明,目前拉薩旅游產品市場在售產品80%以上來自于義烏、云南、成都、湖北、尼泊爾等地。市場產品魚龍混雜,缺少高檔新穎吸引游客的旅游產品和高檔工藝品。其根本原因是:本地旅游產品品種單一、設計理念落后、加工質量粗劣、產品成本過高,市場競爭力不足,面對如此龐大的旅游群體,其每年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億元。因此,利用西藏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新穎旅游產品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通過虛擬制造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退關,開展西藏文化特色旅游產品設計和產業化示范,迅速提高旅游產品的質量,改進創新設計理念,發展加工業的規模,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將有利于西藏文化與旅游產業長遠發展,提高西藏文化影響力,為西藏的文化、旅游和經濟長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4結語
黨的十六大以來,西藏文化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文化建設開創了新的局面,進入了新)的階段。今后一個時期,是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要順應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西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產業化開發,推動西藏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利用產業化的推動力促進西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相生相濟、相得益彰。要著眼群眾需求、根植傳統歷史文化、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努力追求文化創新,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王明磊 單位:西藏羌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彭冬梅.面向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08:6-8.
〔2〕魯東明,刁常宇,劉德智.文物數字化技術與應用.第二屆中華文化遺產數字化及保護研討會,2005:27-36.
〔3〕覃京燕.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研究[D].清華大學,2006.
〔4〕劉云山.反映偉大時代歷史巨變,描繪人民群眾精神圖譜,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文學精品[J].中華詩詞,2010(1):33-38.
〔5〕李長春.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發展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J].求是,2010(12):12-14.
〔6〕劉云山.回顧與展望[J].求是,2009(1):7-14
- 上一篇:高中化學實驗中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
- 下一篇:高中化學學習困難及認知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