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大發展研究
時間:2022-09-12 09:33:39
導語:多民族文化大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充分認識發展先進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奠基石”
貴州有1250多萬少數民族人口,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關乎全省先進文化的發展,更關乎全省各族群眾的團結與進步。文化力量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各地區的繁榮發展中,扮演著粘合劑的作用,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和鞏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狀況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相比、與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加之我省民族分布面廣,要推動民族文化發展壯大,不僅是各級政府部門的責任,同時也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在全省全力構筑“精神高地”的時候,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在民族文化事業上用真功使長勁,加強民族文化發展,奠定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石顯得尤為重要。
(二)民族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助推劑”
據《貴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貴州有49個民族成份,有16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戶籍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8%,民族地區面積占全省的68.2%,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貴州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蘊含著各族群眾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結晶,在各民族的傳承、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著推動作用,需要加強建設和推動。當務之急,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工作,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事業建設,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少數民族文化在新形勢下得到傳承和弘揚。
(三)民族文化是加快發展的“硬骨頭”
文化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發展成都的硬指標,所占比例較大。貴州作為民族大省,民族文化遺存豐碩,源遠流長。但不可置否,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文化已經逐漸消失了,部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處于瀕危狀態,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和無法彌補的遺憾。然而要拯救,時間緊、困難多。一是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貴州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范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二是貴州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于對外傳播和交流。
二、扎實抓好發展民族文化的統籌規劃工作,進一步聚合發展力量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民族文化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為豐富和發展貴州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從長遠謀劃,仍需在經濟與文化發展、城鎮和鄉村文化發展、傳承與創新上加強統籌,明確目標,聚力發展。
(一)統籌好文化與經濟發展
文化與經濟是推動地區發展的兩個“輪胎”,一個姓“軟”,一個姓“硬”,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必須同軸共進。要統籌好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把文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文化作為在新階段取得領先優勢的重要力量。貴州是民族文化資源大省,但眾多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完全挖掘,推動文化全面發展的巨大能量還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推動貴州發展過程中,文化與經濟相比,還是塊短板,動力明顯不足。要補齊文化這塊短板,要從打造貴州文化發展的新優勢出發,充分發揮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能動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為經濟文化建設提供強大旺盛的精神動力。
(二)統籌好城鄉民族文化發展
城鄉之間,不僅存在地域上的差異,在經濟發展、民族文化發展上也差異明顯,在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既不能重城鎮也不能只惠及鄉村,關鍵在于打好基層這張牌,重點打基礎,采取有力措施,優化少數民族和民族文化發展的環境,把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關注民生的重要措施,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同研究、同部署、同推進,并在政策、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充分保障。在加大教育、衛生、環保、文化、體育、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方面的建設,切實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要求部署,推進民族文化園、民族風情園、民族文化博物館、圖書館、青少年宮、民族體育中心、休閑健身廣場以及鄉鎮文化站等公共設施建設,加強民族建筑、祠堂等的修繕維護,民族特色顯著的鄉鎮建設非物質文化傳習所,新城鎮建設應著力體現民族特色、保留民族風格,形成具有貴州的、民族的城鎮體系。
(三)統籌好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
傳承與創新不是矛盾體,卻彼此影響,統籌不好容易相互削弱,形成負能量,要讓傳承與創新“兩條腿”走路,同頻共振。首先要加大人才培養,特別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使民族文化后繼有人,不丟失和遺忘;二是要緊貼時展,讓民族文化發展與時展同步,經得起時間和人民大眾的考驗,不走歪路;三是要打造一些符合民族文化發展的新形勢下的品牌文化,帶動全省民族文化的發展。當前,要進一步加大民族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建設、專業人員和專業設備配備工作,開展少數民族文物征集和收藏活動,建立民族實物資料數據庫。推進民族地區村落文化景觀和文化遺產“百村保護工程”。同時,要堅決執行推進少數民族節慶扶持計劃,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培育苗族“苗年”、“姊妹節”,侗族“薩瑪節”,瑤族“盤王節”,水族“端節”“、卯節”,布依族“三月三”,回族“開齋節”,仡佬族吃新節,彝族“火把節”,土家族“擺手節”等有影響的民族節日品牌,把“多彩貴州”打造成為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文化品牌。
三、切實加大發展民族文化的改革力度,進一步健全制度機制
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所在。
(一)從規范化上下功夫,推動民族文化管理體制創新
“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是當前全省抓管理體制創新的原則,重點是理清管文化和辦文化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官辦之間的矛盾,按照這一原則,關鍵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抓機制規范化。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及網絡違法犯罪防范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和網絡突發事件處置上形成規范的制度,使得管有所依,辦有所依;二是抓機構規范化。明確文化工作管理部門、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構,避免政出多門,文化發展盲亂、亂忙現象;三是抓職能規范化。對發展民族文化的相關單位和個人,明確工作權限和任務,跟蹤督導檢查,防止以權謀私,搞違規變通,阻礙文化發展。切實圍繞構筑貴州“精神高地”,以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努力將多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性產業。
(二)從市場化上下功夫,推動民族文化經營機制創新
當前,經營性民族文化單位多,但有品牌效應的少,能鼎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單位更屈指可數,部分單位已瀕臨破產或很難支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市場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企事業之間的競爭與協同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國有與非公有之間的關系。突破這些瓶頸,需要在不影響民族文化正規發展的前提下,瞄準市場化:一是單位經營理念的轉變。形成自身獨特吸引力,明確優勢地域、受歡迎群體,把優點、優勢展示好,贏得市場的親耐;二是經營規模的轉變。在百家爭鳴的文化產業中,市場競爭力已經遠超過單純的文化競爭本身,要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實施兼并重組策略,形成大型企業集團;三是經營模式轉變。依托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載體,使用微信、微博、短信等平臺,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看到、聽到文化發展的信息;四是政府加大市場引導力度。強化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行為,帶動文化生產與消費。同時,在對外出版、網絡出版上要逐漸放開權限,加強監督。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創意研發利用力度,建立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
(三)從多元化上下功夫,推動民族文化交流機制創新
一棵參天大樹很難產生“森林效應”,閉門造車只會成為發展的絆腳石。同樣,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僅要保護和傳承,更多的要融入中華文化、世界文化,加大創新力度,為民族文化注入生機活力。一是加大“走出去”力度。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推動貴州文化走出去,在世界的舞臺上檢驗民族文化發展的質量和層次。二是加大“請進來”力度,在打造民族出版、美術、影視、演藝等系列精品工程過程中,著力引進先進傳媒手段、前沿文化理念,實施“招賢”工程,引進骨干人才,使得民族文化發展跟上時代步伐,形成能夠滿足各類需求的生動格局。
四、深刻把握發展民族文化的主旨導向,進一步拓展文化效能
十八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齊心踐行“中國夢”,為各項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是要圍繞實現“中國夢”,把握正面導向,發揮政治功能、社會功能、育人功能,為全省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戰略支撐。
(一)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夢”,宣講好黨的方針政策
民族文化作為“精神食糧”,不僅要滋育補人,更要寓教于樂,把宣講好黨的方針政策做為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黨的政策方針作為民族文化發展的準繩,把黨的治國理念融入到民族文化發展中,從形式、手段和方法上創新突破,引導民族群眾堅定愛黨信黨跟黨走的信念。在宣講貴州紅色文化上下功夫,把紅軍長征、軍地共建等故事體現到文化創建中;在宣講貴州繁榮發展史上下功夫,從歷史的變遷辯證黨的領導的正確性;在宣講發展規劃上下功夫,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省委、省政府領導全省各族人民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增強凝聚力。尤其要宣講好“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通過宣講造勢,濃厚輿論氛圍,引導大家自覺投身“中國夢”。
(二)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夢”,宣講好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各族人民在履行使命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勵一代代華夏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生生不息。民族文化的發展必須與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一脈相承,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發揮“排頭兵”作用。在開展文化創意、影視制作、演藝娛樂、民族動漫、新聞出版、會展等文化產業創建活動中,始終把宣講好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貫穿于文化發展的全過程,用文化的力量,為每個人、每個村寨、每座城市實現自己的夢找到思想力量源泉,凝聚各方面的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三)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夢”,宣講好民族文化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貴州的民族文化,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特色鮮明,是各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象征和民族團結的重要體現。認清民族文化的科學和實踐要求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一是創建一批教育基地。加大苗文化、侗文化、布依文化、彝文化等文化普及基地的建設。二是建設一批教育示范點。發揮好中國(凱里)民族文化產業園、環雷公山苗族文化園、黎從榕侗族文化園等一批民族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作用,做好民族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三是強調民族自身傳承。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要更新觀念,強化發展民族文化自覺,對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積極投身文化事業,讓民族文化能夠代代傳、代代新。
作者:李源 單位:貴州理工學院
- 上一篇: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身份的構建
- 下一篇:視覺符號在民族文化傳播中的價值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