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建筑文化研究
時間:2022-06-03 10:42:14
導語:泉州西街建筑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泉州西街有著多元的文化和豐富的建筑文化遺產。通過實地調研,對西街的區位、街巷、建筑特點進行分析,以了解西街的建筑文化特色。
[關鍵詞]泉州西街;多元文化;建筑風貌
1由泉州面線糊引發思考
泉州面線糊用蝦、蠔等海鮮熬成湯,再與面線煮成糊狀,可加入鴨血、豬腸、魚肉、油條等,是福建“山海搭配”飲食文化典型之一。泉州西街就如一碗面線糊,擁有文化、街道和建筑的多樣性。泉州有優良港灣,自古以來擁有海上貿易優勢,與南印度、東非沿海、阿拉伯以及地中海周邊的歐洲地區有著頻繁的經濟往來,許多外國商人、宗教團體也隨之而來。伊斯蘭文化、猶太文化、印度文化等各地的文化與中國傳統儒道文化一同在泉州這片小小的沿海城市和諧共存,相互融合。其中,泉州西街是其文化多元的一個典型。
2多元的西街
2.1西街區位泉州西街是包括中山路以西,西街街道沿線兩側一定范圍內的街區。解放初修建的新華路將西街分成東西兩段,東側的區域是古城內歷史文物古跡最為集中的片區之一。一般人們所說的西街是指新華路以東的西街東段,即西起開元寺,東至中山路交叉口。
2.2西街繁華的原因在中國古代,一些大的廟宇周圍往往形成商業集中的繁榮地段,會吸引城市中的官僚貴族選擇靠近寺院的地段聚居,這又必然帶來相應的服務性階層,于是漸漸在寺院周邊形成龐大而完整的社會層次和街道空間。在古代,開元寺是整個西街區域的中心地帶。開元寺雙石塔構成街區周邊的天際輪廓線。現在來說,由于新華路的分界,西街的開端就以開元寺為起點,雙石塔成為了進入西街的標志性建筑,也成為整個街區的視覺焦點。而開元寺作為古代的“公共建筑”,其院落空間能容納數量龐大的人。寺院的傳統進香活動吸引著城市內的居民前來,活化了西街周邊商鋪。而且,西街是泉州唐子城十字街道路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以來西街始終是通向西面城門的主要道路,這對于西街地區的繁榮有很大影響。所以西街至今仍是泉州古城傳統的商業街和交通性道路。西街地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環境和多樣的建筑風格特點,其中有些內容至今仍對城市生活和宗教民俗有著很深的影響,該街區具有代表性地體現了泉州的風貌特色,在整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3西街巷坊格局西街在歷代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傳統城市呈“魚骨狀”的巷坊肌理。從開元寺門前進入西街主路,周邊擁有眾多支巷。環境上,從主路的繁華與喧囂變成寧靜祥和。每個巷道兩側的民居和一些有情調的小店鋪都顯示著每一條巷子的風情和歷史,散發著濃烈的歷史人文氣息。這顯示出了傳統城市街區布局的特點,“街是商業店鋪的集中所在,巷是聯絡各住局院落的入口”。由主街道的開放空間到巷道的半私密性空間,再到私人住宅的私密性空間,這種格局使西街居民的生活起居安靜舒適。
2.4西街立面特色西街作為泉州古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場所,逐漸形成的街道立面也十分有特色,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在這里,西街立面像是一幅長卷畫作,中國傳統文化、伊斯蘭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教文化等像是一段段文字,被歷代的商人、居民們行云流水般地書寫在街道兩側。西街像是一段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各種文化因素在此沉淀、展現。開元寺石塔的石構技術、傳統粘土磚的砌法工藝,同伊斯蘭磚拱券技術、印度教雕刻紋飾、西方古典柱式等一起,相互借鑒、組合、雜糅、折衷,最后形成西街的立面肌理。這種建筑元素的多元體現了文化的多元。西街充滿多元文化的街道,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遺址,典型的民居,尺度親切的街巷,傳統與西方形式的綜合,地方特色的綠化,加上形色各異的人們,共同構筑成這個古城的整體環境。
3結語
現在的泉州西街之所以依然能保持活力,環境和建筑風貌能保持良好,和它所保持的功能和人有關:商業店鋪保持傳統、寺院香火不斷、居住方便舒適。游人、商人、教徒、信徒、學生、居民等依然愿意聚集和穿行在這段文化多元、尺度適宜、商業氣息濃厚的街區中,它們也是西街傳統依存、生機盎然的最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1]張曉春,李翔寧.建筑與民俗——建筑空間的文化人類學探討[J].華中建筑,1998(4).
[2]王碧清,錢曉青,泉州東街片區改造設計[J].建筑學報,1994.
[3]沈繼生.泉州人文風景線[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4]吳幼雄.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編.泉州宗教文化[M].鷺江出版社,1993.
[5]夏明,武云霞,謝鴻權.泉州市中山路街區的風土特征及現代意義[J].建筑師,78期.
作者:王凱沙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 上一篇:企業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創新
- 下一篇:加強和改進國企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