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時間:2022-11-30 09:46:10

導語: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文學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陣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可從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設計與開展,如制定明晰的課程大綱、選定恰當的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進考評方式等,使學生既能獲得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知識,又受到了思政教育,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在立德樹人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各地高校各個專業(yè)正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中文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中國古代文學是開展思政建設的重要陣地。加強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既能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又能有效地推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具有顯著的建設效益。由于各專業(yè)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不同,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式方法也就多種多樣了。具體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可從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設計與改革。以下將從課程大綱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定、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考評方式的改進等方面,探究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

一.制定明晰的課程大綱

課程大綱是根據學科內容和教學計劃編寫的指導性文件,規(guī)定了課程的教學目標、任務,也規(guī)定了教學方法及進度等。其中,教學目標一般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由于受考評機制等因素的影響,以前在制定課程大綱時,大多只重視前面兩個維度,而忽視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必將重新審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本身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制定明晰的課程大綱,才可能使學生達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要求。總書記于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由此指導思想出發(fā),在制定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大綱時,應當使學生既能對我國古代文學偉大成就和基本發(fā)展線索、規(guī)律有全面的認識,對各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作出科學評價;又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通過了解我國先民們創(chuàng)造的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從而激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操,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fā)展中華傳統美德。

二.選定恰當的課程內容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為了實現課程大綱中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應該選定恰當的課程內容開展教學。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內容包含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后閱讀內容,主要是指中國古代作家作品。這些選定的課程內容,既可以是歌頌光明、進步的詩文,也可以是批判黑暗、腐朽的作品,其主題與思想情感應該是積極進取或健康向上的。根據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本身的特征,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可考慮先凝練幾個主題,再按照各個主題選擇合適的作家作品來匹配。關于主題的分類,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存在多種多樣的分法。一般而言,可分為愛國忠貞、民本情懷、進取勵志、高潔清廉、情誼仁愛、勤勞節(jié)儉、民族智慧等類。而相應的作家作品,也有多種選擇,如:愛國忠貞類,選講陸游《示兒》、岳飛《滿江紅》、文天祥《過零丁洋》等;民本情懷類,選講屈原《離騷》、杜甫“三吏三別”等作品;進取勵志類,選講曹操《龜雖壽》、杜甫《望岳》等;高潔清廉類,選講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于謙《石灰吟》等詩歌;情誼友愛類,選講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客至》等;勤勞節(jié)儉類詩,選講范成大《田園雜興》、陶淵明等人的詩歌;民族智慧類,選講蘇軾、王安石等宋代人的詩歌。當然,有不少作品具有多重教育意義,例如屈原的《離騷》既飽含憂國憂民的情懷,又不乏進取勵志的警句。以上多以詩歌為例,在散文、戲曲作品中也有大量愛國、勵志、清廉等方面的內容可供選擇。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較為固定,一般是按照作家生平介紹、作品的思想內容分析、作品藝術特色小結的程序開展教學。授課完畢,學生則背誦知識要點以應付考試檢查。這種模式存在的問題是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機械記憶。由此產生的后果是,學生感到學習枯燥,缺乏學習興趣,必然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將專業(yè)知識學習與思政引導教育結合起來,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一種有機結合,追求“潤物細無聲”教育效果。在這種教育理念下設計的教育模式,應當充分吸收最新教育教學研究成果,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屈原《離騷》這篇作品為例:在學習作品文本與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后,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思考屈原為何受冤屈被流放,屈原憂國憂民的表現等。通過課堂上積極探討,屈原高潔的人格與強烈的愛國精神自然凸顯出來,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師生們思想也得到了洗禮,從而達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見,課程思政不是從外的灌輸教育,而是從專業(yè)知識的內涵中挖掘思政要素,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材中的作家作品大都具有思政元素,只有把教材內容講深講透,在熟悉創(chuàng)作背景的前提下真正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作家作品產生共鳴,讀者才能在思想上受到洗禮,以達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是不需要去教材外尋找思政輔助材料的,教師備課、學生預習都應該以本課程教材為本。具體而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強調學生自學環(huán)節(jié)。學習、分析文學作品需要學生自己去理解與感受,這個過程是教師不能代替的。其次,教師在課堂上多介紹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使學生能做到知人論世。由于時代久遠,古代文學作品作家所處的環(huán)境、生活方式與當今社會存在巨大的差異,學生在體驗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必然產生隔閡。例如:思鄉(xiāng)、羈旅的情愁是古代詩詞的常見話題,而當今世界通訊、交通發(fā)達,回家或與人聯絡十分方便快捷,今天的讀者也就很難真切體會到古人思遠、懷人的情感了。再次,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注重討論、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中詩詞等抒情類作品較多,即抒情文學發(fā)達。此類作品內涵豐富、意蘊無窮,讀者的閱讀感受也是千差萬別的。因而,在講授時應增設討論、互動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讓學生及時分享自身的閱讀體會。在思想的碰撞中,必然會產生智慧的火花。教師在其中只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與感受,討論結束時,則加以歸納總結、提煉升華。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體會真切、收獲滿滿,教學效果也得以提升。

四.改進考評方式

成績考評是課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以往的考評多采取試卷的方式,通過卷面成績來確定學生的課程結業(yè)等級。此種考評方式過于單一,且評價結果不能確保客觀、公正。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除了考評學生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考評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故必須改進考評方式。首先,避免單一的考試考核,采取多元的考評手段。試卷考評只能考查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無法衡量學生的思政教育的成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不只是為了背誦幾篇作品或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還應當強調領會、感受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愛國精神或高尚情操。因而,本課程應重視學習的過程與學習的心得。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表現、課后總結等學習過程與體會,都應納入課程的考評中。由此,學生的學習筆記、課堂的發(fā)言記錄、課后的學習反思或提交的學習心得,都是本課程的考核內容與憑證。其次,試卷考試多設置主觀題。試卷考試有其合理性,不能完全拋棄,但在題目設置中應多作改革。學生在客觀題上的得分,能反映出其相關專業(yè)知識點掌握了,主觀題的得分則反映其綜合運用能力提升了。通過主觀題的設置與回答,能較好地測試出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如:以明代于謙《詠石灰》詩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為題,讓學生結合自身經驗談談學習的體會。此類考題不設標準答案,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表述話語給分。通過考試,可以評定學生對于謙詩歌中表達的忠貞愛國情感的理解程度,既測試了學生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次,加強課程的實踐考評環(huán)節(jié)。課程思政教育絕不能只停留于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的口頭或書面表述上,還應當影響到師生的日常行為與生活實踐。只有將課程思政教學要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達到教育育人的目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設置實踐考評環(huán)節(jié)是十分必要的,其考評方式多種多樣[3]。例如:與學生社團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參觀歷代先賢或民族英雄的紀念場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與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立下報效國家的宏遠志向。又如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參加社會活動或敬老院義務勞動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仁愛精神與互助合作的集體意識,提升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再如通過布置課堂作業(yè)的方式,讓學生回家完成與孝悌有關的勞動。當然,此類活動不能固定僵化或流于形式,應當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活力,采取豐富多樣的方式,使活動開展得精彩又有實效。活動結束后,通過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等方式,評定每位學生的課程實踐得分,作為課程成績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理應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陣地。加強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建設,可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設計與開展,如制定明晰的課程大綱、選定恰當的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進考評方式等,以求使學生獲得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政教育,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當然,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建設遠不止這些手段與方法,以上的論述還不夠深入。中國古代教育強調的體悟、反省等學習方法以及西方現代教育相關學習理論,如何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中得以借鑒與引用,都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探究。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6(12).

[2]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研究.7(7).

[3]姚曉娟,趙陽.新時代高師院校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0(5).

作者:劉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