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非合作下我國民營企業的對非投資

時間:2022-07-23 10:58:43

導語:論中非合作下我國民營企業的對非投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中非合作下我國民營企業的對非投資

一、民營企業投資非洲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在全球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和非洲經濟都面臨轉型和調整,相似的發展際遇為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非洲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民營企業投資非洲面臨的新機遇

1.非洲經濟增長強勁全球金融危機后雖然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但非洲經濟卻保持了積極的增長態勢。2012年10月4日世界銀行的題為《非洲的脈搏》(Africa''''sPulse)的報告中指出,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將繼續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增長率預計為4.8%,基本與2011年的4.9%持平[5]。報告指出,非洲大陸新近發現的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礦產資源將為其創造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伴隨經濟快速增長,非洲地區中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在不斷增加。非洲國家中已有人口總數達4億的22個國家正式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5]。此外,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還有10個國家(人口總數為2億)也將在2025年前后成為中等收入國家。非洲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正在逐步改變非洲落后、貧窮的舊面貌,使其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和青睞的投資新市場。2.非洲對投資的需求旺盛非洲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歷史原因,非洲的工業化進程發展滯后。為推動非洲工業化進程,1989年聯合國大會決定把每年的11月20日定為“非洲工業化日”,目的就是希望動員國際社會的力量改變非洲工業化落后的困境。2008年非盟工業部長會議通過了“推動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動員資金和資源推進非洲國家工業化的進程。近年來非洲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工業化發展的步伐,但非洲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面仍未出現根本轉折。為避免在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非洲國家高度重視經濟轉型,先后出臺和完善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努力為外國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另外,非洲的城市化進程也在加快。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2年4月5日的2011年版《世界城市展望》稱,非洲的城市人口在未來的40年內將增長3倍,從2011年的4.1億增加到12億[6]。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會導致對基礎設施、建筑和就業等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而單靠非洲國家自身無法滿足國內旺盛的需求,這給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市場。3.中國對非投資戰略面臨調整一直以來,中國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發展同非洲國家間的經貿合作,不僅有力地促進了非洲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且得到了非洲國家和人民的認可。進入21世紀,中非經貿合作關系開始由單純的經濟援助和貿易逐漸向貿易與投資并舉推進,進而拓展到產業合作開發、金融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等諸多領域。在中非合作論壇的積極推動下,中非開始穩步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合作體系[7],建設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已經成為雙方的共識。中國“十二五”規劃也提出,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今后的對非投資,將會進一步淡化政府主導的色彩,由企業充當投資主體。這樣做不僅可以減少西方國家及部分非洲國家對中國在非洲日趨活躍的投資活動的猜忌,而且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提高對非投資的收益,擴寬中非合作的領域,實現中非共同發展。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工信部、商務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和工商總局等13個部門于2012年6月29日聯合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是對民營企業在境外投資中重要作用的肯定,將為中國民營企業到非洲投資提供更加全面細致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有利于民營企業更好地利用非洲的資源和市場開展國際化經營。4.中國經濟轉型步伐加快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變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日漸突出。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受“三荒(錢荒、人荒、電荒)兩高(高成本、高稅收)”問題的制約,亟待轉變以加工制造為主業的傳統盈利模式,實現發展上新的突破。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大批出口導向型的低附加值企業已經無法繼續依靠低價和數量來搶占國際市場,而短期內這些企業又無法轉型成為高附加值企業,因此,尋求替代市場就成為這類企業的發展目標。非洲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加之大多數非洲國家的工業經濟還比較落后,中國制鞋、制衣和手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非洲的發展空間很大。從供給的角度看,中國民營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經營能力和資源整合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企業轉型的驅動,具有向非洲投資的意愿和能力;從需求的角度看,非洲國家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承接中國產業轉移的愿望和要求。加之中非合作論壇所搭建的中非經貿合作的平臺,中國民營企業對非投資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二)民營企業投資非洲面臨的挑戰

中國與非洲的經濟互補性較強,投資非洲可以獲取很高的投資回報,然而,民營企業在投資非洲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風險,需要積極加以應對。1.投資風險較大作為新興市場,非洲的投資環境仍存在許多不規范、不完善之處,除國際直接投資中常見的外匯風險、經營風險外,投資非洲還面臨較高的政治風險、政策法規風險和市場風險。2011年源自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北非動亂和沖突凸顯出非洲政治局勢的動蕩,復雜的民族、種族、宗教和領土爭端以及國家建設的滯后使得非洲市場的政治風險遠遠高出世界其他地區。民營企業投資非洲,如果事前不進行風險評估,那么很容易受到政治風波的沖擊。除政治風險外,一些非洲國家立法不夠完備,行政司法不能獨立,投資、財稅政策不清晰,導致民營企業在投資過程中遭遇政策法規風險。以贊比亞為例,新總統上任后幾次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資標準,從57美元漲至226美元[8],使得投資贊比亞的中國企業的用工壓力大幅增加。自殖民地時代開始,非洲經濟就具有結構單一的問題,過分依賴原材料的出口。經濟結構單一使得非洲國家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經濟發展的波動性較大。2.市場競爭加劇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未開發市場,非洲早已引起歐洲、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地區和國家的重視,韓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加入到搶占非洲市場的行列之中。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孕育了全球制造業的新變革,危機后發達國家提出要“再工業化”,回歸制造業,無疑會進一步加劇各國對具有10億人口的非洲市場的爭奪。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屢屢以“新殖民主義”、“中國威脅論”和“掠奪非洲資源”等言論污蔑和攻擊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背后反映出與中國爭奪非洲市場的戰略意圖。對非洲市場的競爭不僅來自于外部,國內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也在惡化民營企業對非投資的收益。近年來,在非投資的民營企業數量逐漸增多,由于缺少專門的機構加以規范和引導,部分企業間出現了無序、惡意競爭的現象,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之間,惡意競爭不僅降低了參與競爭的企業的經營收益,而且丑化了中國企業在非洲市場上的形象。3.不熟悉當地法律和文化一些非洲國家的法律秩序雜亂無章,既有民主社會的法律法規,又有部落社會和宗教社會的習俗規范,如果對投資當地的法律規定不了解,那么就很容易導致投資失敗。以剛果(金)為例,在當地購買土地不僅要通過政府部門的審核,而且要請當地的土著首領(酋長或族長等)召集族人舉辦相關儀式之后才可以使用這塊土地。非洲大陸地域遼闊,加之地區分割、種族遷徙以及外來文化傳播等因素的影響,非洲大陸文化極具多樣性。民營企業家身受東方文化的浸染,普遍不了解非洲當地的文化習俗。在中國民營企業,加班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在非洲,加班卻是不受歡迎甚至是被排斥的。雖然非洲勞動者普遍比較貧窮,但他們對錢的渴望卻不是最強烈的。如在內羅畢,當地人有著固守的時間觀念,工作時間就是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多一分鐘也不行,即使加班也不可以。這個幾乎百分之百信仰基督教的地方,周六周日是不可能有人加班工作的,工人們寧可放棄一天賺幾百元錢的機會也要去教堂做禮拜。由此可見,在非洲套用國內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是無法奏效的,而且容易引發矛盾,給投資活動帶來不利影響。4.勞資糾紛問題突出非洲國家可以自由組織工會,工人的工會意識也很強烈,幾個人就可以組織成工會。非洲國家工會的力量很大,而且愿意維護工人的權益,一旦工會介入勞資糾紛,當地政府往往也會介入。一些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誠信意識淡薄,對當地員工不夠尊重,忽視當地人的民族意識,極易引起當地工人的不滿。而當地工人一旦感覺到自己的利益受損,就會通過工會同領導層進行交涉,甚至采取罷工、到法院起訴等極端形式,使企業陷入被動,投資活動受到影響。

二、促進民營企業對非投資的政策建議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漸突出。2010年5月國務院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在肯定民間投資積極作用的同時,提出要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中非合作論壇所構建的中非經貿合作的良好氛圍中,中國民營企業已經逐漸成為開拓非洲市場的新興力量。如前所述,民營企業投資非洲正處于發展的機遇期,但面臨的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要克服投資非洲過程中面臨的各項挑戰,不僅需要民營企業提升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的水平,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勵和引導。從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政策實踐看,政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對促進中小企業海外直接投資起到了關鍵性的制度保障作用。

(一)充實針對民營企業投資非洲的支援體制

在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局面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來到非洲尋找新的市場機會,維護民營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權益業已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新課題,需要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并建立起高效有力的監管保障體系。在強化中小企業國際化支援體制方面,日本的做法是在經濟產業省內專門設立“中小企業海外發展支援會議”,用以動員和協調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的作用,助力中小企業投資海外。中國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在現有的中非企業家大會和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論壇①等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體系,建立專門的監管和保障機構對民營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活動加以引導,并改善民營企業在非洲的投資環境。目前,民營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分布比較分散,相互間缺少橫向的聯系與合作,很多企業處于無序競爭的狀態。專門機構的設立有助于對民營企業的投資行為加以引導,便于幫助民營企業利用東道國經濟發展特點及政策導向選擇投資項目,提高投資收益,降低投資風險。為幫助非洲國家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專門機構應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非洲交通、通訊、電力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積極開發非洲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等市場,引導企業發展模式從單純依賴資源開發向文化、環境等多元開發轉變,減少民營企業之間惡意競爭現象的發生。專門機構的設立還有助于改善民營企業在非洲的投資環境。借助專門機構,可以擴大國家鼓勵民營企業投資非洲支持政策的宣傳力度,可以動員地方商會和行業組織的力量,利用好境外經貿合作區這一平臺,實現民營企業的集群發展以及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間的合作發展。

(二)加大資金扶持的力度

融資難是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的瓶頸之一,而對于投資非洲的民營企業而言,融資難的問題尤為突出。一方面,民營企業無法以在海外獲得的礦權、土地和廠房等固定資產作為擔保獲得貸款。另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在海外的發展受約束,對民營企業在非洲的投資無法提供充分的融資支持。因此,自有資金就成為目前民營企業對非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為緩解民營企業海外投資融資難的問題,商務部與財政部曾在2005年建立了“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又于2010年設立了“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2007年為支持中國企業開拓非洲市場,由國務院批準、國家開發銀行出資成立中非發展基金,成為國內第一支專注于對非投資的股權投資基金。這些舉措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提供了融資上的便利,但還無法充分滿足民營企業投資非洲過程中靈活而多樣化的投資需求。為此,國家還需加強制度設計,鼓勵國內金融機構走進非洲,推動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間的合作,通過融資擔保、海外項目貸款和并購貸款等方式滿足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并在融資服務的基礎上充當企業的商業顧問和財務顧問。利用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拓寬國內金融機構與非洲當地金融機構間的合作,支持民營企業在當地獲得融資上的便利。此外,要規范和激發民間資本在緩解民營企業海外融資難當中的作用。通過落實《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方案》,對之前通過各種方式“曲線”投資海外的民間資本進行專業的監督和咨詢,為其建立規范化的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渠道,這樣既可以避免巨額民間資金游離于境外投資監管之外,又解決了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

(三)提供法律咨詢和智力支持

獲得更高的投資利潤是越來越多民營企業走進非洲的驅動力,然而,非洲各國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如果民營企業在進入非洲市場之前不充分研究非洲國家的法律制度和傳統習慣,那么很容易在突如其來的投資風險面前措手不及,蒙受損失。要規避投資非洲市場的高風險,需要政府部門采取措施向民營企業提供專業的法律支持。中非合作論壇應尋求與更多的國內及國際律師事務所的合作①,為投資非洲的民營企業提供切實的法律服務,使投資者可以通過律師了解東道國對外國投資者的法律規定、注冊企業以及根據當地的勞工法制定聘用合同。針對民營企業家普遍不了解非洲社會文化和傳統習慣的實際,應加強對非洲文化研究和宣傳的力度,降低因文化和習俗差異引發勞資糾紛的可能性,幫助民營企業更好地融入東道國當地的文化氛圍,實現共同發展。近年來日趨嚴峻的國內生存環境推動中低端制造業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但這些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優勢,創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設滯后,亟需得到相關機構的技術咨詢服務。為促進小微企業轉型發展,國內已經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應考慮把面向國內小微企業轉型的技術支持政策延伸至投資非洲的民營企業,使這些企業得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完善投資環境評估機制以及風險預警和應對機制

雖然非洲國家資源豐富,投資潛力巨大,但由于非洲經濟發展起步晚,很多國家政局不穩定,吸收外國投資的政策波動性大,不健全且缺乏連續性的投資環境常常會給民營企業在非洲當地的投資提出諸多挑戰。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資環境評估機制,對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布局、法律框架、人文環境以及政策特點等影響因子進行客觀而正確的評估,便于民營企業針對東道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都經歷過被歐洲國家殖民的歷史,國家建設的時間還比較短,國民對部族和宗教的認同感要大于對國家的認同感,因此非洲國家的國家意識普遍不強,政府的控制能力比較低,政權更迭頻繁,由此造成的暴力沖突時有發生。像政治動蕩這類的系統性的投資風險遠遠超出了民營企業獨立應對的能力范圍之外,需要由政府出面,建立專門的風險預警和應對機制。商務部在2010年建立了對外投資合作境外安全風險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專門監測熱點地區和國別的安全形勢,并及時向社會預警。鑒于投資非洲比投資世界其他市場要面臨更大的風險,特別是非商業風險,可以考慮在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內增加專門針對非洲國家的投資風險評估和信息機構,便于民營企業在投資之前對投資有可能面對的各類風險加以認知、判斷和應對。

本文作者:孫健蘇杭工作單位:東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