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為的投資決策論文
時間:2022-09-23 04:37:07
導語:基于行為的投資決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行為金融學理論與決策理論
(一)行為經融學理論。
行為金融學主要是從個體行為和心理因素等方面來研究、解釋、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有:預期理論、套利限制、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預期理論是研究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進行投資決策的。套利限制主要包括套利執行成本和模型風險。套利執行成本是指投資者進行套利是有風險的,也就產生了一定的套利成本。當套利者不能確定價格發生偏離是否真實存在時,可能是因為模型設計、選擇的錯誤,從而產生模型風險。行為金融學中關于人的決策行為的理論,主要有過度自信、易獲得性偏誤、心理賬戶。由于投資者在獲得信息和專業知識的掌握的局限性,以及在進行信息判斷的過程中受到個人特質以及經驗的影響,從而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是有限理性的。過度自信是指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易獲得性偏誤是指投資者在進行信息判斷時,總是認為容易聯想到的事情更容易發生,也就是高估這類事件的發生概率,從而造成決策判斷時的非理性。金融學者認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潛意識的將一項決策劃分為幾個部分來看,并非權衡全局的各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投資者會將投資組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風險較低的投資,這部分投資風險低安全度高可以用來規避損失;另一部分是風險高的投資,這部分投資風險高,可能獲得收益也相對較大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行為金融學試圖理解和預測心理決策過程中的金融市場的意義,主要是運用心理學、行為學、人類思維進化學以及經濟學原理研究金融決策,更加的接近實際。
(二)投資決策方法。
投資決策就是評價各個投資方案的現實可行性,選擇可以執行投資方案的過程。一般而言,判斷一個投資方案是否可行最主要是判斷其未來可以帶來的收益是否可以滿足投資者的預期。傳統的公司資本投資決策方法有估計現金流法、風險分析、確定貼現率、選擇并計算評價指標、計算投資效應并計算APV或直接按照投資決策規章進行方案的選擇。在我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最常用的方法是回收期法;而貼現率一般使用的是同期銀行的貸款利率。齊寅峰等(2005)恰當的投資決策方法和指標的選擇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和獲利能力。投資決策方法的選擇實際上也是公司進行戰略投資的基礎。科學有效的投資決策方法可以保證未來投資收益獲得的可靠性。估計現金流法進行投資決策,主要是估計投資方案未來可能的收入、成本和費用的現金流,在估計了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基礎上估計預期可能獲得的利潤。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最主要的就是為了獲得更高的預期收益和較低的成本,所以估計現金流法可以使投資者更加清晰地看到成本和收益的關系以及大小。而投資決策的這些方法都受到個體的非理性行為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無論是對風險概率的主觀判斷,還是通過投資決策方法進行風險計量和識別都會受風險偏好的影響。
(三)投資決策受個體行為的影響。
Nutt(2004)的研究表明在商業性質或其他組織制定的決策中,由于決策制定方法的失敗、資金投入缺乏謹慎考慮以及投資方向的錯誤導致有一半的決策都是失敗的。這些決策會使得資金的投入得不到收益。Hammond,Keeney和Raiffa(1998)商業決策中八種常見的心理陷阱:錨定陷阱、安于現狀陷阱、沉沒成本陷阱、證實性陷阱、框定陷阱、過度自信陷阱、謹慎陷阱和可回憶陷阱。由于決策缺陷的存在,所以會造成決策的失誤和偏差。由于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并非完全理性,會產生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現象。Shefrin、Malmendier、Tate和Heaton(2002)認為當投資者過度樂觀和自信的時候會高估投資收益,容易選擇投資高風險的項目,從而降低公司價值。Gervais,Heaton和Odean(2002)則認為投資者的自信和樂觀一方面會使投資者選擇風險大收益高的項目;另一方面使投資者抓住更多的投資機會,從而可以增加企業價值。這些研究的共同點是個體的行為影響了投資決策最后影響了企業價值。
二、現實行為中決策存在偏差的原因
Kahneman等的研究表明由于“啟發式偏差”理論、過度自信、前景理論的存在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并非完全理性,從而產生投資決策行為偏離理性狀態。
(一)“啟發式偏差”理論。
Tversky和Kahneman(1974)的研究發現,當人們對不確定事件進行判斷時,會不由自主的走思維捷徑,這些思維捷徑依賴于個體過去的經驗,可以幫助人們迅速做出判斷,但是由于個體經驗具有特質性,這種思維判斷方式很可能會產生判斷偏差。主要的判斷偏差有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
1、代表性偏差。
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進行事物判斷時,會忽略不熟悉的信息,憑自己的經驗去做判斷。會認為與過去熟悉的事件相似的事件發生的概率較大,而忽略不熟悉的信息,認為不熟悉的事情發生的概率比較小。所以,當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掌握的信息相關性越小、資料信息越全面,判斷越具有客觀性,越不易受到主觀思維和經驗的影響;若獲得的信息與過去以后的信息相關性較大時,個體進行判斷時會受到代表性偏差的影響。
2、易得性偏差。
在不確定的條件下,人們進行投資決策判斷時,容易根據已有的經驗判斷事件的發生概率,容易感知到事件認為發生的概率大,不容易想起來的事件認為發生的概率小。這種判斷事件發生概率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個人喜好和信息接受能力的影響,也就是說受到個體行為影響的程度較大。
(二)過度自信。
人們在進行判斷決策的時候,會高估自己的判斷能力,認為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往往出現主觀臆斷性。這種現象會造成個體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缺乏謹慎性、風險的分析不夠客觀全面。投資者由于過于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在進行風險分析和識別、計量是缺乏謹慎性。Griffin和Tversky(1992)認為影響人們自信程度的因素有樣本規模、基率、辨別力、難度、專業知識與信息。
(三)前景理論。
Kahneman和Tversky(1979)研究認為,人們的決策過程實際上是兩個階段:編輯階段和評價階段。編輯階段是個體根據參照點等整理信息的過程。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對信息予以判斷。eath和Tversky(1991)研究表明,現實世界中,厭惡模糊性和自己對分布的評估能力有關,通過向被試者出示更有專業知識的備選方案,來突出其沒有能力的感覺,能加強其對該方案厭惡模糊性的程度。另外,在人們感到特別有能力評價某個備選方案時,就會出現厭惡模糊性的反面,也就是偏好熟悉的情形。
三、如何進行有效的投資決策
投資決策是企業、個人投資活動的起始階段。投資活動作為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投資決策的制定對于企業后期獲利和目標的達成具有綱領性作用。所以,合理、正確的投資決策對于提高投資效果具有直接的貢獻。同時,投資決策質量直接影響投資方案的設計,進而影響投資效果。提高投資決策質量是提高企業經營績效的前提。Hammond,Keeney和Raiffa(1998)認為有效的決策需要考慮的八大因素:問題、目標、可選方案、結果、權衡、不確定性、縫隙承受能力、相互聯系的決定。aker,Ruback和Wurgler(2004)認為經理人在非完全有效市場上的財務決策需要平衡基本價值、迎合股東、市場時機三個目標。類似的,Stein(1996)認為投資者在非有效市場上的投資決策需要考慮投資的凈現值以及投融資決策所導致的偏離預期結果的成本。
作者:石晨曦單位:新疆財經大學
- 上一篇:石油勘探開發投資經濟論文
- 下一篇:技術資本嵌入性投資決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