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背景談論國際經濟合作

時間:2022-06-11 03:12:00

導語:從投資背景談論國際經濟合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投資背景談論國際經濟合作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投資合作現狀及特點

(一)中亞國家引資(FDI)概況

中亞國家獨立后都經歷了痛苦的“轉軌”過程,經濟大規模衰退,迫切需要資本投入以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但國內資本極度短缺;同時,中亞國家區域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能源資源是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資源稟賦決定了中亞國家吸引外資的能力強度。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中亞地區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其中,哈薩克斯坦已探明可采石油儲量4.8億噸(世界排名第10位),占中亞地區總儲量的80%,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儲量占中亞地區儲量的56%。據哈央行統計,1993—2009年哈薩克斯坦累計引進外資(FDI)1080.46億美元,17年來年平均引進外資63.56億美元,年平均增長32.73%。2005-2008年為哈引進外資的高峰,平均年增幅為112.5%,2009年哈吸引外資126.49億美元,獲得內陸發展中國家直接外資流入量的58%(2009年內陸發展中國家直接外資流入量220億美元);1996—2009年土庫曼斯坦平均每年吸引外資4.0629億美元,2009年吸引外資13.55億美元(詳見表1)。相比之下,自然資源有限、高昂的運輸成本、遠離市場、潛在的政治風險導致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吸引外資的能力明顯較弱。總體來看,中亞國家吸引外資的能力日漸增強。

(二)中國對中亞國家投資現狀及特點

我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始于20世紀,投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與開采、交通及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鉆井機械設備維修、化工、輕工、食品加工、農業等諸多領域;投資形式有合資或獨資建廠、工程承包等;投資主體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由于缺乏對中亞市場的了解,大多數企業的業績不佳。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我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進入新階段,這一時期我國對中亞投資有如下特點:一是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對象集中:隨著我國對外投資能力的提高,我國對中亞五國的投資整體呈上升趨勢。從投資存量來看,我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逐年增加,并且呈擴大化趨勢。從投資目的國來看,中方資金主要流向哈薩克斯坦(約有70%流向哈薩克斯坦)。我國對吉爾吉斯斯坦的投資穩步遞增,2009年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直接投資流量超過1億美元,達1.3691億美元。目前,中國直接投資占吉爾吉斯斯坦利用外資的10%左右,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三大投資來源國。我國對塔吉克斯坦的投資大于烏茲別克斯坦。隨著中土能源合作的深入,我國對土庫曼斯坦投資大幅提高,2009年中國對土庫曼斯坦直接投資流量也超過1億美元,達1.1968億美元。但總體來說,我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總額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很小,約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2%。二是投資企業增多,投資領域多元化:投資領域主要涉及石油勘探開發、加油站網絡、農副產品加工、電信、皮革加工、餐飲服務、貿易等領域。從中哈來看,目前,中哈之間投資合作項目最多,在哈薩克斯坦的中資企業有1500多家,哈薩克斯坦在華投資項目有70多個。目前中國在哈薩克斯坦較大型企業有:中國控股阿克糾賓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哈薩克斯坦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阿拉木圖分行、中國一汽集團與哈薩克斯坦“納伊扎”公司合辦汽車組裝廠、新疆輕工集團的“新康番茄制品廠”等。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主要投向油氣開采領域,據哈薩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中國累計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40.825億美元,中國為哈薩克斯坦第9大投資來源國。從中吉來看,目前在吉爾斯斯坦注冊的中國企業有500余家,正常經營的158家,中國企業(獨資和合資)約占吉爾吉斯斯坦外國企業的10%。在吉爾吉斯斯坦投資的中國企業以非國有企業為主,投資規模較小,多在100萬美元以下,新疆企業占到中國在吉爾吉斯斯坦企業的一半以上。其投資領域涉及輕工、農產品與食品加工、農業種植與養殖、礦產資源開采與冶煉、工程承包、通訊服務、運輸、旅游等多個領域和行業。目前在吉爾吉斯斯坦較大的中國企業有:中吉合資的造紙廠、薩爾肯―烏蘇啤酒廠、楚河禽業生產股份公司、新疆德斯果汁廠、新疆大成亞歐投資公司等。從中烏來看,中國在烏茲別克斯坦投資領域涉及農業灌溉、水電站建設、機電產品供應、化工廠建設、煤氣表生產、油田作業開發、繅絲、小型拖拉機組裝、電信等。在烏茲別克斯坦較有影響的中國企業有:中信國際合作公司(化工、電力、農業水利、交通領域等),華為、中興、上海貝爾公司(電信領域),中國電工設備總公司(機械、化工、農田灌溉水利修復等)等;同時,借助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中國的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實施(2009年竣工),烏茲別克斯坦利用中方貸款實施了昆格勒純堿廠、德赫坎納巴德鉀肥廠以及在油氣、土壤改良、電力、電信領域的大項目。2011年4月中國央行與烏茲別克斯坦央行簽署一項金額為人民幣7億元(合1.06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促進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從中塔來看,截止2007年1月,中國在塔吉克斯坦各經濟領域共實施近50個合作項目,有40多家中資企業在塔吉克斯坦開展業務。中國在塔吉克斯坦的投資以項目合作為主,中塔在通訊、農業、公路改造、輸變電領域的大型合作項目成果顯著。從中土來看,土庫曼斯坦是中亞五國中唯一非上合組織成員國。我國對土庫曼斯坦的投資起步晚,但發展較快,雙方近年來在能源領域(天然氣)的合作尤為突出。截止2008年8月,我國在土庫曼斯坦注冊的中資企業數量已達30家,正在落實的中方參與的投資項目49個,合同總金額12.849億美元和14.783億元人民幣(約2億美元),項目主要涉及油氣、化工、交通、電信、紡織、建筑等領域。

(三)中亞國家對我國投資現狀及特點

1.中亞國家對我國投資現狀。哈薩克斯坦:一個國家的對外投資能力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具備了一定對外投資的能力。如2005年哈薩克斯坦對中國投資項目21個,合同金額2405萬美元,實際使用金額233萬美元;2006年哈薩克斯坦對中國投資項目28個,合同金額649萬美元,實際使用金額333萬美元;2009年哈薩克斯坦對中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240萬美元。哈薩克斯坦對中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區,主要以貿易企業為主,投資規模大多在百萬美元以下。吉爾吉斯斯坦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也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區,有合資、獨資企業或代表處10余家,涉及皮革加工、商貿和汽車維修等,2005年實際投資50多萬美元,2007年660萬美元,2008年464萬美元,2009年325萬美元。其他中亞國家對我國投資相對較少。

2.中亞國家對我國的投資特點。中亞國家對我國的投資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整體來看,中亞國家仍然是外資的需求國,吸引外資的能力遠大于投資能力。中亞國家油氣資源及其他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但加工工業嚴重滯后,產業結構比例失衡,這一特征揭示了為什么中亞國家對外投資僅集中于商貿、物流領域;中亞國家對外出口能源、礦產資源等原材料,進口輕工業品和食品等消費品,其他投資領域基本是空白。中亞國家對外投資目的主要是為了彌補其國內消費品市場的不足。二是中亞國家中哈對我國投資最連續、投資最多,規模也較大。近年來吉爾吉斯斯坦對我國有連續的投資,但規模較小,起伏波動較大;烏茲別克斯坦對我國的投資不連續、規模非常小;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對我國則僅有1~2筆小規模投資。三是我國與中亞國家投資合作表現出明顯的單邊性,即以我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為主,中亞國家目前主要還屬于資金需求國,多數國家不具備對外投資的能力。除了中亞國家自身經濟實力的限制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我國與中亞國家的投資合作。

二、影響中國與中亞國家投資合作的因素

與中亞國家的投資合作,以哈薩克斯坦為例,截止2010年底,在哈直接投資占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荷蘭(275億美元,占哈引資總額的21.7%);美國(204億美元,16.1%);英國(104億美元,8.2%);法國(74億美元,5.8%),意大利(53億美元,4.2%)。2010年中國(50.3億美元,3.9%)對哈薩克斯坦累計直接投資排名從上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對比部分國家(中國、荷蘭、俄羅斯、日本和美國)對哈薩克斯坦國外直接投資的數據,分析這五個國家對哈薩克斯坦FDI與哈薩克斯坦所獲得FDI總量占比,2001—2010年五個國家對哈薩克斯坦FDI與哈薩克斯坦所獲得FDI總量占比平均值為49.54%,表明哈薩克斯坦進行本國的經濟建設中對主要經濟體的依賴程度很高,尤其是對歐盟國家和美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對哈薩克斯坦FDI有所下降,但總體而言,仍占較大比重;歐盟國家對哈薩克斯坦的投資穩步上升,中國和俄羅斯在平均占比為4.0%,但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投資比重較低。如表2、圖1和圖2所示,對比中亞國家所獲得FDI總量與中國對其直接投資所占比重,后者仍處在較低水平,究其原因,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思考:第一,為了保障中國的能源戰略安全,應強化中美、中俄、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競爭的戰略部署,以符合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第二,中亞國家區域內宏觀層面政策體制多變,服務監管與保障體系不規范或者缺失,致其引資能力降低。與中亞國家合作過程中,應加強對其當地法律架構、行業規范、投資企業的當地社會責任的深入研究;第三,從國家層面看,中國應高度重視對中亞國家投資總體戰略的研究以及區位、行業選擇、對外投資保險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四,從微觀層面看,投資企業實體的資產總量規模,經營管理水平,風險防范能力較弱。為此應加強對東道國與投資相關的政策、法規深入了解,從而盡可能地規避投資風險。具體來看,影響中國與中亞國家投資合作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大國在中亞的博弈,增加了中國投資的不確定性

中亞國家位于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經濟戰略地位,使其成為世界大國博弈的焦點。從俄羅斯來看,由于歷史原因中亞國家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從政治、安全、軍事到經濟,俄羅斯對中亞國家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恢復和迅速發展,俄羅斯開始加大對中亞國家的投資,強化對中亞國家的影響。同時,俄羅斯對我國在中亞的投資尤其是能源領域的投資非常敏感。俄羅斯力圖從生產、輸出等環節控制中亞國家的油氣資源。中亞天然氣管道的開建使得俄羅斯擔心失去對中亞國家的控制。俄羅斯把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不僅僅看做是經濟問題,還是地緣政治和安全問題。從美國來看,蘇聯解體后,美國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對中亞進行了全面滲透。美國的中亞戰略目標非常明確,一是對中俄實施戰略包圍,更牢固地控制住歐亞大陸;二是爭奪中亞的油氣資源,確保美國能源安全;三是遏制伊斯蘭勢力的擴張。中亞國家在經濟上也有賴于美國,希望得到其更多的投資和貸款以幫助本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在加強對中亞國家的經濟滲透,美國目前是中亞國家最大的投資者。美國在中亞的投資主要流向了哈薩克斯坦,用于資源開發。如據哈薩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數據,1993年至2010年美國累計對哈薩克斯坦投資204.46億美元,位居第二(哈薩克斯坦第一大投資來源國是荷蘭,累計對哈薩克斯坦投資275.53億美元)。美國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關鍵投資國,是烏茲別克斯坦采礦、石油天然氣、農業機器制造、食品和運輸基礎設施項目的最大投資者。此外,歐盟、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也積極向中亞國家投資。可見,大國在中亞國家的博弈,增加了中國投資的不確定性。

(二)中亞國家投資環境欠佳,影響了其投資的安全性

投資安全是保障投資回報的必要條件。中亞國家的投資環境欠佳,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在中亞國家的投資安全,投資回報難以保障。一方面中亞地區是“三股勢力”和恐怖活動猖獗的地區,雖然9•11事件后,該地區的社會政治環境總體趨于穩定,但恐怖活動并未根除,在該地區投資仍然較高的社會風險;另一方面中亞各國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政策制定和執行都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嚴重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如,哈薩克斯坦對外籍員工申請勞動許可的規定就是阻礙外國投資的主要困難之一。自2001年起,哈薩克斯坦建立了外籍員工申請勞動許可的數量限制系統,該系統每年根據全國總勞動力數量限定發放許可的配額。據許多在哈薩克斯坦投資經營的企業反映,哈政府經常毫無理由地拒絕給公司經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放簽證,或者只提供短暫的居留期限。這一規定給外國投資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不利影響。

三、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區域投資合作的對策建議

從以上我國與中亞國家投資合作的分析來看,目前雙邊的投資合作水平明顯落后于貿易合作水平。因此,要提高我國與中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的水平,就必須要加強與中亞國家的投資合作,發揮投資“助推器”的作用。

(一)明確中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思路,確定投資戰略

我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尚缺乏明晰的思路和總體戰略。1994年4月26日,當時的李鵬總理在哈薩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圖就發展中國和中亞國家經濟合作問題提出了六點主張,其中第三條內容是: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經濟合作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原材料優勢,使產品有競爭力。要充分發揮信譽好、有實力的大企業的作用。這表明了中國政府鼓勵本國企業去中亞投資的態度,確定了中國到中亞國家的投資原則。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政府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類所有制企業,采取合資、獨資、聯營等形式開展跨國經營,積極擴大海外投資。這可以看做是中國企業走向中亞市場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但這些原則和戰略過于籠統宏觀,較之西方等國家對中亞國家從經濟、安全到人文方面,從宏觀到微觀,滲透式合作方式,我國有明顯的差距。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展態勢均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發展方向不明朗。我國在發展本國經濟、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基礎上,要深入認識中亞地區在我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戰略地位,做到海陸并舉(海基以東部沿海地區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為主,陸基可以包括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戰略合作、中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以及中國向南亞次大陸的戰略延伸);在國家層面上,面對多極化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應主動進行多極化、多層次的戰略目標體系構建。

(二)增強政治互信,加大生產型投資

中國以能源開發為主的投資助長了“中國威脅論”在中亞地區的流行,對我國與中亞國家進一步密切經濟關系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為增強雙邊政治互信,今后應進一步擴大與中亞國家在非能源領域的合作,加大對中亞國家的生產型投資,密切雙邊在產業領域的合作。中亞國家也希望得到中國對其生產領域的投資,如哈薩克斯坦總體納扎爾巴耶夫2006年訪華時,就曾正式要求中國向哈薩克斯坦能源和原材料以外的工業部門投資。中亞諸國在經濟發展目標上,并不僅僅把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導向定位于資源與原材料輸出國地位,也寄希望于發展結構完整的民族經濟。因此,我國與中亞國家進行經濟合作過程中,需認真分析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思路,尋找更多的經濟、技術合作的契合點,擴大合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