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科技統計論文
時間:2022-08-24 06:12:00
導語:OECD科技統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概況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已日益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所重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是最早系統收集科技統計數據的國際組織,在世界科技統計界處于領先地位,對科技統計的國際標準化和規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OECD的科技統計與科技指標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在組織上有一套機構,并有專業人員專門從事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指標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統計、科技指標與管理決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注意統計數據的國際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統計手冊,為科技統計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統一標準與規范;
系統地收集科技統計數據,并建立了科技統計數據庫;
定期出版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網傳輸信息;
為滿足制定科技政策對指標的要求,十分重視研究能測獨創新以及與知識經濟有關的指標;
注意加強與非OECD成員國在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方面為合作、收集非成員國的科技統計數據并建立數據庫。
以下對OECD的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的這些具體情況和特點分別進行簡要介紹。
二、組織機構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目前共有29個成員國,包括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職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預測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協調成員國關系,促進成員國合作,經常為成員國制定國內政策和確定在區域性、國際性組織中的立場提供幫助。
OECD的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由OECD成員國和歐共體各派一位大使級代表組成。理事會下設委員會,委員會是OECD成員國舉行會議和交換信息的機構,由各成員國以及一些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歐盟派代表組成,委員會內可設有專家組和工作組。針對不同的領域和議題,OECD共設有200多個委員會、工作組和專家組。
OECD的日常工作機構是秘書處,設在巴黎OECD總部。秘書處下設司或部,每一個司服務于一個或若干個委員會、委員會的工作組或專家組。秘書處為OECD政府間的交流與協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為此,收集數據、分析和研究指標就成為秘書處的極為重要的職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主要涉及該組織的科技政策委員會(CSTP)和秘書處的科技工業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設委員會,由成員國以及作為觀察員會的非成員國和國際組織的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協調成員國的科技政策、促進在科技領域內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業委員會)服務的工作機構,CSTP所需要的科技統計數據、科技指標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設的經濟分析和統計處(EAS)是主要從事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的機構。EAS的主要工作是:對各成員國和部分非成員國進行R&D調查、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并建立數據庫、編輯出版科技統計資料;編寫科技指標為科技政策委員會提供信息和分析資料;組織專家研究科技統計方法和指標、組織編寫各類統計手冊和規范。
為了確保科技統計數據和科技指標的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不斷改進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以滿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國家特點的有效性,CSTP下設科技指標國家專家組(NESTI)。NESTI由各成員國以及聯合國和觀察員國家的代表組成,它是對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方面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審核、建議和協調的機構。EAS的有關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的工作計劃、各項工作的結果、提交給科技政策委員會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標、科技統計的標準與規范等都得經NESTI進行檢查和審核。該專家組還可以就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工作向CSTP提出建議,經批準后由EAS具體實施。此外,NESTI還可以協調各成員國的科技統計,各成員國和觀察員通過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也可以組織各成員國有關專家進行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研究。
三、科技統計標準與規范
制定科技統計標準和規范是科技統計的基礎性工作,OECD為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自1963年以來,OECD相繼編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冊,按出版時間順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冊、TBP手冊、奧斯陸手冊、專利手冊以及科技人力資源手冊,統稱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冊》。這些手冊涉及到科技統計的廣泛領域。弗拉斯卡蒂手冊和科技人力資源手冊是計量投入R&D的資源和投入科技活動的人力資源的標準和規范,奧斯陸手冊是計量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技術創新活動的標準和規范,而TBP手冊和專利手冊則是計量科技活動產出(技術國際收支和專利)的標準和規范。從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冊和奧斯陸手冊主要是為統計調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冊則是為從其他已有數據資源獲取數據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冊
1963年正式出版,又稱為《為調查研究與發展(R&D)活動所推薦的標準規范》,這是在國際上最早推出的針對R&D統計調查的標準和規范。該手冊對研究與發展統計的概念、定義、范圍和分類進行了規范。手冊出版后,共進行了5次修改和補充,先后增加了許多內容。按照這一手冊,OECD成員國從60年代開始就系統地開展了R&D活動的調查,一些非OECD國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冊實施了本國的R&D活動調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也以該手冊為基礎,分別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統計國際標準化建議案》和《科技活動統計手冊》
(2)TBP手冊
手冊的全稱是《收集和說明技術國際收支數據的標準方法建議》,這是OECD組織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計量科技活動產出的手冊,為對國家之間無形技術貿易進行調查和收集數據提供了標準和規范。該手冊由OECD科技政策委員會批準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冊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基本定義和概念,主要有技術與技術轉移、技術的循環及國際技術轉移、技術國際收支。第二部分敘述了技術國際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內容。第三部分是數據收集和分析時所采用二種的分類,按轉讓者的特征分類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類。第四部分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第五部分討論不同國家間或不同時間的技術國際收支數據進行比較時的貨幣換算和減縮折算及其有關問題。
3)奧斯陸手冊
新技術的開發與擴散是產出增長和生產率提高的關鍵。出于反映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和制定創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來,技術創新調查引起了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為了指導和規范技術創新統計,根據OECD科技指標國家專家組的建議,在北歐工業發展基金會的合作下,經OECD科技政策委員的認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術創新統計手冊,即《推薦的技術創新數據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簡稱為奧斯陸手冊。
手冊從統計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進行了界定,為制造業領域的技術創新統計制定了技術規范。其主要內容有,創新過程模型、創新費用的測度、創新調查的分類和調查步驟。OECD和歐洲委員會于1997年又推出技術創新手冊的修訂版。修定后的手冊雖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義和方法論框架,但是在定義上更為準確,所提供的說明更為廣泛,使對技術創新的定義和測度從制造業擴大到服務業,此外還采用了最新的國際分類標準。手冊出版以來,迅速為大多數OECD成員國作為測度產業創新活動的參改,并在歐共體創新調查(CIS)中得到成功的運用,還被翻譯為多種文字,推動了技術創新調查在世界范圍內的實施。
(4)專利手冊
OECD從70年代后期就開始重視利用專利統計數據,為在成員國之間就使用專利數據作為技術指標達成共識并保持國際上的一致性而開始醞釀和起草手冊。1992年與1993年在科技指標國家專家組的年度會議上討論了手冊的初稿,經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員會批準,于1994年公開發行。
專利手冊是繼TBP手冊和奧斯陸手冊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響指標的手冊。手冊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專利統計數據建立科技指標的人員,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工具,從而使所用的方法協調一致。手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專利置于一個總體概念框架中,說明專利指標與其他科技指標的關系,使用專利指標的方法論問題,以及專利指標的優點。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專利法律體系,這對于進一步理解反映技術產出的專利指標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紹專利的幾種分類法和數據庫,討論專利能夠提供的技術信息。第四部分討論專利指標、各種分析思路以及與R&D、科學、創新和經濟等各類指標的聯系。
(5)科技人力資源手冊
該手冊為測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資源提供了標準和規范。這是由OECD和歐洲委員會共同組織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討會上進行了討論,1994年OECD的科技指標國家專家組進行了討論,修改后,經OECD科技政策委員會批準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稱為《堪培拉手冊》。
手冊給出了科技人力資源的基本定義,并從統計的角度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范圍進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資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為編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數據提供了依據,介紹了科技人力資源數據的統計分類及有關定性信息,討論了收集和編制科技人力資源資料的各種數據來源。
四、數據收集、數據庫及統計資料
1.統計數據收集
OECD的科技統計數據主要來自對成員國所進行的R&D調查。該調查每兩年進行一次,年初向成員國發調查表,各成員國填好后,可以通過郵寄或E-mail向OECD傳送數據。調查的內容具體有,R&D支出和R&D人員總量及其分類數據、政府R&D預算撥款、技術國際收支等。
此外,OECD還充分利用其他國際組織的統計資料,經過處理形成科技指標。例如,利用國際上和美國的專利統計資料,通過加工形成一些專利指標,反映科技活動的產出情況。
2.科技統計數據庫
OECD的科技統計數據庫分兩類:第一類是OECD或其它國際機構從成員國收集的數據,其內容主要有R&D數據、技術收集數據和專利數據、技術創新數據庫;第二類數據庫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標或經濟分析指標的數據。OECD的這些數據庫是相互獨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專業人員建立和維護的。
R&D數據庫
該數據庫存有OECD成員國的R&D基礎數據,主要有:R&D支出與R&D人員總量及其主要結構數據;企業部門、高等教育部門以及私人非營利部門的R&D支出與R&D人員的總量及其結構數據;政府R&D預算撥款(GBAORD)及其社會經濟目標結構數據。這些數據來自對各成員國進行的R&D調查。
技術國際收支(TBP)數據庫
該數據庫存有各成員國的技術國際收支總量數據,這些數據來自對各成員國進行的R&D調查。目前,正在建設技術收支總量及其詳細結構的數據庫。
專利數據庫
建有兩個專利數據庫。一是關于專利申請指標的數據庫,是在WIPO提供的專利數據庫基礎上建立的,第二個是美國授權并按產業分類的專利指標數據庫。
技術創新數據庫
才開始著手建立的數據庫,存放成員國第二輪(CIS-2)技術創新調查數據。
主要科技指標數據庫(MSTI)
該數據庫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標數據組成,共有89個指標、29個成員國的時間序列數據,其中有70個指標為R&D指標,另19個指標為科技活動的產出和影響指標,即專利、技術國際收支以及R&D密集產業的進出口貿易。R&D指標主要是全國以及企業、高等學校和政府部門的R&D支出和R&D人員,R&D支出中包括不變價增長率,購買力平價的比值以及R&D與GDP或工業增長值的比。
企業部門R&D支出分析用數據庫(ANBERD)與R&D研究人員分析用數據庫(ANRSE)
這兩個數據庫為分析人員提供企業部門R&D支出和R&D研究人員按行業分類的數據。由于采用估值技術對缺損數據進行了處理,這兩個數據庫中的數據在時間進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國際可比性,便于進行對比和分析。ANBERD數據庫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個國家的企業部門R&D支出的詳細數據,ANRSE數據庫存有OECD7個主要成員國的企業部門R&D研究人員的詳細數據。
.統計數據出版物
OECD的統計數據以文學和電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標專家組的各成員國專家經秘書處許可還可以通過國際互聯網查閱部分統計數據。
基本科技統計數據(BSTS)
每兩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個成員國的R&D、科技活動產出、專利申請和技術國際收支的基本數據,這些數據來自OECD的R&D數據庫。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標(MSTI)”中的指標值就是基于這些基本數據計算出的。該出版物的電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發表,并含有1981年以來的數據,在OECD的網站上也可以查閱其中部分數據。
主要科技指標(MSTI)
每年出版兩次(分別于6月與12月),刊登了29個成員國投入R&D的資源及產出指標,即R&D、專利、技術國際收支、R&D密集產業的外貿方面的指標,以及用于計算這些指標的經濟指標數據,這些指標可以進行國際對比。該出版物的電子版本可以從OECD的網站查閱。
工業研究與發展
該出版物包括有OECD15個最大的R&D投入國家企業部門R&D經費按行業分布的詳細數據,以及7個經濟發達國家的R&D研究人員的詳細數據。這些數據來自ANBERD和ANRSE數據庫。這些數據還以電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網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標及科技指標出版物
1.科技指標編寫
應用統計數據編寫科技指標是經濟分析與統計處的重要工作,每兩年編寫一本。科技指標提交給科技政策委員會,供委員會分析比較各國的科技狀況,以及成員國的科技政策研究與分析人員和決策者使用。該處編寫科技指標注重為決策服務,堅持創新,具有以下特點:
1.科技指標從對R&D資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發展為把科技和經濟緊密融合在一起進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科學技術指標》,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經費和R&D人員這兩類指標對成員國的R&D資源總量、變化趨勢以及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與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學技術和產業指標》截然不同。該書共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從無形投資、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信息和通訊以及R&D經費這4各方面選擇指標進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戰”,從國際貿易、外國投資、技術的國際化、產業R&D的國際化4個方面選擇指標進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經濟的表現和競爭力”,從生產鋁、單位勞動成本、科技產出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用指標來分析。
2.科技指標的編寫接收了對科技指標進行研究的最新成果。為使科技指標能更好地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務,OECD十分重視對科技指標進行研究,可以說科技指標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礎上編寫的,是對科技指標研究工作的總結和結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學技術與產業指標》中的有關對知識經濟、無形投資、高技術等都是最近幾年的研究成果。
3.為使科技指標能更好地為研究人員和決策人員所掌握,注重在編寫形式上不斷進行改革。這些變化主要有:增加對各指標的說明,對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要進行解說,并予以說明。
2.科技指標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冊》出版以來,OECD為開發能測度科技投入活動與產出指標體系作了不懈的努力。從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冊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標已從當初的R&D資源指標逐步發展為包括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創作以及從專利和技術國際收支反映科技產出的指標體系。
以投入為主體的科技指標體系,長期以來得到廣泛的應用,然而它仍然難以描述科技活動的產出、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以及創新系統的行為,對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員會的部長級會議一致同意開發能測度創新行為和與知識經濟產出有關的“新科技指標”,并著重強調,應進一步研究科學系統的趨勢和面臨的挑戰,為評價、監測及制定政策提供數據。對新科技指標的研究,主要是通過10個項目來進行的,它們是:人力資源的流動,基于專利的指標,創新的經濟價值,科技系統活動與網絡,服務業的科技活動,企業的創新,公司的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產業R&D的國際化,政府對創新的支持,信息與通信技術。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進展,發表了一些研究報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結果已被編入1999年出版的《科學技術工業指標》。然而,在此須要指出的是,要想達到研究新科技指標的預定目標,仍然困難重重,尚需時日。
3.科技指標的主要出版物
科學技術和工業指標
采用最新數據和定量指標,對OECD成員國以及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狀況及其結構進行分析和比較,每兩年出版一本。
知識經濟:一組事實和數據
科學技術和工業展望
以定量指標對OECD成員國在向知識經濟轉變過程中的發展趨勢以及科學技術和工業領域的一些主題進行分析和評價。
為OECD科技政策委員會部長級會議準備的材料,該出版物是科學技術和工業指標的簡本,以數據、表格和簡要說明為主。
六、與非成員國的合作
近10年來OECD十分重視與非成員國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經濟轉型國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擴大并改名為非成員國合作中心(CCNM),全面負責與非成員國的合作,合作的重點國家是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在CCNM設有中國合作組,專門負責與中國進行合作的立項、預算和計劃。
加強與非成員國在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方面的合作,幫助這些國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工作方面的經驗和做法,是CCNM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近10年來OECD采用了多種合作與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進行培訓和研討,組織成員國和非成員國進行交流和學習;接受訪問學者在OECD秘書處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以及經濟分析和統計處和科技指標專家組的工作;協助部分非成員國例如OECD科技工業政策委員會觀察成員國以及部分APEC國家收集R&D數據;采用OECD的做法對非成員國的科技政策進行評價。
OECD科技工業司的經濟分析與統計處與非成員國是在科技統計與科技指標方面進行合作的具體實施部門,并為此作出了大量的工作。
- 上一篇:企業統計制度改革論文
- 下一篇:圖書館數字資源統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