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文化精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1-21 08:37:56

導語:燕趙文化精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燕趙文化精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燕趙文化精神內涵

燕趙文化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脈為它的西界和北界。從當代人的空間概念來看,燕趙文化的地理范圍包括河北全境、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遼寧的部分地區,現今河北地區已成為燕趙文化的主要代表。對燕趙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賦予了新的內涵。隨著歷史的發展燕趙文化逐漸演變為愛國文化、根脈文化、革命文化、開放文化等。燕趙文化精神的主流內涵是“慷慨悲歌、好俠任氣”,貫穿其中的改革創新、開拓進取、以人為本、競爭圖強、廣攬賢才、兼收并蓄、忠勇報國等思想,對于我們今天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燕趙文化充滿了俠義、變革、法治等積極進取的因素,勇武任俠、放蕩冶游的品質,“鐵肩擔道義”的重義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剛健有為”的自強不息精神、有容乃大的“貴和尚中”精神、“最為天下貴”的人本精神、注重實用的“經世致用”精神和特質是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優秀題材。自秦漢起,燕趙成為大一統帝國的郡縣,文化之間的交流更加便利,燕趙文化兼容并包,逐漸整合為一個整體,兩千多年來,“慷慨悲歌”已成為燕趙文化的基本品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流傳。先秦兩漢時期,眾多文人學士和文學作品誕生在燕趙大地,文人有慎到、公孫龍、荀子、董仲舒等,作品有《戰城南》、《上邪》、《有所思》、《陌上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知名燕趙學者有酈道元、祖沖之、郭守敬、張華、劉琨、盧諶、楊炫之等;唐宋時期燕趙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傳承;元明時期,燕趙大地上詞曲戲劇藝術異峰突起,元曲創作中心有元大都、真定,著名作家有關漢卿、白樸、王實甫,作品有《竇娥冤》、《蝴蝶夢》、《望江亭》,學者有王若虛、李治、元好問、完顏亮等;清代學術主流是樸學,但性理、詞章之學并未中斷。近現代時期,是現代史上最杰出的燕趙兒女之一,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有著崇高的歷史地位;在歷史的進程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時代潮流都賦予燕趙文化以嶄新的意義。此外,在真實歷史和文學作品中,燕趙之地名將、英雄輩出,有廉頗、趙奢、李牧、樂毅、張翼德、趙子龍、程普、霍元甲、馬本齋、、狼牙山五壯士等。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文化資源為河北高校提供廣闊的表現領域和較大的創新空間,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為河北高校創造了差異化特點。燕趙文化資源的豐富是宏觀層面的比較優勢,立足燕趙文化實際,植根于區域文化的沃土之中,可以突出鮮明的河北地方特色。“慷慨悲歌、好俠任氣”的精神傳統,是燕趙所獨有的。燕趙文化基調由胡服騎射、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等歷史事件構成。燕趙文化的三個組成部分:燕文化、趙文化、中山文化。燕趙大地處于農耕與游牧文化交匯處,趙國經濟繁榮,都城邯鄲是黃河以北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放蕩冶游實為勇武任俠在太平時期的一種表現形式。燕趙文化之崇尚勇武任俠、慷慨悲歌,不同地域間文化的共性得到認可。燕趙中山文化合流過程中,燕文化來源于殷商文化,趙文化來源于三晉文化,中山文化來源于少數民族的白狄文化,燕文化的“慷慨悲歌”被激發。

二、對燕趙文化精神傳承的必要性

然而為什么近現代燕趙文化表現出對自身文化生命活力承揚不夠、培植不力?首先是對弘揚燕趙文化,創建文化大省的認識不到位。其次是對自身文化生命活力承揚不夠,對新的文化生長點培育不力。建設文化大省的經驗有兩條:一條是繼承本地的傳統文化,使之發揚光大;另一條就是立足本省文化優勢,尋找新的生長點。燕趙人對燕趙文化“文化自覺”的不足表現在:對“全球化”時代潮流的因應不足、舉措乏力。河北地區沒有自覺主動地把文化作為產業來經營,在培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和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上不夠,政府文化職能轉變的主動性和力度不夠,文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力度不夠。黨的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事業是一個國家的“鑄魂”工程,進行文化建設首先要堅持“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燕趙文化精神是不斷改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可以吸收其中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思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世界范圍內的思想文化激蕩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出現了政治信仰動搖、個人主義價值觀盛行等嚴峻挑戰,高校大學生必須要堅守以燕趙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燕趙文化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宣傳的陣地作用,在世界各國的文明交鋒中保持我國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三、燕趙文化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第一,推廣燕趙文化精神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燕趙文化精神流傳千年,經久不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將之與燕趙文化精神結合。燕太子丹和荊柯之間的義酬知己,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及張飛桃源結拜的忠肝義膽,無不固化了人們對燕趙豪杰之士慷慨悲歌之風的感性認識。在開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強調德育的重要性。燕趙文化精神強調德才兼備,應將其作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精神層面的訴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培養品德兼優的大學生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第二,有利于大學生崇高精神和高貴品質的培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社會變革,公然向夷狄學習,是慷慨悲歌文化特質中開放包容、務實進取精神的重要體現;郭解之類的游俠不欺其志、言行合一、為解人之困而不遺余力的義舉,體現了燕趙士人的慷慨大度與重義尚氣,是對慷慨悲歌的最好詮釋;程嬰和公孫柞臼之間的托孤寄命,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的坦蕩胸襟,千古譯臣魏微直言進諫,使唐太宗莫為非,為貞觀之治作出重要貢獻;明代吏部尚書趙南星剛直不阿,整頓吏治、懲治腐敗,彰顯了燕趙人士忠君愛國的高風亮節。第三,有助于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東晉悲情英雄劉餛與祖遨反抗外族侵略不遺余力,體現了燕趙士人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是具有號召力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

四、燕趙文化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的路徑

燕趙文化精神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結合,可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文化和精神境界的洗禮。河北高校生長在在燕趙大地優質的土壤中,得到燕趙文化精神的深厚滋養,二者理應有著天然脈系,應當充分利用燕趙文化精神增強大學生對河北高校的地域認同感,這些是切實可行的。(一)將燕趙文化精神凸顯于高校課堂教學。實現燕趙文化精神的模塊化和建立完善的燕趙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是密切聯系的,主要從教材、課程和教師三個方面開展。從教材方面看,要編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燕趙文化教材,通過燕趙文化的優秀系列著作可以為學生學習地域文化提供系統、權威的資料,為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直接、有效的途徑。從課程方面看,需要建立完善的燕趙文化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上,可開設專門的燕趙文化內容課程,比如河北梆子、唐山皮影、樂亭大鼓等戲曲文化考核。還需要深入有效地通過思政課程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指導,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和政治品格,課堂內容除講述燕趙文化的經典人物和故事外,還要聯系實際,突出燕趙文化精神,使大學生耳濡目染,樹立生活中的美德。通過開設燕趙文化課程,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使燕趙文化成為學生知識儲備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逐漸增強高校大學生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從教師方面看,大學教師是燕趙文化精神教育的主力軍。教師需要根據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以燕趙文化助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可以通過各種社團活動,比如演講比賽、教學沙龍、專家講座、有獎征文、朗誦大賽、詩歌吟誦、話劇表演等多樣形式;還可以開展“燕趙文化活動周”,增加廣大學生的參與度;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有效增強其對燕趙文化、燕趙精神的感性認識,提升其對文化和地域的理解、認同與自豪感。比如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為華北理工大學師生帶來現代戲《李保國》,高亢激越的梆子聲腔加上感人至深的故事場景,引起師生強烈共鳴,燕趙文化源遠流長,戲曲文化博大精深,這是河北高校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落實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學習時代楷模,弘揚燕趙文化精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領師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次重要活動。(三)將燕趙文化精神融合于高校實踐教育。傳播燕趙文化精神的渠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延伸到課外活動中,高校教師可將社會調研、實習實踐、青年志愿者等活動與燕趙文化精神融合,通過實地感知來增強大學生的地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如走進清東陵和清西陵,親臨趙縣趙州橋,登上山海關長城,感受燕趙大地的歷史變遷和時代魅力,更多地將文化介紹融入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實踐,既能深化大學生對燕趙文化精神的認識,促進認同,又能凈化思想,體會踐行的價值。利用“紅色文化”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熱情,依托各地文化遺址建立教育實踐基地。比如河北大學某學院組織學生黨員參觀故居和紀念館,在先輩雕塑前重溫入黨誓詞,讓大學生了解到先烈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定的革命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和關注國家前途命運、關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懷,這些可以深深感染高校大學生,是燕趙文化精神給大學生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四)構建校園新媒體數字平臺。如今的社會處于新的時代,處于數字化、互聯網、新智能時代,也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變革的時代。互聯網已經從移動互聯網升級細分到產業、行業互聯網,內容更加垂直、細分。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在路上。要不斷加強網絡環境建設,制作具有燕趙文化精神特色的主題網站,把傳統文化轉化為數字化的形式,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體,通過推送微信公眾號、建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空間,使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接受燕趙文化精神。網絡的即時性、有效性和開放性可以擴大燕趙文化精神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使其實現立體、動態、互動性的傳播。開放式的傳播格局可以從時間、空間上延展燕趙文化精神的傳播,有助于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接受和認同燕趙文化精神。

五、結語

綜上所述,燕趙文化精神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借助燕趙文化精神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燕趙文化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植根于燕趙文化的土壤、汲取燕趙傳統文化的精華,共同推動燕趙文化精神在河北高校落地生根。

作者:張麗麗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