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小革:國外學者如何看待《資本論》
時間:2022-05-09 10:22:00
導語:裴小革:國外學者如何看待《資本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我國學術界很多人認為,馬克思寫于19世紀后期的《資本論》已經完全過時,應該用西方主流經濟學完全取代《資本論》,作為一種唯一正確的現代經濟學占領我國的經濟學術領域,并成為我國制定經濟政策的唯一依據。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們還引用一些經過選擇的國外學者的評論,以證明他們的觀點是世界公認的。本文針對上述情況,對國外學者對《資本論》的看法作了客觀概述,論證了《資本論》研究在當代、在中國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國外學者;《資本論》;批判性;科學性
如何看待馬克思及其《資本論》和如何看待及其思想一樣,是一個直接關系到如何評價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如何選擇我國未來的社會制度和道路的重大問題。蘇東巨變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曾一度陷入低潮,原先一些號稱馬克思主義者的人也紛紛加入了指責《資本論》的行列,加上國外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對《資本論》的有意貶低,一時間給人一種國外學者全都認為《資本論》不是學術著作、已經過時,只有作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范式才能解釋現代經濟問題的片面印象。本文試圖對國外學者對《資本論》的看法作些客觀概述,為人們全面了解國外學者的看法提供一些參考。
一、一部揭示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著作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一部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西方主流經濟學撇開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在財產、社會地位、特長等方面的差異,在一種人人平等、公平競爭的假設下,用一種把工人與物質生產要素相等同的辦法,推論出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是一種充滿和諧公正的經濟體制的結論。與西方主流經濟學不同,《資本論》是一部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著作。由于《資本論》所論述的問題觸犯了主要憑借財產所有權獲得收入的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層的既得利益,在它誕生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國外的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給了它較高評價,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對它主要是采取用沉默來抵制、用批判來否定的態度。
但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特別是20世紀20至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以后,一些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開始對《資本論》采取“研究”的態度,一些試圖發展主流理論的經濟學家甚至還對《資本論》做出了某種肯定。例如,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等就肯定了《資本論》在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方面的學術成就。
羅賓遜認為,《資本論》中所描述的階級沖突,與主流經濟學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利益和諧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流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是以存在無數財產相等的小業主組成的社會為假設前提的,《資本論》關于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論述卻接觸到了壟斷競爭的現象,為分析現代市場經濟中存在的寡頭壟斷結構提供了刺激。
在工資理論中,主流經濟學沉浸在田園詩般的幻想中,將工資說成是由附加一小時工作的“邊際非效用”決定的,就像為自己種田的農夫拄著鋤頭,在傍晚決定再干一小時多生產的產品是不是能補償自己多一分背痛一樣。相反,《資本論》卻看到了在真實的勞動力市場上,一無所有的勞動者是如何被無形的繩索捆綁在機器上的。
在主流經濟學看來,資本主義是能夠想象到的最好的經濟體制,盡管有時它也下意識地提到了它的某些不完善。對于《資本論》來說,對經濟體制的評價,是不能用“好”或“壞”來概括的,資本主義必須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盡管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它仍是通向一個更好世界的過渡階段。(參見Robinson,Joan,AnEssayonMarxianEconomics,London,1949.)
米爾達爾強調,主流經濟學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回避了市場經濟中的矛盾和沖突,《資本論》中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論等學說,卻揭示了市場經濟中的矛盾和沖突,觸到主要憑借財產所有權生活的人的痛處,這也就是為什么這兩個理論會在經濟學家當中引起那么多的爭議的原因。(參見Myrdal,G.,ThePoliticalElementinEconomicDoctrine,London,1953.)
里昂惕夫等國外經濟學家,還充分肯定了《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理論的實證性和科學性。里昂惕夫指出:“在試圖做出任何解釋以前,如果一個人想要了解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和工資實際上是什么,那么,他從三卷《資本論》可以得到的信息,會比他在十期《美國統計普查》、一打有關當代經濟制度的教科書,甚至我還敢說,再加上托斯丹?凡勃倫的所有論文集當中,可以找到的信息都更真實也更有用。”(Leontief,W.,“TheSignificanceofMarxianEconomicsforPresent-day-Theory”,AmericanEconomicReview,XXVIII,Mar.1938.)
蘇東巨變以后,這些國家一些從原來社會主義政權得到好處、自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投機分子人如魚得水,搖身一變,面不改色地公然站到《資本論》的對立面,全面否定《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全盤接受了西方主流經濟學關于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經濟一切和諧的描述。但與此同時,另一些原來被原蘇東政府視為異端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以及一些在原蘇東國家因為對《資本論》的理解不同于官方教條受盡折磨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例如,被稱為當代西方最著名的四位思想家的德里達、詹姆遜、哈貝馬斯和吉登斯,卻仍然給《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論述以很高的評價。
他們認為,與馬克思在世的時候相比,當今時代的確已經有了許多重大變化。有許多變化是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因而想在《資本論》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現成答案,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發達國家的經濟仍屬于資本主義經濟,這一點并沒有變,因此,《資本論》并沒有過時,《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論述仍具有現實意義,《資本論》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預見仍有價值。在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社會變化中,有許多變化本身是對《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論述做出反應的結果。由于《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論述的深度和廣度,不管人們對《資本論》抱有何種態度,都必須對《資本論》揭示的這些矛盾和規律做出反應。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資本論》,就沒有今天的世界。(參見陳學明、馬擁軍:《馬克思主義的命運——蘇東巨變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馬克思的啟示》,載于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二、一部在國外經濟學界始終引起爭議的著作
在國外經濟學界,《資本論》被公認為是一部引起爭議最多的著作。盡管有人對它的評價很高,有人對它的評價較低,但幾乎沒有人否認它是一部學術著作。事實上,一些經濟學家不接受《資本論》闡明的各種理論,常常并不是因為不接受這些理論的經濟學論述,而是因為不接受這些理論的社會學的和政治學的含義。幾乎所有國外的大經濟學家,都沒有忽略《資本論》的存在。
對《資本論》評價高的國外經濟學家的代表是恩格斯和列寧,因為他們的評論人們都很熟悉,這里就不作重復了。在對《資本論》評價低的國外經濟學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他在寫于1925年的《對俄國的簡略觀察》一文中談到《資本論》時,說《資本論》是“一本陳舊的經濟學教科書。在我看來,它不僅在科學上是錯誤的,而且在當代世界毫無益處或沒有用處。”(Keynes,J.M.,1933,EssaysinPersuasion,London,1933,p.300.)但是,在十二年以后當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時,他在該書一開始卻謙虛地注明“經典學派”一詞是馬克思創造的,自己對這個詞的別種用法可能是犯了文法錯誤。對于勞動價值論則給予了肯定:“我同情經典學派以前的學說:其說以為一切皆由勞力產生,……我們最好把勞力(當然包括雇主及其助手之個人勞役而內)看作是唯一的生產元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天然資源、資本設備以及有效需求等環境之下工作。這可以部分解釋除了貨幣單位及時間單位以外,我們可以用勞力單位,作為經濟體系的唯一的物質單位。”在贊揚他所推崇的經濟學家蓋賽爾時,又把蓋賽爾和馬克思相提并論。(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9、180和300-302頁。)可見,在凱恩斯的內心深處,對《資本論》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是有所承認的。
另一位對《資本論》評價低的國外代表人物是薩繆爾森。他曾說馬克思是“一個不太重要的后李嘉圖主義者┄┄一個里昂惕夫循環依賴投入產出分析的并非令人毫不感興趣的前輩”。但他同時又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政治經濟學“只是卡爾?馬克思著作冰山的一角。馬克思大膽的經濟的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他的階級斗爭的政治理論,他的黑格爾哲學演變理論,具有歷史‘觀念’的重要意義,這些遠遠超過了他的正規經濟學。”(Samuelson,P.A.,CollectedScientificPapers,ed.J.E.Stiglitz,II,Cambridge,Mass.,1966,p.1510.)可見,薩繆爾森在評論《資本論》時,內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不愿意承認《資本論》的學術成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面對《資本論》對很多經濟現象具有解釋力的事實,于是就采取了把《資本論》的理論排擠出他所設定的經濟學范圍的辦法,間接地對《資本論》的學術價值做了某種承認。
由于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全部理論的基石,這個理論能否成立關系到《資本論》整個理論體系能否成立,所以對這個理論的爭議也就成為對《資本論》有不同評價的國外經濟學家爭論的一個最大的焦點。試圖從否定勞動價值論入手進而貶低《資本論》的學術價值的當代國外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薩繆爾森。他于1957年發表了《工資和利息:馬克思經濟模式的現代剖析》。該文利用投入產出法推斷出勞動價值論是“復雜的迂回”的論點。根據這個論點,他在1970年發表了《馬克思的“價值”向競爭“價格”的“轉化”――放棄和替代的過程》的論文,用數學公式論證價值體系與價格體系是互不相容的。1971年,又發表了他否定勞動價值論的代表作《理解馬克思的剝削概念:馬克思的價值和競爭價格之間的所謂轉化問題的概觀》,試圖表明勞動價值論對于說明剝削問題也是多余的。
但是,薩繆爾森等人對勞動價值論的否定,在國外并不是人人贊成的,很多經濟學家都提出了與薩繆爾森等人相反的觀點,一方面指出了薩繆爾森等人利用自己設定的價值等于價格話語霸權否定勞動價值論的無效性,另一方面也從不同的方面論證了勞動價值論的有用性和在《資本論》中的地位。例如,德賽指出,勞動價值論的重要性在于把隱藏在交換關系后面的生產關系變得清晰可見。薩繆爾森等人用轉形問題否定勞動價值論,把勞動價值論看成和他們的價值理論一樣,任務只是說明商品的相對價格及其數量,是對勞動價值論的有意誤解。另一些人用斯拉法體系作為經濟理論的基礎,用實物和勞動共同決定價值的體系取代勞動價值論,閹割了勞動價值論有關勞動者特殊作用的論述,無助于提高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參見Desai,M.,MarxianEconomicTheory,London,1974.)
孟德爾指出,與薩繆爾森等人強加給勞動價值論的任務相反,《資本論》從來沒有想用這個理論來說明市場上價格的短期波動(按照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六冊計劃”,價格短期波動問題是在《資本論》以后的某冊書中才會去專門論述的)。勞動價值論力圖發現的是隱蔽在價格波動后面的理解社會經濟關系的鑰匙,可說是分子中的原子。勞動價值論把整個經濟分析推向了一個比西方主流經濟學價格理論更高的抽象水平。它要說明的問題不是某人怎樣跑(跑的時候腿和軀體做什么動作),而是什么促使他跑。
針對薩繆爾森等人認為研究有別于價格的價值是多余的議論,孟德爾還指出,那種否認經濟學需要有力圖發現經濟表面現象之下的神秘力量的抽象理論的觀點,是極不科學的。沒有一個搞醫學(且不說其他物理科學)的人,會因為害怕成為笑柄而不敢提出這樣的問題:“當我們能夠湊足癥候做出診斷時,為什么要費神去尋找疾病的‘更深刻的原因’呢?”顯而易見,如果人們不努力去發現藏在現象后面的東西,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經濟的發展。他舉例說,市場上價格短期波動的規律不能說明,為什么一公斤黃金能購買的美國消費品的數量,在1974年比七十年前將近多一倍(平均消費價格指數與1904年相比增加了四倍多一點,而自由市場上的黃金價格上漲了八倍)。顯然,在長期內的這種價格基本運動,同長時期內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在不同消費品工業中和金礦工業中的不同動態有關,就是說,同《資本論》所表達的價值規律有關。(參閱孟德爾:《<資本論>新英譯本導言》,中譯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筆者認為,孟德爾等人對薩繆爾森等人的反駁是有力。薩繆爾森等人硬把自己關于價值和價格是一回事的定義強加給《資本論》,然后說《資本論》的價值定義和他們的不同就是多余,只是一種依靠自己的話語霸權不允許對價值有不同定義的做法。其實,他們定義的價值的局限性比《資本論》的勞動價值論大得多。例如,他們的效用價值論,沒有包含對供給的研究,從而無法揭示社會財富擴大的源泉。他們的供求價值論雖然包含了對供給的研究,但在供給分析中卻用生產費用價值論將人與物混為一談,沒有表明在財富的生產中勞動者是主動的因素,物是被動的因素、勞動者有權參與分配,物本身不參加分配的事實,放棄了對社會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關注,無法說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根源。《資本論》的體系可以用勞動價值論揭示他們的理論沒有揭示的東西,又可以用使用價值的概念把他們的效用分析包容進來,用價格的概念把他們的供求分析包容進來,所以是一種比他們的理論更高級、更有解釋力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值得慶幸的是,薩繆爾森等人硬把自己的定義強加于人,不允許有不同經濟學范式存在的做法并沒有成功,國外經濟學界有關《資本論》的爭議始終沒有被他們的一面之詞壓制住。
三、一部既具批判性又具科學性的著作
《資本論》作為一部具有嶄新經濟理論體系的著作,確實包含著較多的對早期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制度和為這種制度辯護的經濟學說的批判,一些國外經濟學家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試圖將《資本論》說成是一種只有批判性沒有科學性的著作。(Botta,F.(ed.),Sulcapitalemonopolistico(essays),collezione‘Dissensi’,no.36,Bari,1971,pp.135,137)不過,多數國外經濟學家并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經濟學無疑是一種比較容易陷入只為某一利益群體愿望說話陷阱的學問,但同樣正確地是,只為某個利益群體說話的經濟學必然具有較大的片面性。不應該忘記,馬克思本人是承認經濟學中“非庸俗”的純科學因素可能存在的,因為他曾說李嘉圖不“庸俗”,換句話說,不只是一個辯護士。經濟學中的科學因素是不可能被黨派利益買到的,《資本論》作為一種代表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其科學性遠遠大于批判性。
屈內等舉例說,《資本論》中的剩余價值理論,就具有這樣的科學性。這個理論不是在主流經濟學供求價格理論而是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說明了超出投入的產出剩余的創造過程。勞動者可以創造產出剩余的事實,在封建社會是清晰可見的,但到了存在交換關系的資本主義社會卻變得神秘莫測。剩余價值理論揭穿了這種神秘面紗,闡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產出剩余仍然是勞動者創造的,不勞動者憑借財產所有權只是可以瓜分到這些剩余的事實。剩余價值理論所闡明的這種產出剩余總是由勞動者而不是由非勞動者創造的事實,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本質規律,它是不會因社會經濟制度的不同而改變的。(Kühne,K.,EconomicsandMarxism,Englishtranslation,MacmillanPressLtd1979)
自20世紀30年代以后,《資本論》關于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純市場交換單一機制經濟不能長久存在論述的科學性,更是已經被相當多的國外經濟學家所承認。他們認為,按照《資本論》的危機理論和資本積累理論,自由放任的早期資本主義經濟,由于其內在機制導致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必然要產生蕭條和大量失業,出現利潤率下降,引起全球性需求不足和經濟長期停滯,最后因內生致命疾病而死亡。這兩個理論的科學性已被20世紀以來各發達國家的歷史所證明了。例如,安托萬指出,馬克思對我們今天所說的有效需求原理知道得很清楚。按照這個原理,在宏觀領域,收入和生產之間存在著循環關系。馬克思早就看到了后來由凱恩斯詳加闡述的投資在這個循環中的決定性杠桿作用,《資本論》關于投資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下會出現越來越大波動,不會像主流經濟學描述的那樣自動走向均衡的論述,是更符合實際的。(Antoine,J.C.,Introductionà?analysemacroèconomique,I,paris,1953)
海爾布隆納則充分肯定了《資本論》有關制度分析的科學性。他說:“對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是什么的分析,我所持的態度是更多肯定的,不管這種分析在說明資本主義將變成什么方面有什么問題。這個從簡單商品開始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分析,我認為是我們所曾見到過的最值得注意和最發人深省的敏銳思維之一,我常把它同柏拉圖和佛羅伊德的學說相比,它是當之無愧的。這種分析的洞察能力是馬克思主義所特有的,也許是最突出和最不朽的成就。它使我們對可能完全無法理解的社會能夠有所理解,使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是什么,而這是認識到我們可能成為什么的必要的前提。”(海爾布隆納:《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中譯本,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107-108頁)
國外經濟學家的這些看法表明,將《資本論》僅僅看成一部具有批判性的著作的觀點是很不全面的。《資本論》對早期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實際上也是一種對不存在多種利益集團平等協商和政府干預機制,只有市場交換一種協調機制起作用的純市場經濟的抽象科學分析。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主要分析了這種單一機制經濟的合理性,《資本論》則主要分析了這種單一機制經濟的問題。如果人們沒有認識到《資本論》所揭示的那些問題,當代實行市場經濟的各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它們的經濟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發展。所以,以《資本論》只具有批判性為理由,認為對當代經濟現象的分析只能使用國外主流經濟學一種話語體系,或只能使用前蘇聯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學說的一種話語體系,否定《資本論》及其話語體系在當代特別是在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有用性,將使我國的經濟學說喪失極為重要的洞察力基礎,不利于我國經濟理論的發展,也將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體制建設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北京100836)
(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