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1 03:26: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探討論文

摘要: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進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在這個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兩次歷史性的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它們發揮了重要的理論指導的作用,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飛躍兩大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黨。然而,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嶄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著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解決中國革命所面臨的問題,還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正如同志在1942年的一次講話中說的:“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在這里,“解決中國問題”和“創造些新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相互關聯、相互一致的目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一方面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并豐富和發展理論的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飛躍與思想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思想,被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和第一個理論成果。而這次飛躍和理論成果是經歷了艱苦卓越的奮斗后才獲得的,是一個歷史過程。

中國共產黨創立后,即投入領導大革命運動和北伐戰爭。這時的指導思想實際上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現實國情相結合,對于武裝斗爭和統一戰線兩個問題已有初步的認識,實現了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但是,黨的中央領導對于革命領導權的極端重要性缺乏了解,對于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和特點缺乏認識,對于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的指導缺乏獨立自主權,因此使黨在大革命后期遭到嚴重的挫折和失敗,使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長征。

對于共產黨人而言,中國革命向何處去?在1927年8月以后,同時選擇了兩條道路。一條是仿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進行城市武裝暴動,如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等,另一條是仿中國的歷史傳統,在邊遠的農村進行武裝暴動,這以領導的湘贛秋收起義為代表,放棄進軍長沙的原定計劃,開辟出工農武裝割據的井岡山道路。哪一條道路適合中國的國情?實踐證明,后者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因為盡管世界已進入工業文明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領世界潮流,但中國仍屬于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主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和交通極端落后,各地區發展又極不平衡,那種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國家主要依靠工人階級在反動統治力量強大的城市進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國國情。而領悟了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和方法真諦的,造反上山,武裝割據,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這在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上沒有,但卻有上千年的中國農民戰爭歷史傳統的深刻烙印。井岡山斗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始重要成果。

在1927年至1935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在黨內“左”傾錯誤的領導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幾乎使黨和紅軍瀕臨絕境。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確立了在紅軍和黨中央的主要領導地位。遵義會議的撥亂反正,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實現了黨的歷史上的第一次偉大轉折。從此至抗日戰爭后期的10年,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對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不斷總結,對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有了更為深刻和完整的認識,基本上明確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在這個飛躍過程中,重點體現為四個方面的理論。第一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概念。這個思想雖在革命早期就有,但沒有形成明晰的概念。直至抗日戰爭前期,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進行系統總結,寫出《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為在理論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飛躍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在這里,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公務員之家

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在這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民族化”這一內涵非常明確。此后,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來表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認識史的第一塊里程碑。第二、明確“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先是在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根據抗日戰爭新形勢,分析中國社會的特點,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中國的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農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這就是“鄉村能夠最后戰勝城市”的道路。隨后,進一步論述了這條道路是中國革命勝利之路的基本經驗,即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大法寶”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認識走向成熟。“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開辟及其理論上的成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飛躍的重大成果。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的最核心的理論是新民主主義理論。在明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后,如何對黨領導的中國革命進行定位,更為系統、深入地回答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也提到黨的面前。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辟地論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領導權、動力、前途等諸多重大問題,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作了重要的理論構建。第四、思想的最終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理論成果的大全。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二十四年來中國革命的的實踐證明了,并還將繼續證明,代表的奮斗方向是完全正確的;黨在奮斗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思想體系”,以這個思想體系武裝起來的黨,必將給中國革命帶來偉大的進步。在這個《決議》的基礎上,黨的七大決定以“思想”作為指導思想。七大指出: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際之統一的思想,“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與政策”,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優秀典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正是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重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最偉大的實踐成果。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從新中國成立后,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29年,是黨在探索建設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既有重大勝利又遭受比較多的曲折和比較嚴重的挫折的一段歷史,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伸和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在這個階段,我黨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同時“”也使我們遭受了巨大損失,出現了許多失誤,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出現亟待解決的新問題。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偉大革命,國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如果說,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的話,那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關于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理論。我們按照時間的和主題的不同劃分為三個階段和內容: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五大,是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從十五大到十六到期間,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從十六大到十七大,是科學發展觀的形成與發展時期。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怎樣走進行了思考和探索。小平同志指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首先,鄧小平同志提出恢復實事求是的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并提出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從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出發,找出解決中國貧窮落后的方法。鄧小平同志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緊密結合。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下,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著手進行經濟和政治各方面的改革。在黨的十三大上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92年,面對國際風云的變化,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向哪里走,鄧小平同志又適時地發表了重要的南方講話,指出計劃和市場并不是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志,于是,在1992年底的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到黨的十五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我們成功地實現了經濟軟著陸,也標志著鄧小平理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后形成。在黨的十五大上,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理論成果中,一個重要的成果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當歷史進入千年世紀之交,黨對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我們黨的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發生的變化有了新的認識。就我們黨來說,早已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變成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自身的狀況和肩負的歷史任務,都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世情、國情和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個代表”就是“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使黨的執政具有更加強大的物質基礎、精神基礎和群眾基礎,從而不斷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是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方面繼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前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大戰略思想。這兩大戰略思想,在實踐上有助于我國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的關鍵時期,以更加寬廣的世界眼光,立足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新局面;在理論上進一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文集》第2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