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1 09:09:00
導語: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貫穿于其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其他組成部分的一條主線,是馬克思學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在馬克思學說中具有核心和根本地位,是馬克思學說中不可撼動的“阿基米德點”。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可以從本體論、歷史觀和價值論這三個方面來闡釋。
第一,從本體論來講,馬克思認為實踐基礎上的人及其活動是本體。對世界本源問題的追問和思考是任何哲學都不可回避的問題。在馬克思之前的傳統本體論哲學由于沒能從實踐的人和人的實踐生活出發追問和思考世界本源,因而往往把世界本源歸結為自然界、神或客觀精神等。馬克思把實踐基礎上的、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處于具體生活世界的人當作其學說的基礎。馬克思學說從誕生之日起就將傳統本體論哲學所指向的對象轉向到人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全面論證和揭示了現實世界的屬人性及其本質。馬克思指出:“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同時他又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
第二,從歷史觀來講,馬克思認為從事著實踐活動的人在創造著人類歷史。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人既是歷史的“劇作者”也是歷史的“劇中人”。歷史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認為“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是歷史的前提,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因此,“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基礎”;“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在本質上依靠人,實踐基礎上的人在“合目的性”的基礎上書寫著人類歷史,從而馬克思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秘密,創立了唯物史觀。
第三,從價值論來講,馬克思把人作為目的和終極目標。無論是人類對自然的開發或利用還是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人的發展和人類的生活幸福。維科指出“世界確實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問啦世界上任何關系都是相對人而言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馬克思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奮斗了一生。
馬克思把實踐引入自己的學說,超越了傳統思辨哲學,實現了哲學上的偉大變革,也實現了對人的認識的偉大變革。馬克思對人的認識建立在科學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基礎上:科學性是指馬克思對人的認識建立在新的研究范式(實踐)的基礎上和唯物史觀之上,從而更具有革命性;價值性是指馬克思把人當作目的、主體來看待,而不是把人當作手段、客體來看待,以人的解放和發展為價值取向。正是由于對人的價值性的認識,使馬克思學說具有了人文關懷之維度。由于對人的科學性認識,推演出馬克思學說的科學之維度。馬克思學說正是在人文關懷之維度下,使科學之維度越走越遠。以致出現了西方學者所謂的“早期馬克思和晚期馬克思的對立”,其實不然。正如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陳新夏指出:馬克思“這只是研究重點的轉變,而并非研究主旨的嬗變,這種轉向并不意味著馬克思放棄了對人的解放和人的發展的追求,而是意味著將這一追求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馬克思這種轉向,不是不再關心人,而是在新的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隱性的人文關懷。在早期的著作中,馬克思的人文關懷維度是顯性的,在中晚期的著作中,其人文關懷維度是隱性的,正如英國學者戴維麥克菜倫所指出的:“在后來的這些著作中,毫無疑問是更系統低、更細致地、在其為純粹的經濟學和歷史的背景之下探索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主體;但是核心的具有啟迪意義的思想,即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及其解放的可能性(通過共產主義支配自己命運的可能性)并沒有改變。”I回Ⅲ因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貫穿始終的。
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和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之區別
(一)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之區別
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具有共性即二者都強調人的價值、重視人的尊嚴、肯定人的作用。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切入點不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一定程度是對宗教神學的反動。費爾巴哈是以“神人”的關系為切入點來闡述自己的人本主義,正如費爾巴哈所說:“我的第一個思想是上帝,第二個思想是理性,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是人。神的主體是理性,而理性的主題是人。”費爾巴哈認為人是宗教的基礎,人是宗教的中心,人是宗教的終結,人是人的作品,而不是神的作品,任何宗教都是人自身的異化,因而費爾巴哈說:“人怎樣思維、怎樣主張,他的上帝也就就怎樣思維和主張;人有多大的價值,他的上帝也就有這么大的價值,絕不會再多一些。”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從人與人的關系為切人點,馬克思看到現實生活中人與人關系的不平等、不公正,一部分人為了自身的享受而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甚至身體健康,絕大多數人處于非人的“異化”狀態。正是這種人與人關系的異常狀況是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切人點。
第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的“人”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中的“人”不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人首先是自然人,他認為“人的基礎是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其次,費爾巴哈認為人是生物人或生理人,他認為人不是理性的實現工具,而是具有感性、欲望的人,因此他指出:“人的最內在的本質不表現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中,而表現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題中。”再次,費爾巴哈把人們所吃的、喝的東西看作人的本質。“我所吃的所喝的東西是我的‘第二個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質,反過來說,我也是它的本質。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夠組成為血的組成部分的水是帶有人性的水,是人的本質,正是因為人本身至少有一部分是具有含水的血和本質的含水的生物。”而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首先是社會人。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次,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是主體人,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而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認識社會,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人。再次,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統一的人,馬克思不僅重視人的自然屬性,而且更為重視人的社會屬性。他認為社會屬性決定人的本質,認為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
第三,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理論基礎不同。馬克思把自己的學說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實現了哲學的革命性變革——建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把實踐的唯物主義貫穿于歷史領域,把唯心主義趕出了其最后的避難所,建立了唯物史觀。馬克思人本思想正是建立在自己鍛造出的這一新的理論武器之上。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是建立在直觀的唯物主義和在歷史領域的唯心主義之上的。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具有直觀性、機械性,缺少事物之間的往返流動。當費爾巴哈是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而當他探討歷史問題時,絕不是唯物主義者。
第四,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理論詣趣和目的不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切人點是“神人”(宗教與人)的關系,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批判了宗教神學,使人對神、上帝的崇拜變成對自己的崇拜,使宗教神學變成人本學。由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理論詣趣和目的可以歸結為:建立一種愛的宗教,以愛的宗教代替人的宗教。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宣揚人類的愛,“彼此相愛吧不分性別、不分等級地互相擁抱吧,——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凹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切入點是人與人的不公正關系,其理論詣趣和目的是改變這種大多數人的非人的生存狀態,使大多人獲得解放,使他們能夠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
(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之區別
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都關注人、重視人,把對人的研究和關注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此而言,二者是相同的。但是二者又存在區別:第一,二者理論關注的側重點不一樣。自馬克思·韋伯以來,人們對技術理性的關注有增無減。正如馬爾庫賽在《單面人》中指出,技術中立的傳統觀念再也維持不下去了,技術本身再也不能與它的應用分離開來,技術社會是一個統治系統,[1Oll它越來越變成統治人、奴役人的力量。正是由于技術理性及其帶來的物質豐富的世界,使人們不知所措,出現了所謂的生存焦慮。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現代的人卻感到心神不安,并越來越困惑不解。人創造了種種新的、更好的方法以征服自然,但他卻陷入這些方法的網絡之中,并最終失去了賦予這些方法以意義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卻成了自己所創造的機器的奴隸。”因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側重于技術理性對人的統治、使人異化、使人喪失生存意義等的批判。馬克思也關注技術對人統治的的問題,但馬克思更側重于對人對人的統治、一部分人使另一部分人異化、一部分人使另一部分人喪失生存意義的批判,主要是從人與人的關系來闡述人本思想。
第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對人的認識不同。總的來說,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強調一般人性、普遍人性,往往把人從其所處的具體的社會關系中剝離出來,考察“純粹的人”。因此,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視野中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是脫離具體生活世界的人。而馬克思則認為,人是現實的、具體的人,是處于具體的社會關系的人,是具體生活世界的人,是“社會特質”的人。
第三,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是從非理性角度來理解人、關注人,而馬克思人本思想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人、關注人。從非理性的角度來認識人,這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對西方傳統哲學“理性人”的反動。在傳統的“宏大敘事”或“元敘事”中,理性淹沒了人自身,人走向自己的反面,使人喪失了自我。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強調人的生命本能、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而馬克思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變革傳統西方哲學,去解構“宏大敘事”或“元敘事”,即把自己的學說建立在實踐這塊“哲人之石”上。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的人是在具體實踐基礎上的、處于一定社會關系的具體生活世界的人。這樣就消解了理性對人的淹沒和統治,還人以本真的狀態。
第四,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對人的主體性的態度不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反對人的主體性,反對主體主義(人類中心論);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主張對人的主體性要辯證地分析。傳統哲學一味強調主體的決定作用,人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一味地對自然開發和掠奪,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進而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反對人的主體性反對主體主義(人類中心論);而馬克思人本思想則認為不能籠統地反對人的主體性,要把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區別開來。今天我們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危機等問題,并不是因為人的主體性造成的,而是沒有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遵守客觀規律有機結合起來。
(三)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之區別
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統治階級對政治生活中民眾力量的一種認知,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統治階級看到了民眾身上蘊藏著“載舟覆舟”的巨大力量和作用,認識到只有“保民”才能“自保”,只有愛民才能延續、穩固自己的統治。但中國傳統社會的制度架構是等級制,在傳統等級制度下的民本思想,實際上是“使民以道”,即民眾如何為統治階級所用,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專制統治功能。盡管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有助于減輕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但從根本上說,中國封建社會的民本思想是把民眾看成維護其封建統治的“資本”。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對當時處于被壓迫境地、被邊緣化了的絕大多數人(廣大無產階級)的關懷和關注,是為了使他們擺脫受壓迫、受剝削的境地,獲得解放和全面發展,表現為馬克思對他們的終極人文關懷,表現為把民眾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是“統治學”,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解放學”。
三、認識、把握馬克思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為我們重讀馬克思提供了新的視角
界定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利于我們重新解讀馬克思。長期以來,我們對馬克思的解讀方式,受各種因素的制約,遮蔽了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至于一些西方學者批評馬克思學說是“見物不見人”、存在“人學空場”。界定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利于我們正本清源,以一種新的話語系統來重新解讀馬克思,進而真正地“回到馬克思”,從而揭示馬克思學說的真諦,有利于使馬克思人本思想“走近當代”。馬克思的文本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同時代的人們完全能夠從自己所處的時代出發,對馬克思的文本做出新的解讀。源源不斷的、富有新意的解讀,不但能從現代意義上揭示出馬克思歷史文本的本質內涵,而且也能夠使人類的優秀文化傳統得以延續,并在與新的現實生活的碰撞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在《關于人道主義的通訊》(1946)一文中曾經指出:“不管人們以何種立場來看待共產主義學說及其基礎,以存在的歷史的觀點看來,對有世界意義的東西的基本體驗已經在共產主義中堅定不移地說出來了。”氆這種“有世界意義的東西”就是馬克思的人本思想。通過閱讀馬克思的原著文本,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貫穿于其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其他組成部分的一條主線。筆者認為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及相關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該把馬克思人本思想作為重要的研究領域,作為本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研究它的真諦,研究它的發展,研究它在人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價值。這樣,我們的學科建設才會有勃勃生機。而界定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為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重讀馬克思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二)有利于我們深入理解“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與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它是馬克思人本思想中國化的邏輯必然它既體現了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理想,同時又符合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馬克思人本思想是“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礎,深刻認識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利于我們從理論根基上來正確理解“以人為本”,進而來批判對“以人為本”的各種錯誤理解。首先馬克思人本思想所講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實踐基礎上的、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處于具體生活世界的人。馬克思曾經在批判黑格爾的“抽象的人”時指出:“他忘記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體而是它的社會特質,而國家的職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因此不言而喻,個人既然是國家職能和權力的承擔者,那就應該按照他們的社會特質而不應該按照他們的私人特質來考察他們。”而“以人為本”所講的人也是具體的、現實的人,我們要批判那種把“以人為本”中的人看成抽象的人的錯誤觀點。其次,馬克思人本思想所講的人,是從個體的人、群體的人和全人類來講的。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里馬克思實際上講了個體的人(每個人),又講了群體的人(聯合體)他還曾指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它自身”,實際上講了全人類。因而我們理解“以人為本”的人,也不能只抓住某一個方面,而應該看到它包括一切人民群眾,要批判那種把“以人為本”中的人看成一部分人或一部分群體的錯誤認識。再次,馬克思認為從事著實踐活動的人在創造著人類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同樣,“以人為本”的人不是客體的人,而是主體的人,不能用慈善主義的態度來看待弱勢群體,不能僅僅把他們看成被同情的對象,而應該把他們看成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改革開放的創造力量,來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最后,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把人作為目的和終極目標,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本來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應該是自然的看護者,而不應該是主宰者。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只有這樣才能共生共存。
(三)有利于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產生是以對早期資本主義的批判為前提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早期存在的問題的批判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市場經濟屬于人類共同的優秀文明成果,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但是市場經濟本身并不是完美無瑕的,它也存在自身的缺點。在資本主義社會早期馬克思就給予了關注和批判。首先,市場經濟本身是“逐利”經濟,它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以此來實現資源在不同市場競爭主體間的優化配置,所以市場主體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這一原則來進行,否則就要被淘汰。由于這種狀況,導致了人的“物欲橫流”、“人格物化”,即出現了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其次,由于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完成都要經過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所以在人們看來,貨幣似乎就是萬能的,能夠帶來幸福和一切,因而產生了對貨幣的崇拜,從而變成了貨幣的奴仆。再次,資本主義社會早期的資本家只是以追求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對工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改善不夠,這些問題在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現在有些人為了追逐利潤,不擇手段,甚至置道德和法律而不顧,泯滅良知。有些人評判人的價值不是以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多少為標準而是以其擁有的金錢數量的多少為標準。有些包工頭為了追逐財富,對農民工的工資待遇和勞動條件的改善重視不夠。盡管這些問題和矛盾都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但是也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批判是破壞性的,而我們今天的市場經濟是自主選擇的結果,對于它的認識必須是建設性的、理性的、自覺的和辯證分析的。因此馬克思對早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存在問題的批判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以及在其基礎之上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下一部分人的發展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為代價,一部分人剝削、壓迫另一部分人的非正義現象給予了批判。馬克思對處于社會邊緣化的廣大無產階級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構成其一生的主要活動。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對于“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按照羅爾斯的公平正義原則,是要讓最少受惠者受益最大。如羅爾斯所說的:“整個社會是所有成員組成的,任何個人所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整體——即其他人對于整體的貢獻。由于對公共資源的占用具有排他性,這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權利或機會的平等對于弱勢群體來說就成為毫無意義的空談,公共權力必須對他們有所傾斜。”現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各個階層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現在我國的貧富差距是存在的。我們要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就必須充分關注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不同區域和不同階層的)的利益需要,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使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馬克思對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關注依然是我們現代社會發展的主題。馬克思認為,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要注定走上擺脫對人的依賴關系和對物的依賴關系,消滅階級對立和奴隸般的社會分工之路,以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同時,又保證人類全面發展的這樣一種狀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是人與生俱來的美好理想。一部文明史,就是人類追求全面發展、徹底解放的歷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對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指出的:“我們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為目標。”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意味著把當代中國發展問題提升到“人”的層面來考量,把中國的發展納入“以人為本”的框架中,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也是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H].人民出版社,200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4]維科.新科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5]陳新夏.唯物史觀價值維度的現代建構[}1].新華文摘,2005,(19).
[6]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H].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H].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8]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H].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美]赫伯特·馬爾庫賽.單面人[H].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1]馮川.弗洛姆文集[H].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3]海德格爾.關于人道主義的通訊[H].法蘭克福(德文版)。1975.
[14]易小明.論“以人為本”的時代神韻[H].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1).
[15]羅爾斯.正義論[H].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人本思想人本主義以人為本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主要內容是:調實踐基礎上的人及其活動是本體;從事著實踐活動的人在創造著人類歷史;把人作為目的和終極目標。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與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和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有根本的區別,異清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 上一篇:公允價值計量分析論文
- 下一篇:工程變更計量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