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6 06:31: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現實生存的延伸,虛擬生存與現實生存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正是在兩者之間既相互補充又相互影響的關系中,人的生存空間得以擴展、延伸。虛擬生存已成為人的生存狀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網絡世界通過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致力于其中而共同構建時,就已經注定了人們將越來越多的生活于虛擬空間之中。因此人們不能不正視這一生存現象給我們帶來了些什么?使我們改變了什么?就哲學理論研究而言,虛擬生存帶來的不僅僅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狀況的改變,其更深層次的影響是引起了人們不得不對當代人學理論狀況及今后發展形態的理論反思。
以關懷人的生存發展為目的的馬克思主義人學作為哲學形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走到了哲學研究的前沿,可以說,科學技術的每一項進步都能夠帶動馬克思主義人學在理論上的創新和發展。“網絡作為認識技術化和思維工具化的成果,它再次深刻而又凝聚地顯現了理性視野下的人的全部問題”,[1]在其背后所蘊含的科學技術因素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層次影響不能不引起人們對人類生存狀況諸如人的主體性、人的價值實現乃至人的自由發展等問題的人文關懷,實際上通過對虛擬生存現象的哲學透視,我們不難發現,它無疑會對馬克思主義人學在新時期的發展及其當代應用價值的確證等方面產生實際的推動作用。本文主要就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幾個主要部分探討因著虛擬生存現象可能會出現的理論發展。
一,對虛擬生存的研究能夠充實關于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對象的理解
就人學的研究對象而言,我們始終把它界定在“人”之上,這是勿庸置疑的。但當我們要深入探討此“人”為何人時,看似簡單的問題就變得十分復雜了。以往我們把這個“人”總是理解為現實生存著的、處于具體生存環境中的人,并同時肯定,這一實存的人同時也必然是一個不滿意于實存狀況的生存主體,這一生存主體及其本性正是人學研究必須理解到的主體及其主體性。認為關于人的抽象的理解必然會導致理想主義傾向,即從主觀上撇開了人自身當下的生存狀態,把一種理想化的人的模式高懸于現實的人的生存活動之上,其結果便是將人的理解導入一種烏托邦式的、抽象的理解模式,并使得關于人的現實的理解與理想的理解尖銳對立。筆者認為,這種理解固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同時又是缺乏根據的。因為在以往除了人的主觀之外,在現實中并沒有與現實人形成反觀和對照的“抽象人”的存在,因此,對“抽象人”的理解本身就是抽象的,從而在理論上就很難有說服力,虛擬生存現象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狀況,通過把“抽象人”的抽象理解具體化,也就為上述的觀點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在虛擬生存的過程中,虛擬的電子空間是對現實的物理世界的抽象化,“虛擬人”是對現實人的抽象化,是人對自身現實生存狀況的理想化,使我們面對了一個真正抽象化非現實存在的人,由此引發了我們對人學研究對象的重新反思,即人學研究的對象究竟應該是現實的還是抽象的?對“抽象人”的理解究竟是否會導致人學研究的理想主義?實際上,虛擬生存究其本質而言,是現實人的社會關系的虛擬化,因此它是抽象的而不是肉體、感性存在的人,其抽象的只是現實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各樣的關系。虛擬生存不僅沒有在現實世界中創造一個和現實存在的人相對立的精神存在的人,而且還通過人在虛擬空間的生存活動進一步確證了人本身是不斷完備著的自我實現、自我理解的生存主體。對抽象人的理解實際上并不抽象,恰恰在虛擬生存和現實生存的比較過程中,我們才真正找到了關于人的現實性理解與理想性理解的有張力的平衡。通過對虛擬人感性、具體的理解,我們才真正明白為什么人學研究的對象是具體現實的而不是抽象存在的人,其意義不在結果,而是過程,其作用不是新理論的產生,而是對原先理解的充實。
二,虛擬生存為馬克思主義人學關于人的本質學說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創新和發展的機遇
馬克思之所以在人的本質理解和認識上超越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是因為他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觀察到了人的本質的真正內涵,并進而發現了人的本質的多重規定性。無論是從自我意識來規定,還是通過人自身即個體和類的矛盾來觀察,把人的本質規定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毫無疑問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結論。然而因此也就造成了一種思維習慣,那就是當我們不斷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傾注人本關懷的同時,卻發現人們對人的人性關懷相對缺乏了。實際上人性和人的本質問題是解決其他一系列理論問題的核心和基礎,近幾年,我國學界就人的本質問題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人性學研究相對來說就欠缺了許多,其原因有三:一是認為對人的本質研究當然也就包含著對人性的研究,研究人的本質即研究人性;二是認為人性即人的社會屬性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都有其發生、發展的源頭,從而把人性學研究納入到了倫理、道德等社會觀念的范疇;三是人性和人的本質雖然同屬于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范疇,但人性由于其多層次、多方面的表現形式,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流變,所以對人性進行分析和探討,遠比研究相對穩定的現實社會關系所規定的人的本質復雜得多虛擬生存現象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契機,進而也就為馬克思主義人學關于人的本質學說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創新和發展的機遇。當我們發現一個在現實中沉默寡言的人在網上卻能夸夸其談的時候,發現一個在現實中不諳世事的小孩在網上卻表現出久經世故、歷盡滄桑的成熟的時候,發現一個在現實中文質彬彬、謙和有禮的人在網上卻成為低級下流、言語粗俗的網痞的時候,就會看到虛擬生存對人性的影響。它不僅造成了同一主體之上人性的強烈反差,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我們對人的社會生活的人性關懷,迫使我們必須回答一系列的問題:為什么人性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中會表現出如此強烈的反差?既然人性是在現實社會中被賦予它的全部內涵,為什么在虛擬世界中所表現的卻是現實中所沒有的?人究竟是什么?人的人性、本質究竟是什么?理論的發展不在于給出答案,而在于提出問題,馬克思曾經說過:“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2]理論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準確地把握時代提出的最深層的前沿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觀點對上述問題作出新的思考、新的闡釋和新的界定,勢必會推動馬克思主義研究在人學領域的理論突破。
當然,虛擬生存所演繹的只是人性的二重化,無論人們在網上構建何種網絡關系,它總是脫離不了現實的社會關系的范疇,脫離不了現實所規定的人的本質。因此,即使是對虛擬生存這種抽象問題進行研究,我們也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那種脫離人的社會關系去虛構具有永恒標準的人的本性,或者倒因為果,并以此作為歷史的根本動因,作為社會歷史理論出發點、基本前提的抽象的人性論是站不住腳的。
三,虛擬生存能夠推動馬克思主義人學關于人的發展學說的理論發展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一種通過對人的現實性存在的研究以探討人的未來發展狀況的理論形態,關于人的發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最終落腳點。相對于社會發展而言,人的發展是“社會上每一個成員”的體力、智力、個性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它包括三個方面,即人的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
人的和諧發展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自身的各方面發展處于協調一致、同步運行的狀態之中。自由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擺脫了不合理的束縛,真正做到發揮自己獨特的創造性,展現自己的本質力量。在人的發展中,馬克思主義人學突出強調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即作為主體的人的實踐活動、社會關系、需要、能力、潛能素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人的和諧、自由、全面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
然而由于人的活動涉及三個領域:自然、社會、人自身,因而人在其謀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總是要受到三大束縛:一是受自然條件束縛;二是受社會條件束縛;三是受人自身條件束縛。尋求人的發展的途徑,實際上就是在這三個領域中解除束縛,克服限制,以獲得人的自由和解放。
虛擬生存則讓我們正在為人的自由和解放而苦思冥想時看到了一線曙光,就象有些人所說的那樣:“21世紀的動人故事所要講述的,就是人類將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3]就人和自然的關系而言,人們通過對自然界的虛擬再現,不僅拉近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虛擬世界來勾畫、演繹自然,從而使人們不斷提高自身認識和駕馭自然的能力,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擺布,進而在自然中獲得解放和自由;就人和社會的關系而言,網絡社會中無中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及虛擬社區、虛擬學校、虛擬商場等新的人群集合體的出現使人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獲得了多方面的自由,如政治自由[4]、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等等,從而在一定條件下擺脫了現實社會條件的束縛;就人與自身的關系而言,平等的網際交往以及龐大的三維信息庫和信息流使主體在巨量信息的選擇過程中,從自身的舊觀念、舊思想、舊的知識結構和舊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進而從束縛自己才能發展的自身條件中得到解放。此外,虛擬生存拓寬了我們的思維和眼界,無疑會推動關于人的發展學說的理論發展,并為人的現實發展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指引。
面對互聯網掀起的這股強大的信息化浪潮,有人振臂高呼:“高速公路的時代已經結束,網絡時代已經到來”,“誰擁有了網絡,誰就擁有了21世紀,擁有了財富,擁有了未來”。[5]的確如此,在互聯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我們已經認識到網絡革命是一場科技戰、商業戰,更是一場文化戰。它所引起的不僅僅是我們現實生存方式的實際改觀,更重要的是人們對自身生存狀況的精神反思,形成了對傳統關于“人”及人的存在方式的意識、觀念的巨大沖擊。“哲學在網上具有自己存在的空間”,[6]因此,作為一種主題性的哲學形態——馬克思主義人學,就不能無視虛擬生存這一文化現象,因為剖析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給社會帶來的新的文化現象,引領未來人文精神的發展趨勢,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時時面對的歷史課題。因此,從理論上尋找虛擬生存與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關聯性,科學合理地對虛擬生存現象進行哲學人學的闡釋,并以此為契機,促進馬克思主義人學在新的社會歷史空間的豐富和發展,是擺在每一個從事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任務。
【參考文獻】
[1]唐少杰.網絡問題的哲學斷想[J].學海,2000,(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289.
[3][日]牧元二雄,[英]戴維·曼納斯.數字化漫游時代[M].新華出版社,2000.248.
[4]關于網絡社會的政治自由問題,鄒智賢在《略論網絡的文化特質》(《求索》2000年第1期)中寫到:計算機網絡技術所達到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信息交流的自由性,而信息自由實際是政治自由的前提;計算機網絡能夠實現信息交流的非控制性和非中心化,它給予公眾更多的信息權利;因此,信息權利就是政治權利,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技術,同時也是政治的、文化的。
[5]羅伊.無網不勝[M].兵器出版社,1997.1.
[6][匈]J·C·尼弗里.電子網絡中的知識概念[J].哲學譯叢,1999,(3).
- 上一篇: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社會主義是一個社會形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