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社會主義思想論文

時間:2022-09-16 06:13:00

導語:列寧社會主義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列寧社會主義思想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是一個長期探索過程。20世紀的社會主義探索主要有四次;列寧時期,斯大林時期,時期,鄧小平時期。鄧小平在總結本世紀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9頁)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鄧小平是比較肯定列寧晚年那一段探索的。列寧是在1924年1月過早逝世的,當時只有54歲。因此,列寧沒有年齡意義上的晚年,只有思想發展階段意義上的晚年。他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在1921年3月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后,社會主義思想有一個飛躍和升華,這是列寧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高峰。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有三重涵義,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即:新經濟政策;建設社會主義的構想;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

新經濟政策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一個層次內容體現為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布哈林和俄共(布)其他領導人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反思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從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為標志實行的新政策。所以強調“新”,是針對舊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以突出“經濟”,出臺的政策主要是經濟方面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

1.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征集制低得多。稅額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農民提高農業產量。農民有權支配納稅后的余糧,用來交換必要的工業品和其它物資。列寧指出,余糧征集制是單純從國家方面著眼,而現在的實物稅則是“不但要從保證國家方面著眼,而且要從保證小農戶方面著眼。”(《列寧全集》第41卷第22頁)糧食稅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并從經濟上鞏固了工農聯盟。

2.工業企業非國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經濟政策改變了國內戰爭時期關于工業企業普遍國有化的做法,允許私人經營企業,并且將一部分國有化了的企業退還給原企業主,由私人經營。國家還采取了租賃制等措施,將一部分企業出租給私人經營。在農業方面,國家允許并支持小農經濟發展。在商業方面,國家支持和鼓勵私人經營中小型商業企業。在實踐中,列寧闡述了多種經濟成份存在的思想。

3.大力發展商業,包括國營商業機構和私商,建立工業和農業的結合點。列寧堅持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認為社會主義是沒有商品和貨幣關系的社會,并試圖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取消商品和貨幣。但是在實踐中碰了壁,于是轉而采取靈活措施,主張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充分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促進工農業生產品的流通,以滿足城鄉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寧指出:“在1921—1922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過渡形式中,商業正是我們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我們居于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必須全力抓住的環節’。如果我們現在能緊緊‘抓住’這個環節,那么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夠掌握整個鏈條。否則我們就掌握不了整個鏈條,建不成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關系的基礎。”(《列寧選集》第4卷第614頁)為此,列寧號召共產黨人要學會管理經濟,學會文明經商。

4.加強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列寧特別重視蘇俄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強調“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生存不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列寧全集》第41卷第167頁)同資本主義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實行租讓制。所謂租讓制,就是指國家將一些自己暫時無力恢復生產的企業,根據一定的條件同外國資本家簽訂合同,租讓給他們經營。實行租讓制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外國資

金,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學習科學管理經驗,這對恢復和發展蘇俄的國民經濟有重大作用。列寧認為,實行租讓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蘇維埃政權的鞏固,資本家對利潤的貪欲同各壟斷組織之間的傾軋,使實行這一政策成為可能。實行租讓制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負面作用。列寧指出:“租讓制在經濟上對我們有很大好處。當然,它們在建設一些工人村時,將帶來資本主義習氣,腐蝕農民。但是應該加以注意,應該處處用自己的共產主義影響加以抵制。”(《列寧全集》第40卷第77頁)可以把租讓制看作是社會主義國家最早最初步的對外開放形式。

上述四項內容,從農業開始,包括農業、工業、商業、對外經濟關系等方面,就是列寧時期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基本內容。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里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政策,是最終能把社會主義工業和小農結合起來的正確政策。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結果,效果異常顯著,蘇聯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文化繁榮。遺憾的是,列寧逝世后沒過幾年,斯大林把這一政策看作權宜之計,到1928年從“左”的方面將其中止了。如果這一政策能夠再持續一個時期,蘇聯的情況會好得多。這是一個嚴重教訓。

建設社會主義的嶄新構想

列寧于1922年5月和12月,連續兩次中風,被黨中央送到莫斯科郊區哥爾科村休養。他已意識到病情的危險性,曾對醫生說過,他的病可能會突然導致生命的終結。在這種情況下,他一方面以頑強的毅力同疾病作斗爭;另一方面以高度的責任感,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思索著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在不能執筆的情況下,通過口授由秘書整理的辦法,從1922年12月24日到1923年2月9日,先后寫成了《日記摘錄》等五篇有關理論和政策方面的論文和《給代表大會的信》等三篇有關黨的領導方面的信件,由于這幾篇論文和信件是為黨和人民所寫的,內容十分重要,所以被稱之為列寧的“最后遺囑”。列寧在“遺囑”中,通過總結五年多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特別是一年多新經濟政策的經驗,提出了有科學依據的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嶄新構想。

1.進行農業合作化

列寧依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結合俄國農民小商品經濟像大海一般存在的實際,在《論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了通過合作社用社會主義原則改造農業,把農民引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合作社計劃。列寧經過長期考察,終于發現合作社這種組織是在農民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把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的最好形式。

列寧認為,合作社的性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取決于政權和基本生產資料掌握在哪個階級手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政權和基本生產資料(包括土地)掌握在資產階級手里,因而它是集體的資本主義組織。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由于政權和基本生產資料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合作社就是社會主義組織。列寧說:“在我國,既然國家政權操在工人階級手里,既然全部生產資料又屬于這個國家政權,我們要解決的任務的確就是剩下實現居民合作化了。”(《列寧選集》第4卷第767頁)列寧指出,為什么說羅伯特·歐文以來所有舊日合作社會主義者的計劃都是幻想呢?主要是因為他們低估了階級斗爭、工人階級奪取政權、推翻剝削者的統治這樣的根本問題,幻想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通過合作社改造社會。

列寧所倡導的農業合作化與后來斯大林所推行的農業集體化不是一回事。集體化的形式是集體農莊,它包括共耕社、勞動組合和農業公社。共耕社是初級形式,在這里,共同使用土地,集體勞動,但牲畜、生產工具仍為私有,一部分產品集中分配。勞動組合是中級形式,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集中勞動,按勞分配,同時允許農民有少量的副業。農業公社是高級形式,實行共產主義原則,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統統公有,產品按人平均分配,設立食堂免費進餐。從總體上說,集體農莊的基本特征是土地、農具和牲畜都公有,共同耕作,集中經營,統一分配。而合作社則不同。合作社是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在俄國城鄉出現的聯合小商品生產者的集體經濟組織,其形式包括消費合作社、信貸合作社、產品采購、加工與銷售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等。就生產合作社來說,它是以一家一戶的家庭生產為基礎,實行農民自主經營,保持著參加者很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只是在生產的不同環節,以不同形式的聯合,而決不是集中勞動,統一經營和統一分配。列寧認為,這是吸引小農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好形式。

列寧深刻認識到,實行合作化不僅需要國家在財政上的支持與幫助,還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條件。他把合作化和文化革命聯系起來,強調沒有整個的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列寧考慮到合作化必須堅持自愿原則,同時又要經歷一次

“文化革命”,因此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長一點時間。他說:“為了通過新經濟政策使全體居民人人參加合作社,這就需要整整一個歷史時代,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度過這個時代也要一二十年。”(《列寧選集》第4卷第770頁)

列寧在論述農業合作化的重大意義時指出:“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取得了階級勝利的條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會主義的制度。”

2.實現工業化和電氣化

列寧認為,大工業是社會主義賴以建立的物質基礎。他指出: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一個農民國家來說就更談不上社會主義了。列寧把復興和發展工業和電氣化聯系起來。早在1918年,在他的倡議和主持下,集中了全國二百多名優秀科學家,制定了為期10—15年的全國電氣化計劃。列寧高度評價了這個計劃,稱之為“第二個黨綱”,并提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的著名公式。列寧指出,只有當國家實現了電氣化,為工業、農業和運輸業打下了現代大工業的技術基礎的時候,我們才能徹底取得勝利,并使蘇維埃的經濟建設成為未來的歐洲和亞洲的榜樣。

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從根本上改變了發展大工業、實現工業化和電氣化的方法和途徑。這就是堅持從農民居多數的國家和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情出發,盡可能地向農民讓步,允許農民自由貿易,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適應小農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來恢復和發展大工業,實現工業化和電氣化。列寧在《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在論及俄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時形象地比喻為:“從農民的、莊稼漢的、窮苦的馬上,從指靠破產的農民國家實行節約的馬上,跨到無產階級所尋求的而且不能不尋求的馬上,跨到大機器工業、電氣化、沃爾霍夫水電站工程等等的馬上。接著又以加重的語氣說:“我們的希望就在這里,而且僅僅在這里。”(《列寧選集》第4卷第797頁)

3.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和政黨建設

十月革命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蘇維埃政權。列寧為保衛社會主義制度,采取了許多加強政權建設的重大舉措。首先,加強國家的專政職能,鎮壓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和反抗,以鞏固年輕的蘇維埃政權。其次,發揚民主,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列寧指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并且引導人類走向國家的消亡。”(《列寧全集》第28卷第168頁)列寧認為,從實質上來說,無產階級民主比資產階級民主高出百萬倍。列寧時期,社會民主和黨內民主都很正常和活躍。再次,改革國家機關,精簡機構,反對官僚主義。列寧認為,蘇維埃政權從舊俄繼承下來的遺產之一就是官僚主義。官僚主義,不僅蘇維埃機關里有,黨的機關也有,甚至越往上越嚴重。如果說有什么能夠把我們毀掉的,那就是官僚主義。改革國家機關,當時的焦點是改革工農檢查院。

與加強政權建設相聯系的是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列寧十分關心和重視執政黨的建設。他清醒地看到,由于執政黨地位的變化,使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過去增大了。他說,對于一個人數不多的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列寧全集》第42卷第372頁)列寧強調執政黨要重視黨員質量,指出:“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們這樣的執政黨,即革命工人階級政黨,才不追求黨員數量的增加,而注意黨員質量的提高和清洗‘混進黨里來的人’。”(《列寧選集》第4卷第51頁)列寧還特別強調增強黨的團結,尤其是黨中央的團結,防止黨內分裂。4.開展文化建設和文化革命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文化異常落后,城鄉居民多數是文盲和半文盲,在少數民族中尤為嚴重。十月革命后的俄國無論是在經濟建設上還是民主政治建設上,都遇到了由于文化落后而帶來的一系列困難。所以,列寧在最后幾篇論文中,提出了“文化革命”這一概念,作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綱領。重視文化建設,提出在文化領域里實現一場革命,這是列寧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它反映了不發達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性。

文化革命的內容很多,包括掃除文盲,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水平;培養和造就各方面的專門人才;進行共產主義的思想道德教育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發展國民教育,一切都取決于教育事業的發展。

為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列寧強調,一要大力增加教育經費,提高智力投資;二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改善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列寧嚴厲地批評了不關心提高教師地位的錯誤傾向,要求“把我國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

列寧對文化建設和文化革命以高度評價。他說:“只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了。”(《列寧選集》第4卷第774頁)

列寧對在俄國建設社會主義充滿了信心。十月革命以后,列寧寄希望于西歐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十月革命,但是這種期望沒有實現。在沒有西方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下,這種信心主要來自于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和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上。列寧在《論合作社》一文中指出:“情況確實如此,國家支配著一切大的生產資料,無產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這種無產階級和千百萬小農及極小農結成了聯盟,這種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得到了保證,如此等等——難道這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嗎?“這還不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這已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而且足夠的一切。”(《列寧選集》第4卷第778頁)

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

列寧從1921年以后,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構想過程中,對在蘇俄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逐步形成了他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路,這里從許多方面已開始接觸和摸索了向社會主義過渡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列寧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是:

1.把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長期探索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他們只能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及其發展趨勢,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對后人無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社會主義絕不是偉大思想家預言的簡單塑造,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廣大群眾的偉大創造。列寧在十月革命以后,即有了社會主義實踐之后,特別強調實踐對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意義。他認為,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覺創造的。他還說,我們所向往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需要很長時期才能建設起來的。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就是把社會主義當作人民群眾在實踐的基礎上長期探索和試驗的過程。

既然是探索和試驗過程,就要不斷提出各種措施和方案,通過實踐檢驗,對了的就堅持,錯了的就改正。列寧說:“我們初次從事新的事業,聰明才智從哪里來呢?我們這樣試試,那樣試試。我們曾隨波逐流,因為那時區分不出正確的東西和不正確的東西,要做到能夠區分是需要時間的。”又說: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我們準備作幾千次嘗試,而且,我們在作了一千次嘗試以后,準備去作一千零一次嘗試。”(《列寧全集》第35卷第283頁;第34卷第329頁)

既然建設社會主義是個長期探索和試驗過程,就會既有成功又有失誤,而且這兩方面往往是相互伴隨、相互交織的。對探索提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列寧指出:在這樣嶄新、艱難和偉大的事業中,缺點、錯誤和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他又說:“如果我們的敵人責難我們說,列寧也承認布爾什維克干了許多蠢事,那我們回答說:是的,但是你們知道不知道,我們干的蠢事跟你們干的蠢事畢竟是全然不同的。”(《列寧全集》第43卷第285頁)

2.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也是對社會主義重新認識的過程

列寧在十月革命以前,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主要來源于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對社會主義的論述。列寧在十月革命以后,即有了社會主義實踐的條件下,發現現實的社會主義有不少和經典論述不一致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他強調一定要以實踐而不是以書本作為認識社會主義的標準。他有兩句至理名言:“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列寧全集》第33卷第208頁)“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34卷第466頁)這里所說的“理論”或“書本”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實踐”或“經驗”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蘇俄的社會主義實踐。

列寧在《論合作社》一文中,談到了他在十月革命以后經歷了一次對社會主義的深刻再認識過程。他說:“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列寧選集》第4卷第773頁)列寧說的根本改變,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是工作重心的轉變。列寧說,“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方面,而現在重心轉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列寧選集》第4卷第773頁)這里說的文化是廣義的

文化概念,既包括物質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但重點是指物質文化,即經濟建設。二是對合作社性質的認識。列寧認為,合作社在資本主義社會是集體的資本主義;在政權和主要生產資料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以后,合作社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列寧在做《論糧食稅》的報告時,認為合作社的性質是國家資本主義,到寫作《論合作社》時已進一步認識到它屬于社會主義性質。列寧說:對我們來說,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是完全實現了合作化,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站穩了腳跟。”(《列寧選集》第4卷第773頁)三是革命和改良的關系。列寧認為,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前,革命是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主要手段,而改良只不過是無產階級的革命階級斗爭的副產品;但是在奪取政權以后,改革(或改良)則上升為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手段。

馬克思主義所以要求人們自覺地實現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這是因為人們對任何一個事物要取得比較完全和比較正確的認識,都要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逐步深化。這就是說,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要有一個過程;正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實現。對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嶄新而復雜的事物的認識,特別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性的認識,更是如此。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目的和意義,是要改變和破除那些不適合實際情況的傳統觀念,以加深對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解。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只要社會主義的客觀歷史進程沒有完結,人們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也不會完結。

3.從俄國小農占優勢出發,向社會主義不能直接過渡而只能迂回過渡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傳統社會主義思想,列寧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堅持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直接過渡”的主要內容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不需要通過一系列的過渡形式和環節,而用無產階級的國家法令,取消商品交換和貿易,按共產主義原則來組織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在改造小農問題上,依靠行政命令,組織大規模農業,即國營農場和農業公社。

到1921年,列寧經過反思,認識到在一個小農占優勢的國家里,不能直接過渡,而只能迂回過渡。所謂迂回過渡,就是允許農民在交納糧食稅后剩下的余糧到市場上自由周轉,通過發展商品經濟,實行商品交換、貨幣流通和一定限度的自由貿易,來活躍經濟,并培植國家資本主義,把它作為中間環節迂回向社會主義過渡;對小農的改造,要根據自愿互利原則,引導農民先辦比較低級的勞動組合和共耕社,逐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列寧指出:“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這要取決于國內大資本主義關系占優勢,還是小經濟占優勢。”(《列寧全集》第41卷第70頁)這里說的“不同形式”就是指“直接過渡”或“迂回過渡”。如果一個國家大工業占優勢,或者即使不占優勢,但是十分發達,而且農業中的大生產也很發達,那么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是可能的。否則,就不可能。如果硬要過渡,只能碰得頭破血流。

4.把大力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擺在首位

列寧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他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列寧選集》第4卷第623頁)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發展大工業,并用大工業改造農業。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列寧提出了實現工業化和電氣化的宏偉設想。

十月革命以后,俄國就社會制度來說已高于資本主義,但是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還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列寧從長遠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社會主義最終一定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否則,社會主義就沒有資格取代資本主義。他深刻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資本主義創造了在農奴制度下所沒有過的勞動生產率。資本主義可以被最終戰勝,而且一定會被最終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創造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接著他又說。“這是很困難很長期的事業,但這個事業已經開始,這是最主要的。”(《列寧選集》第4卷第16頁)

5.允許多種經濟成份存在,利用和發展商品交換

十月革命前后,列寧在如何對待資本主義問題上發生很大變化。開始,列寧主張對資本主義企業實行工人監督。但是,當工人監督遭到資本家的拼死反抗以后,列寧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堅持用“赤衛隊進攻資本”的方式,先是沒收大企業,而后沒收中小企業。國內戰爭結束以后,為了恢復瀕于破產的農業經濟,列寧主張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實行糧食稅以后,農民可以把余糧拿到市場出售,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商品交換,并自發產生資本主義。因而在實行糧

食稅以后,列寧放寬了對資本主義的政策,把一些國有企業退回原主經營。列寧分析了俄國過渡時期的經濟結構,認為存在著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列寧已經有了在一定時期內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思想。

與這個問題相聯系的是如何對待商品經濟。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商品生產的根源是私有制。因而私有制一旦廢除,就可用產品經濟代替商品經濟。恩格斯說:“社會一旦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57頁)列寧堅持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認為“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建立起大規模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一切土地、工廠、工具都轉歸工人階級所有,才可能消滅一切剝削。”(《列寧全集》第13卷第124頁)這就是說,列寧是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剝削聯系在一起,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公有制聯系在一起,作為兩個對立的概念提出的。基于這種認識,列寧在1919年制定俄共(布)八大的新黨綱時,堅持社會主義社會是非商品經濟的社會,并曾過早做過試驗,結果行不通。通過總結經驗,他的認識有很大轉變,在實行新經濟政策時,采取了靈活政策,強調要發展商品交換。他特別強調,在一個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關鍵在于找到社會主義經濟與小農經濟的結合點。這個結合點就是商業。為此必須大力發展商品交換,發展商品經濟。但列寧去世過早,沒有來得及對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做出概括。

6.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

列寧認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服務。利用資本主義包括幾個不同層次的內容:

一是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國家資本主義。列寧新經濟政策實行以后,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當時,黨內有一些人懼怕資本主義的發展,叫嚷“資本主義是禍害,社會主義是幸福”。列寧認為這種議論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忘記了現存的各種社會經濟結構的總和,而只從中抽出了兩種結構來看。列寧在把握各種經濟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極為深刻的觀點:“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同中世紀制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相比,資本主義則是幸福。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列寧選集》第4卷第510頁)這里列寧明確地提出了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國家資本主義。列寧在1921年把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概括為四種,即租讓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銷代購制。所謂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國家能夠控制和監督的資本主義。這里的關鍵是“國家”變了,它已不是資產階級的國家,而是無產階級的國家,這種國家控制和監督的資本主義就能為社會主義服務。列寧指出:“政權屬于資本的社會里的國家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國家里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資本主義國家里,所謂國家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得到國家的認可并受國家的監督,從而有利于資產階級而不利于無產階級。在無產階級國家里,做法相同,但是這有利于工人階級而不利于無產階級。在無產階級國家里,做法相同,但是這有利于工人階級,目的是為了和依然很強大的資產階級抗衡和斗爭。”(《列寧全集》第42卷第50頁)

二是借鑒和吸收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東西。資本主義在它發生發展的幾百年中,創造了極其豐富的文明成果。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以后,要使社會主義順利發展,必須大膽地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拿來為我所用,發展自己。列寧指出: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資本主義俄國給我們留下來的一切東西。他說:“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的好壞。”(《列寧全集》第34卷第171頁)還說:我不知道別的什么社會主義,只知有一種社會主義,即接受了資本主義一切優秀成果的那樣一種社會主義。他還使用這樣的公式說明什么是社會主義:“樂于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拖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34卷第520頁)

三是充分發揮資產階級專家們的作用。要吸收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和優秀東西為社會主義服務,必須充分發揮資產階級專家們的作用,因為科學、技術、藝術都在這些專

家們的手中和頭腦里。列寧強調,對舊知識分子和專家們要采取無產階級的政策。這就是:政治上要團結他們,而不應排斥他們;工作上要信任和使用他們,以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生活上要關心他們,為其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列寧把那些具有豐富知識、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和專家當作寶貴財富。他要求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干部,既要領導和指導專家們工作,又要愛護和尊重專家,虛心向專家們學習。他嚴厲地批評了那些只會在辦公室里發號施令而不與專家合作共事的領導者為“共產黨員自大狂”。他認為,那些出身于資產階級的“科學和技術專家”要比妄自尊大的共產黨員寶貴十倍。

7.在革命過后及時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來

列寧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開辟人類歷史新紀元的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他在十月事件中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和革命行動,對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在革命實踐中如魚得水,以致人們說“伊里奇在革命浪潮中游泳”。但是,作為革命家的列寧并不象當時黨內的“左派”共產主義者把革命視為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他在1921年為紀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所寫的《論黃金在目前和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后作用》一文中指出,無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以后,“對于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來說,最大的危險,甚至也許是唯一的危險,就是夸大革命作用,忘記了恰當地和有效地運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條件。真正的革命者如果開始把‘革命’寫成大寫,把‘革命’幾乎奉為神明,喪失理智,不能極其冷靜極其清醒地考慮、權衡和驗證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什么活動領域要善于采取革命行動,而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什么活動領域要善于改用改良主義的行動,那他們就最容易為此而碰得頭破血流”。這里所說的“改良主義的行動”,也就是改革。列寧及時地把改革提了出來,并把它稱為“目前的新事物”。

列寧從理論上對革命和改革作了如下的界定:革命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急風暴雨式的,“最徹底、最根本地摧毀事物”,而改革則是自上而下的,“審慎地、緩慢地、逐漸地來改造舊事物,力求盡可能少加以破壞”。(《列寧選集》第4卷第610—612頁)這就是說,革命是廣大群眾自下而上興起的;一般采取暴力革命手段;其結果是一種社會制度代替另一種社會制度。而改革則是自上而下有領導有組織進行的;往往采取改良主義的方法;其結果是同一社會制度內部質的飛躍。列寧在他逝世前夕,還以政治遺囑的形式,提出了改革國家機關的主張。

總括上述,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包括新經濟政策、建設社會主義構想和建設社會主義思路三重涵義,體現在政策、構想和思路三個方面,三個層次的內容相互聯系、密不可分,一個層次高過一個層次,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路是其中的最精華部分。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在理論上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在實踐上為蘇聯建設社會主義指出了正確方向和道路,對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具有很大借鑒意義。我們黨在建國以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所實行的路線和政策,借鑒了并發展了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