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異化理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03 05:13:00

導語: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異化理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異化理論分析論文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是自己歷史觀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觀對處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解剖。馬爾庫塞于1964年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提出的異化理論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的描述。這兩種異化理論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內容也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

一、關于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的異化勞動理論,明確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其中第一個規定闡發的是工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關系。馬克思說:“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1頁。)是一種異化關系,這種異化關系的表現是:工人生產的越多,他的產品的數量越大,自己占有的產品越少、就越貧困;工人創造的產品價值越高,他自己越成為廉價的商品。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成了自己的對立物,成了統治自己的力量,他們創造的產品的力量越大,統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強,自己就越沒有力量。在這種異化關系中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工人只有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作為他產品的奴隸才能得到工作,以獲得維持生命的生活資料,因而工人為了生活,必須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才能實現自己的勞動。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遭到了雙重的喪失,即勞動者自身肉體生存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者進行生產的生活資料。馬克思說:“工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為屬于他的勞動的對象,不成為他的勞動的生活資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給他提供直接意義上的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2頁。)

馬爾庫塞在新的條件下提出的異化理論,也闡發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強迫工人去消費勞動產品,工人成了消費產品的奴隸。在馬爾庫塞看來,生產的發展“超出生物學水平的人類需求的強度、滿足乃至特性,總是被預先決定的。獲得或放棄、享受或破壞、擁有或拒絕某種東西的能力,是否能當做一種需求,取決于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愛或恨別人所愛所恨的東西,這些都是虛假的需求。”(注:《單向度的人》,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馬爾庫塞這一番敘述表明了工人和產品的關系是一種強制性的消費的關系,工人受消費品的壓抑沒有任何自己選擇的自由,在強迫性的消費過程中完全處于一種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支配,是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奴隸。

由此看出,馬克思與馬爾庫塞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論述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中闡明的工人與產品的關系是,由于生產力不夠發展,勞動產品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資本家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去剝削工人,獲得利潤,工人由于失去了勞動產品而處于奴隸地位,馬克思強調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關系。而馬爾庫塞講的工人與產品的異化關系是在新的條件下形成的,是資本家利用他占有的產品強迫工人去消費,推銷他的產品獲得最大的利潤,使勞動者成了產品的奴隸,他強調的是強迫工人消費的關系,這的確是馬克思那時沒有的新現象,馬爾庫塞指出來是有意義的。但是他忽視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的關系,這相對于馬克思是一個倒退。

二、工人與統治階級的關系

在工人與統治階級的關系上,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和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也是根本不同的。馬克思認為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工人與統治階級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因為異化勞動造成了嚴重的后果,異化勞動造成了一個異化的世界,主要表現在價值形態的剝削、貨幣統治和人類的兩極化的發展上。

1.關于價值形態的剝削

社會的剝削關系并不是從異化勞動的形成開始的,而是自階級產生以來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剩余勞動的無償占有。但是在異化勞動的關系下,剝削出現了特殊形態即價值形態的剝削。馬克思認為,這種利益的物質表現就是金錢,它代表一切事物,人們和社會關系的價值。(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頁。)這種剝削體現為人對人的剝削,意味著把人當成一種商品,人遭到了無限的盤剝和殘害,這種剝削不僅限于階級之間,而且還延伸到階級之內。如勞動力的買賣擴展到人類的一切能力的買賣,大資本家吞并小資本家等。

2.關于貨幣統治

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貨幣成了市民社會的萬能之神,貨幣把人類的本質化約成抽象的數量,把人的個性和價值變成了一切可交換的價值。貨幣實現了物性對人的個性的絕對統治,貨幣具有使物與人的本質倒轉的力量,它既是連結人們的扭帶,也是離間人們的手段。“貨幣就已經是個性的普遍顛倒:它把個性變成它們的對立物,賦予個性以與它們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頁。)

3.關于人類向兩極化發展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導致了人類向兩極化發展。首先,財富和貧窮的兩極化,資本家成了財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貧窮的集中者,工人為資本家生產了財富而為自己生產貧窮。生活資料出現了兩極化,資本家需要的生活資料精細化和多樣化,而工人的生活資料粗陋和簡單化;智慧上也出現了兩極化,工人創造了智慧,卻被統治階級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鈍”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異化勞動條件下,工人與統治階級形成了尖銳的對立。工人被排擠在人類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為人,這種狀況工人是無法忍受的,他們在實際斗爭中認識到勞動者和資產階級是勢不兩立的兩個階級,他們之間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對立基礎上的矛盾,是不能調和的,只有工人階級團結起來推翻資產階級才是出路。

馬爾庫塞認為,在生產和科學技術大發展的今天,財富增多了,產品多種多樣,任人消費,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講的,工人與統治階級矛盾已不存在了。不僅如此,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出現了同化的趨勢,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融合為一體,沒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一種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學技術發展改變了勞動者的地位。馬爾庫塞認為,科學的高度發展使體力勞動者從被奴役被剝削的地位中解放出來,這種解放改變了工人的概念,因為在馬克思看來,所謂工人主要是指出賣體力勞動的人,而資本家就是靠買到這種勞動力而起家的,是靠無償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而發財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滿意這種地位而起來反抗。但現在不同了,原來的這種狀況不存在了。“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仍維持著剝削,但日臻完善的勞動機械化改變了被剝削者的態度和境況。”(注:《單向度的人》,第23頁。)但這不意味著從要本上改變了工人階級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變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說,過去對工人的肉體的奴役,現在是心靈和靈魂的奴役,這種奴役形式的改變對工人是一個很大的麻醉,使他們感覺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們的反抗情緒也很少了。

2.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職業分層顯示出了同化的趨勢。馬爾庫塞認為,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本身變成了機械工具和關系的體系,并因此而遠遠超出了個別勞動過程”。(注:《單向度的人》,第25頁。)這種變化使工人參與并指揮這個技術組合的各種職業融合為一體。馬爾庫塞認為,今天的自動化改變了各行業的差別,也就改變了工人和資本家的這種不平等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在馬爾庫塞看來,今天決定生產力的不是別的產品,而是機器,今天的這種關系不是工人同其他階級關系的問題,而是技術進步同發展工業的根本制度相適應的問題。在這個適應中,個人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人同機器渾為一體,被機器同化了。

3.科學的發展改變了勞動者的意識。馬爾庫塞認為,由于科學的發展,自動化的實現,不僅過去又臟又累的體力勞動減少了,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消費品,使人們各種需要得到了滿足,使他們越來越感到舒適、幸福,因而工人失去了他不幸的意識,而產生了一種虛假的快感,工人不僅生活上感到滿足,而且意識上也感到愉快。這樣,工人從生活到政治意識方面都同資本主義社會融合為一體,對資本主義社會沒有否定方面,只有肯定的方面。

在工人與統治階級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是對當時的真實關系的揭示,而馬爾庫塞卻是對今天的真實關系的曲解。

三、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主體問題

馬克思與馬爾庫塞在社會主義革命的主體問題上也有明確的分歧。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主體是工人階級,而馬爾庫塞卻認為在今天革命的主體不是工人階級而是工人階級以外的一些階層。

馬克思分析了異化勞動造成的嚴重后果,形成了異化世界,把工人階級降到非人的地位,消除這種異化只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進行這場革命的主體就是工人階級。馬克思說:“從異化勞動同私有財產的關系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的解放、從奴役制的解放,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且這里不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為工人的解放包含了全人類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頁。)從馬克思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工人受的奴役是最重的、最典型的,它是人類奴役形式最集中的體現。所以,它也是反抗舊制度的最強大的力量。工人階級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相聯系,他們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工人階級的奮斗方向也是人類的奮斗方向,所以,工人階級是消滅異化的社會主義革命的主體。

馬爾庫塞則認為,由于今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人階級已失去了它過去作為革命主體的作用。今天作為革命主體的是工人階級以外的亞階層,因為工人階級已同資產階級融合了,工人階級在物質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得到滿足,他們不再反抗現行的制度和資產階級了,所以他們成了資本主義制度肯定的因素。白領工人增加,藍領工人減少,藍領工人已失去了馬克思當年描述的工人階級的那種革命性,工人階級已變質。所以工人階級不能成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主體。

總之,馬爾庫塞認為工人階級的革命主體作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工人以外的亞階層。他指出:“在這里,而不是在財富的再分配和各種階級的平等中,出現了作為發達工業社會特征的新的分層。無論如何,在保守的大眾基礎之下,有一些亞階層,如被遺棄者或被排斥在外者,被剝削被迫害的其他種族和有色人種,失業者和不能就業者。他們全都是在民主過程之外存在的;他們的生活最直接最現實的要求是結束不可容忍的條件和制度。因此,即使他們的意識不是革命的,他們的敵對行為也是革命的,他們的敵對行為從外部擊中了社會制度,因而不會被社會制度所扭曲:這是一種違犯比賽規則的基本力量。”(注:《單向度的人》,第215-216頁。)馬爾庫塞的這些論述無非是證明這些亞階層受壓迫最深,最恨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他們的行為是革命的,應該取代工人階級作為革命的主體。

從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比較中可以看出,盡管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在唯物史觀形成過程中提出的,有不成熟的方面,但從總體上看是馬克思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深刻揭露,這種異化現象至今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明顯存在。而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盡管晚于馬克思一百多年,他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一些新現象,他對這些現象的分析如資本主義新的奴役形成是對工人心理和靈魂的奴役等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總體上看,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中不成熟的因素更多。

1.馬爾庫塞關于工人階級被融合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從總體上是會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在知識經濟來臨的時代更是如此。居里說:“科學并無罪,有罪的是不好的利用科學的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技術的進步意味著資本家榨取工人血汗藝術的進步,它是加強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增強資本的重要手段,這也是資產階級重視科學技術的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一些科學技術的基本內容是資本,而資本累積的物質內容是科學技術。所以,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對抗加深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的發展加深了對工人階級的剝削程度,使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使剩余價值率增大,這便是工人階級受剝削程度提高的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剩余價值率不斷提高,如美國1949年是146%,1957年是263%,西德1950年181.4%,1960年236.3%,1976年上升到276%等。

2.先進科學技術在生產中被利用,縮短了必要的勞動時間,實際上對勞動者的剝削加重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強了對工人生理和心理的控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機器是生產剩余價值的手段,生產自動化使勞動者的體力勞動有所減輕,但緊張程度增加,從而對勞動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控制更加嚴格。由此看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并不像馬爾庫塞說的那樣工人被融合到資本家那里去了,而從實際上看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加深了。

3.馬爾庫塞看到白領工人增多、藍領工人減少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得出工人階級變質的結論是錯誤的,因為馬爾庫塞沒有看到,從本質上說,白領工人和藍領工人都屬于工人階級,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工人同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是有區別的,但是不能夸大這種區別。因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有的白領工人同藍領工人一樣生活上沒有保障,工作上也同樣不穩定,生理和心理上同樣受到控制。所以白領工人同資本家的矛盾也是很尖銳的。白領工人的出現不僅沒有使工人階級改變性質,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還提高了工人階級的文化素質。

至于馬爾庫塞認為,工人的革命主體作用的消失也是根據不足的。馬爾庫塞講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社會主義革命沒有成功,這是個事實。但這個事實不能否定工人階級的革命主體作用。因為在現實中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并沒有調和而是越來越激烈。這表現在罷工的次數不斷增加,如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60年代平均每年罷工4000多次,70年代增加到5000多次,80年代又超過70年代的罷工次數。這種罷工斗爭不僅表明工人同資本家矛盾的激烈程度,而且也體現了工人階級的革命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