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理論論文論文
時間:2022-08-24 11:00:00
導語:馬斯洛需求理論論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認為:人是一種不斷滿足需求的動物,除短暫的時間外,極少數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一個欲望剛剛滿足后,往往會迅速產生另一個欲望,這是貫穿整個人一生的特點。按照馬斯洛的觀點,人類的需求層次是按照其優勢或力量的強弱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在馬克思看來,認識人的問題,應該從人的現實活動出發,從生產、勞動實踐出發,分析人及其社會生活的本質,認為人類生存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實踐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科學地說明了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歷史活動是人的對象化實踐活動的結果,是人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歷史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發展就是人自身的發展。馬克思依據人類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人的存在有三種形態:與自然經濟形態相適應的“人的依賴關系”形態、與市場經濟形態相適應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形態。
(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馬克思社會發展三階段論的比較分析
1.兩者的相同點
(1)兩者都把人的生理需要作為最基本的需要
馬克思認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都是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生命,那么他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人的生命權和生存權是人最基本的權利。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也把人的生理需求放在首位,緊接著就是安全需求,這兩種需求就是對人的生命權和生存權的保證。在這兩種需求尚未得到滿足時,人就會無視或者把其他需求推到后面。
(2)兩者都注重人的社會性
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作為一個人,他必須生活在社會中。社會把每個人的力量都集合起來,這樣就可以完成個人依靠自身的力量無法完成的活動。社會和國家,就是人們相互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的意識性主要表現在人是有目的地活動的,人的活動是滿足自己需求的活動。也正是人是有意識的,個體才會意識到社會的重要性,自己必須生活在社會中,作為社會的人才能存在。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而且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人的智能的發展和進步也是無止境的。馬斯洛指出,在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下,人就開始有了歸屬與愛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人的這兩種需求的實現要依靠他人的接受和認可,這就要求人必須生活在一個社會中,包括家庭、單位、民族和國家的各個群體。
(3)兩者的最高需求層次——自我實現和人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相似度
“以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是馬克思主義者追求的最高和終極目標。在人類經歷了“人的依賴關系”形態、“物的依賴性”形態后,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社會財富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人類開始進入了社會。這時,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才能得以實現。恩格斯指出:“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有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有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這就相同于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在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滿足后,自我實現的需求就顯得十分強烈。為此,人們的生產、生活就會圍繞這一需求而展開,進一步促進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從而達到自由王國的實現——即社會的實現,那時,人的體力、智力、感受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等得到了全面發展,人也就越來越進步和完善,人的全部潛能都可以得到完全的發揮,呈現一種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景象。(4)兩者都認為人的需求層次是由低到高發展的
馬克思認為:“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這里的新的需要是人類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的更高層次的需要,即社會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而馬斯洛所闡述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等五個層次,這就是著名的馬斯洛需要梯級結構,或叫金字塔結構。(5)兩者都認為各個需求層次是同時并存的,反對將需求層次順序機械化
馬克思和馬斯洛都認為,人并不是在低級需求完全得到滿足后,較高一級的需求才會出現。而是在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后,較高一級的需求在人類的需求層次中占據主導和統治地位,低級需求并非消失,而是由原來的主導、統治地位變成從屬的地位。
同時,兩者都反對將需求層次順序機械化理解。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歷史是具體的,因受客觀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個體需求的發展必然呈現差異,需求順序發生變化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人的行為除了受需求的影響,還受到信仰、價值和理想的支配。例如無產階級,他們以犧牲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生命)來追求全人類的解放。馬斯洛也曾特別指出,要處理好一般與特殊的關系。他說:“迄今為止,我們談的似乎這一層次是個固定順序,但實際上它并非我們認為的那么刻板。確實多數人都把這些基本需要視為基本上遵循我們業已指出的那個順序,然而卻有許多例外。”他曾列舉了七種例外的情況,并分析層次順序發生變化的種種原因,包括信念、崇高的社會理想、社會價值等對人行為的影響。
2.兩者的區別
(1)兩者研究需求的角度是不同的
馬克思是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研究人的需求問題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歷史觀的起點必須由三個要素構成,一是生產,二是需要,三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將需求作為社會歷史的起點來考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物質生產活動的關注和分析,創立了唯物史觀,實現了歷史觀的根本性變革。
馬斯洛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人的需求問題的。他的需求理論是作為心理學說史上“第三思潮”而存在的。他從研究人的行為動機開始,研究人的需求,即“似本能”的需求,目的是要構建出人類行為的動力結構,探索出人類需求發展的內在規律。所以,較馬克思的需求理論而言,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更細微、更具體、更人性化。
(2)兩者研究需求理論的方法也不相同
馬克思研究人的需求理論是從人類這一角度來切入的,即把人作為一個類、一個群體、一個社會的這一整體系統來看待。他首先考察人類這總的系統的需求發展過程,認為人的需求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而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需要引起生產,生產滿足需要又引起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動生產向前發展。生產離不開需要,若離開需要,生產就失去了目的、失去了意義。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人類的需要將經歷生存、享受、發展三個階段。盡管這三種需求在每個社會中都存在,但其主導地位卻由社會的發展而由低到高不斷轉移。馬斯洛研究人的需求理論是從個體出發來研究的。他認為:一個更普遍的心理學應建立在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研究上,即對人類中不斷發展的那一小部分人進行研究。這些人是人類中的典范,他們精神健全,能充分開拓并運用自己的天賦能力和潛力。他們有最基本的需求,但他們在充分享受這些需求滿足時,不斷地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馬斯洛正是從一般的、人類普遍的需求層次來建立他的需求理論的。
(3)兩者理論的階級基礎不同
馬克思的需求理論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一部分,他認為,人的價值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的內在價值,即個人從社會中索取,滿足其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人的外在價值,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人在對社會承擔責任、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就實現了個人的基本需求。
- 上一篇:礦黨委工作部部長機關黨支部書記述職述廉
- 下一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策略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