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人道主義思潮論文

時間:2022-08-24 10:59: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人道主義思潮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中人道主義思潮論文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主要存在兩種思潮:一種是人道主義思潮;一種是科學主義思潮。其中,人道主義思潮發端于盧卡奇、柯爾施,逐漸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的主流。這種思潮在發展中形成各種不同的派別,如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等等。這些派別的產生背景與思想內涵雖然不盡一致,但卻具有一個基本共識:即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這種認識不僅對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而且對東歐各國和原蘇聯,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社會主義實踐都產生了深刻、持久的影響。應該說,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人道主義有著當時時代的需要,但這種思潮也的確對馬克思主義有著一定的曲解和誤解。對這一思潮作一番新的考察不僅有利于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而且也具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的形成和發展

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是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失敗教訓的產物。大戰中慘無人道的大規模殺戮值不值得反思?大好形勢下發動的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革命為什么竟然會失敗?這樣的問題不能不觸發一代思想家進行深入和全面的思考,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端,正是源于這種對新形勢下無產階級的任務、戰略和路線的全盤思考。

從標志性成果而言,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和哲學》、葛蘭西的《獄中札記》構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發端階段的三塊“里程碑”。這三位出身和學理背景不盡相同的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突出了對于無產階級這一革命主體自身問題的重視,突出了革命對于解放“人”的重視。其中,盧卡奇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的人道主義”的概念,并把“馬克思的人道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相區別。弗洛姆也正因此稱盧卡奇為“第一個恢復馬克思的人本主義的人”。可以說,以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為標志,逐步形成了一股將人置于馬克思主義中心地位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潮。進入30年代后,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理解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一方面,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于1932年首次以德文發表。該書論述了人性、異化和人道主義諸問題,其中異化問題是重點。書中,馬克思把稱為“實踐的人道主義”、“積極的人道主義”、“完成了的人道主義”。這本書的發表在西方思想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根據《手稿》對馬克思主義作人道主義的理解。該書德文版初版者,德國右翼社會人朗茲胡特和邁耶爾認定,《手稿》對于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根據這部著作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現實的人道主義”。比利時社會黨人德曼更是首開“兩個馬克思論”之先河,用人道主義的馬克思反對唯物主義的馬克思。馬爾庫塞也為此發表了長篇論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他認為,《手稿》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同整個馬克思主義是一致的,“人本主義這一術語表明,對馬克思來說的基礎就是人的本質的某種實現”。

另一方面,法西斯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初逐漸抬頭,并逐步匯成一股洶涌的潮流。在這股潮流的肆意沖擊下,人的生命可以任意踐踏,人的尊嚴、價值和權利不值一提,人在意識形態狂熱下不過是一種工具。一個所謂的文明世界為何會淪落到這樣一種地步?人的主體地位究竟如何才能得到一種切實的保障?這些問題很自然地成為一切進步思想家和理論家,當然也包括生活在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要去應對和回答的重大問題。賴希在《法西斯主義的大眾心理學》、霍克海默爾在《獨裁國家》中、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都綜合運用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論與方法,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心理諸方面分析法西斯主義崛起的原因,并用人道主義哲學對抗崇尚強權的法西斯主義哲學,在同法西斯主義斗爭中推動了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

到了50年代,新的沖擊又進一步推動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的發展。一個沖擊來自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在其所作的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中,披露了斯大林時期蘇聯的一些駭人聽聞的做法,將現實運動中可能存在的非人道方面突現了出來。對斯大林主義的這一解構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內心世界引起的震動是巨大和無可估量的。西方的左翼人士開始用懷疑的目光重新打量蘇聯這片曾被認為是理想的國土,西方國家組織內的一大批知識分子黨員退了黨。在蘇共二十大所引起的“大地震”后,馬爾庫塞出版了《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薩特發表了《辯證理性批判》、弗洛姆寫出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模式和斯大林主義的現象作了頗為獨到的分析。特別是在《辯證理性批判》中,薩特認為“馬克思主義如果不把人本身作為它的基礎而重新納入自身之中,那么它將變質為一種非人的人學”,他提出了用存在主義的人學來補充馬克思主義的口號,更推動了人道主義思潮的發展。而另一個沖擊則來自于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對人形成的新“異化”壓力。商品經濟在自身發展的新階段中,已表現得不再只是一種有效配置資源的手段,還成為一種把所有消費者轉化成為實現自身無度增長的工具;它不僅滿足著人們的各種欲望,而且還在制造著層出不窮的欲望;它在提供人們更多“余暇時間”的同時,卻前所未有地使人更加奔忙、更加緊張。正是這種使人的生存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商品經濟悖論的存在,激起了關心著人類解放和命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新的思考。馬爾庫塞的《單面人》一書,揭示了當達工業社會是一個實現了社會一體化、失去其內在否定性而只剩下維護現在制度肯定性的單面社會,分析了哲學的歷史制約性以及單面社會中的人的解放問題。哈貝馬斯在《科學與技術即意識形態》和《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化問題》這些論著中,法國馬克思主義者列斐伏爾在《日常生活批判》一書中,都有著這方面的思考。

60年代末,反戰運動和民權運動的蓬勃發展使得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引起了更為廣泛的注意。因美國政府進行侵越戰爭,實施種族歧視政策,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矛盾、教育危機等,1968年爆發了席卷北美和西歐的自二戰以來最為激烈的學潮和工潮,法國甚至發生了震撼世界的“五月風暴”。在“五月風暴”中,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和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成了新左派造反運動的理論武器,馬爾庫塞和薩特都曾積極地聲援了這一運動。這說明,以前還停留在理論界、學院狹小圈子內的這股思潮此時已在以青年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群眾抗議運動中發揮了先導作用和實際影響。

7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又有了自己新的發展形式。在新的社會背景、知識背景和人文關懷下,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不斷地延續著自己充實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程,形成了新的流派和代表人物。比如頗具盛名的法蘭克福學派形成了自己所謂的“語言學轉折”,試圖用語言學領域中的方法論突破來“補充”馬克思主義,哈貝馬斯當屬其中的佼佼者;又如高茲、里斯等人力圖把馬克思主義和生態學結合起來,創建所謂的“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高茲還力圖把社會主義同后工業形態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所謂的“后工業社會主義”理論。

在上述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思潮的出現和發展是一個過程,它本身包含著各種理論流派,而各代表人物在某些問題上的主張也不盡相同,甚至會相反,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對人性、人的本質理解上,認為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質,要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

第二,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的理解上,認為“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是中心。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者一般都把抽象的個人在世界中的存在作為其出發點,并以此來,理解和解決一切哲學問題。

第三,在對馬克思的異化觀的理解上,把異化理解為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質的分離,異化的克服就是人向自己的“類本質”的復歸。通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研究,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異化范疇最為確切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原則和核心范疇。

第四,在人與客觀規律的關系上,強調人的主體性,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主體性被忽視了,過分地強調了客觀規律的制約性。從盧卡奇的“階級意識”、葛蘭西的“實踐哲學”到薩特的“自由選擇”,貫穿著一條強調和突出人的主體性的路線。

第五,在對辯證法的理解上,強調馬克思主義的辯法是以人為中介的辯證法。如在盧卡奇看來,辯證法只是一種歷史辯證法,“認識到這種方法被限定在歷史的和社會的范圍內,這是特別重要的”。薩特也認為辯證法應當在人同自然界、同種種既定條件的關系之中和人與人的關系之中被探究。

二、馬克思主義不能歸結為人道主義

歷史地看,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產生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中包含有相當積極的因素。比如它對主體性的強調,對歷史辯證法的重視以及對人的價值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克服對馬克思主義傳統理解中所具有的機械論色彩,有助于突出時代所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實踐論特點。在這一意義上,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解讀既有著自己的理論意義,更有著一種功能性的現實意義。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積極的因素與對馬克思主義作人道主義理解沒有必然聯系。換言之,這些方面雖然是人道主義理解的共同觀點,但不是其特有觀點。下面僅對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潮中的特有觀點進行評析,從而對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進行較全面的比較。

第一,關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要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