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問題分析

時間:2022-07-31 10:1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問題分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表現形式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528(2003)11-0023-06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就高校理論教育戰線的情況來說,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教學和研究,出現了令人可喜的發展態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內容已列入普通高校公共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教學基本要求,與此相關,高校公共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材對這一問題也作了專題論述;一些相關刊物還發表了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論文等。應該說,這一態勢是令人振奮的。但應該指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還是初步的,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下面,我就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幾個問題談一些想法。

一、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許多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界定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并引用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的那段著名論斷去加以闡發,即“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運用它”(《選集》,第2版,第2卷,第534頁),這當然是對的,但還應進一步具體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本質上和根本內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具體內容上和表述形式上似應有所不同。

有的論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界定為“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哲學概括和總結”,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要求和實踐活動,而不僅僅是一種理論形態或理論成果。有的教材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質歸結為“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和發展”,這個論點也是值得進一步推敲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實踐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創新和發展。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要拓展視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是一個重大研究課題。為了進一步深化對這個課題的研究,不但需要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科學內涵,而且更需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

二、怎樣研究和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就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相結合的歷史必然性,換句話說,就是研究和回答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指導、來“化”的歷史必然性和必要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存在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因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就不能停留在理論分析的層面,而應該深入到歷史實際之中,要結合近代中國革命的實際也即近代中國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所面臨的主要歷史任務去研究和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問題,有兩個相互聯結的基本觀點是需要認真把握和大力闡發的。其一,近代中國的革命需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其二,在當時的各種社會思想理論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根源是近代中國的社會實踐,是中國革命的需要。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15頁)也說過:“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選集》,第2版,第4卷,第1515頁)中國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和在多種思想理論的反復比較中確立的。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革命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特別是需要科學歷史觀和社會革命論的指導。近代先進的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行動的指南,乃是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和必然選擇。

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不能不研究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傳統哲學的關系,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正體現在它同中國傳統哲學的關系之中。那么,這二者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我們看到,許多論者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強調指出,中國傳統哲學內涵博大精深,是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必要條件,等等。這當然是對的。問題在于,這樣的解釋并沒有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沒有說明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哲學的中國為什么還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這里,就不能不涉及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的分析評價問題。優秀的中國傳統哲學是中華文明的精萃,是世界文明的奇葩。但是,由于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中國傳統哲學從總體上說尚不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最大局限性是缺乏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因而不可能正確說明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動因,不可能正確分析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經濟結構、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因而也就不可能回答和解決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對象、動力、途徑和前途問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需要有革命的思想理論作武器,尤其需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而中國自身又缺乏這樣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適應中國革命斗爭實踐的需要,就需要將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也正在于此。

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不能不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同近代中國廣泛傳播的西方哲學思潮的關系,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更深刻地體現在它同西方哲學的關系之中。有人說,由于共產黨人在中國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才使得西方社會政治理論未能在中國實現;有人說,由于共產黨人熱衷從事政治救亡,壓倒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這些論點是對中國歷史的歪曲。眾所周知,在19世紀中葉以后,正當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候,馬克思主義恰好在歐洲產生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廣泛傳播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先進的中國人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他們首先接觸的并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他們甚至在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之后的一個時期內,還在熱衷地向西方資產階級學習,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新學”。作為“新學”的哲學基礎,則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被先進的中國人所接受,是后來的事情,它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我們看到,在前后,我國出現了一批包括在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原來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者和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理論的擁護者。他們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并經歷了一個在政治上從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在哲學思想上從唯心主義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過程。這一批共產主義者的出現,是一個全國性現象,是一種社會潮流,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趨勢。歷史表明,西方的“新學”及其哲學思想對促進我國人民的覺醒,推動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我國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這種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不論在當時的西方還是后來傳入中國,都有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其本身則是一種非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也不可能揭示近代中國社會矛盾的本質,不可能為中國人民解放指明出路。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并被先進的中國人所接受。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具體表現形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究竟怎么一個“化”法,“化”成什么東西呢?這就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表現形式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不是一種純粹精神領域的思辨活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及其表現形式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哲學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僅僅理解為從一種哲學形態到另一種哲學形態的升華或飛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原理和原則都用中國的民族語言重新加以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使之具體化,并賦予它以中國的民族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最終目的,是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變為現實。按照這樣的理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具體形式大體上概括為以下幾種。

其一,哲學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于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在深入研究和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如在我國民主革命時期提出的“矛盾論”和“實踐論”,以及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和“兩類矛盾”學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種具體形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在中國的應用、體現和發展。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一旦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然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就以“矛盾論”和“實踐論”來說,這“兩論”既是對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所作的哲學批判,是對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所作的哲學論證,也是中國革命歷史經驗的哲學總結,因此,“兩論”的產生便對后來的中國革命事業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其二,方法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世界觀,同時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體。然而,世界觀和方法論又畢竟不是絕對等同的東西。工作方法是世界觀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和體現。把科學的世界觀化為實際工作中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種突出表現。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思維與存在關系的原理運用于指導實際工作,就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實踐的觀點和群眾的觀點結合起來并運用于指導實際工作,就形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和“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等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正確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鮮明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日益緊密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原理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哲學思想的鮮明特色,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貢獻。我們黨和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所形成的許多方法論基本原則,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其三,理論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和各個領域,形成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然要被廣泛地應用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領域,用以指導各個領域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的解決,形成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具體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比如,在我國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唯物史觀運用于對中國社會性質、各階級狀況和時代特點的分析,闡明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領導力量、動力、前途和步驟等問題,從而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把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運用于分析中國革命的實際,科學地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提出了建立農村根據地,實行武裝割據的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運用于戰爭的指導,提出了建設人民軍隊和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和理論;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關系的原理運用于對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指導,提出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批判繼承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文藝要深入生活、為人民大眾服務等許多重要的思想理論和指導方針;等等。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和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運用于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分析,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運用于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戰略的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運用于解決祖國統一問題,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正如鄧小平所強調指出的那樣,“如果‘一國兩制’的構想是一個對國際上有意義的想法的話,那要歸功于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主席的話來講就是實事求是。這個構想是在中國的實際情況下提出來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01頁)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原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運用于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表現。

其四,群眾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廣大群眾所掌握,成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是指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實現徹底解放的哲學。馬克思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15頁)。歷來十分重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廣大干部和群眾,他還發出了“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文集》第8卷,第323頁)的偉大號召。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廣大勞動群眾爭取徹底解放的思想武器,然而要使這一哲學真正為廣大群眾所掌握,變為他們手中的思想武器,卻并非易事。這是由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乃是揭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要把這一哲學運用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斗爭實踐,還需要花大氣力去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特殊矛盾,研究解決具體矛盾的具體辦法;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其他任何哲學一樣,是高度抽象的理論,要使廣大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斗爭武器,還需要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通俗化和群眾化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群眾化的大師。他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不但身體力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而且還大力培育了我們黨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他最善于運用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優秀成果去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某些一般原理和方法,用生動樸實的語言去通俗地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道理,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濃郁的中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他大力倡導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和教育,強調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廣大干部和群眾的頭腦,指導實際工作,從而大大加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群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表現形式。盡管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群眾化的過程中有過曲折,而我國廣大群眾在實踐中學哲學、用哲學的成績和方向,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其五,實踐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變成現實。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其最終目的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變為現實。馬克思曾經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61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是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徹底解放的銳利思想武器。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選集》,第2版,第2卷,第534頁)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變為現實,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根本要求和最高表現形式。

開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表現形式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認真研究這一問題,有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有助于推動關于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貢獻問題的研究。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幾點啟示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這一過程,既是一個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檢驗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曲折的,歷史經驗是十分豐富的,它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1.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和思想路線,正確認識和處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使主觀的工作指導同客觀的實際情況相符合。主客觀的關系問題,是實際工作中的根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這一哲學根本問題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堅持實事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我們黨總結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歷史經驗表明,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艱苦的斗爭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確立的,而黨的正確路線的解決也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是不行的,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就會失去方向,就會走到邪路上去;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卻脫離中國的具體實際,把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教條化和凝固化,也是不行的,是斷然不能成功的。時代在前進,歷史在發展,情況在變化,因此,馬克思主義亦應隨之發展變化。這里,就有一個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問題。我們黨是一個富于理論創新的黨,黨的幾代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始終給予高度重視。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指出,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人,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任何國家、任何時候,單靠老東西是不行的。他還說,我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和抗戰初期寫了《實踐論》和《矛盾論》,這些都是適合于當時需要不能不寫的。現在我們已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果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適合現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科學理論作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2.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多樣性和指導思想一元化的關系,以及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批判與繼承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和發展的過程,它深藏于文化形態和觀念之中。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而這個“實際”也包括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文化在內。在談到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時曾經指出,所謂“實際與理論并重,文化工具就是‘實際’的一部分”(《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頁)。鄧小平在談到的“最偉大的功績”在于“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45頁)時,也把哲學看作中國革命實際的一部分或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的這一實際相結合,就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要發生變化,它的內容被大大地充實和豐富了,在表現形式上也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以中國的既有文化為土壤和條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成果,它同各國文化的發展是相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被中國人民廣泛接受并成為指導思想,這除了中國革命斗爭實踐的需要之外,還同中國具有悠久的和深厚的優良文化傳統和哲學傳統是直接相關的。之所以能夠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出偉大貢獻,形成了哲學思想這一創造性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同具有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厚素質和深邃底蘊分不開的。的一生從沒有中斷過對祖國哲學遺產的學習、研究、清理和總結,可以說,他與祖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不僅善于把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結合起來,并運用于對中國革命事業的指導;而且的整個人格特征,也即在他身上所表出來的那種堅毅頑強的性格,那種深邃開拓的思維方式,那種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那種生動風趣的語言風格,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對他的深刻影響。這里,需要指出,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但不能離開中國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條件,而且也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環境和營養。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必須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推進我國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的發展。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還必須正確認識與處理文化多樣性和指導思想一元化的關系。文化多樣性是一種現實存在,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顯著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的多樣性狀況。經濟全球化和擴大對外開放,必然推動文化多樣性的發展。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文化多樣性對拓展人們的視界,豐富社會生活,增強人的主體性,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沖擊著主流文化的發展,挑戰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制約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多樣文化的環境中,思想文化領域中經常遇到的一個重要矛盾,就是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思想文化多樣性的矛盾。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這“一與多”的矛盾,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性或主導性同堅持思想文化的多樣性統一起來。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反對任何淡化或取消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論調;要批判繼承中外文化中的優秀內容,并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和表現形式;要堅持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要在廣大干部和群眾中大力倡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優秀哲學傳統的國家,在幾千年歷史的演進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顯示了它的巨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富于哲學思維的黨,在幾十年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不但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黨的全部工作,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偉大事業,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還使學哲學、用哲學形成為黨的優良傳統和獨特的風格與特質。這是我們黨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要加強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哲學思想的研究和宣傳。要在廣大干部和群眾中大力倡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燦爛的哲學之花必然結出豐碩的物質之果。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我們哲學工作者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