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哲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31 09:37:00
導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哲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完成了他的重建形而上學工作。由此,他把政治經濟學當作一種價值哲學來研究,他的政治經濟學中的每一個范疇都體現著他的價值哲學思想。本文著重以其中的貨幣、價值屬性和商品拜物教三個范疇分析馬克思有關價值存在、價值主體性和價值意識的原理。
【摘要題】價值論
【英文摘要】Marxrealizedthere-constructionofthemetaphysicinhiscritiqueofthepoliticaleconomy.Therefore,hemadehisresearchesofthepoliticaleconomybelongtothephilosophyofvalue.Inhispoliticaleconomy,allofthecategoriesembodyhisideasofthephilosophyofvalue.Thispaperemphaticallyanalyzesthreecategoriesofthem:money,charactersofvalueandtheFetishismofcommoditiesforrevealingMarx''''sprinciplesofthebeingofvalue,thesubjectivityofvalueandtheconsciousnessofvalue.
【關鍵詞】馬克思/價值哲學/形而上學/政治經濟學/Marx/philosophyofvalue/metaphysic/politicaleconomy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600(2003)04-0010-07
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明確地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作為他展開哲學批判的一個扇面[1](序言),而且是作為他闡發價值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注:除政治經濟學外,馬克思還通過自我意識的研究、法哲學的研究來闡發他的價值哲學思想,此方面的研究參見拙文《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與市民社會》,《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本體論問題》,《學術月刊》2002年第9期,《馬克思的實踐--價值解說》,《學術月刊》2003年第5期。)所以,如何看待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價值理論,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研究中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問題。事實上,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研究一開始就關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價值定義來發掘馬克思價值哲學的內涵。只是隨著價值哲學研究的深入,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價值定義的哲學意義提出了質疑,從而形成了前后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價值定義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學術界普遍以馬克思的使用價值定義為馬克思的價值哲學定義,從而把馬克思的價值哲學與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劃了等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學術界又在對前一階段馬克思價值定義的質疑中否定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對于研究馬克思價值哲學理論的意義,力圖繞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從實踐概念中尋找馬克思價值哲學研究的新起點。但是,在馬克思那里,實踐的價值理念建構是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完成的。所以,我們即使追溯到實踐概念,還是繞不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這就提出了如何重新思考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與價值哲學的關系問題。我們認為,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價值定義入手,而應該從馬克思的形而上學問題入手,探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語境中的價值哲學問題,這正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一、政治經濟學批判與形而上學
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機是為了解決困擾著他的市民社會問題。[2](P32)解決市民社會問題,歸根到底是探索人類歷史規律的問題。但是,對于馬克思來說,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不止于此,它的更深刻的意義在于發現人類歷史規律的形而上根基,重建形而上學。
那么,馬克思要重建什么樣的形而上學呢?是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的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是對費爾巴哈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揚棄,是馬克思的實踐哲學。
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的真正價值,就是它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的人本學。因為它不僅把人作為哲學的惟一的和最高的對象,而且還把人作為感性的存在,置入感性的經驗世界之中。這是對黑格爾現象學的唯心主義的顛倒。但是,費爾巴哈并沒有找到感性的經驗世界的真正基礎。他看到了自然存在的人,卻沒有抓住人的勞動,沒有把人的創造活動作為人自身發展的環節,不理解否定辯證法對于人的感性存在的意義。所以,在費爾巴哈那里,人是沒有歷史的。相反,黑格爾的《現象學》卻抓住了人的勞動,并通過勞動,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1](P101)。這正是“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1](P101)。但是,黑格爾只看到勞動作為精神創造活動的能動性,卻沒有看到勞動作為物質存在的自然性,他把“作為權威的哲學的一定前提”,[1](P4)當作“勞動”的出發點,而這些“作為權威的哲學的一定前提”不過是超驗性的觀念,是“上帝”,因而,也是“勞動”的歷史限度,所以,否定的辯證法在黑格爾那里是不徹底的,他的現象學也是不徹底的歷史主義。費爾巴哈與黑格爾在人的自然主義與精神創造方面各持一端,都無法把人的歷史性存在貫徹到底。但是,它們卻又以否定的方式表明,要把人的歷史性存在貫徹到底,就必須抓住勞動概念,把勞動的積極能動性、創造性與勞動的消極的自然主義有機結合起來。這就是馬克思重建形而上學所要做的工作,也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內容。
馬克思重建形而上學的工作雖然是從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出發的,卻是在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中完成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使馬克思獲得了重建形而上學的兩個決定性重要的哲學原則:一是歷史主義原則,二是價值否定性原則。所謂歷史主義原則,就是把歷史本身絕對化的原則。這一原則強調現實是一切觀念的出發點,強調任何事物、人的活動、社會關系、人的觀念等等都是“不斷運動的”,它們的存在也都只是“歷史的、暫時的”[3](P142)。所謂價值否定性原則,就是從勞動的否定意義探討人的價值生存的原則。勞動的否定在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上,就是把勞動看作物、看作商品、看作是用價格進行交易的產品。這是對勞動作為人的本質活動的否定。通過這種否定,勞動被賦予了價值的意義,成為人的自我否定的價值存在。這就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勞動。
嚴格地說,歷史主義原則和價值否定性原則都產生于政治經濟學的特殊性。我們知道,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規律的科學,這門科學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創造的,一開始就與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相聯系,本質上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科學。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就是商品生產,商品生產本質上是價值的生產。在這里,不僅商品是價值物,就是作為商品生產者的人也成為價值物。因此,研究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就構成了政治經濟學的特殊內容,也決定了政治經濟學的特殊性和歷史性。但是,在如何研究價值規律上,馬克思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有著本質的區別。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肯定資本主義制度出發,否定價值規律的特殊性和歷史性,因此,他們只能看到價值生產的經濟形式,卻看不到這種經濟形式后面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生產者的生存價值被否定的事實。與之不同,馬克思從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的角度,從批判國民經濟學立場出發,強調價值規律的特殊性和歷史性,并通過對商品生產的考察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及人的價值生產過程,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人的生命價值創造的一個否定性環節,一種必然被揚棄的社會形態。這樣,馬克思就從政治經濟學進到了形而上學,從分析商品生產形式進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運動和人的生命價值及其實現過程。歷史主義原則和價值否定性原則就是由此而被建構起來。
歷史主義原則和價值否定性原則體現了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哲學思路:其一,把政治經濟學的范疇置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加以考察,以此揭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其二,以勞動范疇為核心,考察人的自由本性及其自我實現的運動;其三,考察資本主義對于人的生命價值創造的積極的和消極的意義,從而把歷史看作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過程,資本主義只是人的生命價值的一種否定性存在形式。這一哲學思路表明,馬克思是把政治經濟學當作一種價值哲學來研究的,他的政治經濟學中的每一個范疇都體現著他的價值哲學思想。所以,我們研究馬克思的價值哲學不僅要把握馬克思批判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思路,而且要深入分析他的政治經濟學范疇體系,發掘其中的價值哲學思想。本文僅以其中的貨幣、價值屬性和商品拜物教三個范疇來分析馬克思的價值哲學原理。
二、貨幣與實踐:價值存在
貨幣,是國民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但是,在馬克思眼里,貨幣不僅具有國民經濟學的意義,同時也具有哲學的意義。國民經濟學只看到貨幣的現象形式,哲學卻處處揭示出貨幣的本質存在。
貨幣的本質是由實踐規定的。但是,貨幣并不是消極地被實踐規定,它同時也以自己的價值特征規定實踐,使實踐成為說明人的價值存在的范疇,因此,在說明人的價值存在上,實踐與貨幣是兩個互補的范疇。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實踐與貨幣的互補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就價值存在的一般規定言,實踐是理想的和肯定的價值存在,貨幣是現實的和否定的價值存在,兩者分別從理想和現實、肯定和否定的方面揭示了價值存在的本性;其二,就價值存在的實現過程言,實踐的形成和發展的動力只有通過貨幣才是可能的。在馬克思那里,實踐作為人的普遍的和自由的價值存在,只有經過揚棄私有制進到共產主義才能實現,而私有制就是貨幣制度,私有制使實踐表現為異化勞動,而貨幣就是異化勞動成為可能的手段和力量,亦是實踐的否定性存在。在這里,貨幣不僅是實踐的異化的存在,亦是實踐的否定性力量。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貨幣,就沒有實踐的現實和發展,實踐作為人的自我價值創造的活動就只能停留于抽象的思辨,不能成為現實的力量。
那么,貨幣的哲學含義是什么?它在什么意義上揭示出人的價值存在?
在馬克思看來,貨幣的全部哲學意義來自于它代表一種文明制度,即私有制。在哲學的意義上,私有制是把人的價值存在與人的自然生命分離開來,對立起來的過程,這種分離和對立是對人的生命的整體性的一種否定,卻是一種積極的否定,因為,人只有在價值生命與自然生命的分離和對立中,才能建立價值生命的意識,才能創造人的價值存在,因此,私有制的產生本身就證明,人的價值生命的形成首先就需要有一個分離的過程,一個否定性的過程,而私有制就是這種分離和否定的現實活動。但是,私有制本身又是以貨幣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分離和對立活動是通過貨幣功能實現的。
馬克思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指出了貨幣的多重哲學含義:其一,貨幣創造著人的社會的、文化的存在。馬克思指出,貨幣“具有占有一切對象的特性”[1](P140),這一特性恰恰顯示出貨幣具有改變人的自然特性的能力,即它能使沒有頭腦的人變得有實際的頭腦,使一個跛子獲得二十四只腳。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改變人的自然特性,并不是人自身自然的改變,而是人的社會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說,貨幣能夠創造人的社會的和文化的能力,從而使人克服他的自然能力的缺陷。貨幣的這種功能表明,貨幣所創造的,絕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的社會的、文化的存在。不僅如此,貨幣還以自身具有的“分離劑”和“粘合劑”的功能,把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個體與整體的人類的生活聯結起來,建立它們之間的特定的社會的和文化的關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貨幣稱之為“社會的電化學勢。”[1](P144)其二,貨幣創造人的異化的,即否定性的存在。在馬克思看來,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以顛倒和混淆的方式創造人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存在。顛倒和混淆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質是貨幣的神力。“貨幣的這種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質中,即包含在人的異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類本質中。它是人類的外化的能力。”[1](P144)反過來,也可以說,人的異化、人的否定性存在就是貨幣的人格化,或貨幣的人性表現。貨幣的這一特性使貨幣成為歷史運動的現實力量,因為貨幣的神力所造成的人的類本質的異化是通過現實的勞動異化和私有制運動實現的,而勞動異化和私有制運動是個體揚棄社會整體的過程,亦是個體獲得普遍價值的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人的自我實現看作是私有制和揚棄私有制的歷史運動,而貨幣就是整個人類歷史運動中的重要一環。在這里,馬克思不僅不否定貨幣的積極作用,而且還從貨幣的否定性創造方式中發現了推動歷史發展的現實力量,發現了否定性辯證法的歷史根源。其三,貨幣能夠打通人的價值觀念與價值現實之間的聯系,實現價值觀念和價值現實之間的相互轉化。馬克思從思維與存在的高度考察貨幣的功能,指出,貨幣具有使人獲得他想得到一切的能力,具有把人的任何需要轉化為現實的本領,也就使他具有“把觀念變成現實而把現實變成純觀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它把人的和自然界的現實的本質力量變成純抽象的觀念,并因而變成不完善性和充滿痛苦的幻象;另一方面,同樣地把現實的不完善性和幻象,個人的實際上無力的、只在個人想象中存在的本質力量,變成現實的本質力量和能力”[1](P145)。由于這一功能,貨幣才能超越價值觀念的束縛,進入人的物質活動,從而成為實踐的一個要素,參入人類歷史運動。當然,貨幣作為實踐的一個要素,是以自己的方式,即以混淆和替換、顛倒世界方式,參入歷史運動,所以,它創造的現實是異化的現實,它創造的觀念是宗教的觀念,總之,它創造的是歷史的否定性存在,是供以后歷史揚棄的現實基礎。我們認為,馬克思把貨幣作為實踐的一個要素來考察價值觀念與價值現實之間的關系,即價值思維與價值存在之間的關系,是他的價值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他的實踐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因為這一考察不僅揭示出實踐是如何獲得價值規定性的,而且還揭示出實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獲得的是什么樣的價值規定性,從而表明,實踐作為一種否定的辯證法只有在價值論的意義上才是可能的和現實的。
綜上所述,馬克思對貨幣的哲學概括,深刻地揭示出貨幣與實踐的關系,以貨幣規定了實踐的價值內容和形式,而且揭示出價值的存在形式。就貨幣與實踐的關系言,貨幣作為私有制的文明形式,它本身就是人類的一種實踐,在這個意義上,貨幣包含于人類實踐之中,是人類實踐的一個階段、一種形態;貨幣作為整個社會聯系的價值尺度和媒介,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又規定著實踐的價值內容,表明實踐在什么意義上成為價值存在,揭示出實踐的價值存在方式及發展規律。可見,離開貨幣的考察,實踐的價值論永遠只是一種抽象觀念的東西。
三、價值屬性與價值主體性
所謂主體性,就是人的自由本性。人的自由有兩種:一種是認識的自由,一種是存在的自由,認識的自由是在人對外部自然關系中獲得的,表現為人的理性的主體性,存在的自由是在人與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獲得的,表現為人的價值的主體性。近性主義哲學主要研究人的理性主體性,于是,形成了以認識論的方式研究人的主體性的傳統,從而窒息了人們對價值主體性的研究。價值主體性與理性主體性的區別告訴我們,研究價值主體性,首先要擺脫近性主義哲學研究理性主體性的方式,也就是說,不能以認識論的方式,通過對比人的感知與外部自然界的一致性來說明價值主體性,而應該通過考察人的價值世界的結構,揭示價值主體性的本質及其實現方式。那么,人的價值世界的結構是怎樣的?人是以何種方式與人的價值世界發生關系,從而獲得他的價值主體性呢?馬克思以對價值屬性的哲學說明揭開了這一理論之謎。
馬克思在分析價值屬性時,提出了三個關鍵性的概念:使用價值、價值和交換價值。在這三個概念中,對于我們研究價值主體性最有意義的是交換價值。因為在馬克思那里,交換價值不只是表示價值的社會形式的概念,它還是說明人們價值交換活動的概念。只是由于人們的價值交換活動,使用價值、價值和交換價值才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構造價值的主體性的因素,而交換價值的特性及其與價值、使用價值的聯系方式直接決定著價值主體的構造方式和實現方式。所以,考察價值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要從哲學的高度概括交換價值的特性,特別要說明交換價值作為人們的價值交換活動的特性。
交換價值的哲學特性是通過它的歷史運動表現出來的。交換價值的歷史運動就是交換活動的發展,在價值形式上,它經歷了簡單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這四種價值形式的更替表明、交換價值的形而上學特性,就是以價值交換活動把隱藏于商品物的形式下的社會價值運動形式呈現出來,使商品之間的交換關系呈現為價值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構造和決定價值的主體性。因此,價值交換活動的歷史,就是價值主體性構造的歷史。這種構造活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交換價值作為價值的社會形式,與價值發生邏輯的和歷史的聯系,確立起價值的主體性結構。在馬克思看來,交換價值與價值都是商品的社會屬性,但是,交換價值與價值是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現商品的社會性。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隱藏于商品的內部,它本身是無法表現出來的,它的社會性必須通過一定的現象形式來表現,于是,價值就與交換價值相結合,把交換價值作為自己的社會的現象形式。交換價值也就獲得了價值的外化的、客觀的表現形式。但是,交換價值作為價值的外化的、客觀的形式,絕不是對單純地反映價值的社會性,消極地依賴于價值,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價值,決定價值的實現方式。交換價值作用于價值,使價值呈現出來,首先是通過人們的交換活動建立不同商品之間的聯系,并且把商品與商品之間的關系轉化為價值主體與價值主體的關系。其次,它要揚棄不同價值主體的主觀性,使價值主體的需要服從于公共的社會價值尺度,于是,主體的需要作為價值主體性的主觀形式就變成了交換的動機,表現為價值與價值的交換,而價值與價值的交換表現的只是客觀的、共同的社會形式。這就是價值主體性客觀化的過程,亦是價值主觀性向客觀性的轉化。在這里,交換價值不僅揭示出商品交換中的價值主體之間的關系,而且證明,價值主體性有主觀性與客觀性、內在性與外在性之分;價值主體性不可能在它的主觀性中獲得價值,它只能在價值與價值的交換中,通過價值客觀化而獲得自身的價值確認。
第二,交換價值以其活動方式改變了使用價值的意義,從而規定了價值主體性的表現方式。交換價值的活動方式就是進行價值的交換。為了進行價值交換,交換價值把商品內在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外化出來,使進入交換的商品雙方各持一極:代表商品價值的一極為相對價值形式,是要表現價值的方面,代表商品使用價值的一極為等價形式,是充當價值表現材料的方面。當使用價值成為表現價值的材料時,它就超越了自然形式的限制,不再是商品的自然實體,而是抽象人類勞動的化身,是以其某種有用性表現抽象人類勞動的形式。于是,使用價值成為了價值的鏡子,而價值把使用價值當作自己的實現形式。我們知道,價值作為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體現的是人的創造本性,亦是價值的主體性。因此,價值與使用價值在交換中建立起來的本質和實現形式的關系,也就是價值主體性與價值自然體之間的本質與現象的關系。這種關系表明,價值主體性的社會性只能通過商品的自然形式表現出來。
第三,交換價值建立了價值主體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的關系。交換活動是以價值的個體性存在為前提的,交換活動的功能就是把不同的個體聯結成社會的整體。在交換中,個體把自己的勞動產品轉化為價值,也就把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不僅如此,隨著交換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關系,個體在進入交換之前就把自己的產品當作社會的產品來生產,并且以交換價值的社會尺度來約束自己的生產,使其成為社會生產的一部分。這樣,交換活動就使自己成為了價值個體性與社會性的建構過程,一方面,它把價值主體分裂為個體,另一方面,它又賦予個體以價值社會性,把個體聯結成有機的社會整體。
價值主體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的關系其實就是價值主體與價值世界的關系。從這一觀點看,交換活動不只是建構價值的主體性,而且還建構了人的價值世界,它是以價值主體的建構來展示價值世界的結構和發展的內在機制。
四、商品拜物教與價值意識
商品拜物教概念是馬克思對商品所作的最明顯、最突出的形而上學反思。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的開篇,馬克思就明確地指出:“對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卻是一種很古怪的東西,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4](P88)商品的“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是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地,也是馬克思說明商品拜物教的邏輯起點。
在馬克思看來,商品的“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就是商品的本質與表現這個本質的現象形式之間的矛盾性和不一致性。這種矛盾和不一致也就是商品的異化存在。
商品首先是勞動產品。勞動產品是人們社會勞動的成果,體現著人的社會性。商品作為勞動產品,本質上也是社會的產品。但是,商品又不同于勞動產品,勞動產品采取的是直接的共同勞動形式,直截了當地表現人的社會性,而商品生產則采取的是私人勞動形式,因此,它的社會性不能直截了當地表現出來,必須通過交換,才能獲得社會形式。交換把勞動產品抽象為人類社會勞動本身,抽象為價值,把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轉化為價值與價值的關系,這時,人類勞動的社會性就取得了價值的表現形式,即采取了物的外觀。于是,勞動產品就轉化為商品,勞動產品的社會性就轉化為商品的價值關系,勞動產品的自然形式就轉化為商品交換的物質媒介。這就是商品社會化的特殊表現形式。馬克思把這種特殊形式表述為:“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4](P89)
人類勞動的社會性以物與物的關系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本身就是一種異化。這種異化首先發生在人類勞動的社會性上。人類勞動的社會性以物與物的關系為外觀,是人類勞動社會性物化的結果,它使人類勞動的性質脫離了人自身的存在,并且成為獨立于人、制約人的活動的存在物。這種存在物本身就是人類勞動社會性的異化物。其次,物與物的關系也處在異化之中。物與物的關系本來是勞動產品的自然關系,卻采取了價值的形式,這就意味著,物與物的關系已經從它們的自然形式中異化出來,成為掩蓋人的勞動社會性的物質外殼。人類勞動的社會性采取物與物的關系的外觀所引起的這種雙重異化使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4](P89),于是,人們的感覺也隨之異化了,商品的價值給予人們感覺的,不是人自身的社會性,而是同人的社會性相對立的物的形式。這種感覺的異化最終導致了商品拜物教。可見,商品拜物教來源于商品內在的社會性與其表現的物的外觀的矛盾和不一致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強調:“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
商品拜物教與宗教一樣,是異化的意識。但是,同為異化的意識,商品拜物教與宗教又有區別。宗教的異化產生于人與自然之間的狹隘性,而商品拜物教的異化則產生于人與自己創造的生產方式的狹隘性,明確地說,它是私有制的產物。由于這一區別,宗教的異化意識表現為對上帝崇拜,而商品拜物教的異化意識則表現為對價值的崇拜,本質上是異化的價值意識。在這里,價值意識的本質通過商品拜物教被揭示出來:價值意識不產生于人們的認識活動,而是產生于人們的交換活動,所以,價值意識不是對價值的反映,而是價值的創造,它不存在于人類的理智中,而是存在于人們的現實活動中。因此,價值意識是有著特定含義的意識,只有在商品的本質中才能得到說明和理解。
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揭示了價值意識的秘密,也展示了貨幣、價值屬性的歷史局限性,從而表明,人的價值存在、價值的主體性和價值意識都是時代的產物,在商品生產條件下,它們以異化的和否定的方式存在,隨著商品生產為新的生產形式所代替,這種異化的價值存在、價值主體性和價值意識必然被揚棄,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內核的價值存在、價值主體性和價值意識。這是價值哲學的絕對歷史主義的觀點。正是在堅持這一觀點上,馬克思把自己的價值哲學與現代其他價值哲學區別開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上一篇:獨家原創:供銷社科學發展觀實施方案
- 下一篇:獨家原創:工業園區科學發展觀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