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涵義論文

時間:2022-07-23 11:5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涵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涵義論文

摘要: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有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文章對學術界的某些觀點作了辨析,指出不能把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等同為“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念的外延不包括黨和政府的具體宗教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等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內涵外延辨析

馬克思主義宗教是黨和政府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的理解并不一致,需要進一步搞清楚。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關于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用歷史唯物主義去說明有關宗教的各種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論所不具備的獨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獨特的優點。

早在古希臘,人們對宗教就開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動來解釋宗教的起源和本質,愛利亞學派的克塞諾芬尼提出“人創造宗教說”,在西方宗教學說史上第一次發現了一個偉大的真理: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神。從克塞諾芬尼到費爾巴哈,歷代無神論者在堅持“人創造宗教說”的基本觀點的同時,又分別從人的社會活動、思想活動、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等方面對宗教的本質和產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只有人才有宗教信仰,離開了人的活動,用天命神啟之類的觀點是根本無法揭示宗教的本質和根源的。但是在怎樣看待人的活動、人的本質、人的思想活動等問題上,他們的局限性就暴露出來了。例如,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戰斗無神論以犀利的筆鋒對宗教作了無情的淋漓盡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環,但他們把宗教產生的根源簡單地歸結為傻瓜遇上騙子。費爾巴哈雖然看到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從而把宗教歸結于世俗基礎,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質是理性、心、意志等,他們歸根到底都是用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意識,是在意識之內而不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宗教的根源。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每一個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①因此,宗教的本質必須“到宗教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現存物質世界中去尋找”,②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宗教的現實物質基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同其他社會意識一樣,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研究宗教的本質和起源,歸根到底應當從宗教的物質基礎中去尋找;研究宗教的歷史發展,就應當考察宗教每一發展階段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用現實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社會結構的變遷去說明宗教的變遷。

其次,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形成是同步的。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觀經歷了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進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復雜過程,與此相聯系,他們的宗教觀也經歷了由信仰宗教(當然,他們從來不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到批判宗教,由唯心主義無神論到唯物主義無神論,進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的復雜過程。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的創立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同步的,兩者相輔相成,是同一個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理論活動中,對宗教的本質、根源和社會功能等問題的探索,成為歷史唯物主義形成過程的重要生長點。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是從宗教批判開始的。他們對宗教問題十分重視,談論得也最多。這不僅是當時德國革命的需要,也是促進馬克思、恩格斯世界觀轉變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契機,他們正是通過宗教批判而走上唯物主義道路,進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③

另方面,不斷形成和走向成熟的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和理論基礎,使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觀得以超越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宗教觀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宗教觀,使之建立在科學歷史觀的基礎之上。馬克思曾指出,歷史唯物主義是他把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結合起來,把哲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的成果,這一成果“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④恩格斯也曾經指出,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現實的人及歷史發展的科學。它和唯物辯證法一樣,一經產生,就成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宗教和其他學科的方法論指導,“成為我們最好的工具和最銳利的武器”,⑤考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形成史,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隨著馬克思、恩格斯世界觀的轉變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而創立起來的。正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逐步形成,使馬克思能夠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解剖刀深入宗教和宗教批判的內部,從宗教批判轉向政治批判,又從政治批判轉向經濟批判,從揭示宗教異化到揭示“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再到揭示經濟異化和勞動異化,走上揭示宗教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二、不能把“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等同為“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學說可以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宗教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無神論’”。⑥這似乎是把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完全等同為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如上所述,我完全同意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但不同意把它同時稱為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因為“宗教觀”同“無神論”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運用唯物史觀,剖析宗教這個社會文化現象所形成的基本觀點。它是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包括宗教本體論、宗教認識論、宗教價值論、宗教研究方法論等。而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來論證神是不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同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有密切聯系,前者是迄今最為科學的宗教觀,后者是最徹底的無神論,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或者說后者的徹底性源于前者的科學性。但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研究的內容比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研究的內容豐富得多,復雜得多,深刻得多。“神”這個概念決不等于“宗教”這個概念,宗教固然同崇拜超自然的實體(神)和神秘境界(天堂、地獄)密切相關,但神只是宗教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而不是全部。關于這一點,呂大吉先生在評述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一段關于宗教的定義式的論斷(“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時正確地指出:恩格斯的這段話嚴格地說,只涉及宗教的“神”觀念的本質,而不是對整個“宗教”的定義,“這是因為,神觀念固然是宗教的核心,但整個宗教并不等于就是一個‘神’觀念”,⑦又說:“單是神觀念并不構成宗教的全體,無論我們對神觀念作了多么準確的規定,也不等于對宗教有了完整的定義,因為宗教并不單純是一種主觀的觀念,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文化系統,包含有比神觀念更廣泛的內容”。⑧宗教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還是某種同社會結構相結合的現實的社會力量;宗教不僅是一種精神文化,也是一種物質文化。宗教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它既是對自然、社會、人自身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的一種認識,一種解釋系統,同時又是一種操作系統,一種行為模式。宗教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它深刻地影響著經濟、政治、文化、風俗、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乃至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因此,對宗教觀的研究,不能不涉及這些領域。我認為,把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視為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的一個分支或一個方面,也許更合適一些。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念的外延不包括黨和政府的具體宗教政策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以后被列寧、等革命領袖發展了的對于宗教的總的觀點,以及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的總和。概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包括宗教理論和宗教政策兩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是他們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宗教學說,列寧和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本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例如中國共產黨關于宗教“五性”的觀點,“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觀點等等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豐富和發展,但是,不能把具體宗教政策都歸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范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黨和政府制訂具體宗教政策的理論根據,也就是說黨和政府的具體宗教政策必須符合和體現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必須轉化為具體宗教政策,才能在處理當代中國宗教問題中發揮作用。宗教觀與宗教政策有密切關系,不可能截然分開,但兩者畢竟不能等同。宗教觀作為對宗教的基本認識,是高度概括的,是以理論的形態,通過概念和范疇的邏輯體系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理論抽象。而具體的宗教政策屬于行政法規的范疇,它是國家機關為了實施憲法和法律,正確處理宗教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制訂的規范性文件,是國家經常地、直接地管理社會宗教事務、處理宗教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是通過一定的法定程序制訂和實施的,因此,具體宗教政策的表現形式不是理論抽象,而是具體的、大量的、條文式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開放的、發展的,但它同具體宗教政策相比,又是相對穩定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對宗教這個社會文化現象的總的看法,是高度概括的,因此不會經常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處于不斷變化和更動之中。而具體宗教政策會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更,甚至隨著領導人的變更而不斷變化和更動。它往往會滲入主觀的、功利的、臨時性的非理性的因素,使具體宗教政策有可能背離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例如前蘇聯和我國“左”傾思想泛濫時期都有許多違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宗教政策,因此,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成為檢驗具體宗教政策的鏡子和尺子。這就突現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極“左”宗教政策產生的根源是多方面、復雜的,其中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錯誤理解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正確理解則提供了撥亂反正的理論基礎。如果把具體宗教政策本身統統納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之列,那就失去了檢驗的標準,混淆了“理論根據”與“具體體現”、“檢驗標準”與“檢驗對象”的界限,混淆了“世界觀”與“行政法規”的界限,這在實踐中是極為有害的。

四、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等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

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人文學科,是19世紀70年代以后由西歐的宗教學者創立的,是認識宗教現象的本質,揭示宗教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它包括宗教史學、宗教現象學、宗教心理學、宗教人類學和宗教社會學、宗教經濟學、宗教政治學、宗教倫理學、宗教哲學等分支學科。宗教學同各個分支學科的關系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宗教學研究的是宗教的本質及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各門分支學科或者是研究宗教作為一種復雜的文化形式的基本內容和構成要素(如宗教現象學、宗教心理學等),或者研究宗教與其他文化形式(經濟、政治、哲學、倫理)的關系,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綜觀西方宗教學百年的發展歷史,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不斷分化和整合的交互過程。自1870年麥克斯•繆勒發表《宗教學導論》的系統講演以后,各種宗教起源論和宗教演化體系紛紛出籠。例如麥克斯•繆勒的“自然神話論”,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萬物有靈論”,斯密塞的“祖靈論”,馬雷特•金、弗雷澤等人的“前萬物有靈論”,英國人類學家史密斯、英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和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等人的“圖騰論”等,這些理論在宗教學發展史上起了啟蒙和奠基的作用。但當時由于缺乏對世界各地特殊的、具體的宗教問題和宗教現象的實證研究,上述各種宗教學體系往往只根據各自掌握的有限的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思想史的資料來“構筑”體系,這就難免帶有某些主觀臆斷和猜測的成份。恩格斯在論述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時指出,在自然科學的發展尚沒有揭示自然界各個領域內的過程之間的聯系之前,對自然界總的圖畫的描繪只能由黑格爾的自然哲學來承擔,“而自然哲學只能這樣來描繪:用觀念的、幻想的聯系來代替尚未知道的現實的聯系,用想象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臆想來填補現實的空白。他在這樣做的時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預測到一些后來的發現,但是也發表了十分荒唐的見解”,⑨這段話幾乎完全適用于對早期宗教學者的評價。這可以從美國學者包爾丹在《宗教的七種理論》一書中對泰勒、弗雷澤、涂爾干、弗洛伊德等人的宗教學理論所作的評價中得到印證。⑩正因為如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宗教學者們認識到必須專注于特殊的宗教和宗教現象以及宗教的不同領域的實證研究。在分支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宗教學,于是出現了宗教史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現象學等分支學科,這些分支學科的研究推動了宗教學的發展,使西方宗教學總體上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和對哲學的依附,發展成為一門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獨立的學科。

宗教學經過百年的發展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和頗有價值的成果,使宗教學在西方成為一門顯學。對于西方宗教學的研究現狀,呂大吉在他主編的《宗教學綱要》中認為:“盡管絕大多數比較宗教學者并不是真正的無神論者,但他們對宗教的起源和發展的研究,對各種宗教現象的分析,一般都拋棄了上帝啟示論,消除了宗教現象的神圣性和神秘性,無疑具有科學的因素,值得我們認真總結、批判吸取。但在西方世界,由于傳統宗教觀念的束縛,總會對比較宗教學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盡管西方宗教學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對這門學科的性質、對象、內容構成等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還未找到科學的答案”。B11許多西方宗教學者的研究態度常常是嚴謹的,提供的實證資料是豐富的,但最終往往仍然用唯心主義觀點來解釋他們的成果。

這就向我們提出了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指導宗教學研究,建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歷史性任務。這里首先要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區分開來。有些學者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三者等同起來,這似乎不妥。按照這種觀點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早已隨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而誕生,只是長期以來我們“沒有把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揭示其思想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理論構成,突出馬克思主義宗教學誕生的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B12如前所述,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19世紀70年代以后由西歐的宗教學者創立的,包爾丹在《宗教的七種理論》一書中指出:“馬克思度過了其人生的一大半時,本書中的其他人物(指繆勒、泰勒、弗雷澤、涂爾干、弗洛伊德等——引者)才開始寫作。泰勒在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時,馬克思的主要著作早已完成了,而弗雷澤的《金枝》則到馬克思去世十二年后才問世。再一個二十年后,弗洛伊德和涂爾干才闡發了他們的主要思想。”B13因此,說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早在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和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就已誕生,顯然是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混為一談。當時誕生的只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一方面,任何新學科的出現都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科學本身發展的內在邏輯的必然產物。19世紀40年代根本不具備創立宗教學的社會歷史條件,當時人類學的研究尚未起步,對社會的史前史,即成文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還沒有人知道,對世界各地史前宗教的調查和研究剛剛開始,歐洲人還沉浸在西方文化中心論和基督教至上論的陶醉中;另方面,馬克思恩格斯不是專業的宗教研究者。發現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探索人類解放的途徑是他們活動的目標,他們建立了完整的共產主義思想體系,但并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系統的宗教學理論體系,而只是提出了對宗教的基本觀點,即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建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是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指導下,實事求是地分析近代西方宗教學的成就和欠缺,廣泛地吸取西方宗教學者百余年來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70頁。

③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1頁。

④⑤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43、246頁。

⑥呂大吉:《西方宗教學說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40頁。

⑦⑧呂大吉:《宗教是什么?》,《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⑩參見[美]包爾丹著《宗教的七種理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B11呂大吉主編:《宗教學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頁。

B12牛蘇林:《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解》《前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B13[美]包爾丹:《宗教的七種理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