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憲政主義研究

時間:2022-03-06 09:05: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憲政主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憲政主義研究

鄧小平說:“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楚的。”他反復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已建成幾十年了,為什么還貧窮呢?他的結論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探索了中國怎么搞社會主義。歸根結底,就是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中國的經濟。”一九九二年在南巡時他總結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十分正確的。但怎樣才能發展生產力,用什么制度發展生產力并保障生產力的發展的成果為勞動人民所享有,保障勞動人民的合法、合理的權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呢?筆者認為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需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的本質可以歸結為:實行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是資本主義憲政主義的繼承物、對立物、取代物和創新物,它是繼承資本主義憲政主義各種積極成果、克服其各種矛盾和弊端而創建的高于資本主義憲政主義的新型制度。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是社會主義的關鍵性要素,社會主義應當是憲政主義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結論。

一、資本主義憲政主義的內涵

沒有憲法就沒有憲政主義,憲政主義是以憲法為前提的。說“講到憲法,資產階級是現行的。英國也好,法國也好,美國也好,資產階級都有過革命時期,憲法就是他們在那個時期搞起來的。”因此憲政也是資產階級先行的。“說到民主憲政,當首推英國。它是憲政運動的策源地,有‘憲政之母’的美譽。”那么,從英國開始的資本主義憲政主義的內涵是什么呢?

(1)以法治為基石

以憲法為基礎的法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秩序基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都主要由法律來設定其有序的規則框架。資本主義法治社會的法律為產權的行使和契約的履行提供了準則,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民主和自由提供了依據。美國學者丹.萊夫明認為“憲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鉗制政治權力的公共規則和制度。”弗里德希則認為“憲政是對政府最高權威加以約束的各種規則的發展。”由此可見,鑒于法治的重要性,不少國外學者把憲政和法治聯系在一起,以法治為憲政之基石。

(2)以民主政治為核心

我國著名憲法學者童之偉用憲法的語言把美國總統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解釋為:所謂民主,就是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由人民來掌握,為人民的利益服務。憲法的產生必須以民主政治為前提,憲法的發展也必須與民主政治緊密相連。沒有民主就沒有憲法,也就沒有憲政。“憲法的價值理性就體現為民主。”

(3)以分權限權為手段

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權力合二為一”的國家,“雖然沒有專制君主的外觀,但人們卻時時感到君主的存在”。“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他強調司法權、立法權、行政權必須分開。美國聯邦黨人根據前人的分權思想提出了立法、司法、行政分開且相互制衡的原則。資本主義的憲政主義制度通過分權原則控制著政府權力的腐敗,防止著任何專制形式的政府集權,有力地保護了社會的總體平穩,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4)以保護人權為目的

人權是指作為一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利,是一個人為滿足其生存和發展需要而應當享有的權利。人權是資產階級當年革命的首要目標,沒有人權也就不可能有平等、自由和財產。考察西方憲政變遷史可知,無論其怎么變化與發展,其始終都圍繞著一個基本目的,即人權。如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都體現了人權的思想。憲法學者胡橋認為“20世紀西方憲政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他保障了最大多數人的權利。”

需要指出,資本主義的憲政主義雖然通過法治、民主、分權等理念和制度,為資產階級的人權發展,為西方社會的發展,為人類的政治文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從根本上說它是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服務的,它代表的是富人的利益。恩格斯在批判英國憲法權利的局限性時指出英國憲法的根本特點是“法律壓迫窮人,富人管理法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一點都沒有改變。最近美國前司法部長可拉可說:“說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是對民主的冒犯。我們是一個富豪統治的國家,是一個富人的政府。任何一個國家的貧富差距都沒有美國那樣大。”這真實的說明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民主憲政國家的本質。

二、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作為資本主義憲政主義的繼承物、對立物、取代物和創新物,它必然要繼承資本主義憲政主義各種積極成果、克服其各種矛盾和弊端,成為本質不同于資本主義憲政主義而高于它的新型制度。

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制。”這里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專制”的內涵是什么呢?馬克思說:“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因此,在過渡時期“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有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在這里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也就是說,在過渡時期“資產階級的法權”,資產階級的憲政主義的民主、法治,分權限權的形式,對人權的保障還不能立即拋棄,還有存在的價值。馬克思把“資產階級的法權”說成是“弊端”。但是他認為“這些弊端,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在他經過長久的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里產生出來的形態中,是不可避免的”從馬克思的論述可以看出,社會主義階段,“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制”,但是又不能不利用“資產階級的法權”,利用資產階級的憲政主義。在社會主義階段,“無產階級的革命專制”實際上是指馬克思的憲政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是利用資產階級的憲政主義但又不等同于資產階級的憲政主義的高于它的理念和制度。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還必須實行民主、法治和分權限權,還必須保障人權,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憲政主義的相同點。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保障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是為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服務的。可見由于領導主體的不同、保護的利益不同、追求服務的目標不同,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憲政主義又有不同之處。其中領導主體的不同是兩者區別的關鍵,堅持以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而不是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的關鍵性要素。

憲政主義作為一種制度和理念,資本主義可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正如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一樣,憲政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在社會主義階段需要利用市場經濟,也需要利用憲政主義。由于在東方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性,沒有憲政主義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時期,憲政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性要素,社會主義可以稱為憲政社會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挫折的原因分析

蘇聯解體并不等于社會主義的失敗,它只是社會主義的蘇聯模式的失敗,但勿庸置疑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大挫折,因此有必要對其失敗根本原因進行分析。

我國學者黃葦町指出“蘇聯的劇變,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蘇聯既得利益集團的‘自我政變’,是為了使他們長期以來通過不合法、不正當手段占有的社會財富和各種權益合法化。”可見他認為蘇聯在干部工作中的失誤,蘇聯干部的蛻變是蘇聯具體的重要原因。他又指出“蘇共黨建和干部工作的失敗,除了有被錯誤思潮搞亂了思想這個背景外,顯然還有制度方面的深層原因”。筆者贊同這一觀點,但認為他對制度的深層分析不夠準確,例如“上下級關系的畸變”、“近親繁殖”、“監督機制弱化”、“黨內干群關系疏遠”等都是蘇聯解體的表面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實際上,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即沒有實行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沒有實行憲政社會主義。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主要是根據馬恩的設想,實行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采取了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辦法,但遭到了農民的堅決反對。所以從1921年起,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就決定停止這一政策,改行新經濟政策。同時,在政治方面,由內戰時的“極端集中制”轉向“工人民主制”,逐步發展黨內外民主,對過分集中的黨政體制進行變革,擴大無產階級政黨的社會基礎。在文化上,要開展文化革命,學習和研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特別是資本主義時期的有益成果。列寧對俄國向社會主義轉型的規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憲政社會主義精神,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會主義在“過渡期”的本質規定。但是斯大林沒有真正理解列寧的思想并繼續發展這種思想,在政治上,實行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種體制的特點,“一是在蘇維埃議行合一體制下,行政權實際高于立法權;二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隨形勢發展,權力越來越多地集中到中央委員會的幾個常設機構,特別是集中在斯大林一人手中,實際上形成了個人集權制。”斯大林的后繼領導人雖然認識了這種模式的弊端,但由于仍然沒有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對這種模式的改革收效甚微,導致了蘇聯的積重難返。到戈爾巴喬夫時,由于改革的方向背離了憲政社會主義的本質,取消了蘇共在國家中的執政地位這個憲政社會主義最根本要素,加上斯大林模式此時已退化為特權官僚主義,蘇聯社會主義的失敗便是不可避免的了。由于受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影響,對社會主義本質沒有認識清楚,沒有實行憲政社會主義,東歐最終發生了劇變,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也走了彎路。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蘇東劇變以及中國的曲折發展表明,在社會主義時期,有必要實行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對權力進行限制、尊重和保障人權。否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就會遭遇挫折甚至失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真地吸取了這一經驗,在政治上,果斷地實行了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取向的改革,使社會主義在中國走出了低谷,走向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在鄧小平領導下,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化。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一定要依靠法制,法制靠得住些,領導制度、組織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的大問題,全黨必須高度重視。可以說,雖然鄧小平沒有提憲政社會主義,但在他的領導下實行了憲政主義趨向的政治體制改革,重視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和法制的作用,從而實現了“”后社會思想的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以及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黨和國家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根本方針和戰略目標,規定在自己的綱領性文件中,不斷推進法制建設。我國憲法修正案第十三條規定,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說明黨和國家已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也正因為在政治上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憲政主義取向的改革,中國才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

如何用憲政主義來診療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出現的變異,如何進行憲政社會主義的建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但筆者堅信只有憲政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憲政社會主義,才能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鋪設人類邁向共產主義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