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形成及價值

時間:2022-11-09 02:42:44

導語: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形成及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形成及價值

摘要: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作為鄧小平理論的主體內容之一,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它是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加以提出、逐步展開并達到成熟的,其內容主要涵蓋了“中國為什么要實行改革”、“中國應該進行什么樣的改革”、“怎樣進行這樣的改革”三大方面。新時代,深入學習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這些思想,對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形成;當代價值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就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既具有理論價值又具有實踐意義的重要思想,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社會主義改革思想。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是圍繞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根本任務的重新認定而加以提出、逐步展開并達到成熟的。它的形成發展,又是與新時期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相互伴隨的。這些重要思想對于新時代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形成

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到十二屆三中全會前,是這一思想的初步形成階段。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1978年9至10月間,鄧小平在談到實現現代化必須解放思想、從現在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時,就已經提到了改革的問題。他指出:“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同志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據現有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解決不了。”他還提出應該根據新的情況來確定新的政策。強調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場偉大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同年12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又聯系解放思想,克服官僚主義,提出了改革問題,他認為我們的經濟管理工作,存在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繁雜、效率極低等問題,“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責任,責任在于我們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在鄧小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的同時,提出了經濟工作必須實行“三個轉變”的思想:一是要把主要注意力轉到生產斗爭和技術革命上來;二是要從那種不計經濟效果、不講工作效率的官僚主義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轉到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把民主和集中很好結合起來的科學管理軌道上來;三是要從那種不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技術交流的閉關自守或半閉關自守狀態,轉為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國外資金,大膽進入國際市場。這些思想的提出,為確定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也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顯然,這一階段,鄧小平還主要是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來說明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意義的,這里所說的革命,也主要是指實現四個現代化,還主要不是從改革本身來揭示其性質和含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任務的完成以及改革開放實踐的逐步展開,鄧小平對實行改革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表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組織制度這一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提出必須對現行領導制度存在的各種弊端進行改革,這就把改革引向政治領域,使之不僅成為經濟上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而且成為政治上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需要。1984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朋友的談話中指出,我們提出要發展得快一點,“這就要求對內把經濟搞活,對外實行開放政策”,這就將改革開放這兩大政策聯系起來,進而從其思想實質上深刻闡述了實行改革的意義。同年10月初,鄧小平在會見參加中外經濟合作問題討論會全體代表時,第一次談到了改革的革命含義,并把改革開放相提并論作為我們實現經濟發展宏偉目標的“根本政策”,并認為“這幾年進行的農村的改革,是一種帶革命意義的改革”。稍后,在會見德國總理科爾的談話中則進一步提出:“我們把改革當作一種革命,當然不是‘’那樣的革命。”這一階段,鄧小平在講到改革時,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明確地從政策重新選擇的角度來講改革,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首先解決農村政策的調整問題,搞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經營管理的自主權,農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則要轉到城市改革,即全面改革;二是明確地把改革也歸結為開放,強調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內容和基本經驗都是開放。

第二階段,從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十三大前,是這一思想的逐步展開階段。198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全面改革和全方位開放的階段。與此同時,鄧小平對改革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入。同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在評價十二屆三中全會剛剛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時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認為這個文件好就好在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1985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個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于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體制。”在這次會上所作的即席講話中,他又說:“我們采取的所有開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隨后又相繼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開放是很大的試驗等重要觀點,進而標志著以經濟改革與開放為核心內容的改革理論已經初步形成。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全面展開,鄧小平對改革的整體設計也日臻成熟。

首先,更加關注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在多次談話中都講到了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并針對當時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的情況,強調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其次,是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這一關系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認識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鄧小平在此前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等觀點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等重要觀點,這就有力地推動了全黨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目標認識上的深化,為后來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再次,對改革指導思想的概括更加明確。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全面理解和掌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并認為,三中全會以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的中心點“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把改革開放正式寫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為與四項基本原則相互聯系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第三階段,從十三大到南方談話,是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深入展開達到成熟的階段。十三大以后,鄧小平一方面強調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改革開放的步伐要邁得更快一些,要使改革開放貫穿中國整個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強調在改革中要及時總結經驗,改正不妥當的方案和步驟,保持生產有較好的發展,不要勉強追求太高的速度。針對當時經濟和政治上發生的一些問題,以及由此引起人們的一些疑慮,鄧小平反復強調,對十年改革開放的成績要充分估計夠,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的一些基本提法,從發展戰略到方針政策,包括改革開放”,都不要變,都要堅定不移地干下去。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的談話中明確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創新觀點,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對社會主義改革問題的認識,標志著他關于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已經達到成熟。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基本內容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內容豐富,囊括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質、內容和方法、以及改革堅持的原則等一系列重要觀點,集中回答了中國為什么要實行改革、應該實行什么樣的改革、應該怎樣實行這樣的改革等基本問題。

1.中國為什么要實行改革

雖然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未能給以明確的回答,但也提出了一些極具啟發性的意見。恩格斯關于“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的論述;列寧關于“今后在發展生產力和文化方面,我們每前進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時改善和改造我們的蘇維埃制度,而現在我們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水平還很低。我們有待于改造的東西很多”的論述;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的論述,都在實際上說明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必要性,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富有創造性的發展觀。鄧小平則從怎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角度出發,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為什么必須實行改革這一重大問題,進一步闡明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提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要求”的重要觀點。鄧小平反復強調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進行改革的極端重要性,還將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起來,把改革作為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基本途徑,將其提升到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戰略高度來把握。他指出,再不實行改革,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強調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夠保證本世紀內達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個世紀更好地前進”。這些論述從現代化建設角度出發,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和時代緊迫性,從而把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到空前認識的高度。

第二,形成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的重要思想。改革開放前,由于黨曾經一度發生脫離我國生產力發展實際變革生產關系、片面強調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導致急于過渡的“左”傾錯誤。鄧小平在深入總結這一歷史教訓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了改革對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重大作用,他認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明確提出“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等重大論斷,并在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形成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的思想。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為深刻認識改革在社會主義進程中的戰略地位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三,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的思想,進一步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論證了實行社會主義改革的必要性。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了一種固定僵化的思想觀念,即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已經不存在束縛生產力的問題,因而也就不存在解放生產力的問題,鄧小平在肯定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這一重要觀點的同時,提出,社會主義條件下還要通過生產關系尤其是體制機制的變革來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強調經濟、科技等其他體制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講全了”。這就不但闡明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還進一步強調了改革對于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所發揮的動力作用及其戰略地位,從而在理論層面說明了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革的必要性。

2.中國應該實行什么樣的改革

在以往人們的觀念中,改革往往不具有革命的含義。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上,在很長時期內,人們甚至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僅不存在革命的問題,而且連改革也不需要。鄧小平在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那種原來意義上的革命的同時,又鮮明地提出“我們把改革當作一場革命”,“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在對以往社會主義改革理論和實踐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論斷,也是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大貢獻。鄧小平緊緊圍繞當時我國社會的基本國情,對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內容等問題進行了創新性闡述,創造性地回答了中國應該實行什么樣的改革這一重大問題,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指明了正確方向。

第一,將“改革”同“革命”聯系起來,形成了“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的重要思想。針對以往或者將“革命”等同于“階級斗爭”、等同于政治革命,或者將改革同我們過去進行的革命完全割裂開來等片面性認識,鄧小平通過闡述改革的革命性含義實現了對“革命”的正名。他指出:“革命是要搞階級斗爭,但革命不只是搞階級斗爭。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在這里,鄧小平之所以將改革當作一場革命,主要是從改革掃除發展生產力障礙、推動生產力的“革命性變革”這個意義上來說的。改革的“革命性含義”還體現在它的廣度和深度上,它不但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而且促進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改革這場“革命”所具備的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還表現在將“開放”也納入了改革的范疇,“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總的來說,都叫改革”。

第二,把生產關系的變革同上層建筑的變革聯系起來,形成了“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思想。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這必然會在一定的范圍內引發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但改革絕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也絕不允許否定和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鄧小平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的辯證分析和把握中,強調“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形態,而是為了鞏固和完善這一制度形態。他還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改革是對體制的革命,要通過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具體制度,使我們的制度一天天完善起來,并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在鄧小平看來,改革的主要目的和性質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而不是放棄社會主義,這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應對各種風險考驗、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的現實需要。

第三,把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同改革的含義聯系起來,形成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思想。在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中,計劃經濟姓“社”,市場經濟姓“資”,二者截然對立。鄧小平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東西的固定觀念,為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就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言,不是質變,但就經濟體制而言,就經濟的運行機制而言,則是質變,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這里實際上有兩個否定和兩個轉變:一是從否定過去被人們長期認定的社會主義是產品經濟社會,轉變到承認社會主義同樣是商品經濟的社會;二是從否定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轉變到承認社會主義也可以建立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定,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創造,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突出特點。

3.中國應該怎樣實行改革

鄧小平反復強調,中國的改革是一個很大的試驗,要有一種敢冒風險、敢于應對挑戰的精神。他認為,改革是一場革命,是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那它就“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各種復雜的情況,在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的同時,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方針和原則。

第一,要有一種敢于走新路的勇氣,有敢于創新的精神。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國際的和國內的各種原因,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極為復雜的,需要付出艱辛努力。改革要破除過去幾十年形成的舊的經濟體制,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經濟體制,同時,對其他方面的體制也要進行必要的改革,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已有權力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要敢于突破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和觀念的束縛;既要堅決糾正過去長期存在并且不可能很快根除的“左”的錯誤,又要警惕右的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傾向;既要大膽吸收和借鑒包括當今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在內的一切人類文明成果,又要防止滑入資本主義邪路。面對改革開放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復雜情況和問題,“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第二,要善于總結經驗,注意體現干部和群眾的創造性。改革開放是一個很大的試驗,“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沒有可以直接借鑒的成功的經驗,沒有現成的答案。新的一套制度和辦法又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建立、成熟起來的。鄧小平要求一定要在敢于試驗的基礎上注意隨時總結經驗。他說:“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又說,現在“經驗很多,從各省的報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好嘛,就是要有創造性”。鄧小平還非常強調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反復說明,改革是為了人民群眾,改革要依靠人民群眾,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把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

第三,推行改革,要允許看,不搞強迫,不搞運動,同時不爭論。鄧小平指出:對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制好得多。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對于不同意見分歧,采取“不搞爭論”,“拿事實來說話”的辦法,讓改革的實際進展去說服持懷疑態度的人。他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改革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鄧小平還進一步強調,我國改革應該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不斷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問題。

第四,判斷改革中的是非得失,只能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標準。鄧小平認為,我國現階段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最基本的方針是改革開放,最終目的是達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從這樣一些基本要求來看,“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實際上是把實踐標準(判斷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生產力標準(判斷發展經濟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標準)、人民利益標準(判斷人心所向的標準)完全統一起來了。按照這個根本標準,我們就既不會把那些合乎“三個有利于”本來姓“社”的東西,錯誤地劃定為姓“資”的東西而加以排斥,也不會把那些合乎“三個有利于”,既可為“資”所用又可為“社”所用的東西錯誤地加以排斥。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就可以不斷解放思想,克服“姓社姓資”的糾纏,不斷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三、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當代價值

1.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依據

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明確回答了“中國為什么要實行改革”、“中國應該進行什么樣的改革”、“怎樣進行這樣的改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作為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是中國以往改革的主要理論指導,也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面對“”所造成的嚴重危局,立足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作出改革開放這一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積極破解“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之問、時代之問,成功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4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并發展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并由此解決了堅持、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途徑問題。中國40年改革為人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適應歷史和時展的要求,在實踐發展的邏輯中發展,在理論前進的邏輯中前進。新時代,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反復強調要充分認識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強調要繼續沿著鄧小平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并形成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這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堅持、豐富和發展,也充分表明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在今天和今后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2.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大力倡導改革開放的同時,作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分三步走”的戰略安排。在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提前實現以后。黨又明確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仍然需要依靠改革來加以解決。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強調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將鄧小平有關“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的論斷提升到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將其看作是“振聾發聵”的經驗啟示,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這就充分反映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堅持、發展和創新,也深刻揭示了黨在新時代下始終堅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定信念。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面向未來,無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是貫徹落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改革舉措與改革任務,亦或是提高改革的整體效能以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改革成果,都離不開對鄧小平改革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為黨和國家根據中國國情確定“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指明了正確方向,也為新時代繼續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南。

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引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全黨全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共同奮斗目標。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這個國家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重視思想引領。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靈魂,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精髓,在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塑造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而無論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都離不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離不開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離不開對這一思想在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塑造上所具有的重大價值和意義。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同志不愧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不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他開辟了在改革開放中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這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深入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改革思想,有助于將鄧小平開創的改革大業繼續推向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田克勤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