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新華日報》的歷史貢獻及啟示

時間:2022-10-26 03:44:09

導語:鄧小平對《新華日報》的歷史貢獻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對《新華日報》的歷史貢獻及啟示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對《新華日報》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提出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黨的領導是辦好地方報紙的條件和前提;重視《新華日報》的隊伍建設,認為領導班子是核心,要適當增加職工福利,重視新聞工作者的素養和能力培養;在全面了解西南地區全局動態的同時,帶頭為《新華日報》寫稿件,并具體指導一些重大問題的宣傳報道。重溫鄧小平對《新華日報》的歷史貢獻,對于新形勢下開展報刊新聞宣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要堅持黨的領導;要有明確的政治方向;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關鍵詞〕鄧小平;《新華日報》;中共西南局

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鄧小平深知自己肩上的任務繁重,完成任務僅靠西南局黨組織的力量之力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充分發揮西南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要求西南局黨組織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喚起他們的覺悟,激發他們的熱情,統一他們的意志,為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作貢獻。而在當時最能起到這一宣傳作用的就是報紙,尤其是中共西南局的機關報———《新華日報》①。正如他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出報紙、辦廣播、出刊物和小冊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聯系實際,緊密結合中心任務,這在貫徹實現領導意圖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廣泛,作用大得多。”〔1〕因此,鄧小平對西南地區的報紙,尤其是《新華日報》給予了足夠的關懷。

一、提出辦好地方報紙的條件和前提

報紙作為大眾傳播的媒介,其“質量”的好壞關系到黨的事業成敗。鄧小平對這一點非常清楚,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辦好地方報紙的條件和前提。《新華日報》是嚴格按照這一條件和前提來執行的。(一)緊密結合當地實際一份好的地方報紙肯定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的,否則就稱不上好報紙。1950年5月16日,鄧小平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把“結合實際”放在辦好地方報紙的三個條件之首,可見其重要性不一般。對于如何結合實際,鄧小平指出:“報紙要結合實際,結合當時當地的中心任務”〔2〕。從鄧小平這句話可以概括為兩點:首先是“當地”實際。地方報紙務必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要立足于當地實際,不能撇開當地而去報道其他地區的情況。西南地區的報紙理所當然要報道整個西南地區的情況,但是也不能完全只報道西南地區的情況,對代表黨中央聲音的新華社發來的稿件也應該高度重視,給予報道。正如鄧小平指出:“我們的報紙要登中央發的一般消息,但作為地方報紙,新華社總社的廣播稿不一定全用,要適當選擇、改編、壓縮、提煉。”〔3〕“領導同志和辦報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當地新聞上,要大量刊登本區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4〕其次是“當時”實際。報紙報道的新聞務必要是最新的,緊扣當時發生的事件,否則就談不上“新聞”。所謂“當時”,鄧小平認為主要是指本地區的中心任務。為了給西南報紙指出明確方向,鄧小平概括了當時西南地區的中心任務,即“從全區說,一是剿匪,二是完成征糧、稅收、公債任務,三是領導生產(主要是農業生產),四是調整工商業、救濟失業人員。”〔5〕隨著時間的變化發展,中心任務也在不斷地調整,報紙報道的內容也要及時作出變化。鄧小平指出:“報社要時時和領導取得聯系,根據本地當前任務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報道方針。”〔6〕(二)密切聯系群眾人民群眾對報紙的支持,是報紙得以生存的基礎。對于報紙如何聯系人民群眾,鄧小平《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了兩點:首先是要考慮閱讀對象。報紙報道出來的新聞主要是給領導干部以及廣大人民群眾閱讀的,就必須考慮到閱讀對象的情況。正如鄧小平所說:“要考慮對象,能不能看那么多,看了懂不懂。”〔7〕其次是正確引導人民群眾。不是什么言論都可以上報的,搞不好后果將不堪設想。特別是那些重大的思想問題,報紙切勿妄下結論。鄧小平指出,“現在報紙的影響比過去大了,有些不正確的東西在報上一表揚,就糟了”〔8〕,因此,“凡是無把握的事要慎重一些,先研究一番,或者寫個東西,說這個好,但也存在哪些危險性,使群眾從另一方面再考慮,這也就是領導”〔9〕,“正因為干部群眾都重視報紙,我們就要很慎重”〔10〕。為了使報紙更好地聯系人民群眾,鄧小平還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提到了兩個判斷標準:第一,是否反映民聲,“摸到社會的脈搏”,而不是“有聞必錄”。第二,是否傳達黨聲,“把黨和政府的聲音普遍傳播到各階層群眾中去”。〔11〕(三)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在報紙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當重要,鄧小平就十分欣賞和支持這一做法。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他還特地贊揚了《新華日報》。他說:“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新華日報》最近做得好一些。過去報喜不報憂,現在也報憂了,這就可以醫治自滿和麻痹。”〔12〕為了讓在報紙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成為一種風氣,他還指出:“批評與自我批評要大大發揚,我們還很不夠。領導上,黨委和政府,要全力支持通訊員寫批評稿,現在敢說話的人太少,要鼓勵說話。對有些與事實不符的批評,必要時也要提醒和說明”〔13〕,明確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性。鄧小平還指導了報紙如何批評與自我批評,他說:“報紙搞批評,要抓住典型,有頭有尾,向積極方面誘導,有時還要有意識地作好壞對比。這樣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才有力量,才說明是為了改進工作,而不是消極的”〔14〕。同時,鄧小平還指出了批評報道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即“我們有的批評往往只是把問題擺出來了,沒有下文”〔15〕。在他看來,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只是擺出問題,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甚至最好還能提出有效防止問題再次發生的辦法和建議。需要指出的是,鄧小平認為在報紙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要善于把握時機。1950年4月,通過解放軍戰士的艱苦斗爭,西南地區的剿匪工作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由于報社的同志不了解當前剿匪的實際情況,在《新華日報》上刊登了一篇主要以批評為主要內容的報道,影響很壞。對此,鄧小平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指出:“正確不正確?也正確。合不合時宜?不合時宜。正確與否要考慮到時間、地點、條件等因素來判斷。……放在一個月以前則剛合時宜。”〔16〕(四)堅持黨的領導有了結合實際、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個條件,報紙還不能辦好,還得有個前提,即堅持黨的領導。正如鄧小平指出:“這三條離開了領導也搞不好,報紙就沒有力量,容易變成‘有聞必錄’。所以辦好報紙的前提在領導。”〔17〕今天,當我們翻閱《新華日報》時,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共西南局的領導下,結合西南地區的中心任務、緊密聯系西南人民群眾和大膽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報道的。

二、重視《新華日報》的隊伍建設

“新聞事業能不能辦好,關鍵在有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新聞隊伍。”〔18〕新中國成立初期,主政大西南的鄧小平就高度重視《新華日報》的隊伍建設。(一)領導班子是核心在任何隊伍中,領導班子是核心,是決策者,具有支配地位。領導班子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整個隊伍的狀況。鑒于領導班子的重要性,在二野進入四川之前,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西南局就明確指定了《新華日報》的領導班子。1949年11月下旬,中共西南局宣傳部就通知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說《新華日報》的班子已經配好,有常芝青、邵子南和高麗生。社長由時任新華社西南總分社總編輯廖并丹兼任,常芝青、邵子南分別任報社委員會正副主任。鄧小平對于這樣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晉綏日報》在老解放區是眾所周知的,名聲相當好,該報紙曾經因為反對“客里空”、反對中“左”的偏向,敢于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受到過的高度表揚。事實證明,《新華日報》在常芝青的帶領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得到了西南區黨和人民群眾的稱贊。鄧小平曾經在一次會議上說,他對《新華日報》和《新華日報》的領導班子是比較滿意的。(二)適當增加職工福利鄧小平認為,增加福利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職工們的勞動積極性。鑒于《新華日報》工作的勞累和艱辛程度、工資待遇又不是很好以及當時中共西南局財政困難的實際情況,鄧小平要求《新華日報》走經營企業化道路。1951年,時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鄧小平兼任西南財委主任一職,他非常清楚西南地區的財政困難。此時,《新華日報》向西南財委請示修建辦公大樓,這對于中共西南局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為此,鄧小平約見了報社秘書長毛伯浩。盡管鄧小平最后批準了報社的請示,但同時要求報社堅決實行經營企業化。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報社收入,改善報社職工的生活福利待遇,從而推動報社進一步向前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緩解財政困難。鄧小平這一想法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在當時的全國報業中,很少有人會考慮到辦報要盈利,為國家財政作貢獻。(三)重視新聞工作者的素養和能力培養抗戰時期,鄧小平在《一二九師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向》中指出:“文化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自己在政治、文藝方面的修養和實際工作的鍛煉,以提高自己,充實自己”〔19〕。新聞工作者作為文化工作者的一部分,當然也不例外。新中國成立初期,主政大西南的鄧小平在各種場合都要求《新華日報》的全體職工加強政治修養和實際工作的鍛煉,努力建設成為一支合格的黨的新聞隊伍。在鄧小平的直接關心下,新華日報社加緊了對新聞隊伍的培養。首先是對全體職工進行馬列主義、思想的學習教育。根據中共西南局的安排,報社一方面加緊了對干部的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和馬列主義的學習教育;另一方面加緊了對普通職工的黨的知識的教育。其次是要求職工進行基層鍛煉。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實踐、扎根基層,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反映民聲,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在《新華日報》創刊不久,為了報道剿匪征糧等工作情況,報社派出“帶槍的記者”到農村去采訪。開始后,報社又安排人員到工作隊參加實際工作。為了響應當時的少數民族政策,一批同志先后進入空氣稀薄、山高嶺大的村寨去訪問少數民族,通過與少數民族同胞進行深入交流,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三、關注并指導《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作為中共西南局的機關報,是在鄧小平的親切關懷下創刊的。對于自己親自創辦的報刊,鄧小平給予了密切關注和細心指導。①(一)全面了解西南地區全局動態對某個區域動態的全面了解是有效管理該區域的前提。時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鄧小平身負管理整個西南地區的重任,當然需要時刻了解西南地區的動態。然而對于事務繁忙的鄧小平,不可能直接了解整個西南地區的動態,只能去間接了解。這種間接了解的最好辦法就是關注《新華日報》。正如中共西南局宣傳部部長張子意說:“鄧小平同志天天都看《新華日報》”〔20〕。(二)帶頭為《新華日報》寫稿件帶頭寫稿件,這也是落實鄧小平自己在西南新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1950年7月1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九周年和糾正當時西南地區黨員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關門主義等脫離人民群眾的不良作風,鄧小平為《新華日報》的專刊題詞,寫道:“共產黨員應掌握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克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統一戰線中的關門主義,緊緊地聯系群眾,才能完成任務并使自己勇敢地前進”〔21〕。1950年10月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周年,鄧小平應新華日報社之請,寫了《開國一年在西南》一文。鄧小平在文中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一年來,西南地區在剿匪、城市接管工作、公糧完成情況和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績。但是也指出當時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財政收支不平衡、工業管理經驗不足和民族問題等。1951年7月1日,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鄧小平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緊密地聯系群眾是我黨的光榮傳統》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鄧小平深刻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他指出:“無數的共產黨員和革命人民的血流在一起,凝結成牢不可破的聯系,正是這種血肉的聯系,賦予中國革命以無限的生命力,從而取得了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后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22〕“只要我們不脫離群眾,和群眾始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我們就會無往而不勝利。”〔23〕在鄧小平的帶頭示范下,先后不少領導干部為報刊寫稿,加強了領導與報刊之間的聯系。(三)具體指導一些重大問題的宣傳報道當報社面臨一些重大問題不知道如何報道時,鄧小平進行了具體的指導。西南解放初期,由于干部緊缺且各種任務繁重,為了完成任務,不少單位就從大專院校大量抽調學生,一時導致學校沒有學生,嚴重阻礙了學校的正常進展,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當時,新華日報社對此事進行了調查采訪,發現學生、家長和教師對此事怨聲載道,他們說“共產黨員要革命,不要教育”〔24〕。為了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社長常芝青親自撰寫了《亂招亂調的混亂現象必須堅決克服》的社論。但是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們也了解到相關單位的委屈,他們說“機構新建,工作要人做,上面派不來干部,不到學校抽調人,工作怎么進行呢?”〔25〕這時,社長常芝青覺得問題的復雜性,不好解決,于是把社論送給鄧小平審閱。鄧小平權衡利弊,最后把社論題目《亂招亂調的混亂現象必須堅決克服》改為《是結束學校教育工作中的混亂現象的時候了》。這一改動,既消除了有關單位的委屈心理,也得到了高校師生的擁護。1951年夏天,新華日報社批評了重慶市三區人民政府在處理一所小學的工作中有壓制民主的現象,區政府不但不接受批評,反而去報社大吵大鬧,甚至還揚言追查批評者的姓名和住址。這件事情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報社今后還敢不敢堅持公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問題。鄧小平得知后,當即要求重慶市委盡快查清楚事情的真相,與此同時,他還指示社長常芝青:“報紙必須大力反對一切壓制民主的現象,要堅持真理,不應動搖”〔26〕。這對報社以后在批評與自我批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后來經過重慶市委的調查,最后三區人民政府承認了錯誤。

四、現實啟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華日報》之所以能夠對西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和社會等方面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與鄧小平對其的歷史貢獻是密不可分。重溫鄧小平對《新華日報》的歷史貢獻,對于新形勢下開展報刊新聞宣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一)報刊新聞宣傳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我國的報刊作為黨對外對內的宣傳媒介,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同各種敵對勢力進行堅決斗爭的銳利武器,具有明確的黨性原則。報刊新聞宣傳這一陣地的鞏固與否直接關系黨的生命。正如所說:“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27〕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堅守報刊新聞宣傳這一陣地,加強黨對新聞報刊的領導。為此,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高度重視報刊新聞宣傳工作,使報刊、網絡、廣播等媒介成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得力助手。(二)報刊新聞宣傳工作要有明確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決定宣傳導向,宣傳導向體現政治方向。”〔28〕因此,做好報刊新聞宣傳工作就要有明確的政治方向。新形勢下,報刊新聞宣傳工作的政治方向主要體現為:第一,明確黨的中心任務。當前我國的中心任務就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報刊新聞宣傳工作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大力宣傳和解讀黨的經濟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在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而增強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主動性。第二,密切關注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創造物質文明的主人,同時也是創造精神文明的主人。報刊新聞工作者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最迫切愿望和現實要求以及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看法和態度。把“我們所說的”和“群眾所想的”統一起來,切切實實地反映群眾的內在要求。實踐證明,報刊新聞對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了解得越多,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就越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就越能成為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第三,正面報道為主,但敢于批評性報道。我國報刊新聞的主方向仍然是“以正面宣傳為主”,但是不能忽略批評性報道的作用。批評性報道通過對社會陰暗面進行揭露曝光,能夠在整個社會營造出良好的輿論環境。一方面能夠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另一方面還能警告那些違法亂紀的機關和工作人員。需要注意的是,揭露、批評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通過這種手段產生輿論監督力量來加以引導。(三)報刊新聞宣傳工作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報刊新聞宣傳工作與黨的命運緊密相關,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所謂高素質,主要包括政治素質與能力素質。指出:“新聞戰線的同志特別是中青年同志,既要志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業務根底上,老老實實地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29〕這里的“業務根底”就是指能力素質。作為一名報刊新聞宣傳工作者,必須同時具備這兩種素質。只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觀察社會才能有正確的方向,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這是前提條件。顯然,做好報刊新聞宣傳工作僅有一腔政治熱情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較強的能力素質。這就要求他們掌握新聞傳播理論、精通宣傳報道技巧以及擁有深厚的寫作功底。為此,要把握政治素質與能力素質兩個方向,加強對報刊新聞宣傳工作者的培養,不斷鞏固和發展黨的宣傳陣地。

作者:潘福興 單位:廣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