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視角下我國漸進式革新和管理轉變
時間:2022-09-20 08:16:00
導語:鄧小平理論視角下我國漸進式革新和管理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鄧小平認為中國的改革是漸進式的改革,這是由中國改革的特殊性質、社會環境及其開創性決定的。“摸著石頭過河”的制度變遷過程與體制改革的路徑是緊密關聯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創新道路——漸進式政治制度創新,從而不斷地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漸進式;制度;變遷與創新
中國的改革至今已經30多年,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需要正視和解決的矛盾與問題。
本文將結合我國改革的相關歷程,以鄧小平理論作為一個視角,深入探討我國漸進式改革和制度變遷之間存在的關聯,以及在新的形勢下我國如何才能使漸進式改革有所突破和進展。
一、鄧小平選擇漸進式改革的原因及其成功
(一)中國的改革走漸進式道路的原因和理論邏輯
所謂漸進式改革,是相對于激進式改革而言的,是指在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憲法制度的基礎上進行的市場化改革,強調利用已有的組織資源推進改革,在基本不觸動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實行增量改革。那么,中國為什么要采取漸進式改革方式?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方式為什么取得了相對的成功?這主要是由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性質以及社會政治改革的開創性所決定的,具體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其基本前提是堅持憲法的地位和相關原則。實踐證明,社會主義有其特殊的優越性,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歷史的選擇。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的改革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前提下的改革,“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那是不能動搖的”。[1](P.133)也就是說,進行社會主義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提條件是不能背離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這是堅持憲法的地位和相關原則的體現。
第二,漸進式改革必須在保持制度框架穩定的前提下進行。“漸進政治改革的實質是在不改變基本政治制度的性質的前提下,對制度的運行進行逐步的改良。”[2](P.144)制度創新以政治穩定為前提,在現有制度正常運轉的基礎上實現制度的創新,使新制度在舊制度可以允許的限度內盡快發展,制度創新的成果又進一步提升政治穩定的層次和水平,這是中國漸進式改革在政治制度創新中的一個重要特征。
第三,在探索中不斷邊破邊立,邊改革邊創新,不斷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鄧小平強調:“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3](P.258-259)這也就是說,改革過程是一個“邊干邊學”的實踐和認識不斷提高的辯證過程。
(二)對中國漸進式改革成功的一種制度性解讀
第一,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是一場“漸進式革命”,其特點體現在制度變遷的強制性中的誘致性,即漸進中有突進。按照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我國的改革不能說完全是強制性制度變遷或者誘致性制度變遷,而應該說是屬于強制性中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我國的改革從總體上說是漸進,但漸進中有突進。[4]這正是我國漸進式改革的一大特點。
第二,漸進式改革和制度創新同時進行,并且在制度創新上總結了兩條寶貴的經驗。第一條,大膽地不斷地吸收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西方國家搞市場經濟已經有幾百年的經驗,過渡到現代市場經濟也有了幾十年,這樣就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設計提供了一系列明確的參照系。所以,只有參照這些經驗才有可能在短期之內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來。第二條,明確改革的價值取向,把改革目的放在首位,通過“大膽地試”,“摸著石頭過河”。
鄧小平在談到中國的改革時說:“改革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既然是新事物,難免要犯錯誤。我們的辦法是不斷總結經驗,有錯誤就趕快改,小錯誤不要變成大錯誤。”[3](P.174)“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3](P.258-259)中國就是通過這個方法,闖出了一條積極和漸進相結合、大膽和穩步相統一的漸進式改革的道路。
第三,漸進式改革在制度試驗的基礎上推動了漸進式制度創新。哈耶克曾經說過:“一切制度都是生成的。”漸進式改革是一個試錯和創新的過程。國家一般是先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門進行制度試點,這樣一來,“通過不斷地試錯反彈來修正決策,并在試錯中進行制度創設,以解決應對各種問題,逐漸自然地演化出一種新的體制”。[5]以制度試點作為制度變遷的重要環節的創新模式既是建構式的,也是演進式的。
二、漸進式改革需要在制度變遷的同時進行攻堅突破
毫無疑問,我國的漸進式改革現在已經到了攻堅階段。中國漸進式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諸多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失衡、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與沖突加劇等。阻礙改革攻堅的因素很多,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這些矛盾和因素才會對改革的攻堅突破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首先,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中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中國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和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兩大變革同時并舉的過程中,而西方國家是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之后,才完成了向現代市場經濟的過渡。
其次,漸進主義的改革方式之選擇,總體上符合我國國情,但注定充滿曲折性、階段性。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是靠行政權力來推動的,而市場經濟體制,則是以價值為基礎,以貨幣為媒介,通過等價交換來推動的。[6]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逐步推向城市的,由此推動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一方面使得大量農業勞動力迅速投入工業和服務業,帶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以粗放發展來帶動經濟增長這種不利于集約增長,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所以,結合改革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漸進式改革存在著一定矛盾和問題,但總體上是一條適合我國的成功之路。目前,在漸進式改革的基本框架內,需要根據變化的情況,對改革路徑本身進行不斷改革和調整,采取積極措施,把消極影響降至最低點。
三、漸進式改革和制度變遷的突破口——深化政治體制的改革
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經濟改革優先,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當下,有不少學者表示,希望改革有新的突進。正如鄧小平所說,經濟體制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成果能不能鞏固,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改革。
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基礎而逐步推進的,實際上1989年之后至今,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進程比較緩慢,突破甚微。過去的20多年中,我國通過“政治漸進主義”的改革模式,大體上完成了從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向更具有多元性的社會政治模式的轉變,但改革仍有很大的合法性制度空間或余地。[7]總理指出,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他還指出,我們站在一個新的偉大的歷史起點上,要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最終只會是死路一條。[8]因此,大膽借鑒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不失時機地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已是我們首要面臨的課題。
作為我國漸進式的改革制度變遷的突破口——政治體制改革需要把重點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就政治體制改革的整體目標任務而言,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黨政分開。黨是領導核心,“總攬”、“協調”都是十分必要的,關鍵在于如何進行“規范”,才能既堅持黨的領導,又能保證發揮人大、政府、政協和人民團體的職能作用。其次,黨內民主。關鍵要通過保障黨員基本權利和進行選舉制度創新來發展黨內民主,尤其要逐漸規范、完善黨對人大的領導。
(二)就政治體制改革的策略而言,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改革選舉制度,真正體現選舉人的意志。今后應逐步擴大直選和差額選舉范圍。比如,可以依法推行鄉鎮和縣政府領導人通過直選、差額選舉來產生。同時,還可以在基層中大膽引入競選制。其次,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切實遏制腐敗現象。應該努力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
總之,毫無疑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漸進式改革和制度變遷已經取得了許多成績。中國漸進式改革進程中累積的問題應當視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它說明我們的制度創新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現行的中國政治制度體系并不完善,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只要我們堅持漸進式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創新和發展,就一定能夠在漸進式改革和制度變遷中創造出一個既反映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趨勢同時兼有明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來。
- 上一篇:詮釋鄧小平理論與科學發展觀關聯
- 下一篇:詮釋鄧小平理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