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
時間:2022-03-18 09:36:00
導語: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如今重讀《鄧小平文選》、《鄧小平年譜》,我們會發現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其內容十分豐富。主要表現在:
(一)關于改革開放的必要性
鄧小平從正反兩個方面做了闡釋。從正面說,“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要做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從反面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如果放棄改革開放,就等于放棄我們的根本發展戰略”。鄧小平認為,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當代中國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改革是一場革命,改革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關于對外開放,鄧小平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等不同角度做了論述:其一,回顧歷史,“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其二,面向現實,“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來,“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二)關于改革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意義
鄧小平認為,改革是一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發展……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也不是二十年。”他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來看改革的地位和意義,認為“這場革命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
(三)關于改革的性質和方向
鄧小平明確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這次革命的特點在于:其一,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對它的否定。其二,這種革命不再采取階級對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制的革命。”其三,這種革命是為了改變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道路。其四,這種革命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億萬人民的實踐自覺進行的。
(四)關于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鄧小平對改革目標設計給予了高度重視。改革伊始,他就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此后,隨著改革的深入,鄧小平反復論述了這個問題,使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目標內涵越來越清晰。l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樣,“富強、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目標。關于改革的任務,鄧小平說得更為明確。他指出:“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革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五)關于改革開放的內容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鄧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改革涉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所有方面和環節,是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制的全面改革。開放有兩個內容: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對外開放不只是對西方國家開放,而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所有類型國家開放。中國要謀求發展,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六)關于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的原則
為保證改革的航向,鄧小平明確了改革開放的方向和原則。其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他說:“改革開放是一個新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他強調:“改革開放必須從各國自己的條件出發……別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但是不能照搬。”中國有自己的實際情況,我們只能按照中國的國情進行改革。“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其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認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其三,既要反“左”,又要反右。鄧小平多次強調,搞改革不會一帆風順,“一定會有來自多方面的干擾,有‘左’的干擾,也有右的干擾”。要堅定地執行改革、開放政策,必須堅決排除這些干擾。其四,必須始終保持穩定。鄧小平指出:“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他曾反復強調:“中國的最高利益就是穩定”,“穩定壓倒一切”,“沒有安定的政治環境,什么事情都搞不成”。
(七)關于改革的領導核心
鄧小平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于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他曾明確指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我們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這兩點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問題。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條戰線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
以上這些思想系統闡釋了社會主義改革進程的不可逆性、改革地位的重要性、改革目標的科學性、改革方向的明確性、改革內容的全面性、改革原則的堅定性、改革實踐的創新性、改革方法的靈活性和改革過程的長期性。這些思想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主要內容,形成了一個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與改革的思想。
二、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實踐經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和發展,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
(一)基本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
一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二是多種層次、比較完備的市場體系已經形成。商品和服務價格基本上由市場決定。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加快發展。三是政府職能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趨向成熟,國家計劃、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機制初步形成。四是以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五是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體系向開放型經濟體系的轉變。六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制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二)經濟體制發生根本性轉變,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從1978~2007年,我國GDP從3645.2億元增長到24.7萬億元,年均增長速超過9%,增長了l3.86倍;財政收入從l132億元增長到5萬多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2.17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增長到15282億美元。目前,我國GDP位列世界前4位,外貿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3位,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前列,國家外儲備居世界第l位。
(三)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使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實踐中取得重大進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國家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國共產黨民主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顯著增強,司法民主體制建設不斷推進。國家領導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監督制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鄧小平提倡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實行退休制度,并且身體力行。這是他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大貢獻。
(四)文化、教育、科技體制改革也取得巨大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加強宏觀管理、調整產業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培育和規范文化市場、推進集團建設和對外開放等方面,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學知識生產數量增長迅速,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大。教育事業不斷躍上新的臺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高等教育蓬勃發展,順應了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教育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總量提高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性因素。
(五)生產力發展使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3O年,是居民人均收入增長最快,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從1978—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l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558.6億元增長到8.9億元;城市人均住宅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從初期61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6.1平方米和30.7平方米。
綜上所述,30年的輝煌成就雄辯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成功之路。任何時候,反對改革、阻礙改革的做法是錯誤的;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那種主張按新自由主義方式對中國進行改革是絕對錯誤的。改革不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同樣是死路一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能單兵突進,必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改革全面推進;必須把握改革步驟的漸進性。中國改革從一開始就采取逐漸推進的戰略、策略。實踐證明,這種漸進性改革能較好協調各方面的經濟利益,避免出現大的利益對抗,使舊體制逐步地、平穩地向新體制過渡;必須堅持改革原則的堅定性,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改革過程的長期性,改革開放才能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
三、以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為指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30年的改革實踐,雄辯地說明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成功地指導了中國在20世紀的改革進程。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改革仍然面I臨著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分析和解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筆者以為:
(一)進一步堅定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歷經30年,如今改革進入更深層次的攻堅階段。隨著改革的推進,將更多地涉及利益的調整,改革的阻力會加大。只有深化改革,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上層建筑進一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改革的必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進一步增強改革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更大的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對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對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對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二)進一步解放思想,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我國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完善,現在發展處于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首先,要圍繞消除不利于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重點是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完善所有制結構、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其次,要圍繞消除不利于貫穿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當前的重點是財稅、金融、價格等方面的改革;再次,要圍繞消除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障礙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完善社會管理體制。
(三)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
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必須保護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每項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臺,要經過必要的程序,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在最大范圍內取得共識。對群眾反映強烈、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切實可行措施,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四)進一步擴大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進入2l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斷加深,新一輪技術革命所引發的國際分工和生產組織方式變化對我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對國外資源和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加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在逐步擴大,我國經濟融人世界經濟體系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因此,我們必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和諧,盡快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3.202、284、368、15O、219、347、78、64、78、131、265、l18、l35、135、397、370、237、237、248、265、256、199、284、242.’
[25]中國統計年鑒2007[M].2007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M].
[26]中國GDP已居世界第四,如何讓人人分享發展紅利?[EB/0L].http//www.ce.cn/cysc/zjxw/20o803/06/t2OO803O6—147493.shtm1.
- 上一篇:馬克思人學思想
- 下一篇: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