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論文
時間:2022-07-22 08:12:00
導語:世紀之交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紀之交,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情況,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依據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進一步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正確處理東西部地區發展關系的重要觀點和方針政策,并緊緊把握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又一次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性調整,既適時地指導著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又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兩個大局”思想,將之推向新的境界。
一、“兩個大局”戰略指導思想的深化
1978年后我國開始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新戰略,其核心就是鄧小平在80年代逐步形成的關于“兩個大局”的思想。一個大局,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使之較快地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當發展到一定的時期,比如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時,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373~374頁。)。在這個戰略思想指導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并由此帶動中國進入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行列。然而,90年代東西部地區差距擴大趨勢也愈顯凸現。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中,中部不及東部的1/2,西部不及東部的1/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東部是中部的2.1倍、西部的2.7倍。面對日漸擴大的地區差距問題,黨中央認真研究了東西部發展關系,在理論上進一步深化了鄧小平這一戰略思想。
首先,深刻闡述了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的實質及其辯證關系。
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第一個大局”的著力點是讓條件較好的地區先富起來,以便示范、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第二個大局”的著力點是要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兩者包含著部分先富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辯證統一關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部分先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因為“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生產力不發達,要在一個時期實現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現實的,必然會有的先富起來,有的后富”(注:1999年6月17日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講話,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報》。)。基于這種分析,指出鄧小平這個戰略設想的實質是:“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條件,東部地區先加快發展,然后帶動和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最終實現全國各地區共同繁榮和共同富裕。實踐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注:1999年6月17日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講話,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報》。)。
“兩個大局”思想還貫穿著合理差距與縮小差距的辯證統一。由于東西部自然環境的差別和經濟發展基礎不同,部分先富政策的實施必然會造成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這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和一個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大國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因此,這種差距是發展中的差距,有其合理的積極的一面,是“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必然要求和結果。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東部地區發展得更快一些,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帶動作用”(注::《全黨全社會動員起來為實現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而奮斗》,1997年1月6日《人民日報》。)。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東部和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在不斷擴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不僅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而且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振興”(注::《全黨全社會動員起來為實現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而奮斗》,1997年1月6日《人民日報》。),最終會影響到全國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對此,又指出:“要高度重視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確解決地區差距問題”(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報》。),這也是“兩個大局”思想的本質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這里所說的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是回到過去平均主義和共同貧窮的傳統發展模式,而是要堅持鄧小平的“兩個大局”思想,在發展中逐步縮小東西差距。同時,由于“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現象”,解決地區差距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過程。因此,強調:“要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處理地區差距問題”,以“鄧小平同志關于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思想來統一全黨的認識”(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報》。)。
其次,首次使用“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一范疇,精辟地概括了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
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在強調優先發展東部地區的同時,也注意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正如所說:“80年代,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以后,鄧小平同志對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就進行過深刻的考慮。”他提出的“兩個大局”思想,就是要求“在發展戰略布局上,必須有全盤的構想”(1999年6月17日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講話,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報》。)。
依據鄧小平區域經濟不平衡協調發展思想和新的地區發展不平衡狀況,90年代初黨中央從制定“八五”計劃起,開始醞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提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和指導原則:一是要充分發揮各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進行優勢互補。1990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指出:必須“把全國經濟的統一性和地區經濟的特點結合起來”,“把產業傾斜和地區傾斜結合起來”,以“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和協調發展”。黨的十四大進而提出了“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的指導思想。二是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認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是過去地區間低水平的平均發展和同步發展,而是既繼續充分利用東部發達地區有利條件加快發展,又重視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使各區域都在加快發展的基礎上構筑起以“協調發展”取代“平衡發展”的新型區際關系,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而協調發展正是不同區域經濟在時序有先有后、程度有高有低的非均衡發展中實現的。三是指出東西部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無論忽略哪一部分都不利于全國經濟的發展。1995年底視察陜甘兩省時指出:沒有西部地區的繁榮昌盛,就不可能實現我們整個國家的繁榮昌盛;沒有西部的全面振興,就不可能達到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振興;沒有西部地區的基本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們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終成功。因此,只有堅持東西部協調發展,才能“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樣,黨中央就把鄧小平關于不平衡發展與協調發展的思想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并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精辟科學地概括為“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新概念。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進一步闡發了這一戰略思想。
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東西部關系的理論闡發和理論新概括,反映了對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指導思想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科學了,并使之更具理論化,這就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二、“第二個大局”內涵的新發展
鄧小平在著重思考東部地區優先發展的同時,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也進行了構思,提出到一定的時候東部地區應“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支持不發達地區”的具體設想。但由于當時黨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重點放在“第一個大局”及實踐的局限,他對“第二個大局”并沒有進一步深入的思考和闡釋。在90年代中國現代化第二步目標即將實現和東西部差距日益擴大的情況下,黨中央沿著鄧小平的思路,開始從總體上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重點從“第一個大局”向“第二個大局”的轉變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縮小地區差距及開發西部的指導方針和決策。
第一,將縮小地區差距確立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
1991年3月按中共中央的建議,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的報告》中,將“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和協調發展”作為今后經濟發展的一條指導方針。1993年3月,李鵬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通過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西部地區開發建設,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同年6月,親赴西安,主持召開西北五省區經濟工作座談會,研究西北經濟發展問題,強調為了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1995年9月,他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更明確地指出: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是今后改革和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應當把縮小地區差距作為一條長期堅持的重要方針”。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正式確立為今后要長期堅持的九條重要的指導方針之一。
第二,將扶貧開發作為本世紀的攻堅任務。
80年代,中央就對西部地區實行區域補償,每年補貼100億元,先后設立了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基金、“三區”地區專項建設基金,加強對“老少邊窮”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扶持。90年代開始把扶貧與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并加大開發式扶貧的力度。國家相繼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決定》、《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范工程》等,并決定從1994至2000年,國家每年新增設100億元的專項貸款用以扶持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1994年中央頒布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決定從1994至2000年國家每年再增加10億元以工貸賑資金、10億元扶貧專項貼息貸款,力爭用7年左右時間,基本解決不發達地區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1995年中央開始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其中90%以上給了中西部地區。之后轉移支付總額逐年增加,1996年就比上年增加了70%。
1996年9月中央扶貧工作會議認為,貧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消除貧困也要從多方面入手。必須采取綜合配套措施,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會議具體部署了如何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增強貧困地區脫貧的措施。1999年6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東部發達地區要繼續幫扶西部貧困地區,以改變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把東西扶貧協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第三,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
隨著世紀末全國總體上已達到小康目標,東部地區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我國綜合國力已顯著提高,國家有能力進一步加大對西部的支持力度,西部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積累了一些加快發展的經驗。黨中央審時度勢,敏銳地抓住歷史機遇,從1999年起多次強調加快西部開發的步伐。認為“現在,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同時,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注:1999年6月9日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6月10日《人民日報》。)。
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舉行的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概念,強調:“從現在起,這要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指明了西部大開發的指導原則、開發重點、實施步驟、宏偉目標及重大意義。同年9月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正式作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定,并指出這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
在世紀之交,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即將全面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并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時候,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實現鄧小平提出本世紀末全國基本達到小康水平時要突出地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戰略構想的一個重大舉措,是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新的變化,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布局進行的一次重大戰略調整。其突出的特點是把加快西部大開發,縮小地區差距有機地融于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大目標的范疇,“把西部發展同實現全國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結合起來”,以經濟發展目標作為社會發展目標的主動軸,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又以各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實現跨世紀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強大動力,從而在全國經濟的全面振興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中最終實現東西部的共同繁榮和共同富裕。在參加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全體會議時明確指出: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對于面向新世紀,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注:2000年3月13日參加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3月14日《人民日報》。)。
上述表明,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和決策,使鄧小平“第二個大局”思想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充實和發展。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則標志著我們黨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重點已從“第一個大局”轉向“第二個大局”,更為鄧小平的這一戰略構想增添了全新的內容,并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東西部聯動與合作的新思路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黨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到“第二個大局”之后,面臨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應如何協調東西部的發展,便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全新課題。黨中央在世紀之交全新的開拓中,努力探尋新形勢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客觀規律,也提出了一整套東西部聯動與合作的新思路,從宏觀方面來說,突出了以下特點:
(一)從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的大局,通盤籌劃促進東西部聯動和協調發展。
深刻領會鄧小平所說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含義,把三者融為一體,作為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帶有全局性的首要重大關系,反復強調必須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經濟發展為目的,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對東西部地區發展和布局進行全國一體化的統籌謀劃,做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報》。)。八九十年代基礎和條件較好的東部地區先發展和發展得快一些,有利于增強國家實力和宏觀調控能力,有利于對內地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從而有利于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從根本上促進全國的改革和發展。而現在“加快開發西部地區,對于推進全國的改革和建設,對于保持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是一個全局性的發展戰略,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意義”(注:1999年6月17日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講話,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報》。)。顯然,西部大開發正是黨中央基于促進新形勢下東西部聯動和協調發展,保持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要思考。
1.西部大開發將推動內需,開拓市場,促進東西部改革開放的大聯動。90年代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在迅速發展的同時,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給結構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改革開放的發展。在當前以及很長一段時間內,其相當一部分具有初級技能的勞動力、資金和技術需要在價值規律導向下尋找新的發展空間。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繁重,消費需求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最有可能成為吸引東部地區可流動資金、技術、人才和商品的重要“客戶”和區域選擇。一旦西部地區進入有序開發階段,則對于促進我國在21世紀中葉實現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具有巨大的投資拉動和消費拉動作用,并成為我國擴大內需、開拓市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支撐力量,促進西部的大開發大開放,推動東西部的大聯動大發展。
2.西部大開發將加快縮小地區差距,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治社會穩定,為東西部協調發展創造必要的前提。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又地處邊陲,如地區經濟差距擴大并任其蔓延,必將演變為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這“不僅關系到西部地區的穩定和大開發,也關系到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注:1999年10月朱róng@①基考察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講話,1999年11月1日《人民日報》。)。因此,在西北五省區座談會上指出:要“把加快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同保持政治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結合起來”,并強調這“是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注:1999年6月17日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講話,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報》。)。
(二)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構東西部聯動與合作的新模式。
在我國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和我國行將加入WTO的全新對外開放環境下,西部區域市場不僅開始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也將逐漸融入國際大市場。這些新變化,要求解決地區差距除80年代提出的通過國家和東部地區物質上幫助外,更應該轉換思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強東西部的聯動與合作。明確指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加快開發西部地區,要有新的思路。要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新的對外開放環境,充分考慮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新變化,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研究提出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注:1999年6月17日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講話,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報》。)。主要是:1.加快市場化進程,努力建立全國統一、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消除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體制障礙。東西部地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西部市場化的步伐慢于東部地區,促進東西部聯動與合作,不僅東部地區,而且中西部地區也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形成新的機制、新的方法,吸引人才,吸引資金,引進技術”(注:2000年3月13日參加九屆人大三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3月14日《人民日報》。)。2.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發展東西部之間的橫向聯合和合作。先發展起來的地區,除盡支援義務和責任外,更主要的是按市場經濟規律,與中西部地區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的“聯合開發與互利合作”(注:2000年3月5日朱róng@①基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工作報告,2000年3月17日《人民日報》。),形成東西部優勢互補、互惠“雙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區域經濟發展格局。3.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區的力度。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單靠市場機制不會自動導向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國家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各種有效措施逐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扶持”(注:1999年6月9日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大幅度地增強其持續、長期、根本的發展后勁。
(三)注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推進東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西部地區不僅經濟欠發達,文化較落后,而且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同時,西部地區位于黃河、長江兩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區,其水土保持程度對于保障這兩大江河下游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一特殊的區情決定了西部大開發的思路上,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而繼續走盲目開發資源和隨意破壞環境的傳統發展道路,而必須以謀取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充分認識到西部地區實現山川秀美就是最大、最好,同時也是最有效益的發展。大面積地保護好西部地區獨特的生態環境,不僅對當地,也是對我國其他地區最大的貢獻。當然,全國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應該為西部地區實施保護性開發戰略提供相應的補償。
基于這種認識,黨中央突出提出西部大開發要有新的思路,強調改善生態環境是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必須首先研究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如果不從現在起,努力使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的改善,在西部地區乃至東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會落空;強調西部開發關鍵靠人才,人才培養關鍵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礎教育搞好,東部地區在對西部地區經濟開發扶貧的同時,要把科教扶貧、智力開發擺到重要位置上;強調維護西部民族地區的穩定,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加快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國家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特殊政策,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全面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西部開發,有目標、分階段地推進西部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總之,“加快開發西部地區應該是全面的,要把水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生態環境建設、普及科學教育、推廣實用技術、發展特色旅游、交通通信設施建設等方面,都要統籌規劃”(注:1999年6月17日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講話,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報》。)。通過幾十年乃至下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建設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區。這些新思路,使鄧小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個大局”思想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理論都得到了豐富和完善。
- 上一篇:礦業公司科學發展觀學習調研報告
- 下一篇:廠礦公司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