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

時間:2022-04-17 01:55:00

導語:鄧小平理論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理論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是對鄧小平理論的一個定位。應當怎樣理解這個定位呢?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貢獻是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列寧主義的貢獻是使社會主義從理論形態變成現實制度,思想的貢獻是使社會主義從一國道路走向多國道路,那么,鄧小平理論貢獻是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由原創形態走向了當代形態,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偉大創新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在奠定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后,他們事業的后繼者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對馬克思主義所做的發展表現不完全一樣: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奪取國家政權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問題。對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闡釋,由于沒有實踐,完全是排除了各種具體情勢的高度抽象。他們沒有、也多次申明不愿為未來社會的建設提供某種模式。因此把他們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當作社會主義的具體藍圖去實施,社會主義事業就會發生曲折。

列寧創立的理論是圍繞解決在俄國怎樣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與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這個主題展開的。對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雖然提出了一些卓越的思想,但由于過早去世,在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后留下的杰出思想遺產不是很完整。

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是解決了在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何進行革命,創立了新民主義理論,并通過新民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對建設社會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黨的建設、對外關系、國家安全等方面提出許多好的思想與政策,但在總體上未能對社會主義的理論的原創形態取得根本突破。

鄧小平偉大的歷史貢獻,在于他第一次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了勃勃生機,,將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具體以下三點:

一、系統地解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問題

社會主義究竟怎么搞,首先是一個思想路線問題。在鄧小平的大力倡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的思想路線。這條思想路線集中地表現為四個“破除”和五個“堅持”。

一是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針對剛結束時出現的“兩個凡是”的“左”的錯誤,鄧小平發表一系列重要談話,強調“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他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為了清除“左”的思想,鄧小平在全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這一思想路線指導下,使我黨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二是破除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針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神圣化、凝固化的教條主義思想,鄧小平強調“在革命成功后,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各國”革命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也要走自己的道路。他,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的結論。這個基本結論,是對我國、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這表現出鄧小平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在實踐中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

三是破除超階段的“左”的思想,堅持一切從國情出發的立場。長期以來,我們對中國的國情和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存在著對其估計過高,要求過急,制定的方針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影響了生產力發展。對此,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這不但為進一步解放思想開辟了思路:也為在這一國情的基礎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打下了基礎。

四是破除離開發展生產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思維定勢,,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針對改革開放出現的“左”的提出的姓“社”姓“資”的質問,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就是社會主義的,;而一切違背“三個有利于”的就是社會主義所不允許的。這一標準的提出,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使人們進一步解放了思想。

二、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作了科學回答。

鄧小平在“本質論”中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作了科學回答,消除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種種誤解和曲解,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同時為了澄清了種種迷誤,鄧小平還對什么不是社會主義作了論述,指出以下四種情況不是社會主義

一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所謂的“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是謬論。針對改革開放過程中一些人離開發展生產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錯誤傾向。鄧小平強調:其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首先表現在它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其二,社會主義國家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都要靠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

二是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共同富裕。鄧小平說: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

三是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鄧小平針對“左”的錯誤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劃等號的現象,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一切有利于發展生產的管理方式都可以實行。鄧小平的這一回答為我們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提供理論論據。

四是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政治特征。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能夠迅速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而且表現在政治上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針對“”只要專政,不要民主的錯誤,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他還在我黨基本路線所確定的目標中:把“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目標中作為一大目標特別強調

五是沒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文化特征。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鄧小平反復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創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問題是緊密聯系的。搞不清前者,便談不到后者。但二者又是有區別的。“什么是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一般理論問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同國情相聯系的問題。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發展經濟的任務尤其迫切。只有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鄧小平反復強調,對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要“扭住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大力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培養“四有”新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是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總結歷史經驗和科學分析現實國情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為了實現“三步走”的戰略部署,鄧小平提出三個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必須集中力量加快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無論是農業的發展,能源、交通等基礎工業、基礎設施的發展,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最后解決問題都要靠科學和教育。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發展經濟“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

三是以改革為重要動力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問題。鄧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首先是經濟體制改革,其實質和目標就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其次是政治體制改革。改革的總方向是“發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揚和保證人民民主。”其三是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等各個領域的改革。

四是在對外開放中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放的對外政策”,這“是一項長期持久的政策”,“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他強調,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是對世界各種類型國家的開放,而不是只對某些國家的開放;對外開放是多層次的開放,包括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地帶、沿江沿邊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等等各個層次的開放;對外開放是寬領域的開放,首先是經濟領域的開放,包括對外貿易、引進技術、利用外資、興辦經濟特區等,不僅是經濟領域對外開放,還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開放。

五是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巨復雜的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為了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鄧小平,明確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科學論斷,,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是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他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中國的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因此,必須切實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鄧小平還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鞏固和擴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不斷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六、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了提高我黨的執政能力,鄧小平提出共產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黨的領導方式和治國方式。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把我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