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的國際政治理論 ——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
時間:2022-04-17 01:39:00
導語:論鄧小平的國際政治理論 ——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的國際政治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出發點;維護世界和平、謀求發展是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的核心內容;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之間包括中國相互加強團結和合作,是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際階級斗爭理論、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創新和發展。
一、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的基本內容
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的思想觀點相互關聯、相互貫通,與馬列主義、思想所包含的國際政治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鄧小平曾經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一貫的,有三句話,第一句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句是維護世界和平,第三句是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或者叫聯合和合作。”[1](P415)這三句話不僅是中國對外政策和國際戰略的基本原則,也是鄧小平國際政治思想的高度概括。據此,我們把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冷戰時代結束以后,世界加快向多極化發展,但國際局勢依舊動蕩,地區性沖突與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強,而心的矛盾和沖突都具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色彩。對此,鄧小平指出:“現在不發達國家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是發達國家的需要。發達國家欺侮落后國家的政策沒有變。”[2](P319)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在許多國家煽動動亂,實際上是搞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要控制這些國家,把過去不能控制的國家納入他們的勢力范圍。”[2](P348)
推行強權政治的一些國家,往往借口“人權”、“民主”等問題,任意干涉別國內政,對發展中國家說三道四。鄧小平認為,就民主而言,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并不是不需要民主,“民主是我們的目標。”[2](P285)但是,“要求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辦不到的。世界上那末多伊斯蘭國家就根本不可能實行美國的所謂民主制度,穆斯林人口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2](P359)就人權而言,“真正說起來國權必人權中要得多。”[2](P345)“西方的一些國家拿什么人權、什么社會主義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實際上是要損害我們的國權。搞強權政治的國家根本就沒有資格講人權,他們上海世界上多少人的人權!從鴉片戰爭心略中國開始,他們傷害了多少中國人的人權!”[2](P348)在鄧小平看來,談人權離不開國權,人權首先由國權保障的人的生存權、發展權。
論及霸權主義,鄧小平常常把它與帝國主義聯系起來,相提并論。可以說,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當代國際政治中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本質則是帝國主義性質所決定,是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的侵略、壓迫、控制和剝削。鄧小平指出,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中國要主持公道,堅持正義,“誰搞霸權主義我們就反對誰,誰侵略別人我們就反對誰。”[2](P162)
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就是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鄧小平指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中印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經得住考驗的”,“我們應當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系的原則。”[2](P283)“國際關系新秩序的最主要原則,應該是不干涉別國內政,不干涉別國的社會制度。”[2]P359)鄧小平指出:“現在出現的新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不能長久維持的。”[2](P360)科索沃戰爭證明了這一點,最近得伊拉克戰爭也證明了這一點。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世界上不得人心,最終必然會遭到失敗。
(二)維護世界和平、謀求發展是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的核心內容。
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洞察時代特征的發展變化,從宏觀上對國際形勢作出了新的判斷。1984年0月,他在會見外賓時就指出:“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度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2](P96)
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論斷,是鄧小平反復論述的重要思想,是對當代國際政治理論的貢獻。鄧小平提出這一論斷的依據是,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演變,第一,“制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2](P105)“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2](P127)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短時間內打不起來,因此,改變了過去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迫在眉睫的觀點。第二,“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P127)因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度不能不考慮經濟或者說發展問題,以增強國際競爭中的實力和綜合國力。第三,“過去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現在情況變了。”[2](P329)世界格局正在從兩極格局向多極格局轉變,可能會形成三極或四極或更多的多極世界。
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本身密切關聯,相互促進。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需要,發展商是和平的目的和保證。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的解決,與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第三世界經濟發展、團結合作密不可分。鄧小平明確指出:“要爭取和平就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2](P56)“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也就是維護世界和平。”[2](P104)鄧小平認為,發展問題就是南北問題,南方不改變貧困和落后,北方的發展就受到限制,就沒有出路;南北貧富差距問題不解決,“就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障礙。”[2](P56)甚至影響世界的穩定。因此,鄧小平認為,發達國家有義務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也要加強合作,這樣才能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改變國際經濟秩序,首先是解決南北關系問題,同時藥材虛心途徑加強南南之間的合作。”[2](P20)南方發展了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面臨著發展的迫切問題,正在全力以赴地進行經濟建設。中國的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同時中國的發展將會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2](P104)
(三)第三世界之間包括中國相互加強團結與合作,是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世界國家長期遭受殖民主義壓迫和帝國主義的掠奪,經濟不發達、至今仍程度不同地遭受著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等發面的控制和剝削。渴望和平,反對霸權,謀求發展,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的愿望。鄧小平從世界戰略的高度,就第三世界反對霸權主義、加強聯合,增進合作,謀求經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作了論述,構成了其國際政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第三世界在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發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第三世界希望發展,不希望發生戰爭,在維護和平發面,廣大第三世界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別是中國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2](P105)
第二,解決發展問題需要第三世界加強聯合和合作。第三世界的發展,需要阿南北對話,更需要南南合作,鄧小平對南南合作非常贊賞,反復強調要加強南南合作,而些要采取新途徑。認為“南方繼續貧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沒有出路。”[2](P106)南北對話南南合作將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第三,第三世界發展經濟需要聯合與合作,第三世界維護國家獨立與主權也需要加強聯合與合作,這樣才能抑制霸權主義的控制與干涉。
第四,第三世界加強團結與合作,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作貢獻。鄧小平說:“帝撒播世界國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合作,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前景是很好的。”[2](P56)冷戰結束以后,鄧小平同第三世界領導人會談時反復指出,“現在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因為需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3](P166)而且強調這“這兩件事情要同時做。”[2](P282)
第五,中國屬于第三世界,與第三世界有著共同的命運,發展水平接近,讀面臨發展經濟的任務,中國要主持公道,堅持原則,與第三世界合作,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中的三個發面是相互聯系、緊密結合的。反對霸權主義作為一個基本出發點,是其他兩個發面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對霸權主義,才能維護世界和平、求的世界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求的世界發展則是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的主體和核心,而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則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二、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國際階級斗爭理論、三個世界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同志指出,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適合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國際政治理論一脈相承相互銜接的,是鄧小平把馬列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運用和發展。具體地講,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一是和馬列主義國際階級斗爭理論相銜接,二是和三個世界理論相聯結。鄧小平強調的和平問題主要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主要是南北問題。東西問題的實質主要是國際階級斗爭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反映,南北問題的實質就是第三世界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
(一)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國際列級斗爭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國際階級斗爭理論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洞察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在歷史上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偉大號召,同時指出了國際階級斗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進入20世紀之后,列寧分析了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發展變化的情況后,指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后,列寧指出:“現在地球上兩個世界:一個是資本主義的舊世界,一個是正在成長的新世界。”[4](P123)針對廣大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發展,列寧提出了民族殖民地理論,指出“全世界無產者與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根據列寧的觀點,國際階級斗爭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會更加尖銳、激烈,加上帝國之一本身的矛盾,世界已進入了革命與戰爭的年代。
認為,中國革命是世界社會主義的一部分。他在寫作《新民主主義論》時就認為,當時的國際環境,從根本上說,就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斗爭的環境。正是基于這種思想,建國之后,制定了維護國家權益,維護世界和平,推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國際戰略原則。鄧小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國際階級斗爭理論,根據新的形勢變化,加以創新和發展。他強調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大膽學習、利用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老殖民主義。
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運用歷史唯物之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國政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2](P382)這里鄧小平明確提出了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必然性、長期性。鄧小平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從長遠的戰略目標來說,這就是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發展的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2](P137)“我們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為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3](P48)鄧小平還說,生產力發展起來,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是最大的階級斗爭。[5](P126)
在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一直強調要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還強調,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防止和平演變。“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2](P380)“可能是一個冷戰結束了,另外兩個冷戰又已經開始。一個是針對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個是針對著會主義的。西方國家正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所謂沒有硝煙,就是要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2](P344)因此,冷戰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國際政治領域階級斗爭的消失,并不意味著天下太平,高枕無憂。
(二)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是對三個世界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在70年代初開始使用“三個世界”、“第三世界”的提法。1974年2月他在與贊比亞總統卡翁達談話時指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6](P441)的這一戰略思想,依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發展了馬列主義的國際政治理論,對世界上流行的“三個世界”和“第三個世界”的概念作了新的解釋,賦予新的政治含義。
第三世界從50年代形成以來,在當代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兩極體制瓦解過程中,進一步顯示了強大生命力。鄧小平根據國際形勢的新發展,繼承和發展了的三個世界理論,更加明確了“第三世界”的概念和作用。第一,第三世界主要指亞、非、拉國家,還有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5](P22)也大致等同于“南方”的概念,第三世界是“多樣的”。第二,從人口數量上說,第三世界大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口在發達國家,包括前蘇聯、東歐、西歐、北美、日本和大洋洲。第三,中國屬于第三世界,即使今后發達了,仍然屬于第三世界,并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永遠屬于第三世界,社會主義的發達國家也屬于第三世界。[5](P40)
鄧小平曾指出:“同志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給我們開辟了道路。”[1](P127)并贊揚關于三個世界的劃分的戰略“是多么英名,多么富有遠見”,指出這一國際戰略原則,對于團結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改變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P160)應該看到,從到鄧小平,都非常重視第三世界,把它與發達國家并列,作為反帝、反殖、反霸斗爭中的重要力量,鄧小平又進一步提出了南南合作、南北對話,加強第三世界團結與聯合,解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問題的主要途徑和方式,這些是對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的新發展和重要貢獻。
三、全面正確理解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
(一)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度沒有解決;世界正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但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當年馬克思、恩格斯從分析社會基本矛盾、社會運動的基本規律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發展趨勢出發,提出了資本主義時代必然為共產主義時代所取代的“大時代觀”,后來列寧、斯大林認為世界已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年代。也長期堅持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用革命制止戰爭”。列寧、斯大林、都是依據其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在馬克思主義“大時代觀”的的框架內來把握時代主題的。本世紀中期以前,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和一度存在的兩大陣營尖銳對立的情況下,這種認識有其必然性。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世界人民痛恨戰爭,和平運動不斷發展,各種力量都不希望發生新的大戰,許多國家擺脫殖民統治,取得獨立,發達資本之一國家由于內部調整,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無產階級革命形勢一直沒有出現。可以說,50、60年代世界形勢已在逐漸發生變化,70年代“和平與發展”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80年代到90年代,鄧小平反復強調,和平與發展問題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論斷高屋建瓴,內涵豐富,至少包括兩發面的基本含義:其一,世界人民要求和平,“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真正支持戰爭的沒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2](P127)“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2](P127)高科技的經濟實力的競爭,日益激烈。正是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準確把握國際形勢發展趨勢,我們黨從1987年十三大開始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報告明確表述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并將仍然是“時代主題”,世代主題是鄧小平兩大問題論斷的題中已有之義,作為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已經取代過去的“戰爭與革命”當今盡管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但這一時代主題仍沒有改變。其二,和平與發展是人們的普遍愿望,是一種潮流,一種趨勢,一種現實的努力。鄧小平是出:“和平是有希望的,”“延緩戰爭的爆發,爭取更多一點時間的和平,這是可能的。”到1992年,鄧小平再次指出:“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一個也沒有解決。”[2](P383)可以說,經過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避免戰爭是有可能的。同時也應看到,冷戰結束后,和平問題沒有解決,發展問題更加嚴重,南北差距越來越大。21世紀,世界并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始終在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她別是美國的“新干涉主義”和“單邊計劃”更具威脅性。從北約東擴到以反恐為名的伊拉克戰爭,世界不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20世紀70年代以來,占否雅爾塔體制下形成的兩極對立格局已逐漸向多極化轉變。多極之間的牽制、制衡比起兩霸象征格局,有利于和平與發展,有利于一個時期的穩定,對霸權主義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多極化趨勢是一個過渡狀態,能不能形成多極格局,與國際斗爭的力量對比相關,目前多極格局還未最終形成。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不愿看到多極化格局,力圖阻撓多極化趨勢,就是想獨霸天下。盡管這種企圖難以得逞,但應該看到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任務還很艱巨,決不能掉以輕心。鄧小平指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斗爭還沒有結束,“可能至少還要進行一個世紀的斗爭。反對霸權主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P289)也強調指出:“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之一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
(二)第三世界國家既面臨著謀求發展經濟任務,也有維護主權、獨立的政治任務;第三世界可以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貢獻,也需要加強團結和與合作。
鄧小平關于第三世界的論述是人們認識到,第三世界謀求經濟發展的任務還十分繁重,沒有第三世界的發展,發達國家也將面臨許多問題,人類的共同發展就難以實現,世界的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
第三世界的發展,需要自身的努力,需要南南合作,也需要發達國家的幫助,這不是一種施舍和恩惠,而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因為經濟全球化,“北方也需要南方”,需要自身的“繼續發展”。同時應看到,帝國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國際壟斷資本業是一個世界體系。發達國家的資本實際上通過一個控制與被控制的鏈條仍然在剝削第三世界,使利潤流向西方。在這一鏈條中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受剝削最深的是第三世界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以直接政治統治為表現形式的殖民提醒早已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逐步形成的以國際壟斷資本龍之鏈條為表現形式的新殖民體系。
從維護主權、獨立、保持領土完整的角度說,第三世界國家也面臨著艱巨的政治任務。美國推行霸權主義,不斷以人權、反恐等種種借口和理由,入侵亞非拉一些國家,干涉他國內政,插手別國內部事務,以武力推行其政治理念,其實質都是為建立一霸主宰的世界體系作鋪墊。
第三世界的崛起,對于改變國際政治格局的力量對比,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具有重大意義。鄧小平認為,第三世界的力量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力量發展中的“重要因素。”第三世界面臨艱巨的經濟、政任務,內部矛盾復雜,民族宗教糾紛不斷,地區性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是有發生,因此,第三世界要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團結與合作,增進聯合,共同發展。
(三)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
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來觀察中國和世界。他堅信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同時也清醒地看到這要經過“很長期的斗爭,”“是一個很長期的歷史過程。”[5](P73)回顧20世紀國際政治的發展演變,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對理由并存,而且并存還將是長期的。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對立和并存,已不像過去那樣陣營分明、雙峰對峙,而是相互聯系、滲透,又相互制約、斗爭,既有不可避免的摩擦與斗爭,還有為我所用、揚長避短的相互吸引與借鑒,表現出復雜微妙的關系。的呢高小平高瞻遠矚,把握歷史機遇,倡導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保證中國革命和建設沿著合乎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的方向發展,正是著眼于世界范圍和長遠歷史過程看待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一必然趨勢的。她說:“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2](P225)“更重要的是想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2](P135)
面對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永不當頭的二十四字方針。冷靜觀察是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體現,是分析和把握國際形勢變化的本質與發展趨勢的基本前提。穩住陣腳,沉著應付是馬克思主義原則性和堅定性的具體表現。西方國家“不喜歡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2](P344)“中國自己要穩住陣腳,否則,人家就打我們的主義。”[2](P319)在蘇東劇變和西方七國集團制裁我們的時候,鄧小平非常沉重地說,“我們并不著急,也不悲觀,泰然處之,”“這點小風吹不倒我們。”[2](P359)
韜光養晦欲有所作為是辯證統一的。我們不稱霸,不扛旗,不當頭,包括不當第三世界的頭頭。我們要“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2](P321)“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我們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P57)也就是把握機遇發展自己。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大力發展生產力,大膽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包括在社會主義占主體的前提下,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在國際事務中,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團結、聯合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致力于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爭取一個較為長期的和平與發展的有利的國際環境。
- 上一篇:鄧小平的領導藝術
- 下一篇: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