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邊苗族蘆笙文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2:46:00

導語:屏邊苗族蘆笙文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屏邊苗族蘆笙文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屏邊苗族蘆笙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屏邊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發(fā)揮著它獨特的社會作用。

關鍵詞:屏邊苗族蘆笙文化

苗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是遠古時代“三苗”的后人,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位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的七個省市。其中云南的苗族人口數(shù)位居第三位,僅次于貴州和湖南,而云南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文山州、紅河州和昭通市,屏邊縣就是位于紅河州內的一個苗族自治縣。屏邊苗族使用川滇黔方言,屬于白苗、青苗、花苗和綠苗。

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蘆笙文化在苗族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就有蘆笙,就有蘆笙文化,這一點在屏邊苗族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一、屏邊苗族蘆笙文化源遠流長

通過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人民的口頭傳承的文化來看,蘆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

關于屏邊苗族蘆笙的由來有一個傳說:遠古時候,兩位老人僅有一個孩子,他對老人十分孝順,父母為其取名孝子。一日老母病故,鄉(xiāng)親們要分享老母的肉,孝子不肯,哭聲驚動了天上的王母。于是,王母送給孝子柱子一根,吩咐他制成蘆笙,再宰一頭牛,將牛皮制成鼓,一邊吹蘆笙,一邊請人擊鼓,鄉(xiāng)親們分享牛肉后,將其母抬到山上安葬。從此,苗家人學會了做蘆笙。

歷史文獻中也有關于苗族蘆笙的記載。《宋史·西南夷》中記載:“諸夷進貢方物……一人吹瓢笙……”可見,宋元時期蘆笙樂器已經是“蠻夷”向朝廷進貢的貢品。《南詔野史》載:“男吹蘆笙,女彈口琴,唱和相說,即為夫婦。”清田雯蒙齋《黔書》載:“每歲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為導,女振鈴以應之,連袂把臂,宛轉盤旋,各有行列。”《續(xù)云南通志》載:“婚姻不先通媒妁,每于歲正擇地樹芭蕉一株,集群少吹蘆笙,月下婆娑歌舞,各擇所配名曰‘扎山’。”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也有對蘆笙的記載:“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shù)人吹笙在前導之。”除此以外,在屏邊苗族的婚俗、祭祀等活動中都能見到蘆笙的身影。

由此可見,蘆笙文化自古就與屏邊苗族結下了不解之緣,它隨著屏邊苗族的繁衍而代代流傳,已經成為屏邊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屏邊苗族蘆笙文化的重要地位

哪里有蘆笙哪里就有苗族,屏邊苗族蘆笙文化經歷史的沉淀和一方水土的孕育,已經凝聚了濃厚的鄉(xiāng)土文化底蘊,在當?shù)氐纳钪姓加兄匾牡匚弧囊韵聨c可以看出:

第一,在喜慶節(jié)日、戀愛、祭祀等活動中都離不開蘆笙,離不開蘆笙舞。

在苗族的重大節(jié)日中,必吹蘆笙。每年的正月初二到初六是苗族的“花山節(jié)”,也稱為“踩花山”,是苗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節(jié)日開始身著鮮艷服裝的男男女女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同歡度節(jié)日。第一天,主辦人準備一些酒放在花竿下面,蘆笙師傅先吹響蘆笙,圍繞花竿跳三圈,主辦人祈禱后,宣布節(jié)日開始。可見蘆笙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節(jié)日期間,一個重要的節(jié)目就是“賽蘆笙”。小伙子們吹起蘆笙,跳起優(yōu)美的蘆笙舞,博得周圍姑娘們的歡心。除了在節(jié)日期間,小伙子還會到心愛的姑娘家對面吹奏蘆笙來表達心意。可見,蘆笙也是苗家男女的媒人。

屏邊苗族在祭祀的時候對蘆笙的使用最多,并且有專門的調子,而且學習和使用的時候也特別講究,專門用于祭祀的調子不能在家學習,不能向家人學習,而需要到外面向其他的蘆笙師傅學習。例如《入棺調》《指路調》等等,都是祭祀調。吹奏祭祀的調子有一個完整的套路,根據(jù)演奏時間段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天黑調子(時間為天黑到晚上十點,其中包括晚飯調子)、半夜調子(凌點到凌晨兩點)、雞叫調子(凌晨三點到凌晨六點)、天亮調子(凌晨六點到早上九點,其中包括早飯調子)、中午飯調子(早上九點到中午十二點)、散調又稱玩耍調(中午十二點到天黑)。在這些調子當中有一部分只能在祭祀活動的過程中演奏,為起始調,它是在吹奏整個套曲之前所吹奏的調子,為固定調子。不同的蘆笙師傅吹奏,個別地方會有所不同,但是總體框架是一樣的。套曲的下面配有詞,內容大意是懷念死去的人,訴說死者生前的是非好壞以及家人和朋友對他的懷念。

第二,吹蘆笙和跳蘆笙舞是蘆笙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吹蘆笙必跳蘆笙舞”,樂、舞、唱的結合使得蘆笙和蘆笙舞密不可分。蘆笙師傅一般不僅僅會吹蘆笙而且還要會跳蘆笙舞、會唱蘆笙套曲。“蒙施”(青苗)、“蒙卑”(花苗)、“蒙樓”(白苗)吹的曲調各異,但是內容和舞蹈動作大多一致。它的用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祭禮性舞,包括《引子》《開門舞》《入棺舞》《早飯舞》《午飯舞》《晚飯舞》《指路舞》《帶路舞》《出喪舞》等十余種。

2.自娛性舞蹈,包括《三步跳》《擠斗》《玩耍舞》等。《玩耍舞》無論婚、喪還是節(jié)日都跳,以15個動作為主:高樁轉步、蒼蠅搓腳、施轉、轉座、倒立、拍腳掌、蹲讓、矮樁轉步、滾牛皮、拿酒喝、單腿蹲、后滾翻、松笙抬腳、龔達、雙人重疊。伴奏樂器是蘆笙,表演者自吹自跳,反復數(shù)遍,直到耗盡力氣為止。

三、屏邊苗族蘆笙文化的社會作用

第一,蘆笙是屏邊苗族人民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只要蘆笙一響,屏邊苗族人民從四方聞風而來,大家爭相吹奏蘆笙、歡跳蘆笙舞來表達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情。在悠揚的蘆笙音樂中,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它所蘊藏的民族智慧和奮發(fā)向上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文化藝術的精神力量,使得人們之間更加和睦,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得到加強。

第二,蘆笙文化在國內外社會文化交流中充當了領軍人物。在云南的藝術團體中有“三山一江”的說法,“三山”中就有屏邊的大圍山,所指的就是屏邊歌舞團,它主要以發(fā)展和弘揚苗族文化為特色,蘆笙是他們的一大特色。該團創(chuàng)作的作品《蘆笙歡歌》榮獲省級和州級多項大獎,并多次到美國、荷蘭等國家演出訪問,受到好評。他們將蘆笙文化帶到了國際舞臺,宣揚了民族文化,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在世界民族的大融合中,屏邊苗族蘆笙文化正在以它特有的風格和魅力,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屏邊苗族蘆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滇西南民族文化沃土上,它將不斷地發(fā)展和壯大,繼續(xù)散發(fā)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李光陸《論笙與蘆笙的源革》,選自《中國笙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1月

[2]李瓊華《鳳慶苗族蘆笙文化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