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社會學的空間轉向透析
時間:2022-03-07 03:50:00
導語:新城市社會學的空間轉向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城市社會學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展現的社會空間轉向是新城市社會學有別于“舊”城市社會學的重要維度。城市空間能動地、全面地反映著資本、權力、財富、社會地位、利益等社會關系。透過“社會空間轉向”這一特定過程把握新城市社會學的社會空間研究史,城市空間不是片斷式的社會圖景再現,政府、階層、利益群體之間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間成為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過程推動下的動態發展過程。
關鍵詞:新城市社會學;社會空間;轉向
在城市研究中,空間一直是建筑學、地理學、規劃學等傳統空間學科研究的對象,空間進入城市社會學視野,始于20世紀70年代亨利·列斐伏爾對于空間的發現以及新城市社會學的社會空間研究。新城市社會學研究的社會空間不同于傳統社會學根據群體、社會距離劃分出的社會結構形成的具有抽象意義的社會結構空間,而是將社會與城市空間緊密結合。從地理維度去闡釋社會特征和社會結構,表達了對于傳統城市社會學研究范式的某種修正和拓展。我們必須認真地審視這個轉向過程及其意義,才能真正認識社會空間如何成為研究城市社會的—種新的理論和視角。
一、空間的發現:社會空間轉向的早期奠基
城市社會學在萌芽時期,就不乏學者以空間的角度關注城市社會。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講述了城鎮和鄉村的分離和對立,內在地表達了對空間的某種程度的強調,盡管還比較隱晦,但視野轉向可見一斑。Ⅲ迪爾凱姆在《宗教社會及其基本形態》中指出,—個特定社會里的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體現著空間,那么各個地區不同的情感價值使空間具有了不同的品質,空間可以根據源于社會的標準進行劃分,空間安排會折射出主導陛的社會組織模式。從而為城市社會與空間的結合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恩格斯為了揭示城市內在的貧富現象,對19世紀曼徹斯特的居隹隋況進行研究,把英國社會劃分為窮人和富人兩大階層,并將其投影到城市空間,描繪出曼徹斯特的住宅分離景觀模式。芝加哥學派的伯吉斯(EBurgess)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同心圓城市結構模型的解釋框架,描繪出城市內部人群的地帶分異。其后霍伊特(HomerHoyl)又提出了扇形模式,指出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使用會沿交通線放射狀延伸發展,成為扇形地區。貧民環繞在工商業地區,中產階級和富人則沿道路、河道向外發展。這種將社會階層和人群分布進行—種地理學想象的闡釋模式,暗含了對于城市社會問題分析的空間語境。
這些早期的論述認為空間是城市社會存在和運行的既定處所,表現為一種外在的、客觀的、既定的背景,肯定空間與社會之間的對應關系。空間作為研究城(整理)市社會的一種視角被發現,這使得城市社會學研究的“空間路徑”具有了認識論上的合法性,城市社會的空間性特征成為學科中的理論建設,城市空間性的確立為新城市社會學研究的社會空間轉向奠定了基礎前提。
二、傳統空間理論的局限:社會空間研究的興起
傳統的城市空間理論認為空間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社會、心理、文化和經濟進程的場所,社會行動的特征與分布不過是對空間形態的一種適應和利用,缺乏對于空間背后的社會動力因素的探析,即使是專門進行城市研究的芝加哥學派,也僅從生態決定論和環境均衡適應的角度來考察,吉登斯批評其“采取一種形式主義的空間觀念,并偏重某種客觀主義的立場。”在沃斯(L.Wirth)、雷斯菲爾德(R.Redfield)基于城市和鄉村的區分的論述之后,城市社會學在思想上陷入了貧困,發展不出富有創見的作品。新城市社會學轉入空間社會屬性的研究正是在傳統空間研究停滯和衰微的背景下興起的。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全球化導致的城市間資本產業投資的重新配置、城市勞動力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大量人口失業,加之城市郊區化使內城普遍衰落,歐洲普遍爆發了城市危機。把空間當作社會簡單反映的傳統理論,無法從更深層次去解讀都市空間背后的社會因素,因此不能解釋新形勢下的問題。為了解決當下的城市危機和城市問題,新城市社會學的學者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將城市納入社會、政治、經濟更加廣闊的背景之中,探索城市背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財富的積累與權力的集中、社會階級關系與國家管理職能等社會過程,將城市空間過程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空間研究實現了完全的社會學轉型。
三、社會空間的諸種闡釋:從列斐伏爾到新城市社會學
列斐伏爾(HenryLefebvre)是公認的新城市社會學的奠基人,他致力于返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論述以重新闡釋城市空間的再生產機制。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空間化解讀為新城市社會學的社會空間轉向提供了理解闡釋。列斐伏爾指出,城市空間是資本主義的產物,“我們現在獲得一個基本而又重要的思想:資本主義通過占有空間以及將空間整合進資本主義的邏輯而得以維持存續。空間長久以來僅僅作為一種消極被動的地理環境或一種空洞的幾何學背景。現在它已經成為工具。”空間被注入資本主義的邏輯,其形態和組織方式是社會關系、經濟結構和不同團體間的政治對抗博弈的結果,并且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再生產。
其后,深受列斐伏爾思想影響的卡斯特、哈維、索亞等新城市社會學學者,以空間視角對資本主義城市和社會問題進行研究,從不同的路徑進入到社會空間轉向這一新城市社會學的理論演進脈絡之中。
卡斯特(ManuelCastells]認為,城市空間是人類根據一定的生產方式創造出來的,內在于經濟活動的四個層面:生產、交換、消費和管理,并且體現在工業區位、住房、交通設施和都市治理這四個不同的維度。生產活動生產出土業和辦公室,勞動力的消費生產出住房和公共娛樂設施,交換活動生產出交通和商業設施,市政管理和城市規劃則統籌各項城市活動,深入城市空間的形成和變動。他還把意識形態系統加了進來,指出,意識形態用符號網絡來組織空間,意識形態內容塑造了空間形式。
哈維(DavidHarvey)指出,城市空間的生產是與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緊密相聯的。資本主義生產可以分為三級循環:資本向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利潤性生產投入是初級環節。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矛盾,在資本運動的初級環節會出現商品和資本的過度積累,因此出現對次級環節投資,即資本向物質結構和基礎設施的投入。資本進入第三級環節是指資本對科教、衛生福利事業等的投入。資本的投資生產了由道路、碼頭、港口、工廠、住房、學校、公園、停車場、辦公樓、商店、污水處理系統等物質設施組成的城市空間。
索亞(Soja)從空間結構和社會行動之間的辯證關系的角度人手,揭示城市社會的發展,提出社會空間辯證法(social-spatialdialetic):“有組織的空間結構本身并不具有自身獨立建構和轉化規律的結構,它也不是社會生產關系中階級結構的一種簡單表示。相反,它代表了對整個生產關系組成成分的辯證限定。”城市空間是社會過程和生產關系的產物,另一方面,空間又是一種物質力量,它影響、引導、限制活動的可能性以及人類在城市中的存在方式。
馬克·戈特德納(MGottdiener)則提出一個更具操作性的研究視角——社會空間視角(socio—spatialperspective),試圖將階級、教育、權力、性別、種族等更多的因素納入城市空間的分析中。指出,城市空間生產與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復雜社會過程密切相關,尤其是政府干預和房地產發展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房地產發展涉及資本積累和階級沖突,可以改變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城市居民的定居空間。
新城市社會學認為空間不單是承托社會的場域,同時也是社會發展動因推動下形成的。空間和社會相互塑造,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因此不局限于對城市空間形態和特征的客觀描述,而是挖掘城市空間形態和變化背后的社會、經濟、政治動因,這種將空間過程和社會過程結合起來的分析方法,使空間蛻變為一種“社會空間”,呈現出社會學的學科屬性,這標志著社會學意義上的空間研究已經脫離邊緣、零散的狀態,開始形成獨立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范疇。
四、空間的社會涵義:社會空間理論的基礎框架
新城市社會學試圖建構起一種關于空間的一般社會學理論,因此,社會性是空間的核心屬性。通過分析新城市社會學學者有關城市空間的經驗研究和理論思考,我們可以總結出社會空間理論的基礎框架。
第一,城市空間是社會的產物。新城市社會學所說的空間不是數學概念中的三維空間,也不同于地理學意義上承載物質的實體空間,而是社(整理)會的產物。城市空間是由建筑、道路、醫院、住宅、學校、公園、辦公樓、商店等物質設施組成的,具有一定地域界限的實體空間,但城市疆域的形成,物質設施的建設,歸根到底都是人們實踐活動和社會過程的產物,具有深刻的社會涵義。“空間在其本身也許是原始賜予的,但空間的組織和意義卻是社會變化、社會轉型和社會經驗的產物”。空間是帶有意圖和目的被生產出來的具有層次性和政治性。行動者在不同場域中進行的實踐,以及行動者的“生存心態”,行動者在權力斗爭和較量中所產生的結果生產出城市空間,城市空間能動地、全面地反映著資本、權力、財富、社會地位、利益等社會關系。同時,城市空間不是片斷式的社會圖景再現,政府、階層、利益群體之間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間成為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過程推動下的動態發展過程。
第二,社會具有空間性。新城市社會學所研究的社會空間具有明顯的地域意義,列斐伏爾曾說,空間內含于財產關系(特別是土地的擁有)之中,社會生產創造出的生產關系、財產關系通過土地所有、空間占有、場所秩序而存在并得以維系,在生產城市空間的同時將自己銘刻于空間,因而成為一種客觀存在。城市社會是有地域載體的,它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主觀構建,而是行動者基于其所處的地理空間進行的一項集體建構。社會結構體現于不同人群的地域分異格局,社會生產方式表現為生產、消費建設所組成的空間模式,城市空間結構和社會結構、生產方式是相互對應的,社會空間就是社會存在的物化。
第三,空間和社會是辯證限定的。城市空間是人創造的,主體性的社會實踐和行動策略盡可能地改變和調整環境,并逐漸將屬人的特性施加于空間,同時,空間又以其特有的方式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影響著主體性行為的流動向度,使人適應于周圍的環境。此外,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集體或社會生產出更大的社會空間,不同社會群體在其所處的地域進行集體實踐,將各種社會關系投射于空間。空間反映了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同時又制約著資本、權力、財富、社會地位及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因此,這里存在著一個連續的雙向過程,即個人、社會群體、社會組織和社會過程在改變城市空間的同時,又被所在的空間以各種方式控制著,空間和社會不是相互分離和獨立的實體,而是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
第四,空間是一種社會的隱喻。空間是社會實踐和差異性建構起來的符號象征體系,具有表征社會意義的特性,即能夠表達和理解物質空間活動的所有日常性或專業陸標志、符號和知識。“空間特性可以表達‘建構環境’的相對固定的性質,用物理的結構,用土地使用的地圖標志,來表達經濟財富、文化認同、階級差異和都市居民的個體與集體屬性、關系、思想和實踐的全部范圍。”社會空間和城市結構是相互對應的,社會空間研究表面上是在處理城市空間,實際上是在處理整個社會建構的程序,處理日常生活世界創造的過程。社會過程與空間位置、結構緊密相連,各種空間隱喻,如中心、核心、區域、邊緣、地域、邊界、門檻等,無不透露出政府、公共領域與個人的抗衡和邊界,權力、資本、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對抗與妥協,以及主體認同建構自我與異己邊界的機制。社會空間理論形成了獨立的邏輯運作機制,其背后有—套特殊的象征系統相對于社會現實。
五、新城市社會學視野下的空間研究
城市是社會的產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空間。但由于社會學研究慣常的歷史決定論淹沒了空間思維,地理學的霸權消解了空間的社會性,長期以來空間與社會在城市社會研究中一直處于并行不悖的發展狀態。城市空間在以前僅僅被視為“自然”存在,為地理學所主宰;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則缺乏空間維度,只關注城市事件和問題的前因后果。新城市社會學的社會空間轉向,通過空間的線索將城市社會現象串聯起來,空間結構和社會過程之間的辯證關系得以清楚呈現。社會空間進入城市社會學的研究視野,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社會空間是一種新的實踐路徑、分析策略與理論視野,對于城市社會學的研究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用。
在理論建構上,社會空間轉向從城市社會現象、城市社會發展動力等不同研究方面,累積和吸收理論,將空間概念發展成一種重要的旨在解釋人類行動的系統理論,擺脫了空間的結構主義陰影和傳統的先驗主義影響,賦予空間研究社會學的意義,社會空間成為理解城市社會特征和過程的出發點,一個全新的城市社會知識系統從空間的角度發展出來。HTtP//:
在研究方法上,社會空間轉向使人類聚集的鄰里、社區成為城市社會分析的重要工具,這種空間維度為我們理解社會階層、社會階級、性別、族群等群體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分析角度,即可以從邊緣和中心、門檻和隱喻、位置和身份、流動和隔離等核心概念來理解不同的社會群體或個人在不同空間中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人們可以借助其所寄寓的空間來考量行為主體的社會行為和行動意義,透過空間模式來分析社會結構、社會過程和社會關系;并通過考察身體和社會在空間中的狀態來賦予空間以意義,營造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空間。這種研究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重新推演出一個理解社會本質的認識系統。
在實踐應用中,社會空間轉向使城市問題有了新的分析工具,社會空間轉向不是主觀的臆想,而是城市問題推動的結果。在實踐中發展的社會空間研究,融合了城市空間與社會結構,同時挖掘社會發展的動因,將空間和時間緊密聯系起來,建立起城市社會學研究的“社會一歷史—空間”的三方辯證關系,使新形勢下的城市問題有了正確合理的分析工具。同時完善和豐富了城市問題的研究視角,進而可以深入以前研究忽略的領域,以新的方法獲得城市經驗研究的進展。
六、結語
新城市社會學的社會空間轉向是全球化時代城市重要性凸顯的結果,城市成為人類聚集、生產活動和社會運行依存的重要載體,城市空間表現為一種社會建構的結果或社會建構的(整理)過程,新城市社會學學者將空間結構、社會組織和人類地理結合起來,并推進到理論的高度,社會空間由此出現。要指出的是,新城市社會學對于空間社會性的研究雖然突破了傳統理論的某些局限,成為當代城市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分析范式,但也因此導致了其在研究中對于時間性的忽略,許多學者批評新城市社會學對于空間的重視已成為一種“空間拜物教”。其實時間的思索始終暗含在新城市社會學的社會空間研究中,時間、空間和社會是交織在一起的,要認識空間必然要理解時間,新城市社會學的學者索亞就曾經指出,將歷史、地理和社會結合起來,以辯證的視角來解釋城市社會。只是新城市社會學過度強調“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身研究中一直隱藏的時間思維,沒有將社會空間分析中的歷史脈絡系統明確地闡述出來,新城市社會學社會空間研究的歷史的維度應當成為今后我們研究、反思的重要方面。最后,新城市社會學通過空間對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進行的分析、比較和抽象,以及社會空間的具體意義也存在著差異和分歧,如何為社會空間研究提供更精確和統一的思路,也是下一步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S0ja,Edward.PostmodemGeographies:TheReasser-tionofSpaceinCriticalSocialTheory[M].London:Verso,1989.
[2]葉涯劍.空間社會學的緣起及發展——社會研究的一種新視角叨.河南社會科學,2005,(5):74-77.
[3]恩格斯.論住宅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I_
[4][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嗍.北京:三聯書店,1998.516.
[5]厄里.關于時間與空間的社會學fA].李康譯.特納.社會理論指南(第2版)[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HenryLefebvre.LarevolutionUrbaine[M].Paim:Galli-mard,1970,262.
[7]E·Soja.“Thesocio-spatialdialectic”[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80.70.
[8]蘇賈.后現代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21.
[9][美]索亞.后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 上一篇:剖析教職工積極性調動方法
- 下一篇:剖析員工激勵現狀及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