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色勞動關系人才培養思考
時間:2022-07-10 11:01:17
導語:多角色勞動關系人才培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勞動關系人才培養建立在充分掌握資方、勞方和政府三方角色能力基礎之上,勞動關系實驗實訓教學可以從角色行為模式出發,灌輸和諧勞動關系理念,通過教學場景化和項目具體化,培養學生協作、對抗和大局意識,熟習勞動關系相關事項處理流程,掌握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國家勞動關系政策解讀能力以及集體協商相關談判技能。重構勞動關系實驗實訓教學模式需要完成三大調整:第一,從“兩個轉向”調整實踐教學觀念;第二,彈性化實驗課程設置;第三,實驗教學由過程管理轉向結果管理。
關鍵詞:角色;勞動關系;實踐教學
2010年5月發生的“南海本田罷工事件”成為中國個別勞動關系向集體勞動關系轉型的標志性事件。[1]學者的解讀更多是從勞動者角度思考勞動者集體維權行動成熟、理性的組織方式,而事件后續效應開始在政府和企業管理者上顯現。事隔兩個月之后,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推出《廣東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草案)》試圖在全國第一個規定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爭議的協調處理機制。“南海本田罷工事件”企業危機管理成為后續企業管理培訓的必修課和經典案例,勞動關系從“牧羊式”管理向管理科學與藝術轉變。因此,該事件改變了勞方、政府和資方對勞動關系的認知,勞動關系由場外處理轉向場內“坐而論道”,由角色簡單對抗轉向法制框架內的博弈,勞動關系矛盾處理形式和理念已走向一個新路口。勞動關系新形態對相關專業人才提出迫切需求。目前,勞動關系高等人才主要由勞動關系專業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截至2016年全國開設勞動關系本科專業院校有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10所高校,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院校有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等135所高校。勞動關系專業屬于工商管理學科,著重從企業管理角度制定培養計劃,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于公共管理學科,著重從政府和工會角度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但是,勞動關系人才培養傾向性選擇是建立在充分掌握資方、勞方和政府三方角色能力基礎之上的,能力培養要落實到具體的實驗實訓教學之中。勞動關系人才圍繞企業、工會和政府管理需要,結合專業特點和特色,通過實驗實訓培養學生相關專業技能。三方角色學習的側重點有所差異,企業要規避勞動風險同時獲取更高的企業績效,工會要代表工人維權又要考慮地方經濟發展,政府既要充當仲裁者又要著眼全局充當調控者。勞動關系人才培養實驗實訓教學工作既需要給予學生充分扮演相關角色機會,也需要搭建各角色互動平臺,以轉換觀察和思考視角。本文基于多角色思考嘗試探討勞動關系實驗實訓教學培養的一些基礎性問題:第一,管理方角色應該掌握哪些重要能力,如何設計實驗項目檢驗并幫助學生掌握該能力;第二,工會角色需要著重進行哪方面能力訓練,訓練項目和支撐平臺有哪些;第三,政府在勞動關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將政府對勞動關系的宏觀調控落到具體的文案中。第四,如何讓學生換位思考,以共建和諧勞動關系為行動底線,實現角色轉換和互動。
一、勞動關系實驗實訓教學:管理方角色
管理方是指在組織中通過行駛職權,實施管理職能,率領下屬人員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級管理人員。管理方不僅包括企業中各級管理人員,還包括各類正式與非正式的雇主組織。在勞動關系發展歷史上,出現了不同的管理方角色理論,不同角色理論下管理方具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新古典經濟理論,重視單位成本管理,嚴苛就業條件以獲得成本競爭優勢。權變管理理論強調組織內部職權結構需要依據組織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隨機應變,不同管理模式下雇員擁有不同的自主權力。勞動過程理論關注組織的政治運作,管理方依據工人的反應做出管理回應。利益相關者理論面對投資者、消費者和工人等不同利益相關群體施加的壓力做出符合利潤最大化的決策。戰略選擇理論認為雇主的價值觀、信仰和世界觀在影響企業高績效范式的選擇。[2]不同的角色理論下,管理方對于工會態度以及處理勞動關系方式有所差異,這種差異在實驗實訓情境模擬中需要對環境變量予以充分考慮,最大化實驗實訓效果。要實現該目標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分類原則。實驗實訓背景按照企業性質、規模和管理風格等進行分類,以前為前置條件進行管理方角色扮演。第二,團隊合作原則。強調實驗實訓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模擬不同管理人員在對待同一事件上的反應。第三,真實性原則。收集真實企業案例作為管理方實驗實訓素材。管理方角色實驗實訓需要著重培養學生三方面能力。第一,規章制度設計和起草能力。起草和修訂企業勞動標準、規章制度、個體合同條款和集體合同條款,能夠起草特殊和關鍵崗位勞動合同和專項協議,起草和修訂經濟性裁員方案、勞資集體協商總體方案,起草勞動爭議處理的法律文書。第二,勞動風險預防能力。熟練掌握《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務派遣暫行規定》等相關勞動法律法規,并能夠合理、合法的應用于預防勞動爭議和糾紛,降低企業勞動關系管理成本。第三,勞動關系企業戰略管理能力。學生了解并熟習現代企業通過重構組織結構以提高組織績效的試工,如重新設計職務以增加勞動過程的流動性,自主性工作團隊,雇員參與計劃,內部公平制度等。依據實驗實訓原則和培養學生技能要求,進行相關的任務設計。第一,以近年發生的企業裁員案例為背景,要求學生設計經濟性裁員方案。第二,依據案例設計勞資集體協商方案,要求扮演人事、財務、企業生產管理和經理等角色的學生互相合作,提出符合各自身份的議案,并討論出最終方案。第三,以勞動關系管理過程為切入點,要求學生分組搜集若干典型勞動關系風險管理案例。第四,以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平臺,挑選若干不同行業、規模的企業,以社會調查的方式診斷企業勞動關系管理問題,提出企業勞動關系戰備管理方案。
二、勞動關系實驗實訓教學:工會角色
韋伯夫婦將工會定義為是由工人組成的旨在維護并改善其工作條件的連續性組織。[3]從19世紀到21世紀的工會發展史看,工會職能或是組織目標經歷了從經濟權益向政治目標上升的過程。從它所扮執行的任務以及與任務采用的方式來概括可以將工會職能分為經濟職能、企業民主職能和社會民主職能等。第一,經濟職能。工會通過平衡工資福利水平與就業人數,實現效用最大化,同時通過游說、一致行動和宣傳等方式減少壟斷性工資的負面效應。第二,企業民主職能。工會角色的作用之一是將民主原則引入勞動關系,為雇員提供各種形式的代表制度。第三,社會民主職能。工會不僅代表會員利益,而且反映全體工人階級與所有弱勢群體的利益,強勢工會集體談判工資成為弱勢工會工資決定標準。工會方角色實驗實訓按照工會職能以及行動方式培養學生專有性技能。第一,工會組織和協調能力。了解工會組建的相關程序,能夠起草工會章程,掌握基本的社會調查方法,了解并協調工會不同成員的正當訴求。第二,勞動關系集體協商能力。集體協商是實現工會經濟職能和民主職能的重要手段,需要掌握相關談判技巧,掌握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了解集體協商的基本程序。第三,社會溝通能力。社會溝通能力不僅是在面對社會其他人時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表達,更多表現為同外部組織的聯系和動員能力。包括同其它工會的集體行動,同企業協會的溝通,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向政府表達工人的訴求。依據工會職能、行為方式和培養學生技能要求,可以嘗試進行以下任務設計。第一,設計勞動爭議案例背景,以半結構訪談方式,調查勞動者真實訴求,了解其關心問題的焦點和矛盾的集中點。同時鍛煉學生與人面對面交流溝通的基本技能,包括適當的眼神交流、表情和動作,觀察對方表情和判斷對方心理活動的基本能力。第二,依據案例設計勞資集體協商基本策略,要求了解推選職工代表和談判主席的基本流程,談判代表需要明確各自扮演的角色,是某個崗位的一線員工或是小組長。能夠制定合適的談判策略,搜集和分析企業財務、銷售和運營等重要信息,針對性收集同類型企業和行業經營、用工和工資情況,了解國家相關勞動關系法律法規。第三,掌握社會溝通能力,了解三方協商機制,了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家協會以及職業協會動作機制,撰寫相關組織重要工作事項以及會議報告。
三、勞動關系實驗實訓教學:政府角色
政府執政理念差異對政府勞動關系政策、實踐以及執法有著重大的影響。現代社會中政府因素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在勞動關系中的重要性有三方面的體現:第一,政府修訂勞動關系各項法律和政策。第二,政府通過公共部門就業樹立勞動關系標桿,以影響私人部門勞動關系。第三,政府為勞方和資方集體協商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影響變量,包括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行業行動規劃和工資指導線等。將這些作用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政府就具有了不同的角色。RonBean(1994)認為政府主要扮演五種角色:第一,管理者角色,為勞資雙方提供行為規范;第二,法律制定者角色,制定工資、安全和衛生等標準;第三,調節仲裁角色,緩和勞資雙方矛盾,防范社會不穩定風險;第四,雇主角色,提供就業以及相應的就業條件;第五,收入調節者角色,重新配置收入分布。[4]政府方角色實驗實訓依據政府作用以及行動方式培養學生決策、分析和行動能力。第一,公共管理決策能力。公共決策能力是“通過分析各種信息、確定目標、提出各種方案、對這些方案做出評價、然后得出一個結論來對一個確定的問題或一系列問題做出反應的能力。”[5]它是一個權衡選擇的動態過程,也表現為政府汲取高質量的信息、資源、能量的靜態能力。第二,社會政策分析能力。力求了解決策過程和執行這些政策的方式,力求描述社會狀況和回應這些社會狀況的社會政策,力求解釋社會狀況和影響這些社會狀況的社會政策的出現與揮發作用的方式,力求評估社會政策的效果和確定它的后果。需要學生從學科,突破單一價值觀念去研究社會問題、社會群體、生存需要、社會服務以及生命歷程。第三,社會治理行動能力。它是政府同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通過平等合作型伙伴關系,依法對社會事務進行規范和管理,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依據政府在勞動關系中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培養學生技能要求,可以嘗試進行以下任務設計。第一,以勞動關系危機事件為背景,要求學生搜集相關信息,撰寫事件處理方案,描繪事件處理工作流程圖,列出事件處理重要相關單位。通過分角色扮演讓學生熟習基本事件處理流程,相關部門溝通方式和流程。第二,以具體社會政策以分析樣本,如最低工資政策、延遲退休政策和帶薪休假政策等,著重分析社會政策所帶來的福利效應以及勞方和資方對政策的反應。
四、勞動關系實驗實訓教學:角色轉換與互動
在勞動關系實驗實訓中角色轉換與互動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個是模擬集體協商,另一個是模擬三方協商。集體協商是規范化解決沖突的重要途徑,它能夠有效地促使雙方互相讓步,達成妥協,最終簽訂協議。通過集體協商來確定工作條件和就業條件,調整雇主和工人之間的關系,調整雇主組織與工人組織之間的關系。集體協商往往是勞資雙方的博弈,在模擬情境中,雙方既要充分代入陣營角色盡可能爭取本方利益,同時也需要考慮對方的需求和立場,適時地讓步和妥協。中國語境的勞動集體協商更強調社會整體福利的帕累托式改進,在利益一致框架下的平等溝通,而非零和博弈。因此,在模擬談判中更多地體現出了角色的轉換與互動。通過課堂模擬勞資集體協商大賽、案例撰寫和比賽規則探討等,鍛煉學生搜集信息、制定規則和使用規則的能力,向學生灌輸一個理念:對于資方而言集體協商并非制造矛盾而是解決矛盾,對于勞方而言集體協商解決矛盾而非制造矛盾。目前,不少地方已開展高校模擬勞資集體協商大賽,對鍛煉學生各項能力,強化專業技能,熟習勞動關系各角色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國三方協商制度是由政府勞動行政部門、雇主組織和工會三方代表,按照一定的制度、規則和程序,在協調勞動關系方面所形成的組織體系和動作制度,它是現代市場經濟下勞動關系和諧處理的基本制度之一。三方協商制度一般在制定勞動法規、調整勞動關系和處理勞動爭議等方面發揮作用,具體方式包括各種類型的談判、協商和信息交流,可以分為國家級協商、產業級協商、地方級協商和企業級協商。因此,在進行三方協商模擬時需要設定協商級別,分飾角色,就制定某一社會影響重大的勞動法規進行磋商。進行三方協商模擬需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第一,明確所要扮演的角色,特別是資方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雇主組織;第二,撰寫具體協商事項;第三,模擬三方提交具體的協商方案。三方協商模擬應該以管理方角色、工會角色和政府角色模擬為基礎,讓學生從較為宏觀層面了解社會勞動關系問題處理機制,培養學生大局觀。
五、結論與建議
勞動關系實驗實訓教學可以從角色行為模式出發,灌輸和諧勞動關系理念,通過教學場景化、項目具體化和任務集體化,培養學生協作、對抗和大局意識,熟習勞動關系相關事項處理流程,掌握基本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國家勞動關系政策解讀能力以及集體協商相關談判技能。開展勞動關系實驗實訓系列教學活動需要相應調整實踐教學觀念、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實驗教學管理。第一,從“兩個轉向”調整實踐教學觀念。久居書屋中的教師對社會實踐有種莫名的畏懼感,所謂實踐也多來自各類媒體報道和二手文獻,極少進入一線了解民情,理論脫離實踐,有實驗而無實訓。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重理論輕實驗轉向理論實驗并重,從重實驗輕實訓轉向實驗實訓并重。第二,彈性化實驗課程設置。實驗課程設置往往計劃性過強,靈活性和溝通不足。實驗課主要遵循預定教學計劃,無法即時反映社會突發性問題。因此,建議在實驗課程教學計劃以及時間安排上給予老師一定的自主權。第三,實驗教學由過程管理轉向結果管理。實驗教學管理方式單一,注重形式多于內容和實質。管理強調課前計劃、任務指導書等書面任務提交,對于實際的實驗結果缺乏有力的考核方式。由于實驗課程設置的彈性化,單一的過程管理是難以適應這一改變的,可以嘗試通過結果導向或結果管理,如采取學生評價和檢查實驗報告等方式。
作者:王浩林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互聯網經濟勞動關系探討
- 下一篇:政工師如何引導和消除企業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