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站進水口排沙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10:15:00
導語:水電站進水口排沙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多沙河流上,無論是高壩大庫的高水頭電站,還是低水頭河床式樞紐,電站進水口的取水排沙歷來是水電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眾所周知,泥沙磨損對水輪機造成的破壞作用是非常嚴重的。為了減少粗沙(推移質、躍移質)過機,工程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同類型的工程措施被成功地利用。主要措施有:(1)利用泥沙垂線分布上細下粗的特點,引取表層水流,底層含沙水流通過排沙底孔或利用導沙坎引向沖刷閘排出庫外;(2)利用彎道環流的水流特點,正面引水,側面排沙;(3)利用排沙廊道、截沙槽或沉沙池,通過人為制造的螺旋流排泄泥沙。
對于高水頭樞紐,設置排沙底孔或泄洪排沙洞是減少粗沙過機的有效措施。排沙底孔一般布置在電站進水口的下部,利用泄洪在電站進水口前形成沖刷漏斗。沖刷漏斗越大,越有利于攔截粗沙,減少粗沙過機。對于低水頭河床式樞紐,排沙底孔布置在電站進水口下部比較困難,布置在電站進水口兩側,沖刷漏斗范圍較小,難以達到理想的排沙效果;因此一般多修建排沙廊道,利用廊道內的螺旋流排泄泥沙。
我們在對電站進水口的排沙問題進行泥沙模型試驗研究中認識到,要提高排沙底孔的輸沙率,必須“束水攻沙”,由此提出了“格柵式排沙廊道+排沙底孔”的組合型式(簡稱格柵式排沙底孔),即在電站進水口前沿設置一道格柵式排沙廊道,排沙底孔與格柵式排沙廊道連通。當排沙底孔泄洪排沙時,排沙底孔的進水水流均勻分布于整個排沙廊道的上方。由于排沙廊道頂部格柵的作用,水流在排沙廊道內及其周邊形成螺旋流或結構紊亂的渦流,大大增強了水流的挾沙能力,使淤積在排沙廊道及周邊區域的泥沙迅速排空。為了驗證格柵式排沙底孔的適應性,我們將這一型式應用于另一水電站工程,同樣收到良好的排沙效果。
2泥沙模型試驗成果介紹
2.1A工程模型試驗成果
A水電工程位于云南省金沙江一級支流碩多崗河,是以單一發電為開發目標的引水式電站。工程所在河段屬多沙河流,壩址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63.70萬t,推移質輸沙量19.10萬t,推移質重度γs=2.78t/m3,淤積干容重γs’=1.60t/m3,中值粒徑d50=33.3mm,平均粒徑dpj=52.9mm。
工程為混凝土重力閘壩(設有泄洪孔、排沙底孔、排污道),壩頂高程2471.40m,最大壩高34.4m。泄洪孔和排沙底孔尺寸為5.0m×3.50m(寬×高),進口底板高程均為2442.00m。電站進水口布置于壩前河道右側岸邊,發電引水流量28.2m3/s,進口底板高程2449.50m。在電站進水口前、排沙底孔進口上游設置一道與底孔等寬的沖沙槽,長度35m。設置沖沙槽的主要目的是攔截泥沙,尤其是推移質泥沙,當泥沙橫向翻越導墻時淤積在沖沙槽內,使電站進水口與排沙底孔拉沙水流間形成一個隔斷,起到截沙槽的作用。工程樞紐布置見圖1。
圖1A工程沖沙槽和排沙底孔布置圖
原方案試驗成果表明,在“沖沙槽+排沙底孔”的組合方案條件下,當排沙底孔泄洪排沙時,電站進水口區域的水流流速小,排沙能力弱,試驗觀測到沖刷漏斗發生壩0+00.0m~壩0-10.0m范圍以內,進水口前沿的泥沙不能排出庫外,不能達到“門前清”的沖刷效果。
通過對多個方案的對比試驗,最終選定了“格柵式排沙廊道+排沙底孔”的組合方案(見圖2)。該方案最突出的優點是:由于合理地調整了格柵寬度、格柵間距、排沙廊道底坡等參數,使排沙底孔泄洪排沙時,排沙底孔的進水水流均勻分布于整個排沙廊道的上方。在排沙廊道頂部格柵的作用下,水流在排沙廊道內及其周邊形成螺旋流或結構紊亂的渦流,大大增強了水流的挾沙能力,使淤積在排沙廊道及周邊區域的泥沙迅速排空,從而在電站進水口前沿、格柵式排沙廊道區域內形成一長條狀的沖刷漏斗。泥沙排空后的區域形成一個隔斷,起到了截沙槽的作用。
試驗成果表明,在庫水位2457m,排沙底孔下泄流量150m3/s時,排沙廊道周邊的泥沙能在20分鐘內排空(模型約4分鐘),沖刷漏斗的長度方向在壩0+00.0m~壩0-35.0m之間。與原“沖沙槽+排沙底孔”方案相比,“格柵式排沙廊道+排沙底孔”方案的水流挾沙能力更強、沖刷漏斗的范圍更大,達到了電站進水口“門前清”的理想效果。
圖2A工程格柵式排沙底孔布置圖
2.2B工程模型試驗成果
B水電工程位于云南省金沙江一級支流牛欄江,是以發電為主要的水電工程。壩址河段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1209萬t,推移質輸沙量190萬t,壩址懸移質平均含沙量2.97㎏/m3。床沙干容重γs=2.56t/m3;Cs1斷面、Cs2斷面中值粒徑d50分別為19.0mm、14.0mm,平均粒徑dpj分別為19.7mm、16.7mm。
電站首部樞紐由泄洪表孔、排沙底孔、沖沙槽、非溢流壩段及進水口等建筑物組成。大壩壩軸線位于峽谷出口處。河床布置3孔泄洪表孔,孔口尺寸(寬×高)為8.0m×13.0m,堰頂高程1269.0m;河床左側主河槽布置1孔排沙底孔,孔口尺寸(寬×高)為6.0m×10.0m,底板高程1257.00m,承擔泄洪與溯源拉沙任務。
在A工程模型試驗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在B工程上采用格柵式排沙底孔方案,通過模型試驗調整格柵的尺寸及格柵間距、排沙廊道底坡、排沙廊道長度等參數(圖3)。沖刷試驗成果表明:控制上游庫區水位1276m,在沖沙流量100m3/s、250m3/s和600m3/s時,開啟格柵式排沙底孔,運行32分鐘(模型約4分鐘),在電站進水口前沿、排沙廊道內及周邊區域的泥沙均能排空,沖刷漏斗范圍在壩0+00.0m~壩0-30.0m之間,同樣達到了電站進水口“門前清”的理想效果。
圖3B工程格柵式排沙底孔方案
3格柵式排沙底孔體型
格柵式排沙底孔可分為兩個部分:
(1)常規類型的排沙底孔;
(2)帶有格柵頂板的排沙廊道。根據電站進水口與樞紐布置的不同,排沙廊道的軸線與排沙底孔的軸線可以成0°~90°夾角(圖4、圖5)。排沙廊道的靠進水口一側的邊墻應高于另一側邊墻,同時也應高于電站進水口底板,邊墻高度可根據工程具體情況確定,邊墻頂部也可以設計成“?!毙?,以利于攔截泥沙。
4格柵式排沙底孔泄流能力
受格柵式排沙廊道的影響,格柵式排沙底孔的泄流能力小于常規類型的排沙底孔。由于排沙廊道內水力條件復雜,流態紊亂,目前無法計算格柵式排沙底孔的泄流能力,只能通過模型試驗測試。
以A工程為例:A工程的格柵式排沙廊道的尺寸為:b=5m,d=2m,e=1m,i=0.1667,L=35m。排沙底孔的體型為:平底,進口頂曲線為橢圓曲線,長半軸4.5m,短半軸1.5m,出口斷面為5m×3.5m(寬×高)。
通過泄流能力試驗,得到格柵式排沙底孔自由出流時的流量計算式為:
Q=61.7099H0.4951,式中:H=排沙底孔底板以上總水頭-閘門開高。
流量系數計算式為:μ=0.7961/H0.0049。
因此,A工程在正常運行條件下,格柵式排沙底孔的流量系數取值為μ=0.783~0.790。
圖4格柵式排沙底孔體型(軸線夾角為0°)
圖5格柵式排沙底孔體型(軸線夾角為90°)
圖中,b為排沙廊道寬度,d為格柵寬度,e為格柵間距,i為排沙廊道底坡,L為排沙廊道長度。以上5個參數應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確定,并通過泥沙模型試驗驗證。
5結語
電站進水口的取水排沙歷來是水電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為了保證電站進水口不產生推移質淤沙,減少粗沙過機,本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2個電站進水口排沙底孔泥沙模型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格柵式排沙廊道+排沙底孔”的組合型式(簡稱格柵式排沙底孔)。即:在電站進水口前沿設置一道格柵式排沙廊道,排沙底孔與格柵式排沙廊道連通。當排沙底孔泄洪排沙時,排沙底孔的進水水流均勻分布于整個排沙廊道的上方,在排沙廊道頂部格柵的作用下,水流在排沙廊道內及其周邊形成螺旋流或結構紊亂的渦流,大大增強了水流的挾沙能力,使淤積在排沙廊道及周邊區域的泥沙迅速排空。在電站進水口前沿、格柵式排沙廊道區域內形成一長條狀的沖刷漏斗。泥沙排空后的區域形成一個隔斷,起到了截沙槽的作用,達到電站進水口“門前清”的效果,較好地解決了工程實際問題。格柵式排沙底孔對其他同類型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也值得今后對其體型進行深入的研究。
6參考文獻
1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河流泥沙工程學(下冊),第1版,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年
2清華大學水力學教研組,水力學(下冊),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3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力計算手冊,第1版,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年
4華東水利學院,水工設計手冊(灌區建筑物),第1版,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4年
- 上一篇:水利工程監理管理論文
- 下一篇:節水灌溉技術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