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壩水電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9:55:00

導語:水壩水電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壩水電發展管理論文

人類利用建壩擋水、建造水利工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中國的都江堰引水灌溉到古羅馬的城市供水系統,通過修渠建壩成功的控制洪水和利用水利資源已經成為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化以后,特別是發明電以后,利用水力發電造福人類,更是一度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到20世紀初,建筑大型水壩成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義詞,僅以美國20世紀30-40年代建成的不少重要水壩和水電站紛紛以總統的名字命名的舉動,就不難看出當時的國際社會對大型水壩的仰慕和對能夠建成水電站的自豪心情。由于建壩被視為是現代化和人類控制、利用自然資源能力的象征,水壩建設風起云涌,到70年代達到頂峰時,全世界幾乎每天都有2、3座新建的水壩交付使用。根據有關組織的統計,至20世紀末,世界上有24個國家的90%電力來自水電,有三分之一的國家的水電比重超過一半。有75個國家主要依靠水壩來控制洪水,全世界約有近40%的農田是依靠水壩提供灌溉。不容置疑,水壩建設、水力發電已經成為當今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現代社會水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水壩建設更是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水壩(水電)建設的水資源意義

水壩建設的作用不是單一的,除了防洪、灌溉、航運、旅游、水產養殖等等之外,最主要是供水和發電。通過建壩蓄水,達到控制洪水并將其轉化為可利用的水資源是現代水壩的重要作用之一。以我國為例,由于季風性氣候,暴雨集中,盡管時常有洪澇災害發生,而從總體上講,淡水資源十分缺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用水需求的增長,要解決我國的水資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須建設一批大型蓄水水庫,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從而增加水資源的可利用程度。縱觀歷史,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如果沒有特殊環境形成的天然水資源充足保證,幾乎無一例外的必須依靠水壩蓄水來解決其水資源供應問題。

例如: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的水資源問題的成功解決,也主要是依靠水壩建設。美國已經建有大小壩82700多座,大都建于上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其中壩高15m至30m之間的壩有6975座,30m以上的大壩有1749座。水庫總庫容約為135000億m3,為世界之最。美國水壩按主要功能劃分,為供水或灌溉的大壩1890座,防洪的大壩1873座,旅游、娛樂目的大壩870座,以發電為主的大壩629座。〖1〗

相比之下,中國的水壩建設卻要落后很多。理論上說我國也有水壩8萬多做,但是實際上多為不規則的小型土壩,真正能夠全面發揮水壩功能的水壩實際上并不是很多。根據中國大壩委員會的統計,至2003年底30m以上的大壩僅有4694座(其中在建30m以上大壩有132座),在建30m以上大壩的裝機容量為56300MW。我國水庫總庫容僅為5843億m3(其中在建庫容為1405億m3)。2004年全國水電發電量約為3300億度。如果以人均水庫蓄水量來比較,中、美兩國通過人為工程可控制的水資源供應能力,差距在100倍以上。因此,我國的社會、生態環境遭到自然災害的沖擊極大,一方面洪澇災害頻發,另一方面又是干旱嚴重,水資源嚴重短缺、水污染嚴重。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都離不開建設一定數量的大壩,增加對天然水資源的調控能力。

然而,目前一些國內外的反壩宣傳,總是片面地夸大、強調水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而忽視了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今天,天然分布的水資源根本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不建設一定數量的水壩,具備一定的水資源調控能力,我們根本就無法支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國內有人不顧現實的說什么美國已經不建壩,開始拆壩了,世界已經發展進入后大壩時代,質問為什么我們還要建壩。首先應該說明,美國還再建壩,只不過他們的水資源開發程度已經非常高了,現在主要是對現有水壩進行維修、更新。美國已經退役的大壩總數達四百多座,這些壩都比較低,平均高度只有幾米高。退役的壩中,除了一些由于年久變得不安全的小水壩之外,有相當一部分是建壩的目的發生了變化,如為紡織、礦業供水的壩,因紡織工業遷移、礦業停工等導致大壩退役。真正對美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水壩不僅一座都不會拆除,而且還要不斷地維護、更新。那些盲目宣傳美國拆壩的同志,根本不了解我們和美國在水資源的控制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就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解決我國的水資源供應問題,我國經濟就無法正常發展。〖2〗

對于發展中國家,防洪減災和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都十分突出。由于國力的局限,欠發達國家在江河開發利用上還遠不能到位,防洪、灌溉、供水、調水的能力往往都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例如,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我國尚有3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事實上,我國眾多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對我國國民經濟發未來發展的影響將會比洪澇災害更致命。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水資源需求將會大大增加。要解決水資源短缺,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就是必須建設一批大型蓄水水庫,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從而增加可利用水資源的總量。從這種意義上看,大壩、水電建設,不僅是開發能源資源,也是防洪減災和開發水資源。

二、水電資源與開發利用情況

根據2003年國際水力發電協會的統計資料,全世界水電發電理論蘊藏量約為40萬億千瓦時(度)、技術可開發約為15萬億度、經濟可開發約為8.8萬億度。我國大陸部分水電的理論蘊藏裝機容量為6.944億千瓦(按8760運行小時計),年電量6.0829萬億度,其中技術可開發容量為5.416億千瓦,年發電量為2.474萬億度,“經濟可開發量”(容量為4.48億千瓦,電量為1.753萬億度),列世界之冠。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國際上很少采用裝機容量的概念表示各國的水電資源。因為裝機容量是一個不易客觀確定的數值。例如,現在電力工業的發展中抽水蓄能水電站的作用極為重要,而很多抽水蓄能電站實際上只有裝機容量而沒有發電量(甚至是消耗電量),不能作為已開發的水電資源。其次,根據各國水力發電資源的特點不同,各種水電站的裝機容量可能會有較大的變化。〖3〗

例如我國的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約為847億度,按照原規劃每年運行5000小時計算,計劃可裝機應該是1600多萬千瓦。而在建設中考慮到更好的發揮防洪、調節作用,實際裝機增加到1820萬千瓦。現在根據我國電力市場的發展需要,又要增加420萬千瓦裝機,以便提高三峽電站的調節能力。這樣三峽的裝機容量已經比原規劃提高了近40%,但是,三峽的年發電量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用所謂可裝機容量來表述水電資源確實不算很科學,所以國際上基本上都不采用這種表述,而是主要采用年發電量來表示水電資源。我們目前看到的所謂國外水電的開發程度,大都是以年發電量的表示數字,因為,實際上國外根本就沒有所謂可裝機容量的概念可供比較。由于我國以往比較習慣于用裝機容量計算水電開發的程度,實際上這很難正確地反映出水電開發的實際情況。因此,說我國目前水電開發程度達到25%的表述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國水電實際裝機中有大約八百萬千瓦的抽水蓄能,還有大量像三峽這樣為了提高電站的調節能力而額外增加的裝機,所以,實際建設裝機容量一般都遠遠超過規劃裝機,因此,水電的開發程度被人為的提高了。如果以年發電量計算,到2004年底我國的水電資源的(技術)開發程度應該為13.6%。

這個水電開發程度表述不清的問題,至今還沒有引起一些水電工作者的足夠注意,很多人經常在用我國裝機容量的開發程度與國外的年發電量開發程度進行比較。因而,比較的結果,經常會片面地夸大我國水電開發程度。現在,我們應該逐步推廣采用年發電量的水電開發程度的表述方式,因為,這個數字不僅是能夠客觀反映水電開發程度,而且也可以用來與國外的水電開發程度進行比較。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稱為“經濟可開發”水電資源的開發程度。有專家認為,由于其經濟可開發的范疇取決于很多條件,隨著形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油、氣、煤價的不斷攀升,必然會有所改變,因此,很多國家建議不宜以此作為衡量標準。

三、世界可持續發展呼喚水電開發

3.1資源情況

整個二十世紀,人類已經消耗了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僅為1400多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障年限僅40年;天然氣的剩余可采儲量為150億立方米,靜態保障年限僅為60年。世界煤炭的儲量雖然多一些,但是如果按目前的消費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也將枯竭。所以,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將世界的能源結構盡快的轉變到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可再生能源與礦產資源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是時間的變量,利用的時間越長資源量越多。反之它也不能保存,不管你是否利用它,它都將隨時間消逝。所以優先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就是最大的節能和開發資源。盡管風能、太陽能發電技術具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按照現有的技術水平,風力和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還不能滿足大規模的社會需求。當前,全世界上大約20%的電力是來自水電,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的比重還很小。水電是目前唯一一種技術上比較成熟的、可以進行大規模開發的可再生能源。

3.2水電的可再生能源作用不能替代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風能、太陽能、水能和生物質能,此外還有一些像潮汐、地熱等,但所占比重較少。生物質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我國目前還主要是簡單的直接燃燒,國外雖然已有比較先進的生物質能應用技術,但由于生物質能的原料也必須通過種植產生,使其可再生性還是要受到很大局限。太陽能和風能資源非常豐富,且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恐怕只有解決了大規模儲能技術之后,才能和水能一樣大規模的應用。目前的太陽能、風能與水能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它們是隨機的、分散的,且效率不高。太陽能是永恒的但也隨時間、氣象而變化,黑夜、陰雨不能發電;風力則更是天有不測風云,不能人為控制。在發電效率方面,歐美現今有一些風車規模迅速增大,有的風力發電機比舊機組效率高出10倍,但是其出力還是不能與一個中型水力發電站相比。某些發達國家設想組成風力發電電網,但問題很多,迄今未能實現,其作用還遠不能與火電、水電、核電相比。根據以色列一家國際知名的太陽能研究機構的實驗研究表明,目前較為成熟的太陽能大規模發電應用,僅僅停留在依靠太陽能對火電廠的循環水進行預加熱,減少燒燃料的消耗。由于風能、太陽能的這種缺陷,一般來說太陽能、風能目前還主要是在農業用電上起到輔助的作用,或者通過蓄電池構成小型獨立電源為邊遠地區提供生活用電。聯合國一直在幫助第三世界國家推廣風力發電技術,但目前大都停留在解決邊遠分散地區的生活供電,仍難以形成強大的電網。〖4〗

與太陽能、風能不同,水能雖然同樣是可再生性的清潔能源,但其性質有較大的區別。水力發電的水量主要靠河流和降雨,雖然具有隨機性,但是通過建造水庫,水量是可以積聚、儲存的,因此水電可以在一定的時間階段內被人為控制。水力發電的這一優點使其除了提供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外,還具有水電機組的啟動、停機迅速,可用來調整負荷,在電網中進行調峰、調頻和作為事故備用。現代電網的規模正在日益擴大,不僅有全國聯網,有的地區甚至具有了統一的跨國電網,雖然自動化、信息化、控制技術日益提高,但因電網運行復雜,情況多元變,及時調節和保障安全困難很多,如果電網中缺少必要的調節備用電源,難免事故頻發。現代電網供電的效益、安全不能缺少強大的可快速調節的發電裝機容量。目前對電網負荷方便、快速的調節,大都賴于大容量水電站或者專門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因此,世界各國近年來對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非常重視,在一些發達國家,抽水蓄能電站的作用已經超過常規水電。目前,抽水蓄能電站的研究已成為水電建設中專門的重大學科。可以這樣比喻,對于大型電網來說,水電與風能、太陽能發電的區別在于;水電的作用等于風能或者太陽能電站再加上抽水蓄能電站。所以,在目前情況下,隨著風能、太陽能發電應用的規模擴大,需要建設更多的水電站補充電網的調節性,對于那些水電資源缺乏的國家和地區,也必須建設足夠的蓄能電站。

3.3環境壓力

在環境方面,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能源的生產與消費規模急劇增加,環境排放污染嚴重。目前,由于煤炭燃燒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粉塵等有害氣體,已經可以通過技術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化石燃料和石油衍生能源在燃燒后,產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GHG),尚無有效的解決方法。這些氣體吸收太陽輻射并阻止這些輻射由大氣層向地外空間發散,能量的長期積聚造成了全球氣候不斷升溫。研究表明,當等效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一定數值時,氣候變化將導致全球水循環的加劇,對區域性水資源產生重大影響,對局部農、林業生產也將造成嚴重后果,引發頻繁的自然災害,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從1979年在日內瓦召開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以來,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加強了對GHG效應的科學研究。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66個國家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1997年12月1日召開的京都締約方大會上,形成了具有法定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它規定發達國家均要限制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2008年至2012年間要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至少減少5%。在這種形勢下,利用清潔的水力發電不能不作為一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明智選擇。世界上大約有經濟可發開的水資源8.8萬億千瓦時/年,如能夠充分開發利用可替代燃燒原煤40多億噸/年,相當于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近100億噸。

3.4水電與扶貧

此外,水電開發具有重要的扶貧作用。據聯合國估算,目前全世界還約有20億人口沒有充足的電力供應。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里,電力供應的短缺,不僅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嚴重的影響著人民生活的質量。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水力資源是現實中能提供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途徑。在非洲大陸,化石燃料短缺,而水資源豐富。但是,由于對大壩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的爭論阻礙了許多水電工程的建設也延緩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些觀點認為這些國家應該直接去使用像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現代生物質能等的可再生能源來滿足他們的能源需求,但是更多的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見。認為這類的技術總體上還是處在開發、研制的階段,尚不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條件,所以成本相對偏高。大規模地使用這些技術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根本就是不現實的。而且在那些工業化國家已經開始享受化石燃料和水電等成熟的技術為他們帶來的巨大效益時侯,單單要求這些欠發達國家只能依靠太陽和糞便產生的能源來發展也是非常不公平的。在水能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水電開發是擺脫貧困的明智選擇。總之,從資源、環境和幫助落后地區擺脫貧困的角度上看,開發水電是實現人類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環境問題困擾水壩建設和水電開發

20世紀60年代以來,埃及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引發了美蘇之間的一場關于水壩的爭論。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為了指責蘇聯幫助修建的阿斯旺大壩,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以污蔑阿斯旺大壩為代表的,無限夸大水壩副作用的風潮。一時間很多學者千方百計的以能夠尋找到水壩的副作用為時髦,在政治對立的思想扭曲下,水壩的形象被人為的妖魔化。一些善于投機的反水壩的組織,也就利用這一點大肆炒作。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上就有所謂的世界反壩聯盟。1991年在奧地利維也納的聯合國國際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第17屆國際大壩會議時,會場外就有反壩聯盟示威者宿營的帳篷和示威標語。反對建壩的抗議、示威活動幾乎伴隨了國際大壩會議的始終。那時的示威者只是機械的喊:反對建壩、讓河流自由流淌等口號,并無多大的號召力,也還不足以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隨著世界各國對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注,也必然會使人們對水壩的作用進行必要的反思,其結果必然使一些地區的水壩建設面臨來自于生態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質疑和挑戰。不可否認,與其他人類文明活動一樣水壩建設也必然存在副作用,建壩造庫確實存在著有:移民安置、泥沙淤積、魚類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土地文物淹沒、溫室氣體的產生、下游水文、物理現象的改變以及地區一體化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工程決策者和技術人員認真的考慮和慎重的處理。事實上,建壩過程中的這些環境問題,始終是壩工屆關注的焦點之一。全世界20世紀初建造的很多水壩上就已經留有魚道,我國三門峽的泥沙問題,曾經在三門峽修建前就遭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水利工作者的質疑。正因為此,迄今為止可以說國內、外修建的絕大多數的水壩的生態環境作用,都是利大于弊的,包括改造以后的三門峽水庫,否則它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當然,因為世界上沒有副作用的事情是不存在,無論在任何時候,水壩的建設也必然會面臨一個利弊平衡得失的選擇。

在反壩和對水壩深刻反思的思想影響下,1997年4月,在瑞士格蘭德39名來自不同國家和階層的人士和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在討論“世界銀行”的一份關于水壩建造問題的報告后,提議成立“世界水壩委員會”簡稱WCD。1998年5月,WCD在爭取到有關國家的組織和部門同意后,開始對世界不同國家的125座進行了調查,建立了水壩數據庫。2000年11月正式提出“水壩與發展新的決策框架”的報告。他們準備在征求有關國際組織意見后,將報告提交“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希望能夠形成今后水壩建造的決策的國際標準。然而,該報告在有關國際組織討論中起了極大的反響,尤其是遭到了發展中國家代表的強烈反對。據國際大壩委員會討論時統計,僅有三個國家表示同意接受WCD提議的決策框架。2001年2月,世界上關于水利、水電和水壩的三個國際組織(國際大壩委員會、國際灌排委員會和國際水力發電協會)的負責人,聯名向世界銀行的總裁寫信強調:盡管WCD的報告可以作為引發建壩問題討論的有用的資料,但是,作為建壩決策標準,它是極不充分的。同時表示不能接受報告中對現行水壩作用的不公正的評判結論。

在實際中,各國的水壩建設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反壩運動的影響。如;印度的特理一級水壩由于當地居民受到反壩人士的鼓動,不斷的進行反對示威,最后告至最高法院。等待訴訟裁決之后,工程推遲了近20年,造成巨大的損失;印度尼西亞的規劃的一座200多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壩,由于當地居民的激烈反對,造成大規模動亂,最后政府不得不停止了該項目的實施;意大利建造的一座水庫,由于當地居民的抵制,拒絕搬遷,以至于水庫建成后十幾年仍不能投入使用,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最引人注目的反壩風潮應該算是中國的長江三峽水電站。因為水壩建設的各種環境問題都在三峽工程中有所體現,所以三峽工程幾乎成為世界各國反壩輿論的焦點。經過充分論證和采取各種必要的措施,中國的水壩建設者正在用現實回答著各種對水壩的疑問,可以說我國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是對反壩宣傳的最有力回擊。

五、有關水壩、水電的爭論和結果

5.1關于對水壩、水電的認識分歧

盡管水電是目前唯一一種可以大規模應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手段。然而,隨著人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關注,全球環境意識的急劇增長,大壩、水電工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種情況導致了已經建成和正在規劃建造的大壩和水電項目成為了越來越敏感的話題,一些對環境和社會負面影響較大的項目,遭遇到公眾的強烈抵制以致于最終被迫停止。圍繞著水壩的利、弊的爭論,在20世紀90年代,以世界水壩委員會的組建和《水壩與發展》報告的提出達到高潮。世界水壩委員會的報告是人們對水壩建設深刻反思的產物,它是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充分利用反壩組織的積極性,委托世界水壩委員會第一次從環境和社會的角度,系統的來總結、歸納水壩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報告通過對一些已建成的水壩的詳細的調研,系統的總結了水壩有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5〗

然而,應該看到由于《水壩與發展》調查報告,對水壩的作用采用了抽象的肯定,具體的否定的總結方式,所以該調查的結論基本上都是強調水壩負面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誤導了公眾對水壩的看法。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際輿論對水壩建設的反思,已經產生了矯枉過正的趨勢。以至于很多人由于受到片面宣傳的誤導,僅僅強調水電站、大壩產生的環境、生態問題,早已經忽略了水壩在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和水電替代火電之后,將產生的巨大環境效益。不少人開始否認,水電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錯誤的主張將水電排除在綠色能源范圍之外。在這一問題上,水電開發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往往與待開發水電資源較多的發展中國家,持不同意見。因為,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大力發展水電的過程中,通過興修水利,發展水電,社會、生態、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當時世界各國有很多這方面的消息、報道、論述。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正面評價水電效益的文章和觀點早已被人們淡化,恐怕也只剩下一些水利水電專業工作者還比較熟悉。反之,我們人類根據發展了的認識,反思我們過去的一些水電工程中,沒有能充分注意到的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問題的行動和觀念,卻被不斷重復、相對放大,而且充滿了現在現代人的頭腦。以至于人們(甚至包括一些其他專業的專家)已經不知道水電所創造的巨大的社會、環境和生態效益,而誤認為所有的水電站、大壩只會引發一些環境、生態問題。公眾的這種偏見,反過來又影響政治家甚至某些決策人物。特別是在那些,絕大多數水電資源已經開發完畢的發達國家。因為,他們一般不需要再對水壩、水電的作用進行更多的探討。反之,一些由于江河治理、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經過仔細的研究、認真的比較,往往還能夠清醒的認識到包括建壩、修水電站在內的水利水電開發,仍將是實現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5.2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的結論

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的深入,不斷發展的世界對水能資源的需求變得一天比一天尖銳。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里,水力資源是現實中能提供可持續的能源主要途徑。在非洲大陸,化石燃料短缺,而水資源豐富。但是,由于對大壩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的爭論,阻礙了水電工程的建設和社會進步。為解決這些問題,1996年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上,首先確立了不需要建設大壩的、小型水電的,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地位,鼓勵各國的小型水電開發。此后,經過社會各界有關大壩、水電問題的進一步爭論,特別是在世界水壩委員會的《水壩與發展》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澄清了一些類似“水電的溫室氣體排放與火電相當”等錯誤觀念之后。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上,到會的192個國家一致認識到;發展水電與燃燒礦物資源獲得電力能源相比較,無論在資源方面,還是在環境方面,都是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過討論,會議認為;在世界各國都在鼓勵發展各種可再生能源,來減緩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大型水電也有必要被確認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最終作出決議,采納《約翰內斯堡執行計劃》,呼吁全球能源供應多樣化和增加包括大型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的份額,峰會還承諾加大政府間推動包括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活動。并建議于2004年在中國舉行一次水電與可持續發展論壇,通過全球的水電領域的高層論壇,探討一系列的議題,來進一步的完成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峰會的任務,推動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5.3北京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和《北京宣言》

按照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的計劃要求,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委托,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和中國國家改革與發展委員會于2004年10月27日在北京共同召開了水電與可持續發展論壇研討會。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非政府組織代表共500多人會聚一堂,圍繞水電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的水電開發技術、已建水電站的管理、水電開發的科學決策、水電開發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影響等水電工程關注的議題進行了研討,并達成廣泛共識。

會議重申了能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考慮到20億人民仍然生活在沒有電的世界里,呼吁所有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以可靠、廉價、經濟可行、社會和諧和環境友好的方式為社會提供電力。會議一致認為,水電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采用包括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能夠顯著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更多的、特別是貧困的人口提供電力并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在發達國家,幾乎所有技術及經濟可行的水電資源都得到了開發,水電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通過區域開發和工業化進程,水電對減輕貧困、改善經濟狀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代表們一致認為,對于發展中國家以及經濟轉型的國家,水電資源需要進一步有效的開發利用。

會議還一致通過了《水電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宣言第12條明確:水壩的環境標準各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國家的法律和具體情況,擇善而從。這就否定了把WCD的《水壩與發展—決策新框架》作為各國水壩建設必須遵守的統一框架,和任何不顧各國的實際情況,希望建立“國際一致的建壩標準”的嘗試。

有關北京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論壇的介紹、發言和最后通過的促進水電開發的《水電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可訪問unhsd.icold-。

5.4我國輿論宣傳的差距

據了解,對于此次由聯合國召開的會議,我國新聞媒體作出正面報道的不算很多,而且,報有不同意見的媒體歪曲報道則不只一家兩家。此外,很多中國反壩的NGO組織,都對這個會議持否定態度。實際上,這個會議并不是像有些新聞媒體歪曲報道的那樣是由水電系統組織的,它是由聯合國組織的。會議的原則、精神包括出席人員和具體發言安排,都是由聯合國有關機構確定。會議是按照聯合國2002年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的計劃召開的,是聯合國新千年計劃的一部分。一些反壩組織和一些反壩輿論,他們不但反對這次促進水電開發的會議,他們甚至對2002年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的結論,也持否定態度。實際上,有近百名中國反壩的NGO組織的成員(其中大多數都是新聞工作者)都參加過,在南非約翰雷斯堡舉行的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他們當時就知道峰會做出的支持發展水電的決議。但是,當時幾乎沒有一家國內媒體,對此進行過正面報道。相反,從2003年起,我國國內反倒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反水壩高潮。很多片面地強調說什么水電破壞生態環境的反對水壩的宣傳,至今還在我國很有市場。

實際上,任何人類活動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水壩的生態影響也是有利有弊的。例如我國的豐滿、新安江、二灘等大型水電站的社會生態效益都非常的顯著,正面生態環境效益遠遠超過負面影響。應該說,現在國內流行的一些反壩宣傳的很多論據,都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我們爭論的這些問題,很多都已經在國際上爭論了很長的時間。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上,也已經多次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激烈的交鋒。直到2002年的峰會,192個國家首腦才達成一致共識,確立大型水電的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地位,并決議鼓勵、推進世界范圍的水電開發。我相信世界各國的政要們,不會還不如我們的一些小報記者、冒牌專家以及偏激的環保分子了解實際情況,也不會不重視世界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他們最終能夠得出支持水電的開發的結論,必定還是有道理的。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國內的一些人,至今還沒有能夠認識到,或者說不愿意承認這些。

例如一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環境與發展研究的人員最近寫文章,仍然質疑水電不是綠色能源。其文章在說到國際社會對水電的結論時,雖然承認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在1996年肯定小水電,和在2002年通過支持大型水電開發的《約翰雷斯堡計劃》的事實,但是,顯然還是抱著一種遺憾的和不肯接受態度。文章隨后竟然以2004年6月在波恩召開的世界可再生能源會議上,一批反對建水壩組織提出的一個被大會否決了的議案為由,否認國際社會一致肯定水電的結論,強調對水電的認識仍然還存在著巨大爭議。實際上,不僅這次波恩會議上想把水電從可再生能源中剔除出去的反壩提案被否決了,而且,隨后2004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論壇(該同志親自參加)和會議一致通過的《北京宣言》,已經再次明確了全世界肯定水電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地位的一致態度。此外,還有一位某電力部門政策研究機構的同志,也曾經作為特邀代表被邀請參加了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并且還在會上了發言。但是,該同志在會議以后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有“國際爭議:大壩之利弊”這樣一節。文章內容卻只字不提2004年10月的北京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會議,反而以2003年底由61國家反壩的NGO召開世界水壩會議的反壩意見,作為評論水電的國際依據。這兩篇否定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的文章,都被某個熱衷于反壩的NGO組織收錄在其網站上,作為反壩、反水電宣傳的依據。由此可見我們國家的公眾(包括一部分專家和領導)對水電的認識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六、結語

應該承認,直到現在國內很多輿論宣傳,對水電的一些看法還是不夠正確的。應該說這是我國和世界主流意識的認識差距。目前,我國很多公共宣傳媒體,缺乏科學知識,又受到了反壩思潮影響。他們宣傳的所謂“高尚”、“浪漫”往往是建立在犧牲、阻止欠發達地區人民發展之上的極端敬畏自然。至今,有的媒體還在經常宣揚一些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要求相違背的、不科學的反壩觀點。然而,盡管宣傳水電科學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我們相信,隨著對水電認識的深入討論,真理一定會戰勝謬誤。在滿足人民發展需求以及環境和資源壓力的難題面前,我國民眾一定會和全世界大多數人民一樣,越來越全面地認識水電。為了真正實現國家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揭穿一切打著敬畏自然、保護原生態騙人旗號的偽科學、偽環保宣傳,按照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的要求,大力開發清潔的可再生的水電資源。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我們的國家建設,建設和諧社會,實現我國的小康目標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