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道德凈化科研學術環境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3 03:53:00

導語:學術道德凈化科研學術環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道德凈化科研學術環境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科研不端行為正越來越成為科學界的一個焦點話題,并且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科學技術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界定科研不端行為、分析科研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防范與治理科研不端行為的措施。

論文關鍵詞:科研不端行為學術道德科研評價防范措施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國家對科學技術的重視,中國科技教育水平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然而,科技界科研道德失范、學術腐敗等不良現象屢屢被新聞媒體披露。目前,高校學術腐敗現象呈現出不斷遞增的趨勢,嚴重損害了高校的學科建設,阻撓了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對高等教育事業及社會發展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因此,對科研不端行為的界定并分析其成因,進而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是極為重要的。

1科研不端行為的界定

美國聯邦政府2000年12月通過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OSP)了科研不端行為聯邦政策,其中對科研不端行為作了如下界定:科研不端行為是指在準備、實施、整理以及發表等科研環節中出現的造假(fabrication)、竄改(falsification)以及剿竊(plagiarism)行為。美國聯邦政策除了對作假行為做出界定和分類之外,還規定了判斷作假行為的基本條件:①是否明顯背離相關科學研究共同體的規范;②行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③是否有充分的證據。

中國科協已出臺《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專門對科研不端行為做出了具體界定:科研不端行為是指“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中的各種造假、抄襲、剿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表現是:在項目申請、成果申報、求職和提職申請中作虛假的陳述,提供虛假獲獎證書、證明、文獻引用證明等;侵犯或損害他人著作權,抄襲他人作品;成果發表時一稿多投;參與或與他人合謀隱匿學術劣跡;以學術團體、專家的名義參與商業廣告宣傳等。

中科院對科研不端行為的六條認定標準包括:在研究和學術領域內有意做出虛假的陳述;損害他人著作權,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權、剿竊他人的學術成果,違反職業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學術認識、假設、學說或者研究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或出版中的科研不端行為,故意干擾或妨礙他人的研究活動;在科研活動過程中違背社會道德。同時明確界定,在研究工作中非有意的錯誤或不足,如對評價方法或結果的解釋與判斷錯誤、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錯誤和失誤等,不能認定為科研不端行為。

2科研不端行為的成因

與社會生活中道德環境惡化現象同樣,國內的科研活動中,科研不端行為雖說不上泛濫,但也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科研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相當復雜,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分析,不難發現這些行為不外乎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2.1科研不端行為產生的主觀原因

科學家缺乏學術道德,不重視學術規范。科學工作者的人品、高尚的科學道德是科學家之魂。科學道德對于科學工作者自身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自律作用不可替代。一些科學工作者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往往比較注重科學知識地運用卻忽視了自身科學道德和素質地培養。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中為了得到成果便不擇手段,明知是不正確或違法的做法,但是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往往置科學道德、國家法律于不顧,缺乏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缺乏誠實、公正的科學道德和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對科學道德和科研精神的無知,是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內在原因。

科學家受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為在科學職業化地位競爭中取勝而不擇手段。科學研究是一個厚積薄發和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必須經過多年的積累,同時又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每一位研究人員除了運用正確的方法外,還要能夠苦學深鉆,持之以恒。在現代,科學的體制化、科學家角色職業化,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學活動的惟一要求,功利性已開始成為科學活動的目的之一。由于科學內部的運行機制是通過獎勵系統實現的,謀求獨創性的成果,爭取社會承認,自然會成為科學家行為內在的激勵因素。當科學家有了被社會承認的強烈渴望以后,就難以用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對待科學研究,因此就出現了科研創新中急功近利的現象。急功近利對我國科研創新的危害十分嚴重,常常導致違反科研設計實驗的程序和要求;導致不尊重客觀事實,甚至偽造實驗數據和結果;導致研究者在研究創新中對同行封鎖信息,不愿合作;甚至導致學術腐敗、抄襲、剿竊、弄虛作假的嚴重后果,使研究動機扭曲,科學精神喪失。一些科研人員為了申請經費、、崗位升遷、工資待遇等,忽視了對知識的追求,淡忘了對民族、國家、社會的責任,只熱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資源的獲取、占有和壟斷;不在研究和學問上下功夫,而是擅于捏造事實、編造數據、騙取科研經費。

科技管理部門揭露不力和有意庇護為科研不端行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一些科研管理人員素質低下,在工作中違背職業道德,或是視而不見,不制止、不糾正,或是根據自己的好惡對某些科研人員予以“特別”關照或報復,故意制造了一起起不公正事件。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通報處分了一些在項目申報中的科研不端行為,部分是在申請中偽造人員信息。作為高校科研處或高校院系科研秘書是非常清楚本校有關人員情況的,完全能夠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為了能充實項目組的研究實力,增大項目中標的可能性,高校科技管理部門表現出了聽之任之的“不作為”。一部分高校為了獲得高級別的科研項目、獎勵,而許多項目暫時又不能達到相關要求,特別是距離相關要求差距不是太遠的時候,科技管理部門便協助項目申請者隱藏或偽造一些信息,表現出非常積極的“作為”態度。高校科技管理部門揭露不力和有意庇護在無形中為科研不端行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2.2科研不端行為產生的客觀原因

科學作假行為不只是學術現象,也是社會現象。一系列具體而實惠的科研獎勵誘使部分“學者”身在學術界,心在學術之外;學術評價機制、監督機制和不端行為的處罰制度不完備使得一些科研工作者敢于并且能夠成功地挺而走險。

不合理的科研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是科研不端行為發生的體制原因。在現行的科學體制中,缺乏科學、公正的科研評價機制,科學獎勵系統在運行中失范。上世紀80年代末,以量化為指標的學術成果考評體系從管理部門借鑒到了高校科研改革中來。由于這一方法改變了高校教學、科研管理的無秩序狀態,因此受到了普遍歡迎。實事求是地說,此項改革對高校教學、科研的高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發展到今天量化指標考核體系的不足之處也逐漸顯現出來。現行的學術科研量化考核制度的核心是,根據的數量確認學術研究成果的大小,根據學術論文所發表報刊的行政級別來判定學術研究成果的質量,而且學術評估和科研考核的周期很短困。在這種輕質重量的量化評價機制下,數量成為科研人員追求的現實目標,由此造成一些科研人員為了追求數量而不惜弄虛作假、抄襲剿竊,甚至以不正當手段騙取信譽。

獎勵應是對科研工作者首創性工作的強化激勵,是實現科學價值目標的手段。獎勵重要的是精神性榮譽,而我國的獎勵制度卻側重于功利性的物質獎勵,且獎勵與報酬掛鉤,報酬產生派生效應,與個人的晉升、福利、分房等緊密結合在一起。這種獎勵就失去了其以精神激勵人們追求真理,進行科研創新的作用,而蛻變成為人們從事科研活動的目的。這種目的和手段的本末倒置,就有可能導致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正是由于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的失靈使防范科研不端行為失去了外在的屏障,這是科研不端行為普遍發生的體制原因。

對科研不端行為處罰的透明度和力度不夠,是造成科研不端行為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我國,對很多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缺乏公開透明性,譬如對漢芯事件的處理不了了之,說明對處理科研不端行為不夠公開透明,盡管對陳進個人有了處分,但是對他能申請到巨額資助的幕后原因,以及責任負責人并未進行相應的處理。盡管某些人的科研不端行為經過了媒體曝光,但是處罰卻沒有達到同其實施科研不端行為相當的程度。1997年12月25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青島某大學教授侵犯著作權案做出終審判決,要求侵權者向被剿竊者賠禮道歉。但是在結案一年時間里,該實施侵權行為的人依然穩坐破格教授的交椅,并仍然保留“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的頭銜。這種處罰結果所造成的后果不僅不會減少科研不端行為,相反在一定范圍內還會造成科研不端行為的大量出現、屢禁不止。

“官本位”的不良思想侵蝕了神圣的學術殿堂,污染了學術環境。在一些高校與科研院所,無論是校級課題,還是部級、國家級課題的申請、審批、考核等諸多環節都難以擺脫“官本位”思想的影響,結果是領導者科研課題多、科研成果多、獎勵獎金多,“官大學問大”成為這種現象的經典解讀。所以,不論學識高低,只要弄上一官半職,就可以憑借現有的官本位籠罩下的學術體制,輕而易舉地搞到項目和經費,晉升高級職稱,繼而很快就成為“學術名流”。而且,官做得越大,越容易獲得高層次的項目和獎勵,越有人為之捧場。這種“官本位”思想對科學研究的侵蝕,污染了學術環境,衷讀了學術形象,敗壞了學術風氣,成為某些當權者謀求個人利益的工具,同時也極大地挫傷了科研人員從事學術研究的積極性,阻礙了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公務員之家

出版與編輯環節存在的漏洞及某些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為科研不端行為搖旗吶喊,助長了學術造假之風。我國期刊、論著的出版與編輯環節缺乏制度管理。不少學報和期刊每年都編印增刊或專輯,花上幾百元至上千元版面費,任何低劣論文都可以發表。交上個上萬元,就可以出版一本專著,而論文審查人和責任編輯一般都不承擔因發表的論文系抄襲剿竊之作而事后追究的責任,使得論文審查者和責任編輯的責任心大大降低。新聞媒體對某些不負責任或失實報道的行為缺乏法律監督與約束機制,在出錯甚至違法而不受懲罰的背景下,有的新聞媒介為了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和時效,對一些虛假的科研成果甚至是偽科學及一些靠弄虛作假出名的“學者”進行報道和吹噓,其中不乏有償新聞。這些傳媒在一定程度上對科研不端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搖旗吶喊的促進作用,助長了科研造假之風。

3科研不端行為的防范和治理

對科研不端行為的防范和治理,可參照國外的一些制度和做法,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3.1重視對科研工作者的科學道德教育,重視科學道德的自覺培養

科研不端行為本質上是一個倫理問題,很難通過規范來防范所有的不端行為。因此,我們需要提倡道德自覺意識、加強輿論的引導,特別是要重視對年輕科研人員的道德規范教育。在極端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更應倡導求實、創新、自由、獨立的科學精神,無私、誠實的科學道德。只有當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內化于科學共同體每個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中,科學共同體獲得了自身道德倫理的主體地位,才會使科學共同體對其成員產生道德上的規范和引導作用,才不會致使其成員由于道德上的迷茫、價值觀的混亂而在金錢和權力的魔笛聲中翩翩起舞。加強學術道德行為規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應當加強正面教育,強調在學術研究中加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強調在學術活動中為人師表的重要性。同時,針對違反學術道德規范的行為和人員,要嚴肅對待和認真處理。

3.2建立規范的學術管理機制,形成科學、透明的學術評價體系,加強與完善社會監督體系

中國現行的學術管理制度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行政式管理方法,過于量化和僵化。因此,必須采取措施、進行改革,建立一套規范的學術管理機制,以法治、法律的力度從根本上遏制惡性競爭。另一方面,科研過程中的不端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項目、課題經費分配的行政化,以及學術評價體系的形式化。所以,除了合理的學術管理制度之外,還要建立相關配套的透明、科學的學術評價體制和激勵機制,制定嚴格、嚴肅的科研經費使用、管理和檢查的條例規定。以期嚴格、公平、公正地進行學術資源分配,從而杜絕學者、教師為了爭取立項,分得高數額的科研經費而不惜違規甚至違法做出不端的科研行為。此外,還可建立社會監督體系,加強輿論監督,充分發揮報紙雜志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大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曝光力度,倡導政府機構和民間機構,甚至個人對學術行為的監督和批評,實行學術道德一票否決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實行真正的自治與法治、大學微觀管理與社會宏觀監督相結合。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就于日前表示,科技部計劃為學術造假者建立“污點”檔案以遏制日益猖撅的學術不端行為。此舉對于凈化社會風氣、蕩滌學術氛圍、提高學者的學術道德、加強學者自律有重要意義。

3.3加強編輯工作者的學術規范教育,增強職業道德意識,做好學術期刊的“守門人”

根治科研不端行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作為學術期刊“守門人”的廣大編輯最終決定著讀者能夠看到哪些內容。因此,他們的責任重大,更應該對各種科研不端行為提高警惕,不給學術不端者以可乘之機,守住學術領域的一方凈土。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加強編輯工作者的學術規范教育,增強編輯職業道德意識。確實堅持雙向匿名審稿制,杜絕關系稿、人情稿,樹立誠信意識。對管理部門來說,要加強管理,嚴格控制刊物擴版。此外,還應控制審批增刊數,加強編輯的道德建設。有些雜志學報的編輯不講職業道德把辦增刊當作創收的手段,只要交錢什么文章都敢發,甚至于出版盜版學報,從而導致學術質量下滑,平庸乃至劣質文章遍地。作為編輯不能為講人情而不講原則,應本著對讀者、對刊物負責的態度,樹立誠信意識,不發注水文章,切實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

4結語

科研不端行為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而且嚴重破壞了以求真務實為基本精神的學術研究規則,損害了知識分子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污染了學術環境,阻礙了學術進步和科研創新,而且危及下一代科研人員的誠信觀念,進而對整個科研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更重要的是,它破壞了學術誠信,當其不端結果成為醫療指導原則時甚至會直接危害公眾的健康和安全。對于這些不端行為和作風,我們既不能因為存在外在的社會因素而寬容那些道德失范的個人,也不能只追究道德失范者的個人責任而看不到這些失范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根源。對待科研道德失范問題,既要加強對科技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努力建立社會各方面的監督約束機制,為科技人員自覺遵守科研道德創造良好的主客觀條件。當然,由于科研不端行為涉及到科研主體、主管部門、政策、機制等許多相關因素,要遏制學術界的造假風氣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建立凈化的學術環境任重道遠。

布勞德和韋德認為,像經濟活動中起作用的是“無形之手”一樣,科學中起作用的機制是“無形之靴”。它將踢掉科學中所有不正確的、無用的或多余的數據和從事科學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偏見、人情等,最后使科學獲得客觀的本質。這只無形之靴就是時間。然而,等待只不過是被動和消極的行為,在科學日益被社會關注和牽連的今天,積極的和主動的社會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在尊重科學共同體的內部控制的同時,采取必要的外在社會控制,將有助于減少科研越軌行為,使科學能保持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近幾年來,隨著學術規范化的進展及打擊造假風聲的高漲,結合國家相繼出臺的系列法規如《知識產權保護法》等,必將形成一個相對潔凈的學術空間,愿我們每一位醫學科學工作者為了醫學科學的健康發展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