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導向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
時間:2022-06-29 03:51:33
導語:結果導向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研究背景
目前,學生出勤率不高,上課玩兒手機與睡覺,成為許多高校課堂的普遍現象。一項針對某師范大學292名學生在公共課堂學習情況的調查表明,14.18%的學生逃課,14.51%的學生上課睡覺,而48.06%的學生上課玩手機或說話。以上現狀使本科教學面臨巨大的挑戰,而有效教學活動以科學的教學設計為基礎。因此,如何在現有狀況下,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活化教學,使得本科課堂教學變得有效果、有效率與有效益,成為研究的驅動力與目標。
2有效教學設計理論研究
有效的教學設計應基于先進的教學理念,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2.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法常以教師為中心,其典型的特點是,認為沒有教就不會有學,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學內容是教學的焦點。互聯網時代,學生的學習特點發生了極大變化,傳統教學方式帶來的弊端不言而喻。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提出了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認為沒學會等于沒有教,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表現才是教學的焦點。教師中心的教學理念中,教師被固化為專家的角色,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為講授,因此,與之對應的教學設計更多從教師的角度去考慮。與之相反,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中,教師被賦予的角色只是一個輔助與引導者,教學聚焦的是如何設計學生的學習行為,并及時給出反饋。基于學生中心的教學設計,將學生學習之后在認知、技能與態度的提高作為教學目標,以此為導向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以達到學習目標。并且,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最終考量標準不再是教師是否是這一領域的專家,而是教師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學習設計者,是否能夠了解并引導學生需求,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最終實現學生學到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獲得新態度的教學目標。2.2學習保留率理論學習方法種類繁多,不同學習方式所對應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也不同,美國國家訓練室將此項研究結果稱為“學習保留率”理論。該理論將學習方式大致分為7類:聽講、閱讀、視聽、演示、討論、實踐及教授他人,前4種為被動學習,后3種為主動學習。研究表明,被動學習的學習效果普遍比主動學習差,其中,聽講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僅為5%,即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僅能記住了所學內容中極少一部分。而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傳授他人,通過教別人這種方式學習,學生可以記住所學內容的90%。學習保留率理論也可以形象地概括為3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展示給我,我會記住;但是,如果讓我參與,我則能領會。深刻理解并合理運用該理論,有助于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來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式學習知識。2.3教學效果理論在一堂課中,教師與學生的注意力都在不斷變化,研究表明,這種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一堂課中學生學習效率變化為凹曲線,上課初始,學生注意力常較為集中,但隨著課堂進展其學習興趣會逐漸下降,并在課堂中間時段跌至最低,隨后由于課堂即將結束的興奮,注意力又慢慢回升,達到一個新的波峰。與之相反,教師注意力的變化則為凸曲線,教師的注意力在一堂課開始時通常較低,隨著教學內容的推進漸入佳境,在整課堂中間注意力達到頂峰,隨后由于疲勞及受學生注意力渙散等因素的影響慢慢回落。分析表明,教師和學生注意力變化的步調并不一致。而在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注意力的變化,并以此為主導,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課堂初始,應該有效利用學生注意力的第一個高峰,設計導言之類的教學內容,以進一步聚焦學生興趣,同時明確告訴學生課程教學目標,以激發其學生動力。并且,鑒于此時學生學習注意力較為集中,學習效果較好,可采用以講授、視聽、演示等被動學習方式為主,提問及小測試等主動學習方式為輔的教學模式。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注意力回落,學習興趣也變得較為萎靡。因此,教師應在這一環節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更多采用如討論、實踐等主動學習的方法,以提高學習效果。課堂快結束時,教師應該利用學生注意力的第二個高峰,對教學內容進行匯總,并進行適當的教學評價,檢測教學目標的實施力度,以便對教學設計和方法做出合理的調整。2.4結果導向教學設計模式在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中,一切教學活動均應以學生學習之后核心能力的提升為最終目標。為了達到該目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首先,了解學生目前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其次,通過起點行為和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以結果為導向,回推得到學生核心能力的不足,并由此確定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并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來填平這種差距;第三,通過教學評價來評測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并以此修正和改善教學活動。因此,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模式,以學生核心能力提高為教學目標,由教學目標指導教學活動,由教學活動引導學習活動,用教學評價來檢測與修正教學目標,既落實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又將整個教學歷程設計為一個良性循環的環路,兼顧到教學實踐各個環節。
3有效教學設計實踐研究
3.1有效教學活動設計以理論研究為基礎,將教學活動設計為6個環節,分別是前言、教學目標、學前測試、參與式學習、學后測試與總結。前言、教學目標與學前測試3個環節均位于整個課堂的開始時段。其中,前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進行連接,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了達到該目的,在前言部分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活動:敘述與主題相關的故事,切入引人入勝的案例,朗誦一首與主題有關的詩詞等。教學目標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明確本次學習任務的目的及要求,從而增加其學習驅動力和聚焦力。為了達到這一效果,不僅應保證教學目標的設置是明確并可衡量的,而且還必須涵蓋到學生認知、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核心能力。學前測試環節的目的在于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目前的知識與技能狀態,從而因材施教,并靈活調整后續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環節,較常采用的方法有開放式問題、小測試等。參與式學習又稱為互動式學習,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部分。這一環節一般位于整個課堂的中間時段,而由教學效果理論可知,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已經開始渙散,而教師的狀態卻到達頂峰。所以,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宜采用學習保留率理論中參與式主動學習的方式來設計教學,例如討論、操作、實踐等,促進學生學習不僅口到、手到,而且心到,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一環節較常采用課堂練習、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課堂辯論、案例分析、合作學習等方法,其中以課堂討論及提問最為常用。學后測試與總結屬于教學活動的最后兩個環節,由教學效果理論可知,此時是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期,所以教師應有效利用這一時段,實現本次教學活動的收尾工作。其中,學后測試的作用是了解本次教學是否實現了當初設定的教學目標,并將此作為教學評量的一種方式,調整與完善整個教學設計。因為教學目標有不同的層次,該環節所采用測試方式也有所不同,常見的有選擇題和簡答題,分析、解決類型的作業題,以及各種表格與展示等。總結部分作為整個教學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目的是幫助學生對本次學習歸納,并在此基礎上拓展思考,為下次教學做好鋪墊。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過講授的方式對學習內容復習,分發紙片讓學生自我總結并提出建議,還可以通過表揚學生的努力程度與學習成果對其學習態度進行總結。3.2課堂實踐以《數據結構》“棧及其應用”為例,將整個教學內容分為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基本概念部分,第二個層次為基本操作部分,第三個層次為基本技能部分。總授課時間為兩節課90分鐘,有效教學設計單如圖1所示。
4結語
針對目前高校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課堂出勤率不高,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對有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了研究,并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遵循學習金字塔理論與教學效果規律,提出結果導向式教學設計模式,將教學活動分為前言、教學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6個環節。同時,在《數據結構》課程教學活動中開展了有效教學設計實踐,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8(4):91-91.
2韓瑋,程琦.“學習金字塔理論”在高校教學模式改革實踐中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與創新,2015(7):110-111.
3王要沛,邱雅,肖新科.利用學生注意力曲線設置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7,33(2):180-180.
4張建勛,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課堂教學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1):25-28.
5羅宇,付紹靜,李暾.從BOPPPS教學模型看課堂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5,234(6):16-18.
作者:何湘竹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 上一篇:分流控制器設計與實現分析
- 下一篇:虛擬現實技術在室內設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