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推動特色學術話的實踐路徑
時間:2022-03-14 08:31:11
導語:學術期刊推動特色學術話的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話語權在學術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依靠學術話語進行傳播推廣,進而對整個學術共同體產生影響。學術期刊所確立的學術交流的正式渠道、統一流程和標準規范,搭建起了面向學者的廣闊交流平臺,從而大大提升了學術話語表達和傳播的效果,對于學術的發展繁榮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歷史維度看,在期刊發展史中,出現了許多學術期刊推動學術話語傳播及學科發展的成功案例;從現實維度看,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歷史方位對加強中國特色學術話語傳播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從責任使命來看,推動學術話語傳播是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要路徑。由此觀之,面向學術期刊的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傳播具有深刻的歷史必然、實踐應然及責任使然。
(一)歷史必然:學術期刊推動話語傳播的成功經驗
作為新生的傳播媒介,我國的學術期刊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迅猛空前,1934—1935年則被稱為“期刊熱”或者“雜志年”,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奠基時期,期刊對于學術話語構建與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月刊《新亞細亞》于1930年創辦,刊載的文章以探討中國邊疆的開發、建設以及與周邊國家、地區的關系為主,對中國邊疆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研究;由歷史學家顧頡剛創辦于1934年的半月刊《禹貢》研編并舉、兼容并包、經世致用,在中國邊疆史及邊疆現實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為了學術救國的典范。這兩本學術期刊對當時邊疆話語構建和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全國抗戰爆發后大后方乃至當下的邊疆研究工作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歷史地理學的發展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934年12月創刊的《食貨》,是民國時期第一份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的學術專刊,由時任北京大學教授陶希圣擔任主編,其發行量一度高達4000份,是當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主要陣地,為民國時期中國古代經濟史的研究作出了奠基性貢獻。晚年的錢穆回憶說:“時(顧)頡剛在燕大辦一《禹貢》,陶希圣在北大辦一《食貨》,兩雜志皆風行一時。”[4]史學界有“五朵金花”,即圍繞五大理論問題展開爭鳴,其中《文史哲》有意識地引導中國古代史分期、農民戰爭和資本主義萌芽這三場論爭,這些論戰也讓山大歷史系名聲大震,從而奠定了其在國內史學界的地位與影響力。從我國期刊發展史上的一些例證不難看出,學術期刊對于推動學術話語傳播、促進學科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實踐應然:新歷史方位推動學術話語傳播的新要求
從國際維度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格局深刻調整,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與此同時,西方話語霸權長期存在,意識形態領域依然是“西強東弱”“資強社弱”的局面,西方世界主宰著世界學術的走向,引領著世界學術的發展動態,想要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迫切需要傳播“學術中的中國”,讓世界承認中國有獨立的學術,讓世界認可中國的學術研究范式;從國內維度看,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面臨新發展環境,新發展任務,以及新發展命題,黨和國家所面臨的風險和考驗更為嚴峻,所應對的問題更為復雜,尤其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更為多元,迫切需要學術期刊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迫切需要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為新發展階段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二、學術期刊推動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傳播的價值遵循
學術期刊推動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傳播,需要廣大學者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生動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方向,堅持學術的獨立性,既要讓中國人民,也要讓世界人民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必然要求:堅持學術的原創自主性.原創性是學術話語體系的核心競爭力,是避免話語體系同質化的根本要義,也是學術期刊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領。缺乏原創性,也就使話語喪失了核心競爭力,從而難以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難以產生獨立的學術體系。構建并傳播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歸根到底要在話語中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具有“中國味”的學術話語體系的活水源頭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要注重開掘本土資源,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吸收和創新性轉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呈現出來、表達出來,更加響亮地闡明中國主張,增強對外學術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辯證看待西方學術范式,“對西方學術話語體系與國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都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立足于自己的學術話語傳統、歷史脈絡、現實經驗、實踐需求、民眾訴求進行創新。”[9]既要立足國內,又要放眼世界,兼容并包,促進多元思想交流碰撞。
三、學術期刊推動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傳播的路徑暢想
“當代中國的學術,既要勇于、善于面對世界,講給世界聽;也要勇于、善于講給國人聽;既要讓世界聽得清晰,也要讓國人聽得透徹。”[10]新發展階段,學術期刊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術話語體系傳播,關鍵要通過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展示學術期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常態自覺,在傳播的內容、形式、手段等多重維度上下功夫,為破解現代化進程中的現實難題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分析框架,從根本上增強學術話語傳播的有效性和說服力,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未來,推動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問題導向做好內容生產
學術期刊推動中國特色學術話語傳播,首要的是要堅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做好內容生產。在選題策劃環節,學術期刊要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性,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以及深層次的學理內涵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解讀。其次,學術期刊要立足中國實際,放眼全球發展,圍繞國內發展的重大問題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使其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鮮明標識。在議程設置上,學術期刊應立足辦刊宗旨定位,堅持問題導向,研究新問題、切準真問題、聚焦大問題,精心打造和培育品牌欄目、特色欄目、重點欄目。如2021年恰逢建黨100周年,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很多學術期刊都提前謀劃,開辟專欄,邀請權威學者圍繞建黨百年來的歷史經驗、偉大成就開展了豐富深入的學術探討,如《黨的文獻》從2021年第2期開始,便開辟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欄,邀請全國高校、黨校系統的專家學者如羅永寬、沈傳亮、曲青山、林建華等從黨的建設、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黨的偉大成就等多重維度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共開設6期“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理論與實踐”專欄,組織黃群慧、謝伏瞻、王韶興等學者開展理論討論。多本期刊同期發聲、同頻共振,興起了黨史黨建的研究熱潮,極大地豐富了中共黨史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傳播了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七一”講話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順勢而為,推出了“學習‘七一’講話精神”專欄,組織了顧海良、孫代堯、姜輝等知名學者進行學術探討,總結傳播了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
(二)立足國際視野做好形式創新
要解決好“失語就要挨罵”的問題,要在講好中國故事上下功夫,而用學術的話語“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注意“講什么”,還要注意“怎么講”。“只有準確把握當代世界的發展潮流,堅持從與世界互動的角度分析中國的發展脈絡和前進方向,將歷史的縱向比較與各國的橫向比較相結合,才能更深刻地闡釋和宣傳好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11]學術期刊推動中國特色學術話語傳播的關鍵在于解決中國學術的世界化問題,因而,世界視野、全球眼光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學術期刊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要勇于面對新時代、新實踐、新問題,在綜合利用各種思想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新范疇、新思想,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其次,鼓勵中文學術期刊提供論文英文長摘要、外文學術期刊提供論文中文長摘要,加強期刊外文或雙語學術網站建設。對于非英語學術期刊而言,英文長摘要是在時間和精力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進行國際傳播的最便捷的方式,使用英文長摘要,可以有效地提升論文的引用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展的‘精品期刊頂尖論文平臺———領跑者5000’項目,每年在數百種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遴選3000篇左右優秀稿件,附上1000詞的英文長摘要,進行集中展示。”[12]就取得了比較好的傳播效果。
- 上一篇:體育游戲如何融入小學體育校本課程
- 下一篇: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及政治教學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