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發展特點與編輯功能轉換

時間:2022-09-01 11:21:42

導語:學術期刊發展特點與編輯功能轉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發展特點與編輯功能轉換

隨著時代的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的普及,新媒體應運而生。新媒體因其具有檢索快捷性、內容豐富性、傳播及時性、多媒體交融性、交流互動性等巨大優勢[1],使得學術期刊傳統的出版方式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學術期刊編輯面對新媒體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要認清發展形勢、轉變出版觀念、增強媒體意識,積極探索期刊的轉型發展和融合發展路徑。

一、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的新態勢

新媒體這一概念的產生要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是由名為P.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的美國媒體人在一份關于開發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中首次提出。2005年,我國學者蔡雯在借鑒國外新媒體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媒體融合”一詞[2],從此,媒體融合的理念被大眾不斷接受,進而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2014年之后,新媒體得到政府支持,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新媒體得以迅速發展。憑借其信息檢索的方便性、內容的豐富性、傳播的廣泛性,以及與讀者的交互性等外在優勢,新媒體為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傳統期刊從依托紙質出版和紙質發行發展為傳統出版和新媒體融合出版的新態勢。新媒體對傳統學術期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版流程發生改變

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學術期刊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出版流程的改變。傳統學術期刊的出版流程一般包括約稿、審稿、校對、印刷、發行等,但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學術期刊開始積極探索與新媒體融合的發展之道,由原來的期刊轉型理念階段進入融合發展的實操階段。許多學術期刊建立了網絡采編系統,傳統的編輯流程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和電子化,編輯可以通過網上平臺,在虛擬的環境中完成約稿、審稿等工作,實現遠程化、無紙化辦公,同時還可以利用大數據信息進行選題策劃,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內容呈現方式的改變

傳統學術期刊出版主要依托紙媒實現學術思想的傳播與交流,內容基本以長文字為主,呈現方式比較單一。新媒體與期刊出版融合發展之后,期刊內容的呈現載體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除了依托傳統紙媒,許多期刊也開始注重新媒體的出版模式,表現為線上線下多種媒體形式融合出版的態勢。如工作人員通過微信公眾號、微鏈接、虛擬社區、學術APP等方式,將刊文呈現為融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格式為一體的綜合出版物和立體出版物,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和Pad終端進行線上閱讀。相較紙質出版物的長文字出版形式,數字化出版物內容更加多元,表現形式也更為直觀生動。

3.讀者的參與度不斷提高

在傳統期刊出版中,作者、編者和讀者是出版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三者的關系中,作者被認為是知識的生產者,編者是連接作者和讀者的中介,讀者是知識的消費者,相較作者和編者而言,讀者處于知識生產的下游。顯然,就學術活動的功能和價值而言,讀者的地位是最低的。而在互聯網與新媒體出版時代,讀者的作用被極大地凸顯,留言區、評論區、聊天室等讀者可以參與的平臺逐漸開放,使編者和讀者的互動更加頻繁。這種及時的讀者反饋適時地調整了編者的內容生產,編者對讀者的黏附性不斷增強。從這一角度而言,讀者在某種程度上不再僅僅是知識的消費者,同時也是知識的生產者和傳播者。

4.傳播方式發生改變

相較其他媒體,新媒體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在內容創造上正如《新華文摘》原總編輯張耀銘先生所言,是“把紙本內容平移到網站、微博、微信和APP上,以自己為原點,構建自己的小圈子,視新媒體為紙本期刊價值鏈條上的一種延伸和補充”[3],在傳播方式上,新媒體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可謂廣泛深遠。傳統學術期刊的思想傳播主要依托紙張書本,以郵局壟斷發行為主要渠道。在新媒體環境下,紙刊的發行每況愈下,很難再有一家學術期刊可以創造單純靠紙質發行而生存的“神話”。與積極建立網絡采編系統一樣,許多學術期刊在傳播方式上也在探求生存發展之道,“內容+渠道”的理念被“內容+平臺”的理念取代[3],對平臺的重視成為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重要表征。期刊編輯通過自建平臺或加入其他平臺的方式,將期刊匯入一個內容更豐富、資源更廣泛的平臺中,從而提高知識的生產效率和傳播效率。

二、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擔當與主體作用

學術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期刊出版業的常態,期刊出版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新媒體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編輯作為期刊發展的核心因素,對學術的發展及人類文明的傳承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業界對編輯身份和角色的界定,經歷了從“技術型”到“學術型”,從“單一型”到“復合型”不斷深化和全面的認識過程。在新媒體融合出版的當下,編輯身份和角色的定位仍然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話題。出版機構重申編輯的角色擔當和主體作用,有利于編輯認清當前形勢、緊跟時代潮流、轉變思想觀念,促進學術朝更積極的方向發展。首先,編輯是稿件的組織者和話題的策劃者。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編輯角色,還是融媒體背景之下的編輯定位,無論是人文領域的編輯,還是科技類編輯,組織策劃能力是編輯的基本能力和必備能力。在組織策劃方面,業界特別強調編輯要發揮編輯意識和編輯主體性,在稿件的組織和話題的策劃上體現“編輯意志”。編輯的職業優勢是編輯擁有廣泛的作者資源,且視野較寬、興趣較廣,尤其在與作者的頻繁交流中對每個作者的研究領域都較為熟悉,這就為編輯組織話題、策劃欄目提供有利條件。在對待來稿時,編輯不能滿足于做一般的“二傳手”,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對稿件的價值做出敏銳判斷,參與學術創新與討論,為作者提供有價值的修改意見。編輯不應該只做稿件的編排者,還應該做學術領域的同行人。其次,編輯是學術傳播的參與者和引領者。關于編輯的學者化,在20世紀80年代便成為出版業的熱點話題,學界對編輯的學者化轉型向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些學者認為,編輯是刊物的“守門人”,其角色之重要決定了編輯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術科研能力,要能與作者共同研究。而另一些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編輯不應該對作者的研究“指手畫腳”,也不要“妄議引領學術潮流”[4],編輯由于自身學識的局限對稿件的判斷不具有公信力。在經過幾十年的討論和實踐之后,編輯學者化的觀點因其更具合理性和學理性而逐漸成為人們的主流認識。尤其是期刊進入新媒體時代,信息鋪天蓋地,知識海量增長,編輯必須培養學術敏感性,善于從海量信息中發現有價值的學術話題,對學界的前沿成果做到及時了解和心中有數,對學界的熱點話題時刻保持跟蹤關注。同時,編輯還要善于練就“火眼金睛”,發現被埋沒和被遮蔽的具有歷史或現實價值意義的學術文章,為其提供發聲平臺。這樣,編輯才能保證不讓“學術垃圾”占用出版資源,讓真正有學術價值的文章得以進入公眾領域,從而豐富學術領域,并推動期刊發展。最后,編輯是內容的整合者和傳播者。作為一名合格的編輯,其不僅要能在學術的生產環節起到一定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在傳播環節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編輯身份之所以重要而特殊,是因為其擁有豐富的資源,如內容資源、信息資源、專家資源、品牌資源、媒介資源、受眾資源等。如何將眾多的資源實現有效整合,達到1+1>2的傳播效果,是出版業對一個編輯綜合能力的考驗。一個前衛且能引領潮流的優秀編輯不僅深刻懂得“內容為王”的道理,同時也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場現狀。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編輯一味“埋頭苦編”,不顧讀者的反映和學界的影響,必不能引起公眾關注,更遑論參與學術創新,引領學術潮流。因此,編輯要利用各種先進網絡技術和媒體平臺想方設法地擴大傳播途徑,使某一欄目、某一品牌、某一話題引發學界關注和討論,從而為期刊贏得聲譽和口碑。

三、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的能力培養與素養提升

毋庸置疑,融媒體出版時代已經到來,期刊的新媒體轉型已是大勢所趨。而無論哪一個行業,人才都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和動力。就學術期刊的發展來說,編輯無疑是這一行業的推動者和“掌舵人”,編輯的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期刊的發展與文化的傳承,因此,學術期刊編輯要積極面對新的趨勢、新的語境、新的業態、新的問題。在全網絡化辦公、數字出版、優先出版、語義出版、數據論文、網絡首發等新型出版模式已經成為出版常態的當下,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學術水平,還要學習新媒體技術,增強全媒體出版理念,盡快完成編輯的角色轉型和功能轉化,做新媒體時代的創新型編輯和探索型編輯。

1.掌握新媒體技術的能力

在學術期刊的轉型發展與融合發展道路上,編輯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新媒體出版的主要特征為人機的配合與協作、依托現代科學技術、承載更多的學術傳播與服務的功能等,這就對學術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學術期刊的轉型來說,出版機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技術人員的缺乏。如目前大多學術期刊已經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但由于編輯技術的匱乏,大多微信公眾號僅向讀者提供簡單的訂閱功能,停留在追求關注度和點擊量的層面,功能簡單,內容空泛,形式單一,缺少對其深層的挖掘和利用。因此,學術期刊編輯不能僅滿足于傳統的單一身份和傳統紙媒的出版方式,而是要充分發揮編輯的主體意識,增強全媒體出版流程的意識和理念,掌握最新的數據庫技術、檢索技術、數據分析技術、采編技術、資源整合技術、內容深加工技術等,注重優先出版、定點推送等。

2.提高資源整合的能力

學術期刊的編輯掌握著信息資源、作者資源、內容資源、品牌資源、平臺資源、讀者資源等多種資源,編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對各種資源的整合、組織和利用。如就信息資源而言,編輯要開展與知網、萬方、維普等線上電子文獻數據庫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互聯網電子資源方便快捷的優勢,同時也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軟件技術、智能技術等數字化技術,在海量的知識中整合新的學術話題和學術熱點,善于把單一、碎片、零散、傳播影響力較小的知識內容整合為學術界的公眾話題,提高知識的傳播效率。就作者資源而言,編輯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與學界許多作者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但許多作者并無新媒體出版意識,尤其是年長的專家學者,他們有深厚的學養和扎實的功底,習慣于傳統的紙媒投稿和出版,編輯要善于捕捉具有線上開發價值的作者及其學術成果,幫助其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高效快捷地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就讀者資源而言,學術期刊編輯要利用大數據跟蹤定位讀者的瀏覽軌跡,分析讀者的知識結構和學術興趣,從而把握學術熱點和公眾話題,為以后稿件的組織和話題的策劃提供參考數據。此外,編輯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評論區、留言區、聊天區等讀者參與功能,許多短小的留言思想深邃、觀點鮮明,往往是很有價值的學術生長點,期刊編輯要對這些留言保持敏感性,善于發現和促成學術話題。

3.加強學術傳播的能力

學術期刊的發展依賴前期的內容生產和后期的學術傳播兩個重要環節,優質的內容是學術傳播的基礎。如果出版機構只有優質內容卻不重視傳播環節,不懂得及時有效地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傳播學術成果,期刊的影響力也難以提升。學術期刊出版的多媒體化使傳統期刊的出版傳播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新媒體依托網絡技術和大數據,傳播途徑趨向多樣化,同時,相較傳統的紙媒傳播,新媒體傳播具有很多優勢,如傳播快捷、受眾廣、針對性強等,其能把學界的最新思想和前沿成果以最快速度推送到公眾領域,從而促進成果的互聯互通、共享共建。從這一意義上說,學術期刊正經歷一場媒介的革命。因此,學術期刊的編輯要增強全媒體傳播理念,熟悉和掌握各種新媒體傳播技術,加快學術成果的傳播轉換,推動社會文明和文化的進步。總之,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出版是生產、管理、傳播和營銷等多層次、多方面的融合出版,對這一概念的深化認識有助于期刊編輯在工作實踐中樹立媒介改革意識,增強媒介創新理念,主動轉變編輯的角色和職能,努力成為適應時展的復合型和全能型編輯,為促進學術期刊的轉型升級和國家的文化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